司機騙過人臉識別系統賣掉豪宅 小心,你的臉可能被人"剽竊"

2021-01-15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0月22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肖菁 楊茜)專職司機冒充趙薇老公,在公證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辦理了委託公證證明,將趙薇家的一處千萬豪宅賣了。這則科技新聞以這樣一種方式登上了娛樂新聞的頭條,把近年來很火的「刷臉」技術再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今年3月,馬雲演示了支付寶「刷臉」技術;今年6月,全球第一臺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ATM機在杭州誕生;本月15日,招商銀行宣布推出「ATM刷臉取款」業務……「刷臉」儼然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那麼,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在具體應用中,怎樣做才可靠安全?

  司機是怎麼騙過人臉識別系統的

  在趙薇老公的案件中,司機去公證處做的人臉識別比對了什麼呢?據報導,案件中公證處的人臉識別是結合了第二代身份證閱讀器應用技術。由此推斷,當時應該是計算機將現場攝錄的司機的人臉與趙薇老公的身份證照片進行了比對。在得出了一個比較高的相似度之後,公證人員做出了「系本人」的確定。

  國內知名圖像鑑定專家,浙江迪安司法鑑定機構圖像鑑定室主任盧偉平說,這種比對,比對的是人臉各部位的比例和相對位置關係,而人臉的比例關係比較容易「相似」,所以一般只能得出一個「相似度」。相似度越高,視為本人的可能性越大。

  盧偉平說,簡單點說,人臉識別技術是抓取人臉五官的比例和相互關係,進行測算,比如瞳間距、眼角到鼻頭的距離等等,然後和原本儲存在計算機中的人臉模型進行比對,以得出兩張人臉的相似度。

  而在公安偵查實踐中,不僅要用人臉識別技術,還要用到人像個性特徵比對,也就是說,即便當計算機辨認出一定的相似度,還要由痕跡偵破人員再運用一系列其他圖像處理和比對技術,進行人工比對,這時比對的重點就是人臉的個性特徵,比如臉上的傷疤、痦痣、皺紋、髮際線輪廓等細節特徵,這樣才能把誤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數月前溫州發生一起縱火案,最終破案靠的就是人臉識別

  數月前,溫州就發生過一起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最終破案的案件。

  當時,溫州一戶人家的房子在夜裡無故起火,房子被燒毀,幸好人沒事。溫州警方通過排查,縱火嫌疑人的目標基本鎖定在一位之前跟這戶人家有過爭執的50來歲女人身上,路口的監控也顯示有個疑似此女的身影在案發當晚曾出現在出事房子的附近。但是警方找上門時,此女矢口否認,態度強硬。雖然當場拍下了此女的照片,但因監控畫面較為模糊,難以進行比對,案件一時陷入困境。

  怎麼才能突破?溫州警方請求上一級公安部門提供技術支援,於是省廳推薦了浙江迪安司法鑑定機構。

  盧偉平接手後,將原本模糊不清的監控視頻進行清晰化處理——在不改變視圖實質內容的原則下,利用軟體對目標特徵不分明、不清楚的視頻或圖像進行再次計算處理,從而達到糾正視圖模糊變形、提升畫面清晰度、明暗度、細節特徵可辨度、去除馬賽克、排除雜波幹擾和眩光遮蓋等,增進視圖實用效果。並將圖像裡的人物與公安現場拍的嫌疑人照片進行比對。

  通過比對,結果發現有兩處高度吻合——一是監控畫面和照片中的兩張人臉,眉毛中間都有一顆很大的痣;二是案發前此女新燙了頭髮,無論是頭髮發跡輪廓、劉海的捲曲度,在監控畫面和照片中幾乎完全吻合。

  盧偉平進一步比對了監控畫面和照片中的人像個性特徵,監控畫面中該女手上戴著手錶,表上時間正好是縱火案發生前不久!

  在這麼多證據面前,犯罪嫌疑人很快就承認了是自己拎著可燃液體縱的火。

  「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這個案件差不多是在『零口供』的情況下破了案。」盧偉平至今對這個案件記憶猶新。

  目前「刷臉」多為輔助手段,影響準確率的因素較多

  作為中國領先的監控產品供應商,杭州企業海康威視在人臉識別領域有一定的發言權。

  錢報記者在該公司產品示範區裡體驗了一番。當走出一個特定區域內,攝像頭會將人的頭像定格,瞬間,就會顯示出這個人的性別、身高、年齡段和是否戴眼鏡。「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基礎系統,我們還有更多複雜的識別系統,應用很廣泛。」海康威視研究院技術人員介紹。

