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日 17:45:56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元氣醫藥」。原標題為「醫美行業深度:美容大王,讓你變得更美」。
報告要點
「美容大王」千億市場值得期待,微整市場引領高增長
全球醫美市場進入穩步增長階段,2017年市場規模為1258億美元,預計2018-2022年複合增速為7.2%。2018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為1220億元,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以及醫美接受度和滲透率提升等驅動,預計仍將維持約24.2%的高增長。到2021年,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醫美第一大市場。其中,微整形市場玻尿酸和肉毒素填充位列最受歡迎醫美項目,引領微整市場快速增長,2018-2023年年複合增速為26.3%。
透明質酸應用廣泛,原料+醫藥終端市場已突破百億規模
上遊--原料提供商:中國透明質酸原料產率已達世界領先水平,全球86%的透明質酸原產於中國,但高附加值醫藥級原料佔比仍較低。原料市場規模為31億元,2014-2018年市場年複合增速達到15.5%。原料提供商較為集中,且前五大均為中國品牌,華熙生物以36%的市佔率全球領先。
中遊—終端產品:終端產品根據原料分級為三個市場:醫藥、化妝品和食品,其中醫藥級還可分為醫美、骨科治療、眼科治療及手術防黏連市場,整體終端醫藥級規模約為80億元。透明質酸填充市場規模為37億元,年複合增速維持在15%+,注射用產品已有23種,歸屬於14家企業,交聯技術是不同品牌產品的核心差異。
下遊—醫美服務提供商:玻尿酸注射下遊分散,正規醫美機構約有9500家,90%為民營醫院或診所,「黑診所」預計超過60000家。醫美App的出現連通分散的消費者和醫美服務提供商,實現精準營銷、降低獲客成本、增強信息透明度。
國內肉毒毒素市場發展平穩,全球主要依賴治療適應症拉動
全球範圍來看,已經有超過10個品類肉毒素產品,而國內僅有艾爾建的Botox(保妥適)和蘭州所的衡力。全球肉毒毒素整體市場規模超過30億美元,主要依賴臨床適應症範圍擴大維持兩位數增長。國內肉毒毒素市場預計在15億元,儘管保妥適晚於蘭生所的衡力上市,市場份額逐年遞增,2018年超過53%。
投資建議
醫美材料提供商:華熙生物(擬科創板上市),透明質酸原料產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終端醫美和護膚化妝產品品牌逐步建立。昊海生科(06826,擬科創板上市),透明質酸治療用產品龍頭。
醫美服務提供商:華韓整形(新三板上市430335.OC),大型連鎖醫美龍頭,以高標準、高品質服務客戶。香港醫思集團(02138),香港最大醫美連鎖服務提供商。
醫美App服務商:新氧(SY.US),中國最具規模醫美App平臺。
風險提示
醫美服務個性化強,可能引發醫療糾紛;行業監管政策出臺低於預期;行業亂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目錄
1. 「美容大王」千億市場值得期待
1.1 美麗消費伴隨一生
1.2 中國即將成為「美容大王」最大國家
1.3 向「25歲變老」「30歲貶值」say NO—還看玻尿酸和肉毒素
2. 全球疫苗市場集中度高,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保持水潤的秘密—透明質酸
2.1 透明質酸是一種天然的保溼因子,是理想的醫美填充材料
2.2 上遊:中國透明質酸原料生產工藝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2.3 中遊:醫美填充拉動整體終端市場高增長
2.3.1 醫藥級--醫療美容市場
2.3.2 醫藥級--骨科市場
2.3.3 醫藥級--眼科市場
2.3.4 醫藥級--手術防黏連市場
2.3.5 化妝品級產品
2.3.6 食用級產品
2.4 下遊:醫美App連通分散醫療美容機構,足不出戶盡知美好
3. 永葆青春無皺紋—肉毒毒素
4. 醫療美容相關上市公司分析
4.1 醫美材料供應商
華熙生物(港交所退市,擬科創板上市)
昊海生物(06826,擬科創板上市)
4.2 醫美服務提供商
華韓整形(430335.OC)
醫思醫療集團(02138)
4.3 醫美APP服務商
新氧(SY.US)
01「美容大王」千億市場值得期待
1.1 美麗消費伴隨一生
美容可以分為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根據商務部的定義,生活美容指的是運用手法技術、器械設備並藉助皮膚護理、形象設計、化妝、膳食保健、健美運動等非醫學手段,為消費者提供人體表面無創傷性、非侵入性的皮膚護理、美體塑身、SPA、化妝修飾等服務。與之對應的是醫療美容,醫療美容與生活美容的區別主要是真皮層是否破損。
醫療美容對人體有創傷性和侵入性的改變。根據衛生部的定義,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具有其他具有創傷性或入侵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或再塑。醫療美容可以繼續細分為美容外科、美容皮膚科、美容牙科和美容中醫科。美容外科中的項目可以分為四個等級,四級高等項目只能在三級整形外科醫院或設有醫療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三級綜合醫院才能開展。
美麗消費伴隨一生,醫美滲透方方面面。醫美用戶人群從18歲到50歲,都能找到對應的需求解決方案。20歲左右較多關注輪廓整形,30歲左右關注美白、祛斑、局部填充等,40歲以上關注抗衰老、除皺等,人們對美的追求伴隨一生。
1.2 中國即將成為「美容大王」最大國家
全球醫美市場近萬億規模,已經步入穩定增長階段。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ISAPS)統計數據,2017年全球醫療美容總治療項目量為2339萬例,同比2016年的2347萬例略有下降,其中手術治療量和非手術治療量分別為1077萬例和1262萬例,同比2016年分別增長5%和下降4%。(ISAPS基於各類國家的整形外科醫生調研數據,不涵蓋中國數據,僅供參考)。根據國際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醫療美容服務市場規模為1258億美元,預計2018-2022年複合增速為7.2%,到2022年將進一步增長為1782億美元,折合約為1.2萬億元。
中國有望成為醫美第一大國。根據新氧招股說明書披露,2018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為1220億元,2014-2018年複合增速為23.6%。中國在2017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醫美市場,亦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2018-2023年,中國醫美市場仍將保持24.2%的高年複合增速,有望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醫美第一大市場,於2023年市場規模達到3600億元。非手術類項目的風險相對較低、起始花費較低,愛美人士的接受度較高,年複合增長率較手術類項目更高,達到26.3%。
