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帶來隱私保護新挑戰,專家:行業自律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2021-01-11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認證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洩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臉,與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密碼隨便交給他人,沒什麼區別。

因不同意進動物園要刷臉,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浙大法學博士郭兵,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上了法庭。此案成為國內消費者起訴商家的「人臉識別第一案」。

2020年12月29日,該案二審在杭州中院開庭,郭兵提出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相關格式條款內容無效的訴訟請求。

之前不久,一則「戴著頭盔看房」的視頻廣為流傳,因為一些售樓處的工作人員會通過人臉識別判斷購房者身份,進而決定是否給予購房優惠。

網際網路時代,「刷臉」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了新挑戰。近年來,圍繞人臉識別的爭議不斷。這些爭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臉識別應用之廣泛及由此引發的公眾擔憂。

網際網路時代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生物認證技術有哪些弱點?包括刷臉在內的生物認證應用場景和技術是否有相關的規範和監管?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生物特徵就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

在機場、高鐵站進站核驗身份,刷臉;到酒店辦理入住,刷臉;在銀行遠程開戶,刷臉;網上支付、通過門禁,刷臉……

近年來,以深度學習為核心的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其中,視覺識別技術應用落地頗為廣泛,人臉識別逐漸從少數安防場景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無接觸的場景需求,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人臉識別其實是生物認證的一種,其他生物認證還有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聲音識別等。生物認證最大的特點是唯一性,比如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臉、指紋和虹膜等。

因此,生物特徵也可以看作是我們的另一張身份證。「生物認證就是識別個人特徵,比如說識別面容特徵,跟查驗身份證號碼是一個道理,它可以指代我的個人身份。」江蘇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南京理工大學信息處處長李千目說。

可以想像一下,身份證不用時,要麼放在錢包裡,要麼鎖在保險柜裡。如果有一天,你的生物身份證被物業公司、動物園、銀行、酒店等存放在你無法知曉的電腦硬碟裡,你還會覺得刷臉認證是安全的嗎?

北京永信至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戰略官潘柱廷告訴記者,密碼可以定期換,可以改。但是一個人的手指指紋只有10個,虹膜只有兩個,掌紋只有兩個,聲紋只有一套,臉也就只有一個。生物認證是不可撤銷的,一旦其信息洩漏了,就沒有什麼補救措施。

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安全保障的刷臉,與把身份證和銀行卡密碼隨便交給他人,沒什麼區別。

「這樣一種技術的推廣應用,應該對其可能的收益和風險比進行充分論證。但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這個案子中,我們看不出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也看不到使用方對風險的充分考慮和準備。此類為推廣技術而推廣的行動都是需要警惕和反思的。」東南大學程國斌副教授這樣認為。

人臉識別為何屢被黑客攻破

早在2017年3·15維權活動中,就曝出刷臉登錄存在安全漏洞:憑藉一張觀眾的自拍照,可以成功「換臉」破解手機的人臉認證系統。

其後,也有過人臉數據洩露事件發生,有的是因為存儲照片的資料庫被黑客攻擊,有的是因為工作人員將數據拷貝販賣獲利。

李千目告訴記者,目前生物認證的弱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物認證主要靠圖像或者視頻來進行特徵確認,圖像和視頻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偽造的,「現在有一種方法叫做AI偽造,就是通過AI算法『造出』一個不存在的人臉,或者自適應生成其他人臉,這種算法叫GAN,也稱為對抗式神經網絡,它可以通過大量的樣本訓練生成一些不存在的假樣本、偽樣本。」

二是生物認證本質上是字符映射,在計算機裡人臉特徵是用0和1這樣的數字來描述,所以即使系統裡不存在這張臉,但是通過黑客攻擊的方法,就可以用數字的方式把這些特徵輸入進去,人臉識別就有可能會通過。

2020年10月,一項涉及2萬多人的調查研究——《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使用過人臉識別,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稱,已經因為人臉信息被洩露和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相較於身份證號、手機號之類的個人信息洩露,目前曝光於大眾視野的人臉數據洩露事件還不算多。但已有媒體報導,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

一個良性的變化是,民眾的隱私保護意識有所提升。報告顯示,高達八成的受訪者表示關心過人臉原始信息是否會被收集方保留以及會被如何處理。具體到人臉信息的處理規則,受訪者最想知道收集方「採取何種技術和管理措施保證收集的人臉信息安全」,以及「人臉識別技術是否為第三方提供,如是則第三方是誰」和「人臉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場景,是否變更了使用目的」。

