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落地 專家:儘快建立國家級人臉特徵資料庫

2021-01-15 經濟日報

1月21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告,已於20日印發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並自20日起實施。

《公約》明確,應建立人臉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機制。在採集環節,要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明確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獲得用戶授權,避免與需求無關的特徵採集。在存儲環節,將原始人臉信息加密存儲,並與銀行帳號或支付帳號、身份證號等用戶個人隱私進行安全隔離。在使用環節,收單機構、商戶等中間環節不得歸集或截留原始人臉信息,實現端到端的個人隱私保護。

《公約》強調,應根據用戶意願,為其提供開通或關閉刷臉支付服務。

繼條碼支付成為人們主要的小額非現金支付方式之後,刷臉支付(face-recognition)已經走入我們的生活。人們既可以使用各種行動支付APP,將臉對準普通的智慧型手機的攝像頭完成支付交易的身份識別與授權,也可以在自動售貨機的專用人臉識別終端機具上完成刷臉支付的全過程。

對此,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鷂表示,本次《公約》發布與試行,充分體現出監管部門對金融科技創新的包容,既要鼓勵支付行業創新發展,還要維護公共利益,為未來正式的刷臉支付監管辦法出臺積累經驗。

刷臉支付在提升支付服務便捷性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共性風險。趙鷂表示,其中之一是信息洩露風險。人臉特徵具有唯一性與不可再生性,與人類生命相伴而生,不法分子可通過遠程、非接觸方式,在商場、旅館、飯店、街道等公共場所非法批量獲取用戶人臉信息,導致基於人臉特徵的身份認證系統可被輕易繞過,危害程度較大;另一方面,人臉特徵數據失竊或被盜用,因其不可再生性,將產生「我證明是我」的難題。

另一風險是「假體」攻擊風險。趙鷂表示,人臉識別技術難以判斷識別對象是否為真實活體,不法分子通過照片、視頻、高仿面具等手段,仿冒用戶人臉進行2D或3D攻擊,且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不斷發展演進,新型攻擊手段不斷出現,對用戶資金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在講到隔空盜刷問題時,趙鷂表示,如果通過遠程、非接觸方式,在用戶本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無聲無息」地獲取用戶的人臉信息,且獲得手機號碼也並不困難,那麼,「隔空盜刷」現象就極易出現。因此,《公約》第二章第八條強調刷臉支付時,會員單位應採用支付口令或其他可靠的技術手段確保支付行為是經本人主動確權。

「在現階段,線上場景不應該被鼓勵發展。」趙鷂認為,線上場景的刷臉支付業務存在諸多現階段無法克服的技術與制度障礙,在規範發展線下場景的刷臉支付業務的同時,可繼續凍結開展線上場景的刷臉支付業務。

此外,趙鷂建議,應儘快發布線下場景的刷臉支付技術安全原則。可由相關金融技術監管部門發布線下場景的刷臉支付的技術安全原則,明確安全紅線:一是數據脫敏。在獲取用戶充分授權前提下採集用戶人臉特徵信息,利用標記化等技術對採集的用戶人臉特徵原始信息進行脫敏處理,並通過不可逆加密技術將轉換後的信息進行加密,保障用戶人臉特徵數據傳輸、存儲的安全性,實現用戶人臉特徵敏感信息的可靠保護。二是隱私計算。藉助可信執行環境(TEE)、安全多方計算(MPC)等技術手段,在不歸集、不共享原始數據的前提下,完成對人臉特徵信息的安全處理,僅向外提供脫敏後的計算結果,確保人臉特徵數據在使用、處理和流轉過程中不發生洩露,有效解決數據隱私保護和高效處理流通之間的矛盾。三是分散存儲。將用戶人臉信息與姓名、電話等關聯性較高的敏感信息進行安全隔離、分散存儲,達到差分隱私的目的,保證攻擊者無法通過部分數據推斷出其他隱私信息,降低敏感數據集中存儲帶來的隱私洩露風險。