我國醫美滲透率仍低於世界發達國家,仍具有顯著提升空間。醫療美容療程滲透率以每千人接受醫療美容療程為單位。根據ISAPS在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千人接受醫美療程為1.7,同比美國為12.6,巴西為11.6,韓國為8.9,滲透率對標成熟市場仍然有5倍的發展空間。以2017年世界銀行數據為參考,巴西的人均收入為8839美元,是中國(6568美元)的1.3倍,醫美滲透率達到中國5.8倍;與印度對比,印度的人均收入(1678美元)為中國的0.26倍,醫美滲透率達到中國的0.35倍。根據香港醫思醫療集團和Frost&Sullivan數據測算,2019年中國內地醫美市場滲透率有望從2009年的1.5%提升到2020年的3.6%。中國的滲透率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還尚未匹配,仍然具有可提升空間。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提升帶動醫美消費。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20167元提升到2018年的28228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77%。根據Frost&Sullivan的預測,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仍將維持7.7%的年複合增長率。世界銀行資料顯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000美元之後,即進入到中等發達的小康社會,對醫療整形美容行業的需求預計增加10%左右,且每年預計將持續遞增。
人口老齡化催化醫美服務的快速發展。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劇,當前老齡化率水平已經達到17%,仍然低於歐洲和日本,老齡化率還將進一步提升。皮下注射填充和肉毒桿菌毒素等微整形項目能夠豐滿組織,修復因衰老而丟失的膠原蛋白,預計將催生更多希望通過醫美減緩衰老的消費者。儘管醫美的接受逐年提升,越來越多年輕00後和95後成為醫美用戶,但根據更美2018年白皮書數據,90後、80後和70後仍然以77.0%的佔比穩坐「C位」。
另外,西方和日韓文化潮流滲透、醫美新技術推出、醫美商業保險及分期付款等金金融保障,進一步壯大醫美用戶數量和行業規模。
1.3 向「25歲變老」「30歲貶值」say NO—還看玻尿酸和肉毒素
醫療美容主要分為兩大類:手術類及微整形類(即非手術類)。手術類醫療美容按照部位又可分為五官醫療美容、美體醫療美容、皮膚醫療美容、口腔醫療美容、其他醫療美容等,比較經典的項目包括眼部手術、鼻部手術、胸部手術和瘦身等。非手術類醫療美容可分為微創美容類(注射玻尿酸、肉毒素等)、皮膚美容類(雷射、熱瑪吉、磨皮等)等。
非手術類醫美風險低、頻次高、起效快,成為消費者和經營者追捧的熱點。對於消費者而言,相比於手術類項目,非手術類項目的風險相對較低,創傷小,通常1-2天即可恢復,起效更快,且不具有永久性和不可逆轉,價格更低,更容易接受。而對於行業經營者而言,非手術類項目操作更為簡單,消費頻次更高,且開設資質門檻更低,非三級專科或綜合醫療機構即可設立。
微整市場佔據主導增長,預計2018-2023年複合增速達到26.3%。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及微整形類醫美的普及,原本屬於高端消費品的醫療美容正逐漸進入普通人群的日常生活。據Frost & Sullivan估算,香港地區醫療美容整體就診人數將由2011年的318萬人增高至2020年的880萬,其中,微整形類醫美的手術例數將由2011年的210萬增加至2020年的1097萬,增速遠超手術類醫美(由2011年的150萬增加至2020年的321萬),兩者的差距也預計將擴大繼續擴大。而中國地區數據也同樣能夠觀察到這一現象,非手術類項目案例數和市場收入佔比均顯著提升,增速超過手術類。根據新氧招股說明書披露,2018-2023年,中國手術類市場增速預計為22.7%,而非手術類則有望達到26.3%(圖4)。
面部美容有望成為第一大細分,預計到2020年佔比超過36.28%。全球市場根據部位分類,主要可以分為牙科、面部美容、雷射類美容和胸部植入,2016年市場份額分別為34.31%、34.13%、19.46%和12.28%。其中,面部美容主要是通過皮下注射填充玻尿酸和肉毒桿菌毒素以幫助減輕皺紋、眉間紋及復原面部皮膚等。德勤預計面部美容將在未來幾年逐步提升,到2020年預計達到36.28%的市場份額,成為第一大細分。
玻尿酸和肉毒素微整形市場最受青睞。玻尿酸作為美容填充劑廣泛使用,用於微整形領域可作為隆鼻、下巴充盈、豐唇和抗皺等填充劑,或作為保溼水光針的注射產品。肉毒素則是一種肉毒桿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質,作用於橫紋肌、內臟肌和膽鹼能系統等,達到除皺的目的。與其他美容項目相比,注射類可以達到「快餐美容」的效果,價格便宜、起效快、不影響工作,且多數可逆轉、玻尿酸天然保溼因子,安全性更高,受到廣泛青睞。從ISAPS公布的醫美案例數來看,2017年全球(除中國)非手術類案例數佔據頭兩位的即使肉毒毒素和透明質酸的應用。根據2018年新氧和更美白皮書顯示,玻尿酸和肉毒素注射分別佔據最受歡迎十大醫美項目的「狀元」和「榜眼」。
02保持水潤的秘密
2.1 透明質酸是一種天然保溼因子,是理想的醫美填充材料
透明質酸俗稱玻尿酸(Hyaluronic Acid, HA),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能夠調節細胞增殖、遷移和分化,並具有天然的保溼作用,在醫美、眼科、外科手術等具有廣泛應用。透明質酸是由雙糖單位D-葡萄糖醛酸和N-乙醯葡糖胺組成的一種不含硫的直鏈黏多糖,廣泛分布於人體的結締組織、上皮組織和神經組織內,最早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Karl Meyer和John Palmer於1934年從牛眼玻璃體中被分離出來。透明質酸是細胞基質和多種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和理化性質在機體內顯示出多種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調節細胞增殖、遷移和分化;天然的保溼作用;潤滑關節保護軟骨;調節蛋白質合成;調節炎症反應;調節免疫功能;促進傷口癒合等。透明質酸分子能夠最大吸收其重量1000倍的水分,可作為一種優質的保溼成分,被稱為天然保溼因子。透明質酸獨特的黏彈性、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使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包括作為眼科手術助劑、外科手術後防粘連劑、皮膚創傷癒合再生助劑、藥物載體、組織工程支架等。
透明質酸是理想的醫美填充材料,主要用於醫美微整形領域的填充塑型和除皺。透明質酸是一種天然的、廣泛的存在於人體的糖胺聚糖,具有安全無毒、無抗原性、生物相容性好的特點。從材料學特性來看,透明質酸具有動力性黏度,即黏性隨著所承受的剪切力而變小,在填充時可順利通過較小孔徑的注射針,並且隨著注射力的消除黏度明顯增加,然後局限在注射部位,不易擴散;其次,透明質酸凝膠會以等容積降解的形式在體內消失,即使部分凝膠分子降解,但是剩餘的凝膠分子將會通過吸附水分而保持整個凝膠體積不變,仍維持形態,具有作為軟組織填充的理化特性。由於交聯化透明質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組織相容性、體內降解時間較長、填充塑形效果好等特性,使其成為了主流的軟組織填充材料,並逐步取代膠原蛋白等其他填充劑,廣泛應用於多種整形領域。透明質酸的理化以及材料學特性使其成為目前理想的皮下填充材料,佔據醫美填充劑市場的主要份額,成為最重要的醫美填充劑材料。
透明質酸填充注射具有「快餐美容」屬性。透明質酸填充手術注射操作時間一般在10-20分鐘之間可完成,新型產品一般添加有利多卡因,減少注射時的疼痛感,注射後5-7天即可恢復,消費者易於接受,通常作為醫美整形入門級項目。目前中國市面上的透明質酸填充產品的濃度國產的產品大多在在16mg/ml到20mg/ml之間,進口的在20mg/ml-24mg/ml之間,維持時間從3個月到24個月不等,多數產品可維持半年到一年時間。透明質酸在體內可以正常被代謝,為了維持塑性效果,通常半年或一年就要再次進行填充,具有較高的重複消費頻次。
在醫美應用領域,透明質酸產業鏈包括上遊、中遊和下遊三個環節。上遊主要是透明質酸原料生產商,需要獲得醫藥級透明質酸原料生產資格,目前國內企業主要是華熙生物、焦點生物、阜豐生物等。中遊是透明質酸產品生產商,向上遊透明質酸原料企業採購原料進行產品的生產加工,成品需要經過NMPA三類醫療器械許可。未獲批准的產品在國內市場銷售均歸類為水貨或假貨。透明質酸產品通過廠家直銷或者經銷商經銷的方式到達下遊醫療美容機構,並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目前上、中遊行業集中度高,規範性強,競爭格局基本穩定,而下遊的醫療美容機構集中度低,公立、私立、地下不合法的美容機構共存,行業發展尚不成熟,仍處於整合階段。
