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

2020-12-04 濟寧廣播電視臺

杜絕濫用!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

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

多地出臺政策 防止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

針對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問題,包括天津、南京、杭州在內的多地出臺了相應的政策:

昨天(12月1日),《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表決通過,並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針對「戴頭盔逛售樓處」一事,南京市率先向樓盤的人臉識別系統出手了。日前,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緊急通知,要求樓盤售樓處未經別人同意,不得拍攝來訪人員的面部信息。

與此同時,有開發商透露,繼南京之後,徐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也向部分新開樓盤和續銷樓盤項目發出口頭通知,要求售樓處不得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隨著智慧社區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區開始安裝人臉識別門禁,點讚者稱人臉識別方便小區安保管理,拍磚者則認為隨意採集個人信息程序違法,甚至擔心數據信息洩漏造成不良後果。

10月被提請審議的《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規定,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

資料顯示,除杭州市修訂草案外,安徽省、蘭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業管理條例》,也就業主個人信息保護進行了明文規定。但這些條例中沒有明確提到指紋、人臉數據等生物信息,也沒有涉及強制收集問題。如果修訂草案通過,《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將成為國內首部對小區人臉識別作出規範的正式立法。

手機APP也濫用人臉識別技術 網信辦出手

智能時代,手機App已經成為網民日常使用最頻繁、使用時長最久的軟體,與此同時,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也頻頻遭到詬病。

針對這一現象,國家網信辦出手了!

1日,國家網信辦發布《常見類型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徵求意見稿)》,其中明確規定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

必要個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運行所必須的個人信息,缺少該信息App無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務。其中,均沒有包括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的相關內容。

另外,該徵求意見稿還明確,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

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出臺 嚴懲違法行為

如何解決包括人臉識別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保護這一難題?從立法的角度,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我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

2020年10月1日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將包括人臉識別信息在內的個人信息列入到個人敏感信息當中,並對個人信息的收集行為進行了明確。

將於2021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也明確,自然人的姓名、生物識別信息等屬於自然人的個人信息,並將收集行為列為處理個人信息的一種,要求收集行為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並遵循四個條件:一是徵得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二是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三是明示處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四是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

今年10月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中,規定了個人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的權利,即個人對其個人信息的處理享有知情權、決定權,有權限制或者拒絕他人對其個人信息進行處理。

此外,《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對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如何處罰做出規定: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00萬元以下或者上一年度營業額5%以下罰款,5%的額度甚至超過了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規定「最嚴」的歐盟。

