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2021-01-19 中國新聞網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

  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基因檢測是指採集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黏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片等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並從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風險、用藥安全、營養代謝等方面的信息。

  專家介紹,基因檢測主要針對健康和個人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通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高發疾病患病風險,檢測是否攜帶先天性遺傳疾病基因,幫助腫瘤患者進行個性個體化醫療。毫無疑問,基因檢測所推動的精準醫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福音。

  但亂象也由此滋生。「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和潛能」「準確預測癌症腫瘤,準確率近100%」……打開搜尋引擎,鍵入「基因檢測」,類似的廣告語不時可見。基因檢測儼然成了可以預測未來發展以及旦夕福禍的「利器」。

  據了解,正規的基因檢測機構一般要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開展基因檢測項目,實驗技術人員也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資質。「現在,基因檢測市場魚龍混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很多基因檢測機構並沒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業務水平參差不齊。

  75個位點就能確定一個人

  行業亂象的背後,不僅是檢測質量不能保障,檢測結論可能存在誤導,還關係個人隱私安全。隨著精準醫療在全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基因數據被「脫敏」後公開,用於各類研究。

  人們往往認為,一組醫療數據把名字、身份證信息去掉後就安全了,可以公開使用。然而,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只需大概75個統計上獨立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即可唯一確定一個人,所以說基因數據比指紋數據更敏感。當基因檢測數據與一些病理數據相遇時很容易匹配到具體個人,從而侵犯個人隱私。

  「基因檢測和基因數據安全涉及倫理問題。例如,很多基因關係到人類的智商、身材等,還有一些檢測手段能判斷出胎兒的性別,所以不能隨便什麼機構都可以開展。」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中心副主任醫師侯巧芳說。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92%的美國人不願意公開基因數據,因為子孫後代的信息都有可能被公開。

  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與中國人疾病有關的基因數據還面臨大批量流出的風險。目前國內相關檢測機構使用的大多是進口設備,數據安全受到的威脅更大。

  打開預見未來的世界,正快速商業化的基因測序技術帶來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景象。由基因測序衍生而來的科研、診斷、治療、預警等應用場景,正挑戰已有的政策、監管、法律、倫理甚至是商業競爭邏輯;基因組巨大的信息量還有大部分沒有明確的解釋,除了個別遺傳病基因,其他基因與患病概率之間的關係仍無頭緒,個人了解的欲望與檢測的必要性也沒有最終定論。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基因大數據著實誘人,它可以為不少疾病帶來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與此同時,如何保證基因安全,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政策管理方面,國內目前僅有針對臨床基因檢測運用的政策約束。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出禁令,要求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引起較大爭議,到了2015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又先後公布了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試點名單。

  但在非臨床領域,尤其是在天賦檢測、健康風險等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國內的監管始終處於缺位狀態。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表示,沒有監管和規範的行業只會野蠻發展。他呼籲,儘快出臺監管政策,同時強化數據資源在採集、存儲、應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推動電信和網際網路數據管理細則出臺。「如果時間拖太久,市場沒有監管,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當然,單純依賴政策的保護、技術的革新是不夠的。未來醫療將是全民主動參與,每個人都是數據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何引導普通大眾提升基因安全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可以在放心的環境下,收穫基因數據賦予的健康紅利,也是亟須探討的問題。(半月談記者 王爍)