  目前,公司的這項技術應用於公安、金融、商業連鎖等行業。比方,在金融領域,通過抓拍現場辦理業務人員的人臉圖片與系統後臺的人臉圖片比對,從而確認是否是其本人。再比方,商業連鎖領域,系統自動識別到店VIP客戶,可以讓VIP客戶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技術人員說,人臉識別技術雖然已經達到一定的商用級別,但是準確率還會隨人員姿態、光照環境、庫容大小等原因而變化。「現在國內一些廠家宣傳說自家產品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98.5%、99.5%等,實際上是非常不嚴謹的。」

  人臉識別技術得出的結果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度,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在理論上是可以認為是同一個人。不過如果當事人進行微整形,或者比對系統內部的人臉圖片沒有及時更新,比對出來的相似度就會偏低;如果整形變化較大,相似度就會過低,系統就存在識別不出來的可能。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產品都是作為輔助手段,還需要人工確認這道環節。」技術人員解釋,比如身份確認,一般系統給了一定的相似度值,供人工核實參考,相似度高的可簡單確認,相似度低的需要重點確定。

相關焦點

  • 想騙過人臉識別?一塊錢就夠了(附送幾組騙AI的方法+論文)
    舒石 李林 編譯整理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人臉識別越來越常見,今年春運已經能刷臉進站,iPhone的相冊就能用人臉分類照片
  • 一個照片「隱身衣」,讓微軟曠視人臉識別系統100%失靈|開源
    但就是這樣肉眼根本看不出來的擾動,就能100%騙過來自微軟、亞馬遜、曠視——全球最先進的人臉識別模型!所以意義何在?這代表著你再也不用擔心po在網上的照片被某些軟體扒得乾乾淨淨,打包、分類,幾毛錢一整份賣掉餵AI了。
  • 人臉識別背後的惡魔:總有人用奇奇怪怪的方法,想要變成你
    在人臉識別系統面前,粘鬍子、穿裙子這樣的偽裝手法,簡直弱爆了,身份識別一秒完成,不再費力、費時、費錢。 簡單來說,人臉識別系統由硬體和軟體組成,硬體 (傳感器) 獲取人臉圖像,軟體 (算法) 進行分析比對,整個識別流程可以分為以下四步: 1、人臉檢測:別問,問就是先找臉 (把人臉從圖像中裁剪出來)。
  • 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支付寶刷臉支付有什麼風險?
    現在出門消費都可以不用帶錢包了,只要刷一刷臉就能吃飯購物,真是太方便了。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呢?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隨著科技的成熟,脫離了設備束縛的「刷臉時代」,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刷臉支付靠譜嗎?「靠臉吃飯」的時代也許真的來臨了!
  • 上千張人臉照片流出,人臉識別安全性引熱議,還能「刷臉」嗎?
    文丨張居正 審丨易桉導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活信息領域都可以通過刷臉來完成,這得益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快速發展從最新的報導來看,警方在今年就曾經破獲過兩起盜用公民的個人信息來進行非法牟利的案例。犯罪分子利用高超的AI換臉技術,對公民照片做出了一定的處理,然後再通過這些張照片進行動態化視頻生成,而騙過了目前的人臉審核系統,最後完成了自己的詐騙目的,而這也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同時,科學家也對人臉識別技術進行了測試。
  • 面具也能刷臉成功!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刷臉」支付、進站、籤到等智能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方便快捷,但並不十分安全。這些信息容易被人在不知不覺中採集,再利用3D列印等技術偽造出來,讓當事人財產或名譽嚴重受損。時代,用臉有風險,人臉識別安全該如何保證?
  • iPhoneX的人臉識別夠安全嗎?真的是最安全的生物識別嗎
    在iPhone X 取消指紋辨識,推出人臉識別之後,很多人第一時間就對其安全性做出質疑:「會不會有人拿著我的iPhone 對我掃一下,就直接把手機解鎖了?」網路上更傳出許多搞笑的情境,像是女友趁你睡著時,拿著iPhone 晃過去就直接解鎖。
  • 油罐車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司機愛眨眼會提醒「疲勞駕駛」
    後臺監控人員發現,司機因為眨眼頻率過快,被人臉識別系統誤會了。29日,漢陽區城管執法局交通運輸管理科先後走訪武漢金運達汽運公司等兩家運輸企業,針對行業安全情況進行檢查。後臺監控人員通過金運達公司後臺監控看到了這一幕後,才放下心來。據介紹,金運達公司有不少油罐車跑長途,司機疲勞駕駛或因司機駕駛時分心,容易造成安全隱患。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事實上,UL卡乃至M1卡,都曾陸續曝出過被破解的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無卡化的趨勢似乎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 人臉識別的商業應用