趙鷂認為,還應儘快建立國家級人臉特徵(生物特徵)資料庫。無論是線下場景還是線上場景,相關支付服務提供商和技術服務提供商都難以保證人臉特徵(生物特徵)數據的絕對安全性。事實上,現階段魚龍混雜的人臉識別技術公司已經成為重大的信息安全隱患,一旦發生大規模人臉特徵數據洩露,其後果不堪設想。因而,亟需在個人隱私數據保護法律制度中授權有關公共部門統一技術與安全標準,建立安全存儲中國人臉特徵與其他生物特徵識別資料庫,進而在源頭上規範人臉特徵(生物特徵)的採集、分析、加工與使用,為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在未來規範發展基於人臉特徵(生物特徵)的金融與支付業務提供公共基礎設施。

相關焦點

  • 「刷臉」帶來隱私保護新挑戰,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生物特徵就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在機場、高鐵站進站核驗身份,刷臉;到酒店辦理入住,刷臉;在銀行遠程開戶,刷臉;網上支付、通過門禁,刷臉……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其中,視覺識別技術應用落地頗為廣泛,人臉識別逐漸從少數安防場景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 刷臉支付「黑天鵝」?天津立法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
    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識別的一項生物識別技術,這項技術通過採集人像、關鍵點提取,對人像進行預處理、特徵提取、人臉識別對比,實現個人身份識別驗證的目的。
  • 我國的刷臉支付仍處於相對「蠻荒」的發展階段
    在分析人士看來,此次天津的「生物識別採集禁令」一旦施行,無疑將進一步提高刷臉支付行業的從業標準,不過,部分已經鋪設和展開的設備和業務,也或將根據規定標準來進行調整和更新。不僅是拼殺刷臉支付的巨頭,對於刷臉支付背後的產業鏈及渠道模式都將帶來較大衝擊。
  • 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支付寶刷臉支付有什麼風險?
    現在出門消費都可以不用帶錢包了,只要刷一刷臉就能吃飯購物,真是太方便了。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呢?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隨著科技的成熟,脫離了設備束縛的「刷臉時代」,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人臉識別支付怎麼火了,刷臉支付靠譜嗎?「靠臉吃飯」的時代也許真的來臨了!
  • 刷臉時代財產安全嗎?專家解讀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校園一卡通到校園「刷臉通」?其實只是人臉識別系統的冰山一角!
    人臉識別技術如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是無處不在,比如在手機上的手機支付,身份校驗,甚至現在去銀行辦理業務時除了必要的身份證件之外,還需要做人臉識別以驗證是否為本人。人臉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生物特徵,在安全的應用幾乎涵蓋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 可以在哪裡刷臉支付|聚合支付和刷臉支付哪個更有前景?
    人臉識別是一種基於人的相貌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認證的生物特徵識別技術,技術的最大特徵是能避免個人信息洩露,並採用非接觸的方式進行識別。此技術可以更加快捷、精準、衛生地進行身份認定;具有不可複製性,即使做了整容手術,該技術也能從幾百項臉部特徵中找出「原來的你」。
  •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多地試點人臉識別社保認證 「刷臉」辦事靠譜嗎 原標題:   7月5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宣布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證,推廣基於網際網路的生物特徵識別認證等服務渠道。
  • 探討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的應用
    繼二維碼支付、NFC支付在AFC系統應用之後,作為生物識別的人臉識別支付在AFC系統應用的需求,又一次被提了出來。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結合了計算機圖形學、可視化技術、機器學習、模式識別、專家系統、數字圖像處理等多種專業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在銀行、超市、安保等行業應用廣泛,但是在地鐵AFC行業尚未大規模採用。