2.2 上遊:中國透明質酸原料生產工藝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透明質酸原料的生產經歷了從提取法到發酵法的更替。透明質酸最開始被哥倫比亞大學的Meyer教授在牛的眼睛玻璃體中發現,20世紀70年代匈牙利的Endre Balazs博士團隊研發了從雞冠和人臍帶中分離純化透明質酸的工藝,但該方法成本高、產量低,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只能獲得小分子量的透明質酸,另一方面,動物組織提取的透明質酸具有免疫原性,無法滿足終端市場的需求。1937年,Kendall等人報導鏈球菌可產生透明質酸。隨後,日本企業資生堂率先採用發酵法對透明質酸進行工業化生產,並於1985年首次上市了發酵法生產的透明質酸產品。20世紀末,鏈球菌發酵法已經成為全球透明質酸生產的主流方法。已報導的可以產生透明質酸的菌株為伯傑氏手冊中的鏈球菌A群與C群,A群是化膿鏈球菌,由於是人體致病菌而很少使用,工業生產以C群為主,細分菌株有獸疫鏈球菌、馬鏈球菌和類馬鏈球菌等。
透明質酸原料主要通過發酵法實現工業化、規模化生產並延伸到更廣泛的應用領域。天然菌種發酵產率低,工業上通過對野生菌種誘變處理,得到高產量、性狀穩定的突變型,從而實現大規模生產。動物組織提取法獲得的透明質酸分子量一般在200KDa~2,000KDa之間,而微生物發酵法可以獲得分子量大於2,000 KDa的透明質酸,也能夠通過後期的化學降解技術或微生物酶切技術,獲得分子量小於200 KDa的透明質酸,較大地擴大了透明質酸的應用範圍。
根據不同的用途,透明質酸在原料和終端產品應用上主要分為三個等級:醫藥級、化妝品級和食品級。透明質酸根據應用領域和技術要求的不同,主要分為醫藥級(包括注射級和滴眼液級)、化妝品級和食品級。醫藥級對應的終端產品有終端產品有骨科注射液、滴眼液、眼科手術粘彈劑、注射美容填充產品、手術防粘連產品,應用範圍較廣且附加值較高;化妝品級對應的終端產品有護膚品、護髮和沐浴露、面膜類等;食品級對應的終端產品有食品和飲料的添加劑、保健食品等。
其中,醫藥級透明質酸在生產、產品技術指標等方面具有較高要求,對原料生產企業的產率、提純能力和流程控制具有較高要求。醫藥級的透明質酸原料對純度要求較高,必須通過原料藥和輔藥的審批流程,其在核酸、內毒素等雜質控制方面有較嚴苛的要求。
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穩步發展,2018年總銷量達到500噸,預計2018-2023年仍將保持18.1%的年複合高增速。由於發酵法工藝的突破和完善,工業化生產成本下降,產率提升,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規模穩步提升,總體銷量從2014年的220噸提升到2018年的500噸,年複合增速達22.8%。其中,食品級、醫藥級和化妝品級年複合增速依次為29.4%、22.0%和18.0%。食品級的快速增長主要來自各國對透明質酸食品監管政策的持續開放。隨著終端市場需求增加,市場滲透率提高和應用場景的拓展,全球玻尿酸市場仍有望維持較高增速。根據Frost&Sullivan的預測,到2023年,全球玻尿酸原料市場有望達到1150噸,2018-2023年複合增速預計保持在18.1%。
醫藥級原料附加值較高,以4%的銷量佔比貢獻超過70%的銷售額。從原料銷量分級來看,化妝品級、食品級和醫用級分別佔據50%、46%和4%。醫藥級原料出於工藝要求較高、技術專利和準入牌照的壁壘,毛利率遠高於食品級和化妝品級。根據Frost&Sullivan披露,中國醫藥級透明質酸的出口價格為2700-50000美元/公斤,而其他級別則為150-500美元/公斤,價格差異在10倍到100倍不等。因此,從原料銷售額分級來看,醫藥級以4%的銷量對應了70%的銷售額,而銷量佔比分別達到50%和46%的化妝品級和食品級原料僅創造了22%和7%的對應銷售額。
中國透明質酸的發酵技術、產量和質量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8年總市場規模已達30.7億元。我國的透明質酸微生物發酵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2018年我國透明質酸原料銷量達到430噸,全球86.0%的透明質酸原產於中國,2014年到2018年銷量年複合增速達到22.8%。2018年中國透明質酸原料市場規模達到30.7億,2014年到2018年複合增速達到15.5%,較低於銷量增速,主要系低附加值品類比例提升。根據Frost & Sullivan數據,2018年我國醫藥級原料僅佔總銷量的2.3%,而世界平均水平為14.3%。我國的透明質酸原料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化妝品級和食品級,結構有待優化和提升。
從銷量上來看,中國企業已經佔據透明質酸原料封面。從銷量上來看,全球透明質酸銷量排名前五均為中國企業,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華熙生物以36.0%的市佔率遙遙領先,後續依次為焦點生物(12%)、阜豐生物(10%)、東辰生物(8%)和安華生物(7%),但多數企業以附加值較低的化妝品級和食品級為主,產值較低。海外企業中主要為日本Kewpie(4%)和捷克Contipro(4%),其餘海內外企業銷量市佔率較不足4%,如中國的眾山生物、天晟生物、銀河生物等,海外企業如法國Soliance、韓國Bioland、德國Evonik、日本資生堂等,以及只專注於醫藥級透明質酸生產的法國HTL、美國Lifecore等公司。
華熙生物透明質酸產率為行業翹楚,高附加值產品佔比處於絕對領先位置。華熙生物運用多尺度過程優化技術對透明質酸發酵進行定向代謝調控,促進透明質酸酶系合成,使其主要向合成透明質酸的代謝方向進行,顯著提高透明質酸發酵產率,減少發酵中的雜質代謝物產生。公司是國內唯一同時擁有發酵法生產玻璃酸鈉原料藥和藥用輔料批准文號並實現商業化生產的企業,通過對發酵、純化、精製等工藝優化,產品質量超過歐洲藥典標準和日本藥典標準,核酸、內毒素等雜質水平分別為0.01(A260nm)和0.0025EU/mg,分別是歐洲藥典國際標準規定值的1/50和1/20。目前公司透明質酸發酵產率達到10-13g/L,遠高於文獻報導的行業最優水平6-7g/L,發酵產率顯著行業領先。中國醫藥級透明質酸原料產銷量佔到世界的50.0%,其中華熙生物佔到了95.0%,高產值品類佔據絕對領先地位,其他主要醫用級生產企業還包括日本資生堂、加拿大CPN等,中國企業還有眾山生物等。
2.3 中遊:醫美填充拉動整體終端市場高增長
根據透明質酸的原料分類,終端產品應用也分為醫藥級、化妝品級和食用級。其中,附加值最高的醫藥級主要涵蓋三個應用領域:醫療美容、骨科治療和眼科治療。
2.3.1醫藥級--醫療美容市場
透明質酸以填充物的方式注射進入真皮褶皺凹陷以達到填充皺紋與修飾臉部的效果。身體內的透明質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流失,造成肌肉水分散失,形成細紋、皺紋和褶皺。透明質酸注射到真皮層中,對組織具有保溼潤滑的作用,並能夠通過填充塑型。
由於透明質酸能在體內通過代謝途徑被降解,用於注射填充時,為了保證更為穩定而持久的效果,必須進行交聯。透明質酸在體內可以通過代謝途徑被降解,即通過糖苷鍵斷裂解聚過程,在酶解作用和自由基降解作用兩種機制下,長鏈透明質酸通過裂解轉化為小的透明質酸寡糖,隨後進入血液被運送至肝臟和腎臟進一步被分解。儘管降解特性為透明質酸產品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論基礎,也使得未經修飾的天然透明質酸在皮膚、眼部、關節等部位的半衰期約1-21天不等,極大地限制其在醫美領域的應用,難以滿足生物醫用材料對維持時間、機械強度等方面的要求。交聯是指透明質酸在交聯劑的催化下發生分子內交聯或者與交聯劑的官能團發生分子間交聯,使其分子鏈增長、分子量增大,從而提高其機械強度、黏彈性和抗降解性,而減弱水溶性。簡單來說,就是將液態或粉末狀的長鏈透明質酸通過交聯劑在空間上「捆綁」在一起。通常分子量越大,交聯率越高的透明質酸,在體內維持的時間越長、塑性效果越好。不同交聯劑的使用將直接影響透明質酸的塑型能力、持久度等表現。因此,交聯技術是實現透明質酸填充塑型效果和持久度差異的關鍵。
