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22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肖菁 楊茜)專職司機冒充趙薇老公,在公證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辦理了委託公證證明,將趙薇家的一處千萬豪宅賣了。這則科技新聞以這樣一種方式登上了娛樂新聞的頭條,把近年來很火的「刷臉」技術再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今年3月,馬雲演示了支付寶「刷臉」技術;今年6月,全球第一臺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ATM機在杭州誕生;本月15日,招商銀行宣布推出「ATM刷臉取款」業務……「刷臉」儼然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那麼,人臉識別技術的原理到底是什麼?在具體應用中,怎樣做才可靠安全?
司機是怎麼騙過人臉識別系統的
在趙薇老公的案件中,司機去公證處做的人臉識別比對了什麼呢?據報導,案件中公證處的人臉識別是結合了第二代身份證閱讀器應用技術。由此推斷,當時應該是計算機將現場攝錄的司機的人臉與趙薇老公的身份證照片進行了比對。在得出了一個比較高的相似度之後,公證人員做出了「系本人」的確定。
國內知名圖像鑑定專家,浙江迪安司法鑑定機構圖像鑑定室主任盧偉平說,這種比對,比對的是人臉各部位的比例和相對位置關係,而人臉的比例關係比較容易「相似」,所以一般只能得出一個「相似度」。相似度越高,視為本人的可能性越大。
盧偉平說,簡單點說,人臉識別技術是抓取人臉五官的比例和相互關係,進行測算,比如瞳間距、眼角到鼻頭的距離等等,然後和原本儲存在計算機中的人臉模型進行比對,以得出兩張人臉的相似度。
而在公安偵查實踐中,不僅要用人臉識別技術,還要用到人像個性特徵比對,也就是說,即便當計算機辨認出一定的相似度,還要由痕跡偵破人員再運用一系列其他圖像處理和比對技術,進行人工比對,這時比對的重點就是人臉的個性特徵,比如臉上的傷疤、痦痣、皺紋、髮際線輪廓等細節特徵,這樣才能把誤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數月前溫州發生一起縱火案,最終破案靠的就是人臉識別
數月前,溫州就發生過一起使用人臉識別技術最終破案的案件。
當時,溫州一戶人家的房子在夜裡無故起火,房子被燒毀,幸好人沒事。溫州警方通過排查,縱火嫌疑人的目標基本鎖定在一位之前跟這戶人家有過爭執的50來歲女人身上,路口的監控也顯示有個疑似此女的身影在案發當晚曾出現在出事房子的附近。但是警方找上門時,此女矢口否認,態度強硬。雖然當場拍下了此女的照片,但因監控畫面較為模糊,難以進行比對,案件一時陷入困境。
怎麼才能突破?溫州警方請求上一級公安部門提供技術支援,於是省廳推薦了浙江迪安司法鑑定機構。
盧偉平接手後,將原本模糊不清的監控視頻進行清晰化處理——在不改變視圖實質內容的原則下,利用軟體對目標特徵不分明、不清楚的視頻或圖像進行再次計算處理,從而達到糾正視圖模糊變形、提升畫面清晰度、明暗度、細節特徵可辨度、去除馬賽克、排除雜波幹擾和眩光遮蓋等,增進視圖實用效果。並將圖像裡的人物與公安現場拍的嫌疑人照片進行比對。
通過比對,結果發現有兩處高度吻合——一是監控畫面和照片中的兩張人臉,眉毛中間都有一顆很大的痣;二是案發前此女新燙了頭髮,無論是頭髮發跡輪廓、劉海的捲曲度,在監控畫面和照片中幾乎完全吻合。
盧偉平進一步比對了監控畫面和照片中的人像個性特徵,監控畫面中該女手上戴著手錶,表上時間正好是縱火案發生前不久!
在這麼多證據面前,犯罪嫌疑人很快就承認了是自己拎著可燃液體縱的火。
「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這個案件差不多是在『零口供』的情況下破了案。」盧偉平至今對這個案件記憶猶新。
目前「刷臉」多為輔助手段,影響準確率的因素較多
作為中國領先的監控產品供應商,杭州企業海康威視在人臉識別領域有一定的發言權。
錢報記者在該公司產品示範區裡體驗了一番。當走出一個特定區域內,攝像頭會將人的頭像定格,瞬間,就會顯示出這個人的性別、身高、年齡段和是否戴眼鏡。「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基礎系統,我們還有更多複雜的識別系統,應用很廣泛。」海康威視研究院技術人員介紹。
目前,公司的這項技術應用於公安、金融、商業連鎖等行業。比方,在金融領域,通過抓拍現場辦理業務人員的人臉圖片與系統後臺的人臉圖片比對,從而確認是否是其本人。再比方,商業連鎖領域,系統自動識別到店VIP客戶,可以讓VIP客戶享受更優質的服務。
技術人員說,人臉識別技術雖然已經達到一定的商用級別,但是準確率還會隨人員姿態、光照環境、庫容大小等原因而變化。「現在國內一些廠家宣傳說自家產品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98.5%、99.5%等,實際上是非常不嚴謹的。」
人臉識別技術得出的結果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似度,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在理論上是可以認為是同一個人。不過如果當事人進行微整形,或者比對系統內部的人臉圖片沒有及時更新,比對出來的相似度就會偏低;如果整形變化較大,相似度就會過低,系統就存在識別不出來的可能。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產品都是作為輔助手段,還需要人工確認這道環節。」技術人員解釋,比如身份確認,一般系統給了一定的相似度值,供人工核實參考,相似度高的可簡單確認,相似度低的需要重點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