  • 刷臉支付所刷的臉其實是數據組成
    我們很容易被電影中的場景誤導,以為識別人臉時會直接存儲用戶的照片。但是實際上,用戶的照片在採集後就會被轉化很多次,最終變成很長的一串數字。這串數字中就進行臉部驗證;最後,用戶正對拍照界面,系統自動比對,驗證通過後再從相關支付帳戶中扣款。由於在支付過程中,既要「刷臉」,也要輸入手機號,不少用戶認為步驟過於複雜,還不如直接掃碼更便捷。
  • 金華刷臉乘車支付入選2019年全國交通領域行動支付十大熱點事件
    作為行動支付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支付一直以來都是行動支付網持續關注的重點。近日,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城市公共運輸分會盤點並選出2019年交通領域關於行動支付頗具意義的十大熱點事件,其中金華公交首創刷臉乘車支付,成功入選2019年全國交通領域行動支付十大熱點事件,位列第五。
  • 人臉識別技術和產業風險凸顯 需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不僅是垃圾分類,隨著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迅速普及,行業投融資日益活躍,各種「刷臉」應用不斷湧現:火車站刷臉檢票進站、高考考生刷臉進考場、城市救助管理刷臉尋人……但如火如荼的發展盛景背後,生物特徵數據的安全風險也隨之凸顯,亂象漸增。一方面是虛火漸旺。
  • 細說刷臉支付的代理套路
    什麼徹底顛覆支付行業,什麼支付寶微信巨額補貼紅利,什麼支付才是最賺錢的生意,什麼再猶豫你就完犢子了,什麼果斷才能成功,猶豫就會敗北,總結起來就是刷臉支付牛逼,廠家(支付寶微信)補貼牛逼,快來搶錢,來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時光。當年搞傳銷搞微商的時候,他們也是這麼說的。當然,實際上他們也是同一批人。
  • 人臉識別行業分析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簡單來講主要是三大步驟:一是建立一個包含大批量人臉圖像的資料庫;二是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得當前要進行識別的目標人臉圖像;三是將目標人臉圖像與資料庫中既有的人臉圖像進行比對和篩選。根據人臉識別技術原理具體實施起來的技術流程則主要包含以下四個部分,即人臉圖像的採集與預處理、人臉檢測、人臉特徵提取、人臉識別和活體鑑別。1.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落地場景多濫用引爭議選好商品,在櫃檯前選擇刷臉支付,通過人臉識別後,只需輸入手機號碼後幾位就可完成付款——在北京一家甜品店內,不少消費者通過刷臉支付設備為所購商品結帳。「刷臉支付比手機掃碼還要便捷一些,解決了手機沒電時的支付難題。
  • 深度: 刷臉時代到來!你的臉就是最強密碼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文 | 四月導語:去年,馬雲刷臉在淘寶上買下漢諾瓦展郵票,「刷臉場景」火遍大江南北。實際上,除了金融支付,當單位門禁、課堂考勤識別從指紋換成人臉時,人臉識別類應用已經被頻繁應用。
  • 「刷臉」,正走入你我生活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導,關注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並探討人工智慧浪潮可能帶來的對科技倫理的衝擊和思考。——編者走進一家餐廳,即便沒有手機和錢包,點餐後也能通過「刷臉」完成支付;走進一家銀行,不帶銀行卡、身份證,靠「刷臉」也能取款……這樣的場景,你是否體驗過?如今,從考勤、購物,到坐飛機、住酒店,乃至領養老金……靠「臉」吃飯辦事不再是玩笑。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這就是刷臉支付
    當今最火熱的項目屬刷臉支付和共享充電寶項目,我們現在來說一下刷臉支付! 刷臉支付是支付方式的升級,由掃碼支付升級為人臉識別支付(刷臉支付),這種支付方式現在的趨勢有多好呢?其中銀行是所有人存錢的地方,安全非常重要,但是銀行推出了刷臉取款這一功能,變相的告訴人們刷臉支付是非常安全可靠的,現在安全的疑慮已經解決,剩下的就是市場的普及。
  • 支付寶宣布:將發布新一代「刷臉支付」產品
    ▲ 點擊藍字「小龍軟體工作室」,關注最新IT資訊4月13日消息,螞蟻金服在今天下午對外宣布,將於4月17日在北京發布全新「刷臉支付」產品,全面推動未來人臉識別、圖像識別、刷臉支付等新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