根據不同的部位和填充需求,需要選擇非交聯、單相交聯或雙相交聯透明質酸產品。用於填充塑型的透明質酸產品的名稱帶有「注射用」字樣,屬於國家三類醫療器械產品,均屬於交聯類產品,根據部位的不同需要進行單相交聯或雙相交聯。而用於水光針項目的透明質酸則為非交聯的小分子產品。交聯化狀態分為單相(monophasic)和雙相(biphasic),前者應用化學成分和物理狀態均一的材料,後者則是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化學成分不同或者物理狀態不同的材料。「相」即指的是氣相、固相、液相等各種狀態。單相通常指僅含有交聯過的固態玻尿酸,而雙相通常指交聯後固態玻尿酸和未交聯的液體玻尿酸混合,因此國際上也稱前者為凝膠型透明質酸,後者為顆粒型透明質酸。粉末狀或液體狀的透明質酸經過交聯變成凝膠狀,而凝膠狀不利於注射。單相交聯產品的做法是將固體凝膠狀透明質酸經過研磨法,研磨成平滑均質凝膠狀,不再參入其他產品。雙相交聯產品則是通過篩分法,篩成顆粒狀,再混合玻尿酸原液。
單相和雙相主要根據填充部位進行選擇,而不是評判透明質酸產品的優劣的標準。一般來說,單相交聯的透明質酸產品交聯程度高、質地最硬,不易擴散,代謝勻速,塑形性好,維持時間長而最適合輪廓塑性,比如提升眉弓、隆山根、隆鼻和隆下巴,而雙相交聯的透明質酸產品質地略軟,前期代謝較快,有顆粒感,適合軟組織填充和去除深度皺紋。實際運用中,單相和雙相經常組成CP,例如雙相透明質酸做淺表填充,單相透明質酸用於深層皺紋,綜合運用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第一代透明質酸為雙相交聯透明質酸,全稱「注射用修飾透明質酸鈉凝膠」。1996年,Q-med公司最早成功研發Restylane(瑞藍),將透明質酸凝膠塊切割篩分成顆粒狀,再混入液態的透明質酸,產品是凝膠+液態透明質酸的混合物,因有顆粒存在注射時容易產生偏差。第二代為單相交聯透明質酸,全稱「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在2000年由Corneal公司研發Juvederm(喬雅登),將透明質酸經過交聯後製成的凝膠塊進一步研磨處理成均質的凝膠狀,不添加液態HA,產品狀態均一,塑性更穩定,易推注。單相和雙相產品分別適用於人體的不同部位填充,相對來說,單相交聯在穩定性、塑性效果和注射效果上要略優於雙相交聯產品。臨床使用時需要結合醫生的注射推注習慣和適用原則,不能單純以單相或雙相評判透明質酸產品的優劣。
交聯技術是不同廠家和產品的核心差異。根據學術報導表示,不同產品的交聯方法和生產工藝不盡相同,使得透明質酸凝膠的物理特性,如濃度、交聯度、顆粒大小、硬度、凝聚性等有所差異,這些差異在臨床應用中都有所體現。交聯技術的開發和工業化生產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同時滿足不改變透明質酸的三維分子結構、穩定形成最小緊密交聯、無毒副作用、生成易於注射的凝膠狀透明質酸等,各生產企業都就這一技術進行專利申請。瑞藍採用的是NASHA專利技術,而喬雅登採用的是Hylacross交聯技術。
業內使用的交聯劑主要有BDDE和DVS兩種,均為化學製劑,安全性控制尤為重要。交聯劑(cross-link agent)是一種能在線型分子間起架橋的作用,從而使多個線型分子或輕度支鏈型大分子、高分子相互鍵合交聯成三維網狀結構的物質。目前,市場上主要的交聯劑主要為兩類:BDDE(丁乙醇縮水甘油醚)和DVS(二乙烯基碸)。FDA認證的產品既有使用BDDE也有使用DVS,有部分學者指出,DVS交聯的產品硬度更高更持久,BDDE質地柔軟,溶脹更明顯,主要是因為DVS分子中有一個結合後不易打開的巰基,而BDDE分子鏈更長。我國行業推薦和普遍使用BDDE交聯。交聯劑是有機溶劑,未與透明質酸結合的交聯劑由於其官能團暴露,在人體內游離時可與DNA結合,有較強的毒性和致癌性。交聯劑在透明質酸中會以三種形式存在:完全交聯、未完全交聯和未交聯。完全交聯的交聯劑與透明質酸發生交聯後,化學性質發生改變,會隨著透明質酸的代謝而代謝,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未完全交聯和未交聯的交聯劑則可能殘留,對透明質酸的塑型沒有作用,還包含一些雜質和蛋白質,可能造成一定的排異反應,引發過敏、紅腫、疼痛等,必須將這兩部分殘留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
根據應用部位的不同,透明質酸還可以分為大分子、中分子和小分子。分子量是透明質酸的重要參數,大、中、小分子的功能應用領域不同。透明質酸根據分子量的範圍,可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別,大分子透明質酸的分子量範圍通常是1800KDa以上,在水溶液中較為粘稠且在人體中代謝時間較長。小分子透明質酸的分子量範圍通常是小於1,000 KDa,在人體中代謝較快。中分子透明質酸的分子量介於大分子和小分子之間。分子量的不同使透明質酸表現出不同的物理學、生物學特性,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分子量較大的透明質酸,具有更強的支撐性、抗降性和黏彈性,因此常作為塑形填充材料應用於醫療美容中。分子量較小的透明質酸,能夠穿透表皮,實現皮膚深層吸收,因此常用於保溼類的護膚品中。
2018年我國醫美填充透明質酸市場規模達到37億元,年複合增速持續維持在兩位數。根據Frost & Sullivan和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我國醫藥級的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42.6億增長到2018年的79.7億,複合增速達17.0%。微整形市場逐步受到市場的接受,填充項目景氣度持續提升,根據2018年新氧大數據顯示,透明質酸填充項目成為中美日等國最受歡迎的醫美項目。受益於此,醫美填充應用市場佔比逐步提升,從2014年的28.40%上升到2018年的46.42%,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7億元。醫美應用產品行業增速顯著超過整體醫用級其他領域應用,成為拉動醫藥級透明質酸市場的主要驅動力。
透明質酸填充項目全球熱度持續上升,我國滲透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從全球範圍來看,根據ISAPS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共發生857.2萬例整形注射類醫美項目,透明質酸注射達329.8萬例,佔比高達38.5%。從注射透明質酸的市場滲透率來看,根據2014年的數據,我國的透明質酸滲透率處於低位,僅為0.18,遠低於中國臺灣(2.97)、義大利(2.35)、韓國(2.01),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國內透明質酸市場仍由進口產品主導。目前通過NMPA認證獲批上市的注射用透明質酸鈉產品有23種,歸屬於14家企業,包括6家進口和8家國產企業。從銷量來看,國內市場銷量最大的韓國LG公司-伊婉系列,國產企業也已佔據半壁江山,主要有昊海生物(18.4%)、愛美客(12.5%)、華熙生物(11.5%)。從銷售金額來看,2018年透明質酸醫美終端市場的市場規模為37億元,韓國企業LG和Humedix佔比為39.5%,歐美企業佔比為35.2%,而國產企業佔比僅為23.4%。進口產品品牌優勢明顯,國產品牌的定價大多低於進口品牌,國產替代空間廣闊。Frost&Sullivan表示,2014年到2018年,中國美容注射類產品市場中,國產品牌的銷售增速較快,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2.2%,超過進口品牌的的18.7%。預計到2021年,中國透明質酸市場有望達到50億元,國產品牌市佔率從目前的23.4%提高到30.0%。
