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行業亂象叢生:美團商家可提供超範圍服務?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網

原標題:醫美行業亂象叢生 美團商家可提供超範圍服務?

中國網財經7月27日訊(記者 常實 高多多)在醫療美容成為大眾消費趨勢的同時,服務於醫美行業的各種平臺方當首要成為消費者、求美者的「防火牆」,過濾非法醫美行為,利用平臺機制約束和規範醫美機構的行為。

近期中國網財經記者注意到,在美團網站上有美容師並不具備執業醫師的許可,部分機構超範圍提供服務。

根據安信證券研報,我國中遊醫療美容機構的毛利率在50%-70%之間,這已經步入了暴利行業。一邊是唾手可得的暴利,一邊是高速成長的規模,需求嚴重大於供給,使得局面開始失控。醫美行業亂像叢生,主要體現在「四黑」:黑醫生、黑培訓、黑場所、黑藥品器械。

安信證券研報截圖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監管要求,一個合格的醫生必須要有《醫師資格證》、《醫師執業證》、《醫療美容主診醫生職業資格證》。同時,無論是整形手術,還是打美容針,這些業務只能在有《營業執照》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機構開展,這些東西是判定醫美機構是否正規的重要依據。

中國網財經記者打開美團APP,在其平臺上進入「醫美」頁面後輸入「痘博士」能看到的是團購項目和美容師的推薦。然而,這些美容師並不具備執業醫師的許可,在衛健委官網上亦查詢不到該機構。

打開痘博士一門店評論區,不乏「痘清到一半聽到手機響了就拿起手機玩,還帶著指套,玩完手機又開始清痘,搞的第二天一起來全發炎冒白尖了」、「操作也是手都不消毒就直接洗臉了。操作完產品都不擦,面膜還粘在臉上呢」這樣的評論。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核准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實務中,醫療機構超範圍執業一般是指其診療行為超出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和《醫療機構申請執業登記註冊書》登記的診療範圍。

衛生部認為屬於超範圍執業的幾種特別情形:1、未取得麻醉科診療科目開展全身麻醉的,屬於診療科目超出登記範圍;2、僅登記「全科醫療科」,卻設置了外科、婦產科、口腔科等診療科目的,屬於超範圍執業;3、僅登記為「美容中醫科」的醫療美容機構開展整形美容手術,應認定為超範圍執業;等。

隨後記者又在美團app搜索一家在北京地區名叫「泰美麗格醫療美容」的機構,能看到其披露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中,診療科目顯示為「醫療美容科:美容皮膚科」,然而卻在頁面上架了名為「乳房下垂矯正」的手術項目,該項目已經超出了機構執業診療科目。同時,該手術項目進行時所採用的麻醉方式為「全麻」,但該機構並無麻醉科。

泰美麗格醫療美容頁面

記者將地區更換為上海後搜索名為「上海江依南醫療美容門診部」的機構,能看到其披露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中,只具備一級手術權限,但上架了二級「駝峰鼻矯正」手術。

上海江依南醫療美容門診部頁面

根據艾瑞諮詢等行業調研的查證,在一些搜尋引擎、生活服務類平臺上,非醫療美容機構和黑醫美通過打「擦邊球」,利用近似關鍵詞搜索,混跡於正規醫美機構名錄裡,令消費者防不勝防。

業內人士表示,相對於外賣到店的快速一次性服務,醫美其實是一個「重決策消費領域」,無論輕醫美或是重醫美,醫療美容就是100%的醫療行為。從根本上講,從入駐平臺的籤約商家是否有資質,是否有符合行業標準的設施設備,是否有合理的醫護配置,都無法嚴控,那麼出現類似事件的概率和頻率就會越來越高。送外賣、做美甲的評價,與醫美機構的服務評價其實根本不應當是同一套系統。在這個方面,美團醫美還需要不斷投入成本,查漏堵缺,不要讓消費者在出了狀況之後,再去給出那多少顯得無力維權的差評。

有媒體報導稱,儘管美團在流量方面有著難以比擬的優勢,但是在專業度與信任度方面,仍然缺乏足夠的深度。醫美不是快餐,更不是靠導流就能持續增長的模式。美團不應該試圖用自身強大的流量來變現,這其中有很多潛在的隱患。