    儘管您可能沒有過多考慮大腦如何將一張臉與另一張臉區分開,但幕後過程令人著迷,並且是現代人臉識別應用程式的基礎。儘管仍被認為是一種新興技術,但是人臉識別已經在從社交媒體到安全性的許多應用中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考慮將此技術應用於自己的組織,計算機視覺諮詢變得至關重要,因為採用該技術的 障礙很多。
  • 校園一卡通到校園「刷臉通」?其實只是人臉識別系統的冰山一角!
    人臉識別技術如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比如在手機上的手機支付,身份校驗,甚至現在去銀行辦理業務時除了必要的身份證件之外,還需要做人臉識別以驗證是否為本人。人臉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徵,在安全的應用幾乎涵蓋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 人臉識別系統的人臉辨認涉及哪些難點?
    目前,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取得一定進步,在各產業逐步實現初步應用,其中以身份驗證、支付、行政破案等等方面尤為突出,在我國市場已經開始普及,進入刷臉時代,大部分人對新興技術仍然保持開放和接受的態度,因此越來越多人響應趨勢和體驗使用。
  • ...多個人臉識別系統被「欺騙」,美國 AI 公司稱用 3D 面具即可破解
    1據美國《財富》雜誌報導,美國聖地牙哥的一家人工智慧公司Kneron用一個特質的3D面具,成功欺騙了包括支付寶和微信在內的諸多人臉識別支付系統,完成了購物支付程序。該團隊還宣稱,他們用同樣的方式甚至進入了中國的火車站。Kneron的執行長劉峻誠說,這表明面部識別技術並未達到安全標準,這將對用戶隱私帶來威脅。
  • 男子找人冒充妻子辦理公證手續被人臉識別系統識破
    前不久,一位男士攜「妻子」去銀行辦理個人貸款,在成功騙過了銀行工作人員後,他們前往蓮湖區公證處辦理賦予借款合同強制執行效力公證,沒想到被公證處新上線的人臉識別系統發現了,系統立即發出「警報」。  企圖矇混過關被識破  12月11日,一位李先生帶著妻子來到蓮湖區公證處。
  • 難住庫克的 Face ID 到底與 Android 的人臉識別有什麼不同?
    從 S8 發布到 iPhone X 面世,「人臉識別」從一個可有可無的嘗鮮功能逐漸地成熟並為大眾所熟知。很少有人知道,Android 早在 4.0 開始就已經在系統的解鎖方法裡面添加了人臉識別解鎖,在那個手機還沒有指紋識別的年代,能用上它的人,大多是抱著玩玩的心態。
  • 誰偷了我的臉?遍地開花的人臉識別,被忽視的巨大風險
    在他們的敘述中,因為每個單元的門禁都壞了,街道幫大家免費更新人臉門禁系統,相當於給小區居民提供福利。「你看使用多便利呀,一刷臉就行了。」勞東燕答,「刷臉省的幾秒鐘,對我沒有多大的價值。」在場的業委會主任則以「房價」為談判籌碼:「我們小區管理好了,房價也會跟著上去」,這句話令勞東燕印象深刻。再是「安全」。
  •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此前,已有廣東、廣西、浙江、山東等地開始運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社保認證。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1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1億元。用指紋解鎖手機、登錄帳號、付錢買單,已經是不少人習以為常的動作。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像按指紋一樣熟練地「刷臉」。「刷臉」如何讓生活更便捷,又如何保護用戶的財產安全和信息安全?
  • 從百度「臉優」看人臉識別技術 或將開啟中國技術驅動
    百度世界大會發布一款名為臉優的娛樂性APP,這是其人類識別技術的具體應用。目前,國內很多領域正在或將要實現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人臉識別技術,很有可能開啟中國的技術驅動革命。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用戶們看到的可能是這個可以「變臉」的視頻應用多麼酷炫,內行們則是看到了百度在人臉識別技術方面取得的進步。應該說自2014年開始,百度完全走向了高大上的「未來科技」之路,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智能硬體等都成為其具體研究的項目,臉優只是其中的一個產品罷了。
  • 人臉識別系統的幾個過程淺析
    人臉識別(FaceRecognition,FR)是一種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在「人臉識別第一案」中,原告郭兵便是對動物園「刷臉」入園的要求提出「挑戰」,以服務合同違約為由,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法庭。用戶和消費者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近日,一些地方的售樓處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以此辨別客戶類型,有的購房者不得不「戴頭盔看房」,以防被開發商「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