透明質酸的另一個微創重要應用為水光針,但目前多為超適應症使用。水光針項目的興起源於法國著名醫生麥克皮斯特(Michel Pistor)提出的「中胚層療法」(Mesotheraphy),認為中胚層是胚胎中位於內外胚層之間的胚層,在皮膚中則是位於表皮層和真皮層之間,是皮膚吸收外用營養成分的關鍵,營養成分吸收率是皮膚表面塗抹的6000倍以上。透明質酸最早於2003年被FDA批准可用於皮膚除皺治療,後因其具有保水和鎖水功能逐漸被用於水光針等醫療皮膚補水中。水光針通過水光注射儀器的負壓技術配合一組(5針或9針)一次性針頭均勻的將營養成分注射到皮膚的中胚層和真皮層中,全過程10-20分鐘,全臉注射量一般為2.5-5.0ml。注入的營養成分主要是小分子未經交聯的透明質酸,也會根據需求添加肉毒毒素、維生素C、還原型穀胱甘肽、膠原蛋白和PRP自體血清等,配成具有一定功效的營養成分液。由於這些營養成分進入真皮層後,與細胞發生水合作用,促進血液微循環以及皮膚對營養物質的吸收。維持的時間較為有限,一般一個療程3次,1-3個月注射一次,效果可以維持3-6個月左右,購買頻次較高,單次的價格在2000-10000左右。用於水光針的透明質酸產品也屬於國家三類醫療器械產品,是非交聯的透明質酸產品。但目前國內市面上水光針項目所用的透明質酸產品,其適應症大多是骨科、眼科、盆腔等,適應症尚未明確擴展到水光針領域應用。再就水光注射儀器來說,國內僅有韓國的德瑪莎是通過了NMPA批准的,市場被未經批准的儀器所充斥。
基礎水光與增強版水光滿足不同美麗需求。水光針品牌和玻尿酸塑形用產品的品牌大致類似,目前國產水光針品牌主要由國內的透明質酸生產企業提供,比如華熙生物等,產品以基礎水光針為主,主要是鎖水保溼的功能;進口品牌有法國菲洛嘉、瑞典瑞蘭、美國喬雅登以及韓國海珠,有一些走高端路線的品種是增強版水光針,其產品成分除了傳統透明質酸外,還添加了多種功效成分,滿足除了保溼以外更多的美麗需求比如美白、淡化色斑等,尤其是目前市場價格最高的法國菲洛嘉,其添加了多種維他命、胺基酸、輔酶等成分,主打抗衰老,滿足30歲以上有支付能力的女性的需求。
2.3.2醫藥級--骨科市場
透明質酸可作為骨科關節滑液,應用於減少骨關節損傷和關節炎。玻璃酸鈉注射液(即透明質酸)可以用來補充或替代關節滑液,可保護病損軟骨,具備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良反應較少,從而減輕疼痛並促進關節內損傷的癒合,可應用於骨關節炎用藥領域。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疾病,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在50歲以上人群中其通過侵害關節軟骨、骨和滑膜組織而導致關節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進而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根據昊海招股說明書披露,截止2017年,中國骨關節患者已經達到12,000萬人。
骨關節治療類市場有所縮減,但玻璃酸鈉適應症和效果明確,仍有小幅增長。目前我國治療骨關節炎的注射類藥物有四類,非甾體類抗炎藥、鎮痛藥物、骨科關節腔粘彈補充劑(含透明質酸產品)和類固醇類激素。整體骨關節治療市場在2018年達到98.2億元,2014-2018年複合增長率為2.2%。其他骨關節腔粘彈補充劑主要包括中藥注射劑、生長因子、動植物蛋白提取物、醫用幾丁糖以及玻璃酸納。兩票制和輔助用藥限制的推行,使得整體骨關節腔粘彈補充劑市場有所縮減,2014年到2018年複合增速為-5.2%。透明質酸鈉用於治療骨關節炎療效明確、安全,能夠有效保護患者的關節軟骨、顯著減輕患者的關節疼痛並提高生活質量。根據Frost&Sullivan的數據顯示,玻璃酸鈉注射液市場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長,2014年到2018年複合增速為0.6%,在2018年達到15.7億。
國產品牌佔主要地位,昊海生物居首位,華熙生物提升較快。骨科治療領域主要以國內廠家為主,國產化率達到81.6%。其中,昊海生物佔據首位,市佔率達36.21%,其次分別為山東博士倫福瑞達(24.84%)、上海景峰製藥(23.44%)、日本生化學工業株式合社(15.51%)等。華熙生物的市佔由2016年的0.6%快速提升至2018年的9.1%。
2.3.3醫藥級--眼科市場
透明質酸用於眼科,主要作為眼科手術的粘彈劑和治療乾眼症的人工淚液。用於眼科的透明質酸終端產品主要有2種,一種是應用在多種眼科手術(包括白內障手術、青光眼手術、白內障角膜移植聯合手術以及眼外科等顯微眼科手術)中的透明質酸粘彈劑,另一種是用於治療乾眼症的透明質酸人工淚液。透明質酸眼科粘彈劑具有高動力粘度值,可為眼科手術提供支撐操作空間,方便手術操作,起到緩衝墊作用,能夠加深前房,保護眼內組織及角膜內皮細胞,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術後併發症。
受益於眼科手術的推廣,透明質酸的眼科運用市場增速強勁。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的白內障發病率達80%以上,而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方法,根據中國防盲治盲網數據,以2017年我國每百萬人白內障手術率(CSR)為2205人推算,我國2017年白內障手術量在300萬人次以上,並仍保持每年10%左右的市場增長,單從白內障手術來看潛力較大。眼科粘彈劑主要有兩類,透明質酸鈉和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由於透明質酸的生物相容性較好,對眼組織保護較好,佔據超過90%的眼科粘彈劑市場。人工淚液對乾眼症有良好的療效,是目前治療乾眼症的一線用藥,我國30-40歲人群的乾眼症患病率超過20%,並隨著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根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我國眼科粘彈劑市場穩健增長,由2013年的9.24億增長到2017年的14.23億,複合增幅達11.4%,預計2022年將達到26.18億元。從市場格局來看,國內企業佔據主導,其中昊海生物位列第一,2017年市場份額為45.93%,其次分別為雅培眼力健(13.93%)、山東博士倫福瑞達(13.57%)、LG Life Science(8.19%)、其他(18.38%)。
2.3.4醫藥級--手術防黏連市場
透明質酸可作為手術防粘連劑產品。粘連是指組織器官的異常附著。幾乎所有的手術都涉及到組織之間粘連,特別在腹盆腔手術、甲狀腺手術和婦產科手術中尤為突出,會引起嚴重的術後併發症,有研究報導腹腔和盆腔術後發生粘連的概率為90%,並且髒層腹膜更容易發生粘連。目前,我國防粘連劑按照有效成分主要可以分為6大類,即醫用幾丁糖類、醫用透明質酸鈉類、中藥類、聚乳酸類、殼聚糖類和纖維素類。其中,醫用幾丁糖和醫用透明質酸凝膠已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逐漸成為主要的防粘連劑產品。
手術量的提升帶來透明質酸手術防粘連市場的快速擴容。根據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和標點醫藥數據顯示,2017年醫用幾丁糖和醫用透明質酸鈉類的手術防粘連產品分別佔我國手術防粘連劑市場規模的41.92%和38.05%。根據《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我國住院病人手術人次逐年增長,2016年醫療機構的住院病人手術人次達5082.2萬次,帶來了防粘連市場的穩步增長。我國防粘連劑市場規模由2013年的15.23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5.07億元,其中,醫用透明質酸鈉市場規模由2013年的5.54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9.54億元,年複合增速達到14.55%。
2.3.5化妝品級產品
