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2020-12-06 中國江蘇網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

近年來,基因檢測揭開神秘面紗,逐漸走進大眾視野。基因檢測是指採集被檢測者的血液、口腔黏膜細胞,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後,通過基因晶片等技術,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的基因信息進行檢測,並從中分析出包括疾病風險、用藥安全、營養代謝等方面的信息。

專家介紹,基因檢測主要針對健康和個人成長與發展方面進行,通過基因檢測,可以預知高發疾病患病風險,檢測是否攜帶先天性遺傳疾病基因,幫助腫瘤患者進行個性個體化醫療。毫無疑問,基因檢測所推動的精準醫療,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福音。

但亂象也由此滋生。「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和潛能」「準確預測癌症腫瘤,準確率近100%」……打開搜尋引擎,鍵入「基因檢測」,類似的廣告語不時可見。基因檢測儼然成了可以預測未來發展以及旦夕福禍的「利器」。

據了解,正規的基因檢測機構一般要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開展基因檢測項目,實驗技術人員也應該具備相應的專業資質。「現在,基因檢測市場魚龍混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很多基因檢測機構並沒有獨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業務水平參差不齊。

75個位點就能確定一個人

行業亂象的背後,不僅是檢測質量不能保障,檢測結論可能存在誤導,還關係個人隱私安全。隨著精準醫療在全球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個人基因數據被「脫敏」後公開,用於各類研究。

人們往往認為,一組醫療數據把名字、身份證信息去掉後就安全了,可以公開使用。然而,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發展,只需大概75個統計上獨立的SNP(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即可唯一確定一個人,所以說基因數據比指紋數據更敏感。當基因檢測數據與一些病理數據相遇時很容易匹配到具體個人,從而侵犯個人隱私。

「基因檢測和基因數據安全涉及倫理問題。例如,很多基因關係到人類的智商、身材等,還有一些檢測手段能判斷出胎兒的性別,所以不能隨便什麼機構都可以開展。」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中心副主任醫師侯巧芳說。哈佛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92%的美國人不願意公開基因數據,因為子孫後代的信息都有可能被公開。

隨著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與中國人疾病有關的基因數據還面臨大批量流出的風險。目前國內相關檢測機構使用的大多是進口設備,數據安全受到的威脅更大。

打開預見未來的世界,正快速商業化的基因測序技術帶來了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景象。由基因測序衍生而來的科研、診斷、治療、預警等應用場景,正挑戰已有的政策、監管、法律、倫理甚至是商業競爭邏輯;基因組巨大的信息量還有大部分沒有明確的解釋,除了個別遺傳病基因,其他基因與患病概率之間的關係仍無頭緒,個人了解的欲望與檢測的必要性也沒有最終定論。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基因大數據著實誘人,它可以為不少疾病帶來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與此同時,如何保證基因安全,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在政策管理方面,國內目前僅有針對臨床基因檢測運用的政策約束。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出禁令,要求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基因測序臨床應用。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引起較大爭議,到了2015年上半年,國家衛計委又先後公布了基因測序臨床應用的試點名單。

但在非臨床領域,尤其是在天賦檢測、健康風險等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國內的監管始終處於缺位狀態。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表示,沒有監管和規範的行業只會野蠻發展。他呼籲,儘快出臺監管政策,同時強化數據資源在採集、存儲、應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推動電信和網際網路數據管理細則出臺。「如果時間拖太久,市場沒有監管,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當然,單純依賴政策的保護、技術的革新是不夠的。未來醫療將是全民主動參與,每個人都是數據的提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如何引導普通大眾提升基因安全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可以在放心的環境下,收穫基因數據賦予的健康紅利,也是亟須探討的問題。(記者 王爍)