行業自律與法律監管缺一不可

受訪專家大多表示,樂於看到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同樣刻不容緩。

李千目認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一是形成強有力的監管,對不法行為進行威懾;二是進行技術防範,用人工智慧方法進行反人工智慧的識別和判別,並建立相應的認證庫或第三方認證中心,對生物認證進行核查;三是加快立法,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

放眼全球,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在立法上先行一步。2015年,美國發布《面部識別技術——商業用途、隱私問題及其適用的聯邦法律》報告,對商業實體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來識別或跟蹤個人進行限制。2018年,《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正式生效,明確規定個人數據是個人所有的數據資產,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數據保護法案。

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層面的立法也已提速。例如《民法典》將自然人生物識別信息列為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擬對侵害個人信息權益行為,給予沒收違法所得和罰款等處罰。

不可否認,技術有很強的工具屬性,誰都可以用,有人用鋼鐵造廣廈千萬間,有人用槍炮屠戮生靈萬千。所以,程國斌認為,對於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除了法律監管行業自律,還必須對其進行深刻的倫理反思和倫理治理。

「開發一項新技術的時候,人類總是帶有某種價值傾向或價值追求。對這個具體的初始價值與技術應該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幸福的總體價值之間的關係做出考量,是科技倫理重要的工作。」程國斌說。

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組建方案》。實施科技倫理審查就是為科技創新劃定必要的倫理航道和價值底線,明晰科學技術活動中「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倫理邊界,防止隨意打開「潘多拉魔盒」。

「但據我所知,目前我國倫理審查機制僅在醫學界建設得相對完備,而在高校院所和企業科研中基本是空白。與歐美的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倫理審查的覆蓋面和制度的完備性方面,還有較大的提高空間。」程國斌說,成立機構只是開始,一整套的機制、政策、法律體系和潛移默化的科學倫理意識還需加快培育。