透明質酸是理想的保持、抗紫外線產品。透明質酸的保水作用是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其理論保水值高達500 ml/g以上。與其他常用保溼劑相比,透明質酸受環境溼度影響較小,在低相對溼度(33%)下的吸溼量高,在高相對溼度(75%)下吸溼量低。這種獨特的性質,適應了皮膚在不同季節、不同溼度環境下的保溼要求,因此稱為理想的智能保溼劑。透明質酸不但具有極高的保水性能,而且具備皮膚屏障的特性。透明質酸可同時減少紫外線透射,並通過促進表皮細胞增殖分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修護紫外線所致的皮膚損傷,達到雙重保護。皮膚輕度燒傷時,表面塗抹含透明質酸水劑化妝品可減輕疼痛,加速受傷部位癒合。
由於透明質酸的天然、保持、安全等特性,應用於護膚和彩妝市場,終端產品多樣。隨著透明質酸的產業化和技術發展,擁有不同物理與生物特性的透明質酸和透明質酸衍生物推向護膚與彩妝市場,如超低分子透明質酸鈉(<10kDa)、透明質酸鈉交聯聚合物、乙醯化透明質酸鈉(AcHA)、油分散透明質酸鈉、透明質酸鈉絡合物等,被廣泛應用於護膚精華、口紅、水乳膏霜、面膜、噴霧等,生產企業主要是護膚品和化妝品公司。
華熙生物自2012年推出「潤百顏」護膚系列,利用透明質酸等生物活性物質對人體皮膚的功效,順應打造終端品類。目前,旗下已擁有多個品牌,如「潤百顏」、「BIO-MESO」、「絲麗」、「米蓓爾」、「潤月雅」、「誇迪」等,產品種類多元化,從次拋原液到各類膏霜水乳、面膜、手膜、噴霧均有涉及。同時,在2018年,利用「油分散透明質酸銨」為核心原料,與故宮博物院推出網紅爆款「故宮口紅」。
2.3.6食用級產品
透明質酸保健食品在全球多個地區獲得認可和上市。最透明質酸最早被用於保健食品是在日本,20世紀末,日本首次推出了口服透明質酸護膚保健食品。2008年5月,國家衛生部按照《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的規定發布相關公告,批准透明質酸鈉作為新資源食品用作保健食品原料,僅能用於保健食品。我國已上市的含透明質酸鈉的保健食品有二十餘種,申報功能大多為改善皮膚水分和增加骨密度。美國、英國、加拿大、捷克、日本、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也有多款含透明質酸的保健食品上市,透明質酸作為食品原料已在多個國家或地區得到認可。研究顯示,口服透明質酸具有補水、改善關節功能和骨質疏鬆、修復胃黏膜損傷、促進創傷癒合、改善心血管系統、改善軟骨病症狀、提高人體免疫力、促血管生成等功效。隨著中國對於透明質酸性能的深入研究,未來透明質酸在食品領域的應用將逐漸豐富,需求量不斷提高。
2.4 下遊:醫美App連通分散醫療美容機構,足不出戶盡知美好
醫療美容消費重視體驗感、儀式感,公立醫院醫美服務市場中規中矩,市佔率較低。下遊主要為各類導流和提供透明質酸填充注射的醫美服務機構。公立醫院醫院整形科多起源於燒傷整形,集中整形行業內具有較高學術地位的頂尖醫師、學者和較為尖端的儀器設備與技術,藥品來源渠道正規,管理規範,在患者心目中信任度高、口碑好,但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公立醫院非營利屬性在消費環境、服務態度、服務體驗感等方面都有較大限制。消費類醫美通常對體驗感、儀式感、服務質量要求較高,因此醫美服務市場中,公立醫院的佔比較小。
民營機構紛繁雜亂,技術和安全水平層次不齊。民營機構按照規模大小又可以分為三類:大型連鎖醫院、中小型民營整形醫院以及小型民營診所。民營醫院以營利為目的,多通過廣告、搜尋引擎、海報、微信等方式的營銷宣傳活動來獲客。大型民營機構包括華美、華韓、美萊、藝星等,小型整形醫院主要依賴於擅長於某領域的整形醫生帶來流量。大型連鎖和中小型整形醫院服務意識較高,具有正規營業資質,並採用較正規的相關藥品,而小型民營診所,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藥品來源有安全隱患,有的甚至沒有相應的醫療資質,容易發生醫療事故。
醫美服務市場分散,民營小型診所佔主導。根據更美白皮書顯示,我國正規的醫美機構約有9500家,其中小型民營診所佔據7成左右,而「黑診所」則超過60000家。對機構籌建者而言,微整形類醫美相比於手術類醫美,所需軟硬體成本低、行業發展迅速、潛在用戶數量巨大,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同時,由於其獲客成本高,在整個行業價值鏈中,其營銷成本佔比達到50%,極大地擠壓了其淨利潤,因此現階段醫美機構中,仍以小規模連鎖為主,其易形成規模效應,降低獲客成本,保證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微整形類醫美服務運營所需成本投入小、運營門檻低,整個行業中不規範經營的現象也十分普遍。這些不具有營業執照及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美機構,規模小,隱蔽性強,監管成本高、監管困難,但其數目巨大,執業人員未經過正規、系統培訓,所使用醫療耗材也多以次充好,達不到行業基本要求,以降低成本作為提升利潤的主要方式,不僅使用戶利益受損,也直接瓜分了正規醫美機構的市場份額,使其運營成本間接增加。隨著醫美行業整體市場規模逐漸增大,對整個行業的監管也必然將收緊。伴隨著非法機構的減少及消失,正規機構獲客成本有望降低,也將推動整個行業格局發生變化。
大型民營連鎖機構經營相對規範,連鎖經營利用形成規模效應。一方面,大型連鎖民營機構在門店地理位置的設置上,分布範圍廣,優先布局具有支付能力、需求旺盛的北上廣深,經濟發達的省份和城市也會設立分院機構。另一方面,大型連鎖醫美機構可以提供較為全面的、附加值高的醫療美容服務,從上遊採購到下遊口碑都形成較好的規模效應。大型連鎖有利於吸引優秀的醫生資源,具有與國內外領先機構合作的資金能力,可以引進最先進的技術和儀器,提供高質量的醫美服務。同時,通過管理能力和精細化流程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強用戶粘性。
大數據時代,醫美APP有望重塑下遊生態。在傳統模式下,市場營銷工作由醫美機構自己負責,包括各種途徑投放的廣告、營銷人員自己帶客等方式,而國內過於分散、層次不齊、定價差距大的醫療美容機構,使得消費者難以辨別適合自己的醫療機構,引起較多負面糾紛。醫美APP扮演了醫美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中介平臺的角色,通過案例分享、醫生機構過濾、治療方案推薦等方式,將價格、醫師機構資格信息、效果評價信息等公開。對消費者來說,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民營佔據主導的醫美市場,自主定價,不同渠道的同樣項目,收費相差甚遠,價格真實透明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並且通過用戶累積評價能夠選擇到適合自己的醫療美容機構;對醫美機構而言,其提供了新的獲得渠道,降低了獲客成本。相比於傳統的線下營銷、廣告投放和中間介紹等方式,醫美APP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精準營銷,降低獲客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及為中小型診所帶來流量。
醫美平臺App品牌眾多,新氧和更美初步領先。不考慮小紅書、美團點評等綜合交互平臺,目前專注於醫美的平臺APP的競爭格局已初露雛形。 6個品牌app已初具規模,分別是新氧、更美、美黛拉、悅美、美黛拉、美唄、美麗神器。通常衡量醫美APP的規模主要有2個指標,一個是該平臺提供的服務內容,比如醫生專家諮詢量、合作機構規模以及整形社區日記量,另一個是積累的消費者規模,即用戶量。當前從這兩個指標來看,新氧和更美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新氧已於2019年4月登陸納斯達克上市。
03永葆青春無皺紋—肉毒毒素
肉毒毒素(BTX)是一種肉毒桿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質,具有較強的神經毒性。肉毒桿菌毒素是革蘭染色陽性厭氧芽胞肉毒桿菌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外毒素,是一種嗜神經毒,常引起人、畜、禽、鳥的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通過拮抗作用使得肌肉保持鬆弛來達到除皺美容效果。肉毒毒素通過影響參與蛋白內吞、胞吐功能的蛋白受體的活性,導致含有乙醯膽鹼的小泡不能結合到突觸前膜的胞漿膜,幹擾乙醯膽鹼從運動神經末梢釋放,使肌肉纖維不能收縮,致使肌肉鬆弛而達到治療和美容的目的。肉毒毒素一共有A到G七個亞型,其中A、B型可用作注射型肉毒毒素,A型效力最強,也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肉毒毒素,B型主要用於對A型肉毒毒素產生抗體的患者。因此,肉毒毒素注射劑通常被稱為「除皺針」。
