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不公開審理刑事案件的信息保護

2020-12-06 中國法院網

2014-05-07 09:10:41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羅燦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自媒體時代的橫空出世,一些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信息被洩露,主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性犯罪案件等。這不僅侵犯了當事人的隱私,還在相當程度上幹擾了審判工作。自媒體時代如何實現對不公開審理案件的隱私保護成為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特約請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審判領域法官就該問題作出詳細闡釋,希望能給讀者一些啟發和思考。

  基於公正審判與公民知情權的要求,司法公開成為訴訟的基本原則。然而,出於保護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等的需要,立法者在利益衡量之後對司法公開進行了例外規定。如: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噹噹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導、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網絡等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圖像以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

  一、控制信息釋放

  (一)偵查不公開

  不少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規定了偵查不公開。我國刑事訴訟法並未明確規定偵查公開與否,但間接規定了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時偵查不公開。作為偵查不公開的延續,檢察機關也應該對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予以保密,起訴書原則上也不得上網公開。偵查不公開並非「偵查封閉」,而是選擇性不公開;並非「禁止報導」,而是明確例外可公開的範圍。例如,在未成年人犯罪和性犯罪案件等不公開審理案件中,被告人姓名、照片等個人情況不得公開。相對公開的信息應該僅僅限於法律所不禁止的程序性事項。

  (二)審判不公開

  與偵查不公開對應的是審判不公開。相對公開的信息應該僅僅限於法律所不禁止的程序性事項,例如發布宣判公告。宣判雖然一律公開,但也是有限度的,針對的是當事人而非整個社會。判後答疑雖未嘗不可,但並非必不可少,因為判決書是法院處理案件的最終唯一結果。同時,法官的言論也應該受到限制,例如不得公開或非公開發表可能影響未決案件公正審判的評論;受法官指導或支配的法院工作人員也應該履行類似義務。

  (三)規範律師庭外言論

  律師的庭外言論,尤其是在自媒體上的發言,應該受到適當的規範。首先,律師負有保密義務。律師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律師應當保守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不得洩露當事人的隱私。律師對在執業活動中知悉的委託人和其他人不願洩露的情況和信息,應當予以保密……」由此可見,律師既要對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保密,還要對委託人和其他人利益保密。

  其次,在案件未決階段,律師不得通過傳媒或在公開場合發布可能被合理地認為損害司法公正的言論,也不得故意幫助或引誘他人(包括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發布上述信息;不得對包括媒體在內的第三者提供偽造的事實和法律的聲明;不得洩露相關的訴訟材料,包括辯護詞和代理意見。

  再次,律師的回應權利應該受限。一般來說,對於媒體已經出現對其代理或者辯護的人存在明顯片面或者不利宣傳時,律師可以通過媒體或者在公開場合進行回應或者解釋。但在不公開審理案件中,律師進行回應時要充分考量是否侵犯個人隱私等因素,慎重作出回應,避免惡性循環的互相貶損。最後,律師在庭外原則上可以公開下列信息,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程序的信息、包含在已經公開的公共記錄裡的信息、其他依法可以公開的信息;但在不公開審理案件中,律師還是要先進行利益衡量,優先保護案件信息和當事人隱私。

  (四)嚴格保密制度

  對不公開案件,尤其要嚴格保密制度。一是加強保密教育。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強化保密意識,公檢法人員和律師都應該緊繃保密這根弦,尤其要高度警惕網絡洩密,做好事前預防。二是加強保密管理。落實辦案人員責任制,儘量減少辦理案件的涉密人員,防止橫向傳播;對於公開信息的,可以採取新聞發言人、官方微博等途徑規範發布。三是落實保密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部門對辦案人員、司法行政部門和律師行業協會對律師進行全程動態監督,在辦案中發現洩密苗頭的應第一時間介入採取制止措施,不能放任自流,做好事中監控。四是嚴查洩密事件。一旦發生洩密,應該藉助技術手段啟動責任倒查機制,做好事後處理。對於辦案人員洩密的,涉嫌犯罪的以故意(或過失)洩露國家秘密罪等移送司法機關,對尚未構成犯罪移送相關機關給予記過等紀律處分,並要求所在單位採取整改措施;對於律師洩密的,涉嫌犯罪的以故意(或過失)洩露國家秘密罪等移送司法機關,對尚未構成犯罪給予罰款、拘留等行政處分,停止職業、吊銷職業證書等懲戒處罰。

  二、規範媒體報導

  從國際經驗來看,關於媒體與司法的關係,尤其是對不公開案件的媒體報導,主要有三種模式,包括美國的司法自我約束模式、英國的司法限制媒體模式、大陸法系的司法向媒體開放模式。我國採取了司法向媒體開放模式。進入微博、博客等自媒體時代後,人人可以獲得新聞,也可以創作新聞,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一體化,法院無法給每個公民發布命令。因此,規範媒體報導是現實選擇。