相關焦點

  • 基因檢測亂象叢生隱私「裸奔」 行業混沌誰來監管
    子孫後代信息都可能被公開,基因隱私告急!  基因檢測正逐漸廣為人知,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利用基因檢測預測疾病的商業化服務。在我們面前,一邊是精準醫學打開的未來醫療世界大門,一邊是海量數據帶來的隱私安全「黑洞」。關注基因信息安全,正是為了基因檢測和精準醫學更好地發展。
  • 人類遺傳信息違規出境處罰公開 基因大數據安全性拷問
    無論是無創產前檢測,腫瘤檢測,還是全基因組檢測,數據分析和解讀都將貫穿整個過程,由此來看測序的普及勢必帶動數據處理環節的發展。面對數據洪流,數據大戰的硝煙正逐漸瀰漫開來,遺傳信息安全和科研及商業的助推之間如何平衡再次受到關注。
  • 一旦所有個人隱私都洩漏公開將發生什麼?
    北京時間9月1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會期待一些隱私信息完全洩露公開,使人們的交際圈出現崩潰,將人們內心世界的秘密和羞愧之事公布在Facebook、谷歌等平臺,一旦隱私信息曝光,或許會鬧得沸沸揚揚,交際圈不得安寧。
  • 感染者信息也是不可隨意洩露的隱私
    有新聞報導,1月6日,杭州市通報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後,該無症狀感染者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個人信息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傳播,還有兩則在網上散布涉疫謠言的違法行為。經公安機關查明,位於西湖區的某醫院醫師林某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致使在網際網路上大面積擴散,已涉嫌侵犯他人隱私,處以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
  • 【時政評論】走好醫務公開與保護患者隱私的平衡木
    但醫院的就診信息公開患者姓名等信息翔實,即便有些出於保護隱私採取了隱匿名字中間字等方式,但對於名字是兩個字的對象卻還是一覽無餘。同時,對於就診患者的檢查項目等而言,更是一種典型的個人隱私,特別是敏感病種和檢查檢驗項目,是不允許擅自外洩的,但在醫院的就診檢查信息公開面前,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肝功、心血管生化、HIV抗原抗體複合檢測、梅毒抗體等檢驗內容都一覽無餘,這顯然是嚴重違法違規的隱私信息擅自外洩行為,這對患者個人的隱私權益而言,不啻是一種公然侵犯和傷害。
  • 對隱私條款的再思考及國家標準《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的破局之路
    二、隱私條款肩負的雙重使命   隱私條款是數據控制者履行「告知」義務的一種常用手段,也是一種公開承諾,是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的重要依據。數據控制者未履行或違反公開承諾被視為一種欺騙行為,是政府部門實施監管執法的重要考量因素。
  • 數據「去識別」指南:如何在報導中保護隱私信息?
    原創 Vojtech Sedlak 全球深度報導網對於數據記者來說,在報導中公開重要信息和保護信息背後的個人隱私之間需要取得平衡。當今這個無處不在收集數據的時代,這種挑戰尤其突出。記者如何在不影響報導的前提下保護隱私數據?
  • 江蘇兩高校官網洩露學生隱私信息 校方:立即撤下
    繼湘、鄂、浙、閩及吉林長春多所高校官網大面積洩露學生隱私信息之後,江蘇兩所高校也出現了洩露學生隱私信息的現象。日前,澎湃新聞記者檢索發現,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江蘇師範大學等兩所江蘇省內高校也出現了疑似洩露學生隱私信息的情況。
  • 大家都在曬的性格測試,很可能洩露了你的隱私…
    其實,你的隱私信息可能已經洩露了。然而,你參加測試的公眾號屬於什麼公司,你可能完全不知道,等於說,你的信息被洩露給了陌生的微信號。  所以,朋友圈有人說:這個測試順手收集了各種真實姓名和個人信息……  7月1日,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過關於禁止發布籤類測試信息的公告,一旦發現微信公眾帳號有發布籤類測試行為:包括但不限於發布新年籤、大學測試、星座測試等信息,微信公眾平臺將視情節對違規公眾號進行刪除關注用戶
  • 焦作大學700名學生隱私信息被公示四年 校方:將刪除
    近日,澎湃新聞相繼披露了安徽銅陵、合肥、黃山,江西景德鎮、宜春,江蘇宿遷等市政府官方網站存在洩露個人信息的情況,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等涉及隱私的個人信息均可從上述網站公開獲取,相關部門迅速進行了整改。