肉毒毒素注射主要用於肌肉痙攣和除皺,是一種可逆的、反覆消費的「快餐美容」產品。肉毒毒素在醫美方面的應用主要是肌肉痙攣和除皺紋,由於肉毒毒素對肌肉的作用是暫時和可逆的,注射效果維持時間一般為3-6個月,在皺紋復發和肌肉增大後可再次注射,時隔時間一般在6個月左右。肉毒毒素在美容適應症的使用劑量一般在100U以下,能夠保持較高的安全性,具備微整形的快餐式消費特點。
除醫美領域外,肉毒毒素還可以應用於肌張力障礙、面部痙攣、植體痙攣和震顫等臨床治療。肉毒毒素最早在1989年首次被FDA批准用於治療眼瞼痙攣、斜視,隨後被應用於痙攣性斜頸、頸部肌張力障礙甚至是魚尾紋等美容領域。2016年1月22日,FDA批准了Botox用於治療下肢痙攣,至此肉毒毒素在全球範圍內被88個國家批准了29個適應症。
沒有兩個肉毒品牌產品是完全一樣的。肉毒毒素是一種生物製劑,其生產過程的製作工藝決定了產品的特性,不同品牌的產品不具有等量換算的特點。因此,在治療和醫療應用中,需要明確各種肉毒毒素產品的特點和差異,提高精準注射、降低安全事故發生概率。全球範圍內,已經獲批上市的肉毒素產品達到十餘種,而中國境內獲批的僅有BOTOX和衡力兩種產品。
全球肉毒素市場仍然保持較高的市場增速,2014年已經達到30億美元。根據ISAPS統計,肉毒毒素注射案例數仍然佔到微整形項目的第一,2017年案例數超過500萬,較2016年提升2%。從全球銷售情況來看,根據《中國肉毒素白皮書》數據,肉毒毒素市場在2005年到2014年的增速為13.2%。市場增長動力強勁,一方面來自醫美市場需求提升,另一方面則是肉毒毒素的臨床適應症範圍越來越廣泛。
全球範圍來看,儘管競爭品種越來越多,BOTOX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從全球肉毒毒素銷售情況來看,隨著同類產品的增多,艾爾建BOTOX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86%跌至2014年的74%,但仍佔據絕對龍頭地位。2018年全球銷售額達25.45億美金,2015到2018年複合增速仍然達到9.51%,其中醫美用BOTOX的年複合增速為2.87%。肉毒毒素在疾病治療方面是剛性需求,治療領域適應症擴容帶來BOTOX的迅速擴張,並預計仍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
全球範圍來看,儘管競爭品種越來越多,BOTOX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從全球肉毒毒素銷售情況來看,隨著同類產品的增多,艾爾建BOTOX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86%跌至2014年的74%,但仍佔據絕對龍頭地位。2018年全球銷售額達25.45億美金,2015到2018年複合增速仍然達到9.51%,其中醫美用BOTOX的年複合增速為2.87%。肉毒毒素在疾病治療方面是剛性需求,治療領域適應症擴容帶來BOTOX的迅速擴張,並預計仍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佔據主導地位。
國內獲批肉毒毒素產品僅有艾爾建的Botox和蘭生所的衡力。1997年CFDA批准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治療用A型肉毒毒素「衡力」上市,用於眼瞼痙攣,面肌痙攣等成人患者及某些斜視,特別是急性麻痺性斜視等斜視患者。中國成為繼美國、英國會後第三個能夠生產A型肉毒毒素產品的國家。1999年CFDA批准艾爾建公司(Allergan)治療用A型肉毒毒素「BOTOX保妥適」用於治療偏側面肌痙攣和眼瞼痙攣。2009年和2012年,CFDA分別批准BOTOX和衡力適應症拓展到改善成人中重度眉間紋的暫時性治療。目前,衡力和保妥適產品在市場上都有兩個規格:50U和100U。從產品數量、獲批適應症和規格方面來看,海外市場產品都要超越中國。
保妥適和衡力各有千秋,適用於不同消費者需求。保妥適和衡力在目標消費者定位、輔助賦形劑、生產工藝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差異。從定位上來看,保妥適定位高端人群,定價一般在衡力的3-5倍,而衡力多定位為中高端群體,定價更為親民。從賦形劑蛋白質來看,保妥適使用的為人血白蛋白,原材料來源於人體本身,而衡力使用的是醫用明膠,屬於異源性蛋白(來自豬),產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性高於保妥適。從生產工藝上來看,保妥適採用真空乾燥的方式,不易產生抗體,而衡力採用凍乾乾燥法,較易產生類毒素,患者可能產生肉毒素抗體而失去抗皺效果。從彌散度方面來看,也具有一定差異,保妥適和衡力的理論彌散面積為0.5cm2 和 1cm2 ,前者更適合精準去皺,不易引起其他部位的表情僵硬,後者更適合瘦肩、瘦腿精準度要求較低的部位。
保妥適後來居上,長期佔據市場主要地位。保妥適的市場份額由2014年的43%增加到2018年的53%超過了衡力,佔據主要的市場地位。根據IQVIA樣本醫院數據,2014年到2018年,保妥適的市場份額仍在不斷提升,並在2018年達到53.39%的市佔率。
華熙生物聯合韓國肉毒素企業,進軍中國市場。華熙生物於2015年開始與韓國MedytoxInc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主要開展肉毒素在中國的產品研發、臨床試驗及產品註冊。華熙生物持有該合資公司50%的股權,並擁有合資公司相關產品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代理權。Medytox Inc公司是全球第四家成功研發出肉毒素的公司,在韓國市場中超過BOTOX佔據最大的市場份額,並且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准上市。2016至2018年華熙生物分別投入2000萬港幣、1400萬港幣、1600萬港幣用於肉毒素的安全性及藥效評價研究及產品註冊。目前,尚未在中國NMPA進行上市註冊。
04醫療美容相關上市公司分析
基於以上行業分析,我們認為中國醫療美容行業,特別是非手術類醫療美容行業仍然處於快速發展期,年複合增速超過20%。細分來看,有三類板塊值得關注:
(1)醫美材料供應商:醫美市場仍在擴容,並有望逐步塑造國內品牌,實現市場+市佔率雙擊成長。
(2)具備規範運營、連鎖能力的醫美服務提供商:直接對接消費需求,規範化運營團隊憑藉優質的醫療服務、醫生資質、產品安全等優勢逐步建設成國內知名品牌。
(3)平臺型醫美App服務商:作為廣大消費者和服務提供商的有利橋梁,有望實現用戶流量入口變現。
4.1 醫美材料提供商
華熙生物(港交所退市,擬科創板上市)
公司是全球領先的、以透明質酸微生物發酵生產為技術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生產基地。2008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17年6月私有化退市,2019年4月遞交科創板上市申請。
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以透明質酸研發和生產為核心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平臺。公司的業務以透明質酸為核心,主要業務有透明質酸原料、醫療終端產品和功能性護膚品,其中,透明質酸原料是公司目前營業收入的主要來源,2016-2018年在總營收的佔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公司是國內最早實現發酵法進行透明質酸工業化生產的企業之一,也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個同時擁有發酵法生產玻璃酸鈉原料藥和藥用輔料批准文號並實現商業化生產的企業,掌握了高產基因工程菌構建技術體系、微生物發酵代謝調控技術體系、活性物高效綠色分離純化技術體系等一整套上下遊生物工程技術體系。