相關焦點

  • 養生行業亂象叢生:借養生「大師」之名騙消費者
    借養生「大師」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養生行業亂象叢生亟待規範  從綠豆「神醫」張悟本,到生吃泥鰍的「健康教母」馬悅凌……沒有行業標準,沒有科學依據,隨著養生熱的興起,千奇百怪的「養生大師」應運而生,以「養生之名」,行欺騙消費者之實。專家建議:健康教育應「提速」,行業監管待加強。
  • 當美團遇上雙11,給千億醫美市場帶來更大想像空間
    當雙11的促銷範圍不再僅限於標品,當醫美行業的平臺、機構玩家直接參與到雙11的消費熱潮中,會直接助推提高醫美的社會普及度、市場滲透率。2020年的雙11顯得格外特殊,這是後疫情時期社會範圍內最大的一次全民消費節,與往年相比,今年醫美消費節啟動得尤其早,天貓、京東等平臺紛紛拉長時間戰線,一方面最大限度的釋放消費者消費潛力,另一方面對於大、中小型商家企業來講,都能有更多的空間抓住生意機會。垂直類醫美平臺新氧、更美等也啟動了平臺雙11購物節營銷。
  • 醫美行業競爭加劇 壹加壹服務點單SAAS系統上線
    隨著國家八部委聯合開展醫療美容亂象專項整治行動,並取得顯著成效以來,醫美行業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市場競爭形勢加劇,存在價格欺詐、虛假消費的非正規醫美機構將難以生存,進入凌冽寒冬期,而正規醫美機構也即將迎來大放異彩的時代。
  • 1美科技:政策監管+自然淘汰多舉並措,醫美行業洗牌有望
    近日,針對醫療美容行業存在的亂象問題,八部門就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發文,全方位對醫美行業進行監管,確保醫療美容機構規範經營。隨著政府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大,和在市場自然淘汰的環境下,洗牌勢在必行。為什麼醫美市場都害怕檢查?
  • 美團聯手中整協制定「醫美網際網路運營師「人才標準 網友: 靠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顏值經濟的盛行將醫美行業帶入大眾的視線,近幾年醫美行業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愛美大軍」,8月26日,德勤和美團醫美聯合發布的《醫美市場趨勢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1975億元,雖然上半年的新冠疫情造成醫美市場增速下滑
  • 蘇寧環球疑因涉醫美概念連續漲停,市值增21億
    我國醫美行業收入超過1500億資本市場向來先覺先知,投資者追捧的背後,我國醫療美容行業不斷擴容,已成長為一個超千億的市場。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19年我國醫療美容服務市場收入規模達到1436億元,2015-2019年全市場複合增速達到22.5%,2020年醫美服務行業總收入規模預計為1518億元。
  • 醫美行業發展迅猛 野蠻生長背後憂患重重
    「輕醫美」講究時尚、快速、便捷,追求最小化風險、最短化修復期的優點贏得不少求美者的青睞。 醫美行業亂象層出不窮 醫療美容行業作為新興行業崛起的同時,讓人們也有了更多關於美的可能性和追求美的勇氣。 但野蠻生長期的醫美行業存在的亂象也不容忽視。
  • 美團外賣終於向商家低頭?
    但你要在美團點評上做生意,那可就真的要三思之後再三思了。因為你做到最後,可能會發現全是幫美團在打工。因為怎麼說呢?美團外賣的抽成實在是太高了,從之前最低的6%,到最高的26%,用商家們的話來說,美團外賣已經把他們壓得換不過氣了!而近日有媒體爆料,大部分商家已經沒美團達成了初步協議。
  • 填平醫美亂象坑?新氧綠寶石榜單「三重價值」賦能醫美好醫生
    近日,Fastdata披露了《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醫美行業發展分析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網際網路醫美市場快速發展,網際網路醫美活躍用戶持續恢復性增長,僅2020年9月,每天就有約30萬人通過新氧獲取醫美資訊、分享醫美經驗。與此同時,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實際從業醫師數量38343名,但非法從業者人數至少在10萬以上。