  • 學生成績排名應該公開嗎?保護隱私的背後,是對分數論的挑戰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的教育部門以及濱江區社區學院學校、家長共同推出了一份班級微信群公約,其中,在關於教師合理髮布信息的約定中,有提到教師應有強烈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意識,不得在群裡公布學生成績排名(分數)、優劣對比、表揚少數等信息。
  • 犯罪記錄屬於隱私,你沒看錯
    最近,有律師和網民向我諮詢關於犯罪記錄網上公開是否涉及到隱私權的問題。隱私權屬於民事法律權利,犯罪記錄屬於司法公開範圍,本來不是一個法律層面的問題。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從公開和記錄的角度看,犯罪記錄確實屬於隱私權範疇。  我國隱私權寫入法律時間較晚,在2009年侵權責任法出臺實施之前,隱私權都按照名譽權加以保護。
  • 自媒體時代不公開審理刑事案件的信息保護
    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導、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一、控制信息釋放  (一)偵查不公開  不少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規定了偵查不公開。我國刑事訴訟法並未明確規定偵查公開與否,但間接規定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時偵查不公開。
  • 成都確診女孩信息洩露背後:公眾知情權和個人隱私保護如何調和?
    「在這次事件中,從總體層面、意識層面上來說,我覺得公眾和政府的隱私保護意識還是值得肯定的,包括對洩露者的處罰。對轉發成都女孩隱私信息的人的處罰是依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而不是按照《個人信息保護法》或者說隱私侵權的框架去作出處罰,我認為比較合理,如果再過重處罰,上升到刑法的框架也不合理,因為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傳遞錯誤信息。」
  • 大數據時代下信息隱私與定位發展的矛盾
    同時也有人說,大數據時代下每個人都是透明的,你的每一項動作都會有相應的數據記載,包括我們的分享記錄、通話記錄、查找記錄、交易記錄等等,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如同窺視鏡下,得不到自我隱私的保護。由此,值得人們思考:大數據時代下隱私與定位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權衡;如何發揮法律在其中的效力發揮。首先,是關於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定位發展。
  • 如何界定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範圍
    對不予公開的範圍,《條例》原來採用的是具體列舉加兜底條款的方式,具體列舉的三類例外分別是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兜底條款指的是「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以下簡稱「三安全一穩定」)。
  • 美警方用商業基因庫抓罪犯,你的DNA信息還安全嗎?
    為了幫助追查所謂的「金州殺手」,調查人員將犯罪現場的DNA與嫌疑人親屬的基因數據進行比對,這些數據被發布在開源的宗譜網站上。這些方法引發了人們的疑問,即消費者最私密的數據日益增多,而且往往是公開的,當局如何使用這些數據。著名基因系譜學家穆爾(CeCe Moore)表示:「我們都想要抓到連環殺手。但是,這些數據會被用來做什麼呢?
  • 基因技術隱私問題難解 23andMe無奈禁止APP調用用戶隱私數據
    基因技術隱私問題難解 23andMe無奈禁止APP調用用戶隱私數據  黃琨 • 2018-08-24 17:08:22 來源:前瞻網 E2125G0
  • 量子計算機也無法突破的極限,未來,基因隱私會成為人類致命弱點
    雖然窺探某人的DNA往往有助於預防、診斷和治療許多疾病,但獲得的遺傳基因也暴露了該個體在基因組中編碼的個人信息。這是關於精密醫學未來的難題,因為突然之間,某個人和測序的人分享了60億對基因的鹼基對,無論目標是什麼,基因組測繪和測序都會危及人類的基因數據隱私。
  • 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數據隱私即服務
    11月5日,第十一屆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在北京順利舉行。此次中國信息安全法律大會以「主權 治權 權利」為主題,設主論壇和「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治理」、「密碼法治」、「網絡犯罪生態治理」、「優秀論文線上交流」五個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