透明質酸原料產率居全球首位,擁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公司的透明質酸發酵產率達到10-13g/L,遠高於文獻報告的行業最有水平6-7g/L,實現在相同的資金投入下,透明質酸的產量接近翻番,使得公司單位透明質酸的生產成本大約是行業平均成本的1/2。
生產工藝和技術平臺領先,高附加值醫藥級透明質酸產品出口佔中國的95%。公司憑藉全球領先的低分子和寡聚透明質酸酶切技術、高中低多種分子量段的分段控制發酵和純化精準控制技術,公司產品能夠實現產業化生產2kDa至4000kDa的產品。中國醫藥級透明質酸原料出口比重較世界平均水平低,而國內95.0%的醫藥級原料出口產自華熙生物。
突破交聯技術平臺研究,品牌化和商業化運營終端產品逐步發力。公司於2006年起開始研發交聯技術,並已實現對醫美終端產品、骨科產品、眼科產品和化妝品的規模化生產。同時,公司依託「成分黨」、「故宮文化」等品牌運營角度,在市場上推出針對敏感肌膚、抗皺、美白等玻尿酸原液產品「潤百顏」等護膚系列以及「故宮口紅」,在小紅書、微信等社交平臺掀起風潮。公司功能性護膚產品板塊收入迅速提升,由2016年的0.64億增加至2018年的2.9億,收入佔比也從8.79%上升至23.04%,以優質的原料品質、領先的產率和先進的交聯技術,藉助合適的網紅品牌運作模式,終端消費產品業績貢獻可期。
競爭優勢顯著,公司整體毛利持續維持高水平。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透明質酸原料業務的毛利率呈現下滑趨勢,但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2018年原料藥板塊毛利率為76.16%。醫療終端和護膚產品市場競爭力逐步提升,毛利率呈現較強上漲趨勢,分別在2018年達到85.49%和83.68%。受到終端產品板塊毛利率拉升,整體毛利率始終維持在75%以上。
我們認為公司依靠原料藥生產領域的領先地位,並掌握先進交聯技術,終端醫美、醫藥、護膚產品形成卡位和品牌優勢。隨著醫美市場逐步擴容,老齡化抗衰老需求逐步釋放,公司擁有確定較強的業績和市佔率雙提升空間。
風險提示:醫美服務個性化強,可能引發醫療糾紛;新產品市場接受度低於預期。
昊海生物(06826,擬科創板上市)
公司主要業務覆蓋眼科、骨科、整形美容和防粘連及止血等,主要產品大多是圍繞透明質酸。公司主打透明質酸在治療領域應用的產品,其中骨科、眼科和防粘連止血板塊的收入佔比達75.5%,尤其在2017年,眼科產品的收入成為拉動公司收入提升的主要動力,為當年收入增長貢獻了87%,公司骨科和眼科用透明質酸產品的市場佔比位居行業首位,分別為44.0%和26.6%。
醫美透明質酸產品獲得市場認可,市佔率僅次於韓國LG。 跟隨醫美市場的的景氣度,加上公司的產品宣傳,公司的玻尿酸產品海薇和嬌蘭在國內市場的口碑不斷提升,其銷量在國內正規玻尿酸市場中佔比僅次於韓國LG公司,位列第二,銷售金額佔比在國產產品中位居前列。
風險提示:醫美服務個性化強,可能引發醫療糾紛;新產品市場接受度低於預期。
4.2 醫美服務提供商
華韓整形(430335.OC)
公立醫院出身,根正苗直的大型連鎖醫美機構。華韓整形控股公司成立於2010年,通過收購南京友誼醫院85%的股份開始涉足醫美服務行業,目前旗下一共有6家連鎖醫院,涉及整形科、美容皮膚科、牙科,提供的服務包括傳統面部整形、身體整形以及牙科美容和新興美容年輕化技術等。
公司業務發展穩定,短期業績受商譽減值等影響。公司發展快速,2014-2017年歸母淨利潤從211萬元增長到2902萬元,符合增速達。2018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6.9億元,營收較上年增長9.37%,歸母淨利潤僅520萬元,系商譽和無形資產-商標權減值;南京華韓搬遷新址,房租成本增加;以及降價引客等營銷政策變化綜合導致。隨著這些因素的消除,2019年一季度公司業績整體回暖,營收同比上年度同期增長12.81%,歸母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326.56%,預計今年全年業績有望恢復高增長。
高標準、嚴要求。公司旗下的6家連鎖醫院中有3家通過了國際JCI認證,JCI是用於對美國以外的醫療機構進行認證的附屬機構,是公認的權益醫院管理質量的最高標準之一,國內通過JCI認證的醫院僅有84家,醫美類僅有4家,華韓獨佔3家,保證華韓提供高標準高質量的醫美服務。
風險提示:醫美服務個性化強,可能引發醫療糾紛;行業監管力度低於預期。
香港醫思醫療集團(02138)
香港醫思醫療集團(02138)成立於2005年,2016年實現上市,主要業務為醫療、準醫療、健康管理及傳統美容服務,銷售護膚、保健及美容產品,以及投資控股。
醫思醫療集團是香港最大的醫學美容服務供應商。公司旗下醫療平臺自身擁有70名註冊醫師;2012-2014年各類主要美容藥物使用次數及整形外科手術(豐胸、抽脂和雙眼皮外科手術為主)次數均位居香港首位;2015年於廣州開設首家醫療美容診所; 2017年收購華南地區美容連鎖;同時還推出醫療旅遊服務,2017年大陸顧客佔該項服務營業收入的25%。除醫學美容業務外,醫思醫療集團2016年起已收購香港最大的脊柱科服務連鎖,多家口腔科及神外科門診來擴展企業的服務範圍。
2016-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為8.66、10.66億元,淨利潤為1.78、2.24億元,其淨利率保持不變,但業務規模擴大,使其淨利潤增速分別達到37%、38%。2018年年報尚未披露,預告2018年未審計稅後利潤增速為35%。受益於醫美行業景氣,公司業績持續保持高水平。
風險提示:醫美服務個性化強,可能引發醫療糾紛;行業監管力度低於預期。
4.3 醫美APP服務商
新氧(SY.US)
公司成立於2013年,於2019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新氧平臺提供給用戶分享和交流與整形有關的內容和經歷,同時還可以讓用戶直接與整形醫院、整形醫生建立聯繫與諮詢,發展為「社區+電商+點評」的商業模式。
用戶規模與分享案例居行業前列,在醫美領域極具影響力。截止2018年底,已建成一個規模達200多萬篇的真實案例分享博客「美麗日記,建立的社交媒體平臺實現了平均每月超過2.4億的觀看量。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18年新氧APP佔線上醫美服務手機APP用戶每日使用總時長的84.1%,並且促成的醫療美容治療交易總額達21億元人民幣,佔據了當年線上醫療美容治療交易金額的33.1%;通過對1000名受訪者的調查中,新氧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戶粘性均排名第一。
流量變現,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得到證實。2016-2019Q1實現營收規模跨級式增長,分別達到0.46億元、2.59億元、6.17億元和2.06億元,19Q1較去年同期增長81.8%。公司成立不到6年,於2017年實現扭虧為盈,2019年Q1淨利潤達4590萬元,達到去年整年利潤的83%。業務模式上,新氧藉助原創、可信賴和專業的內容+高參與度的社區,通過預約服務和信息服務變現。信息服務費主要為向醫美服務提供商收取的廣告費,預訂服務費是平臺交易佣金,用戶支付的醫美服務費用的10%歸平臺所有。其中,2018年信息服務費為4.15億元,佔總營收的67%,為營收的主要來源。
風險提示:醫美服務個性化強,可能引發醫療糾紛;行業監管力度低於預期。
香港交易所資訊服務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及/或該等控股公司的任何附屬公司均竭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和可靠度,但不能保證其絕對準確和可靠,且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的責任(不管是否侵權法下的責任或合約責任又或其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