相關焦點

  •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基因檢測是指採集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黏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片等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並從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風險、用藥安全、營養代謝等方面的信息。
  • 臉書讓用戶網上裸奔,基因檢測卻比這可怕萬分
    現在FDA的授權,意味著美國基因檢測行業監管進一步放寬。基因檢測市場的商機實在是太大,利潤太豐厚,目前國內也有不少基因檢測公司在搶灘佔位,試圖佔領和瓜分基因檢測的商業市場和份額。基因檢測市場的繁榮意味著基因檢測不只是治療疾病的手段,而且擴到個人消費領域。然而,這樣的消費也意味著,個人不僅可能會破財,還會拱手奉送自己的隱私,其嚴重性當然不只是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而在於可能讓每個人在現實生活遭遇歧視和各種災難。如果說個人數據的洩露讓人在網上裸奔,個人基因組的洩露就是讓人在現實中裸行。
  • 養生行業亂象叢生:借養生「大師」之名騙消費者
    借養生「大師」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養生行業亂象叢生亟待規範  從綠豆「神醫」張悟本,到生吃泥鰍的「健康教母」馬悅凌……沒有行業標準,沒有科學依據,隨著養生熱的興起,千奇百怪的「養生大師」應運而生,以「養生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專家建議:健康教育應「提速」,行業監管待加強。
  • 基因檢測行業會被叫停?是真的嗎?
    在早前基因檢測被叫停過,據專業人士透露,基因測序基因檢測涉及倫理、隱私和人類遺傳資源保護、生物安全以及醫療機構開展基因診斷服務技術管理、價格、質量監管等一系列問題,之所以被叫停,是監管部門要對行業進行規範。
  • 辛巴燕窩門,王海只是「槍打出頭鳥」 關注行業亂象橫生的根源
    王海或只是、只能「槍打出頭鳥」事實上,「燕窩門」只是電商亂象的一個反映,而辛巴團隊也只是銷售此類燕窩大軍中的其中之一。甚至該事件也反映了很多非傳統銷售途徑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保健食品行業,更是讓人「防不勝防」。當然,並不是說一定買的是假貨,但誇大宣傳,一塊錢東西當100元賣的現象很多,不少消費者在忽悠中「中招」。
  • 醫美行業亂象叢生:美團商家可提供超範圍服務?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醫美行業亂象叢生 美團商家可提供超範圍服務?根據安信證券研報,我國中遊醫療美容機構的毛利率在50%-70%之間,這已經步入了暴利行業。一邊是唾手可得的暴利,一邊是高速成長的規模,需求嚴重大於供給,使得局面開始失控。醫美行業亂像叢生,主要體現在「四黑」:黑醫生、黑培訓、黑場所、黑藥品器械。
  • 生物質能源亂象叢生凸顯標準缺失 騙補愈演愈烈
    生物質能源亂象叢生凸顯標準缺失 騙補愈演愈烈 2016-01-08 11:14:12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參與互動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生物質能源產業化程度和產業規模弱於其他可再生能源行業
  • 人臉識別技術和產業風險凸顯 需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不僅是垃圾分類,隨著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生物識別技術迅速普及,行業投融資日益活躍,各種「刷臉」應用不斷湧現:火車站刷臉檢票進站、高考考生刷臉進考場、城市救助管理刷臉尋人……但如火如荼的發展盛景背後,生物特徵數據的安全風險也隨之凸顯,亂象漸增。一方面是虛火漸旺。
  • 眼鏡行業暴利是誤解,眼鏡市場亂象叢生是事實,需要治理
    在外界流傳的暴利行業排行榜上,眼鏡行業總能排在前幾位。到底眼鏡業的利潤有多大,眼鏡店的經營狀態如何,真的是所謂暴利行業嗎?一直以來,眼鏡行業都被冠以暴利行業,理由無非是進價與售價之間差額巨大。但實際上眼鏡行業暴利是一種誤解,真實情況並非如此,眼鏡行業的淨利潤其實並不高,眼鏡店生存不容易。數據顯示,眼鏡行業毛利潤高達70%,淨利潤卻不到10%。
  • 二手車交易亂象叢生 「調低裡程表數」成為行業潛規則
    【內容提要】二手車交易依然亂象叢生。其中,人為調動裡程表數似乎成為行業潛規則。消費者向《天天315》爆料,花費9萬元在大連易車精品店購買了一輛二手車。銷售員承諾這輛車是從沒過戶過的一手車,只行駛了6萬公裡,一直在正規4S店保養。
  • 火線評論|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盛行,政府要不要管?