(原題為《刷臉時代 該如何護好我們的「面子」》)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刷臉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落地 專家:儘快建立國家級人臉特徵資料庫
    1月21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公告,已於20日印發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並自20日起實施。《公約》明確,應建立人臉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機制。在採集環節,要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明確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獲得用戶授權,避免與需求無關的特徵採集。
  • 我國的刷臉支付仍處於相對「蠻荒」的發展階段
    支付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天津法規的出臺未來可能會推動更多的省份和城市出臺與人臉識別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於支付行業來說,將進一步提高行業的相關從業標準,不過,部分已經鋪設和展開的設備和業務,或將需要根據規定標準來進行調整和更新。  另一方面是將對刷臉支付產業鏈及渠道模式帶來較大衝擊。
  • 刷臉時代財產安全嗎?專家解讀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用人臉識別技術來解決。 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那麼「刷臉」時代,我們的人臉信息安全嗎?
  • 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但是,這種技術需要大量數據,涉及個人隱私信息。在某些非必要的場景下,讓渡個人隱私,來換取一張通行證,其付出的隱藏成本太大,存在的風險太多,可能造成對個人隱私權的嚴重侵害。而對這些個人信息的後續使用,人們不得而知。正如業界專家所說,人臉信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一般來說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不可更改的。
  • 刷臉支付「黑天鵝」?天津立法禁止採集生物識別信息
    幾天之前,一則濟南購房者帶著頭盔去看房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了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是否侵犯客戶隱私的熱議,同時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與擔憂。其實此前已經有相關法律的規定,採集個人信息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並經被收集者同意。此次天津方面的再次重申,或許會有更多省份的相繼跟進,對刷臉支付所產生的潛在影響尙難以估量。
  •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
    保護網際網路隱私權應提升監管力度 2020-12-03 08:15:59 「當前,企業違規成本比較低,個人信息保護能力良莠不齊,違規侵害用戶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在近日舉行的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工信部有關官員表示,正部署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責令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下架94款拒不整改的App,以震懾這類違法違規行為。  工信部在2019年也曾進行過類似整治,而事實是,暴露出來的問題僅是冰山一角。
  •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 拆除人臉識別系統邁出保護公民隱私實質一步
    還有不少人在生活、消費過程中對相關單位的刷臉系統提出了質疑,做出了抵制。前不久,《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明確規定物業服務人員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引發社會熱議,引發很多人的共鳴。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然而,當人臉識別進入校園,在課堂上統計學生們趴桌子、玩手機、睡覺、聽講、閱讀、舉手的次數時,當大會入場、刷臉進站、刷臉登機甚至刷臉支付等場景都需人臉識別時,人們突然意識到,我們是否在「用隱私換便捷」?「人臉識別」的「手」是否伸得太長了?
  • 中國發布丨「刷臉」時代人臉信息無法「重置」 拿什麼保護你的...
    中國網12月3日訊(記者 董小迪)刷臉支付、刷臉考勤、刷臉倒垃圾......隨著科技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金融、安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由於人臉信息無法「重置」、無需接觸即可捕捉,這項技術背後的個人信息安全隱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房產售樓處私自收集客戶人臉信息,刷臉邊界爭議升級
    日前,備受關注的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落槌,被視為是法律為民眾「護臉」。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要求遊客「刷臉」入園的做法「超出必要,不具正當性」。要求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刪除郭兵辦理年卡時提交的面部特徵信息,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能夠保護我們的「臉」嗎?今年9月,紐約大學AI Now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報告「Regulating Biometrics: Global Approaches and Urgent Questions」(生物識別技術監管:全球舉措及關鍵問題),評估了各國法律的效力。經授權,澎湃新聞市政廳將翻譯該報告的部分章節,呈現來自全球的不同思考、疑慮與行動。
  • 強制刷臉?該關注隱私和技術風險了
    有看房者表示,戴口罩也會被抓拍,這才戴著頭盔看房;北京一家中學發布通知,稱「學生每天進出校門必須在閘機進行人臉識別」,「不服從管理、不刷臉進入將通報批評」;在南京,去年有大學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可追蹤、識別學生聽講、發呆、睡覺等上課狀態」;此外,也有多地小區、寫字樓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甚至有的地方還要求同步上傳戶口本、房本
  • 小學生成功用照片「刷臉」取快遞,刷臉技術靠譜嗎
    「刷臉取件」在智能快遞櫃中廣泛應用快遞櫃,是快遞行業「最後一公裡」的重要組成部分,業務量與日俱增。如今,人們早已習慣快遞櫃提供的暫存服務。同時,快遞行業也在推動智能快遞櫃的發展,「刷臉取件」已成為多款智能快遞櫃的「標配」。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如今,臉的用途越來越廣泛了。人們刷臉支付、刷臉安檢、刷臉入住酒店……幾乎時時處處都要把臉推到前臺,但是頻繁刷臉背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我們的「臉」有沒有被盜用或濫用,到底應該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保護自己的「臉」。凡此種種,都成為生活在人臉識別時代的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 取自己快遞還得「刷臉」,我們的「臉」越來越不值錢了
    不少市民對此質疑,此舉可能洩露隱私,「被人拿去人臉識別付款怎麼辦?」過安檢要刷臉,上班考勤要刷臉,進小區要刷臉,扔垃圾也要刷臉,如今,甚至誇張到取個快遞也擺脫不了刷臉了。我們的臉,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什麼人都可以在我們的「臉」上打主意,肆意搜集我們的隱私信息。 一個小小快遞代收點,在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如此強制地收集人臉信息,顯然已經侵犯了用戶的權利。用戶是來取快遞的,不是來接受你的管理檢查的。
  • 愛爾蘭隱私監管機構希望2021年初結束與Facebook的法律糾紛
    據報導,愛爾蘭數據監管機構負責人周三表示,希望在2021年初結束與Facebook關於跨大西洋數據傳輸的法律糾紛。9月份,愛爾蘭數據保護委員會(The Irish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向Facebook發出初步命令,暫停向美國傳輸其歐盟用戶的數據。
  • 年底網絡安全盛會線上召開,行業專家共話七大議題
    網際網路在為日常生活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諸多安全問題。新型網絡犯罪如何定性,個人隱私如何保護,面對人工智慧人類何去何從,如何規範網際網路金融秩序……圍繞這些話題,眾多專家學者在近日舉辦的「2020網絡安全思享峰會」上開啟了一場「雲端」論道。
  • 光明時評:為新技術應用建章立制,宜早不宜遲
    而且相較於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等經過二次編碼的信息,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更具被快速採集、分析、存儲與識別的優勢,越來越多的系統平臺開始通過收集個人生物信息作為用戶登錄密鑰,「刷臉」支付、「刷臉」乘車、「刷臉」籤到……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特徵識別驗證已成為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新的技術在給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巨大助力、為公眾日常生活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其安全性同樣不可忽視。
  • 王志勤:必須高度重視技術發展帶來的安全問題和挑戰
    人民網北京5月20日電 5月20日,由人民網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移動網際網路安全峰會「後疫情時代個人隱私保護雲會議」成功舉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在致辭中表示,後疫情時代,必須高度重視技術發展帶來的安全問題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