  • 3家上市,醫美頭部資產稀缺,企業尋求實在的業務增長和利潤曲線 |...
    一方面,新氧在探索在醫美行業如何更好地服務用戶,推出了「尺顏醫選」品牌,面向中國有高品質醫美消費需求的群體,篩選最優質的醫美資源並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務。  另一方面,一個行業共識是,醫生作為產業的核心要素,未來會逐漸走向臺前。
  • 3家上市,醫美頭部資產稀缺,企業尋求實在的業務增長和利潤曲線
    繁星輕醫美創始人劉騰飛告訴記者,從用戶視角分析,為何輕醫美會是醫美市場新的增長力:「輕醫美用戶的第一需求是更精緻的面孔,這就需要長期多次的專業服務,因此就需要地理位置上離用戶近,連鎖則方便觸達,同時價格用戶可接受,最後是通過好醫生,提供專業的服務,給用戶好的體驗,這是我們的新機會。」
  • 揭秘美團點評「男士會所」亂象:必須整治-美團,點評,團購,消費...
    在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美團網、大眾點評等團購、點評類網站想必大家都使用過。這兩款軟體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結合地理位置以及網友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為網友隨時隨地提供餐飲、購物、休閒娛樂及生活服務等領域的商戶信息、消費優惠以及發布消費評價的互動平臺,已成為人們本地生活的必備工具。
  • 醫美行業深度:全球醫美市場有望在2020年破萬億,微整佔主導增長
    下遊—醫美服務提供商:玻尿酸注射下遊分散,正規醫美機構約有9500家,90%為民營醫院或診所,「黑診所」預計超過60000家。醫美App的出現連通分散的消費者和醫美服務提供商,實現精準營銷、降低獲客成本、增強信息透明度。
  • 美團FOOD+超級平臺全面拓展生活圈的背後
    從餐廳評價讓人們更有目的去吃、更有選擇權,到建立外賣平臺等,美已經成為國內最大關於「吃」的網際網路平臺。在吃喝玩樂中「吃」是最大眾需求,也是最高頻需求之一。美團抓住吃喝玩樂行業當中最核心品類「吃」,迅速構建一個超級電子商務平臺。就目前來看,基於「吃」美團在不斷完善自身的服務業態。
  • 美團郭慶:OTA和OTP的概念之爭不重要,提升服務和效率才是行業核心
    郭慶認為,行業內部存在著不同的概念,如OTA和OTP之分,外部還受到疫情的衝擊,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未來十年不變的,只有提升服務,以及利用科技提升經營效率這兩件事情。「先不要做許多花哨的工作,僅是滿足和平衡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需求,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不過,飛豬旅行總裁莊卓然近期在談到OTA的價值時提到,OTA沒有給行業創造更多體驗和價值,只是將商家的庫存放在平臺上售賣,提升效率獲取佣金。而飛豬多年來反覆強調自己做的是平臺模式而非OTA,用旗艦店賦能商家。
  • 生物質能源亂象叢生凸顯標準缺失 騙補愈演愈烈
    生物質能源亂象叢生凸顯標準缺失 騙補愈演愈烈 2016-01-08 11:14:12日 11: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參與互動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生物質能源產業化程度和產業規模弱於其他可再生能源行業
  • 美團2020美業報告:關店率17.5%,突圍千億賽道增長
    11月23日,美團發布了《中國生活美容行業發展報告(2020)》,該報告對線上、線下的美業從業者進行了調研,共回收了近3000份有效問卷;調研範圍涵蓋29個省市自治區的美發、美容Spa、美甲美睫、紋繡、皮膚管理等行業,基本呈現了過去一年內,中國生活美容市場的發展態勢。
  •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 華美等醫美機構現「危整形」 「美麗陷阱」亟待監管
    值得注意的是,醫美行業由於信息不透明,沒有統一的監管標準,「亂收費」問題同樣屢遭詬病。婷婷告訴記者,南京華美存在網上價和到店價不一致的情況。「當時項目有『雙十一』優惠價,結果我做完三天後才發現,質問醫院,醫院卻說我沒有提前在網上預訂,到店就是原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