    【財新網】(記者 李妍)《財新周刊》近日一篇報導《腫瘤用藥基因檢測亂象》引發了業界、投資人和政府官員的激烈討論。  業界由此產生的一種擔心是,如果政府貿然出手嚴管腫瘤用藥基因檢測行業,會不會把這個新興行業一管就死?
  • 如何讓個人隱私告別「裸奔」?
    而站在保護隱私的層面,天津出臺的這個社會信用條例,其意義就更重大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收到各種五花八門的推銷簡訊和電話,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網絡詐騙提供了土壤,且越來越精準。而導致這種信息「共享」情況發生的原因,往往只是因為我們某天在某個公司的調查表上留下了個人資料。
  • 基因檢測忽悠了誰?
    基因檢測忽悠了誰? 原標題:   「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家長可以有的放矢地開發孩子的天賦和潛能,不用嘗試那麼多的興趣班來挖掘特長」「準確預測癌症腫瘤,準確率近100%」……  打開搜尋引擎,鍵入「基因檢測」,類似的廣告語不時可見。基因檢測成了可以預測未來發展以及旦夕福禍的利器,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 整治APP亂象需要全社會合獵
    越來越多的APP軟體出現在各個行業,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而人們因習慣使用APP處理各種事務,形成了過度依賴心理。人們對APP過度依賴,讓其便捷服務在放大的同時,也使人們忽視了其違規亂象,如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頻繁騷擾等。
  • 我在中美兩地做了基因檢測,個人隱私堪憂
    人們對阿爾茨海默氏症等遺傳相關疾病的認識日益提高,以及人類對未來的天然好奇心正在推動著全球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市場,預計在未來六年內這一市場將增長兩倍。在中國,政府將遺傳學作為推動其成為科學超級大國計劃的一部分,根據北京一家研究公司「光電情報」的數據,到2022年,該行業的銷售額預計將達到4.05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8倍。
  • 1美科技:政策監管+自然淘汰多舉並措,醫美行業洗牌有望
    近日,針對醫療美容行業存在的亂象問題,八部門就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發文,全方位對醫美行業進行監管,確保醫療美容機構規範經營。隨著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和在市場自然淘汰的環境下,洗牌勢在必行。為什麼醫美市場都害怕檢查?
  • 基因檢測行業首批27家推薦企業
    作為科技進步的一項紅利,基因檢測技術正逐步走出實驗室,走進醫院、走進尋常人家,無創產前診斷篩查、腫瘤早期診斷和靶向治療、易感基因和藥物基因檢測等,正越來越深遠地影響著普通人的生活。「 作為成為生命科學和精準醫療的的基石,隨著精準醫療發展和人們防病意識的增強,基因檢測也逐漸火熱,進入這一領域的各種機構和公司非常多,也造成了一定的素質層次不齊、價格差別大的行業亂象。
  • 消費級基因檢測緣何「未火先衰」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兒去?」直擊靈魂的人生三問,除了翻黃曆,看星座,找大仙兒,在出言必談「消費升級」的今天,有了新的解決之道——一份只要889就能知曉你過去未來的基因檢測套餐飄然而至。
  • 《焦點訪談》曝光廠家混淆成份 冬蟲夏草亂象叢生
    《焦點訪談》曝光廠家混淆成份 冬蟲夏草亂象叢生 健康臺 央視網 2014年12月23日 09:25 A-A+ 為了鑑別真假,記者將此產品送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檢測,結果怎麼樣呢?姚一建表示,檢驗發現這個菌裡面的成分不是冬蟲夏草菌,而是一種叫做蝙蝠蛾擬青黴。  蝙蝠蛾擬青黴與冬蟲夏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用專家的話說,它們相當於牛和馬待在一起,是兩個不同的種類,蝙蝠蛾擬青黴所代表的是一個全世界都存在的真菌物種蟲草棒束孢,是一種昆蟲的病原菌,在土壤中也存在。
  • 手機應用市場不正當競爭亂象叢生 該如何治理?
    兩年來,用戶只增長了3000萬左右,用戶增長率呈現「L」型,可見整個市場飽和度已達較高水平。  據業內統計,2015年,58.7%的用戶以第三方應用手機商店為主要應用下載渠道,22.3%以手機預裝應用商店為主。目前的調查數顯示,國內手機自帶的應用商店下載點擊量增長趨勢非常明顯,從第三方應用商店轉向使用手機廠商內置應用商店的比例為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