  筆者認為,首先,由於不公開審理案件的判決公開,媒體對判決結果可以報導,但應當以判決書披露的內容為限,且不宜對案情詳細報導。例如,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如果媒體詳細披露案件細節,即使匿名報導,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抵消了。其次,在案件未決階段,媒體只能對案件進程作客觀報導,不能對事實認定予以推測,更不能超越司法程序對審判結果進行預測。再次,對於法定代理人等自願放棄隱私權並披露私人信息,負責任的專業媒體在報導時仍然應該注意最高限度地保護秘密。最後,對於即使是從公檢法人員處獲得的信息,負責任的專業媒體在報導時仍然應該注意進行審查,予以技術處理或者停止刊播。

  規範媒體報導需要配套措施予以保障。一方面,媒體需要自律。提高法治新聞報導的專業性,要求記者具備基本法律知識;加強記者的職業道德建設,明確保證道德準則有效執行的細則;嚴把新聞發布的內部審查,負責人把好採訪和報導的關鍵環節。另一方面,媒體需要他律。相關部門應發揮共律的作用,例如,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可以督請媒體注意報導的違規之處;同時,對違反有限報導制度規定的,新聞監管單位應當要求停止不當報導,消除不良影響;法院可以判決賠償經濟損失的民事責任,並對造成惡劣影響的惡意報導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三、豐富處理方式

  在司法中,如果發生洩密以及媒介和公眾不當幹預審判,司法行政機關可以考慮下列做法:一是變更審判地點。如果有關報導充斥某個地區,可以將案件轉移到另一個地區進行審理。二是延長審理期限。推遲審理案件直到儘量消除偏見的危險,而不是在公眾情緒非常激烈時迅速審結。三是遏制違規報導。對發生洩密的,必要時督促新聞主管部門停止媒體不當報導;檢察機關和法院可以及時發出檢察建議和司法建議。四是二審發回重審。對一審過程中確受媒體誤導的案件,二審可以考慮將其發回重審,糾正輿論審判導致的不公正判決。

  四、完善立法規定

  在立法上,首先應該制定《信息公開法》,對信息公開與保密之間的限度予以明確界定,規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法院的信息公開及其例外情形,細化司法過程中公檢法人員和律師的言論規則等。其次應該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相關法律,對侵犯未成年人隱私權行為的法律責任規定具體罰則,使責任落到實處;對網絡侵權行為予以規制;對法定代理人的義務及其與被監護人的關係進行清晰界定等。最後可以頒布相關司法解釋或實施細則,細化辦案人員在各個環節的保密要求,以及明確包含律師如何使用自媒體的職業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