但在參與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起草的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周漢華看來,5%的罰則標準是非常高的,但具體能否實施,還要看政策能否落地。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焦點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做啥_新聞中心...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上個月,一名男子「戴著頭盔看房」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保護個人信息,保護好我們的臉,國家在行動。
  • 多地下線違規人臉識別系統 個人信息保護我們還需要做些啥
    視頻字幕顯示,為保護個人信息,只能戴著頭盔去看房。一時間,保護好個人信息的話題引發網友廣泛討論。這也引了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短短幾天時間多地出手了:天津、南京、杭州紛紛出臺政策,禁止非法採集人臉信息、禁止強制進行人臉識別。另外,針對部分App超範圍收集、強制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特別是強制人臉識別功能,網信辦有動作。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然而,當人臉識別進入校園,在課堂上統計學生們趴桌子、玩手機、睡覺、聽講、閱讀、舉手的次數時,當大會入場、刷臉進站、刷臉登機甚至刷臉支付等場景都需人臉識別時,人們突然意識到,我們是否在「用隱私換便捷」?「人臉識別」的「手」是否伸得太長了?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
  • 新京報:防範人臉識別濫用 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防範人臉識別濫用,該建個人信息梯度保護制度 根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制度和實踐,可以有四種構造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場景的模式,相應地,對於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是在逐步增強。▲我國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也具有泛濫傾向,通過立法明確加以規制的呼聲一直很高。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2019年9月4日,西安,一名學生在人臉識別系統終端前登記註冊個人信息。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本圖經新華社授權使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頁截圖未經同意收集人臉信息有法律風險 多地對人臉信息違規採集亂象出手日常生活中,除了主動「刷臉」,一些體溫檢測儀、商戶或個人設置的監控等也會對人臉進行掃描。雖然被掃描到面部不一定意味著面部信息被搜集,但若監控主體、商戶等沒有告知,個體很難對此進行判斷。
  • 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有消息稱,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經記者核實,該消息屬實,南京部分售樓處已接到政府部門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 個人信息保護難在哪裡?需分類分級協同共治
    圓通職員售賣個人信息案在前,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在後。工業和信息化部在11月27日召開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又對相關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通報。此前,相關主管部門多次對違規APP進行通報。如11月23日,廣東省通信管理局發布APP監管情況通報,涉及經核驗出現問題的APP共88款,包括嘉聯支付、中郵消金、順豐金融、恆大財富、全民錢包等多家金融科技企業。
  • 人臉「打劫案」頻發?如何打好個人信息保護的「中國牌」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科研工程師王嘉義表示,「3D列印就可以製作出來一個精度尚可的人臉面具,頭套也是同樣的製作原理。最簡單的人臉識別只需要採集、提取人臉上的六個或八個特徵點就能實現」。在「人臉包+算法」的加持下,部分模擬面具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矇混過軟體的「識別關」。不少新聞報導過不法分子利用人臉識別「偷梁換柱」的案件,加深了消費者對於隱私信息洩露的惶恐。
  • 人臉識別60年︱高富平:形式化的同意何以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製圖:馮婧繼機場、小區、智能路燈之後,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延伸到了售樓處。近日,據央廣《中國之聲》報導,多地售樓處上線了人臉識別系統,隱藏攝像頭可以拍下到訪者的臉部信息,進行身份識別和分析,並採取差異化的營銷策略。為避免「殺熟」,一些看房者無奈戴上了頭盔。
  • 小時觀察|連取廁紙都用上了人臉識別,我們的臉部信息收集過後究竟...
    正元智慧的科技人員說:人臉識別在應用中還具有通過「不斷餵招」而實現自我升級的智能化。比如你一次次刷臉,系統會一次次「加深」對你的了解,所以當你的面容出現胖瘦的改變,表情的差異,戴上眼鏡等等,系統都能準確將你識別。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然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廣泛運用,個人信息洩露、信息被盜取的情況時有發生。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兩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而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還不到10元。「在學校用人臉識別技術收集同學們的數據信息,我個人認為是挺方便的,不管是出入校門還是統計信息,都大大節省了我們的時間。而且學校一定會保護個人信息不外洩,這一方面是可以放心的。」  不過王浩也提出,有個別高校運用人臉識別收集學生的抬頭率、上課的專注情況,可能侵犯學生權益。「首先,如果要進行這種檢測,需要提前告知學生,因為大家有權利決定是否被記錄,這也是學生基本的權利。
  • 「人臉識別」,我們還能承受多少風險?
    這就使公司擁有動力儘可能多地進行早期交易,從而導致商業競爭的風險,而科技公司將被迫在社會責任和市場成功之間做出選擇。英國Channel 4與美國NetFlix公司出品的《黑鏡·第三季》(2016)構想了一個計算、排位個人評分的世界。分數決定了他們能夠過上怎樣的生活。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與CPU卡的金融安全級別相比,UL卡本身不具備安全機制,需要通過加密機寫入密鑰信息。事實上,UL卡乃至M1卡,都曾陸續曝出過被破解的安全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無卡化的趨勢似乎也是一種解決途徑。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 人臉識別普遍應用為時尚早
    故而,「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勝訴,同疫情期間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對所在小區要求人臉識別出入的維權經歷一樣,只能看作是促使公眾對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自我保護意識喚醒的一次努力。在全社會範圍內形成制度化的人臉識別應用限制,仍舊是尚未解決的難題。  儘管人臉識別技術有著這樣那樣的成績,我們似乎不應該否定這一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人臉識別作為一項新技術,本無原罪,但它的應用不能沒有規矩、沒有邊界,尤其不能在侵犯個人信息權益和隱私的違法違規邊緣瘋狂試探。有媒體從南京房地產市場獲悉,在南京城南、江北、河西等區域,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舉措如果正式實施,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看房者戴頭盔看房  南京地產圈這一「首例」對劃清人臉識別的邊界,能起到多大作用,我們不得而知。
  • 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都弱爆了,我們全身上下都是「密碼」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發展,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已經不算新鮮事。然而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身體從上到下都有密碼。今天我們就一起見識一下,看看目前都有啥奇葩的識別技術。人臉識別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對輸入的人臉圖像或者視頻流,判斷其是否存在人臉 , 進一步地給出每個臉的位置、大小和各個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並依據這些信息,進一步提取每個人臉中所蘊涵的身份特徵,並將其與已知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識別每個人臉的身份。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如何讓人臉識別即便捷、又安全,成為社會各方的關注焦點。落地場景多濫用引爭議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
  • 法律明確規制 方能把人臉識別系統引入法治軌道
    一家之言    保護公民隱私,不能光靠政府部門的行政要求或決定,還得靠法律的明確規制、約束。  地產圈熱議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在南京有了新進展: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對於人臉識別系統的「刷刷刷」,民眾擔憂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