  (作者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旅順公開審理兩起涉及野生鳥類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11 月 18 日,旅順口區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組成 7 人合議庭,分別對王某某涉嫌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宮某某涉嫌非法狩獵罪兩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進行開庭審理。被告人分別當庭表示對犯罪事實和證據無異議,自願認罪認罰,並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眾公開賠禮道歉,對自己因個人愛好而非法狩獵,因不懂法而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造成野生動物資源破壞的行為做深刻的認罪悔罪。
  • 【法院信息】威縣法院:「多維度」提高刑事案件審判質量
    【法院信息】威縣法院:「多維度」提高刑事案件審判質量 2020-12-0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鼓樓首例保護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開庭
    福州新聞網11月27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賴志昌)日前,鼓樓區首例保護野生動物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開庭審理。鼓樓區檢察院以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該案被告人林某提起公訴。據了解,今年5月,林某通過網絡渠道購買了「藍寶石」蜘蛛,並在某網站發布出售信息。
  • 湖南省南縣法院審理五起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中國法院網訊 為積極營造生態環境保護氛圍,震懾非法捕撈違法犯罪行為,11月25日,湖南省南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劉某某等5起5名被告人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   據了解,2020年7月,被告人劉某某、肖某某、蔡某、賀某某、劉某良通過投放「地籠王」的方式,在藕池河水域進行非法捕撈,被南縣公安局民警現場查獲。
  • 2019年至今 甘肅省法院共受理涉野生動物保護刑事案件72件
    每日甘肅網4月14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郭秀睿)今天,記者從省法院獲悉,2019年至今,甘肅省法院共受理涉野生動物保護刑事案件72件,審結70件。其間,還審理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案件23件,提升了社會公眾對野生動物及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甘肅作為我國野生動物資源較為豐富的省份之一,共有野生動物650多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稀有珍貴動物有90多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24種,二類保護的24種,三類保護的4011種,有大熊貓、金絲猴、麝、猞猁等世界珍貴動物。
  • 【案件快報】黃山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故意殺人、盜竊案
    【案件快報】黃山中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故意殺人、盜竊案 2020-12-21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總之,案件新聞報導具有社會信息傳播功能、法律服務功能和警示教化功能,而這三大功能的發揮,離不開案件新聞中負面信息的恰當處理與正面引導的充分發掘。  案件是社會矛盾衝突的集中體現,案件審理是以印證、說理的形式展示梳理爭議焦點,解決矛盾,修復社會創傷。
  • 南京聚眾淫亂案開庭 22人中兩對夫妻不公開審理
    備受關注的南京某大學原副教授馬某等22人「聚眾淫亂案」,7日上午在南京市秦淮區法院不公開開庭審理。秦淮檢方指控,馬某等被告人犯聚眾淫亂罪,應予追究刑事責任。  據調查,2007年夏至2009年8月間,馬某等人通過網絡結識後,分別結夥先後在南京多處酒店和馬某家中進行淫亂活動,其中馬某組織或參加18起。
  • 當前環境資源類案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在很多理論問題上還沒有形成一致意見,對於具體案件的審理也處在探索階段,加之可供借鑑參考的經驗不多,使得此類案件的審判工作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筆者試以近年來天津法院環境資源類案件的審理情況以及相關審判人員、機構的運行情況為藍本,談一談如何應對。  一、 當前環境資源類案件存在的問題  1.案件數量與社會現實不符  據環保部門的統計,僅2012年一年,各級環境保護行政部門作出行政處罰、受理信訪以及通過網絡、電話方式受理的汙染投訴共計1170279件,相當於「十一五」期間受理信訪總量的近四倍。
  • 華池縣人民法院公開審理齊浩鵬、文治平等23人涉黑案
    華池縣人民法院公開審理齊浩鵬、文治平等23人涉黑案每日甘肅網6月10日訊 據隴東報報導(記者張昶昶 通訊員李存瑞)6月9日,華池縣人民法院依法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齊浩鵬、文治平等23人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等罪一案。
  • 杭州檢察機關提起兩件個人信息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
    2020年8月,下城區檢察院在審查孫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刑事案件中發現,孫某某以人民幣3.4萬元的價格,將自己從網絡購買、互換得到的4萬餘條公民個人信息通過微信、QQ等方式販賣給他人用於虛假外匯業務推廣。孫某的行為不僅觸犯了刑法,還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公民個人信息,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同年8月,該院在正義網發布訴前公告。
  • 解讀《律師辦理刑事案件規範》的重點條款
    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會見可能遇到的情況加以匯總、總結,梳理了所有可能遇到的細節情形,這對沒有辦理刑事案件經驗、或經驗不足的律師來說,無疑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和參考價值。    八《規範》第二十五條:會見時核實證據的規定    第二十五條 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辯護律師可以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核實有關證據。
  • 江蘇響水致78死特大爆炸事故系列刑事案件開庭,53人受審!
    江蘇響水致78死特大爆炸事故系列刑事案件開庭,53人受審! 據新華日報消息,8月5日至7日,江蘇省鹽城市中級法院及所轄的響水、射陽、濱海等七個基層人民法院,對江蘇響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所涉系列刑事案件進行一審公開開庭審理。
  • 如何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專家建議:加大處罰 運用公益訴訟
    看似無關的兩則新聞,卻指向同一問題——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猶如安徒生筆下「身著新裝」的皇帝,在眾目睽睽之下裸奔。   為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8月24日,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召開涉個人信息保護類民事案件研討會,對審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件時遇到的難題進行研討。
  • 決勝掃黑除惡收官年 | 長垣:公開審理一起22人涉黑案件
    決勝掃黑除惡收官年 | 長垣:公開審理一起22人涉黑案件 2020-11-18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現在開庭」全媒體直播聚焦祁連山林區法院「楊某等人非法獵捕...
    「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因楊某的刑事犯罪,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平衡,造成了國家珍稀野生動物資源損失,判令其賠償國家野生動物資源損失364692元,在市級以上媒體公開賠禮道歉。
  • 關於三峽移民案件審理情況的調查報告
    移民案件的時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三峽移民案件存在於移民遷建前後這一特定時期,不會長時間存在;另一方面是指移民案件辦案時間緊迫,審理周期較短:一是移民外遷前必須審結其所涉案件,為其外遷消除後顧之憂;二是企業破產案件,職工急需安置,必須快審快結;三是對於涉及移民的集團訴訟,在審限內及時審結,有助於順民意,息民怨,達民願,將不穩定因素消化在萌芽狀態。  3、案件的政策性較強。
  • 【最高人民法院開庭與庭審直播公告】1月11日1起案件公開開庭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開庭與庭審直播公告】1月11日1起案件公開開庭審理 2021-01-08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向社會公開!青島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和案件審判信息公開制度
    半島記者 於紅靚2日,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建立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和案件審判信息公開制度的通知,進一步加強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完善土地爭議案件審判信息公開。通知提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按年度匯總統計全市土地權屬爭議案件的調查處理情況,並在局網站向社會公開。各區市自然資源局按照(青自然資規字〔2019〕185號)要求,以轄區為單位,認真填寫《自然資源權屬爭議調處情況統計表》(附件,應為一個完整日曆年內的情況統計,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每年1月5日前金宏報送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處。
  • 遇到刑事案件時這些基本理念你一定得知道
    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不僅要有實體法作為裁判依據,更得有程序法作為程序運行的依據。而在打擊犯罪領域,刑事訴訟法就是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的重要依據。那麼刑事訴訟法在制定時都圍繞著什麼思路展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