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刑事案件時這些基本理念你一定得知道

2020-11-22 微法官

法院審理案件的過程不僅要有實體法作為裁判依據,更得有程序法作為程序運行的依據。而在打擊犯罪領域,刑事訴訟法就是法院審理刑事案件的重要依據。那麼刑事訴訟法在制定時都圍繞著什麼思路展開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刑事訴訟法的基本理念。

在大眾觀念裡,刑法、刑事訴訟法就是打擊犯罪的,一般說到某個人要受到刑罰制裁,一般都會認為其是罪大惡極、罪有應得。誠然刑事訴訟法作為規範刑事案件流程的法律其基本作用肯定離不了要打擊犯罪的,但是刑事訴訟法還有一個基本作用就是保障人權。

這裡我們就提到刑事訴訟法的第一對基本理念: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很多人會問那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哪個更重要呀?答案是一樣重要。刑訴法本身就是為打擊犯罪做了程序保障,同時也制約著辦案人員必須按照法律程序辦案,也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提供了保證。比如通過刑訊逼供取得證據屬於非法證據,可以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保障人權不僅僅是指保障當事的人權,還保障證人、委託代理人等訴訟參與人的人權。

下面我們來說說刑事訴訟法的第二對基本理念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所謂實體公正就是結果公正,它主要有4個要求,即證據充分、定罪準確、量刑得當、及時賠償。理解起來很簡單就是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犯罪事實,認定罪名一定要與查明的事實相符,正確區分此罪與此罪;罪名確定後,要根據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以及其他情節決定量刑的高低;在定罪量刑後若發現案件有錯誤,要及時對被告人進行賠償。所謂程序公正就是過程公正。也就是說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規定,認真保證訴訟參與人權利,嚴禁刑訊等其他非法方法,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保證訴訟權利公開透明,按法定期限辦案結案。

刑事訴訟法第三對基本理念就是訴訟效率與司法公正。兩者之間公正優先於效率。刑訴法中規定準確及時查明犯罪事實、訴訟期限、酌定不起訴、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等制度都體現了訴訟效率的理念。

刑事訴訟法的這三對幾本理念貫徹了刑事訴訟法始終,遇到刑事案件時,當事人一定要對這些理念做到心中有數從而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

相關焦點

  • 田文昌:走出刑事訴訟理念的十大誤區
    回顧和反思四十年來法治化的發展進程,可以發現一個十分令人困惑的問題:我們關於刑事訴訟的諸多理念至今還沒有走出認識的誤區。這些錯誤的認識,既束縛了我們的思想,也束縛了我們的行為。深入梳理和分析這些理念發展演變的過程和現狀,衝破思維方式的桎梏,會有助於我們排除前行中的困擾。
  • 解讀《律師辦理刑事案件規範》的重點條款
    一些對個別條款的錯誤解讀,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甚至掩蓋了《規範》中其他極其豐富的內容,也影響了《規範》對指引、規範律師辦理刑事案件的重要作用。    事實上,《規範》既包含了律師執業的知識普及、基本操作、規定動作,也包含了律師執業的技巧、界限、救濟;既考慮了鬆綁、授權、指引,又考慮了管理、防範、規範;既考慮到司法改革的最新規定,梳理了始終有爭議的律師職業倫理問題,還兼顧與刑事訴訟的基本理念謹慎前行的問題。
  • 刑事案件收到逮捕通知書就意味著坐牢麼 有什麼法律後果
    刑事案件,就是那些觸犯刑法的犯罪,往往意味著要坐牢,然而刑事案件前提都是要經過嚴格的程序的,常見的就是公安局的偵察階段,這個階段有個程序就是逮捕,逮捕就意味著人要關進去,所以對於逮捕一般人都是很害怕的,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具體說說逮捕那些事,到底逮捕的後果有多嚴重,逮捕是否就意味著要坐牢
  • 著名刑法學專家趙秉志點評2009年十大刑事案件
    一些政法工作者說,他們更關注一些典型案件涉及到的法律空白如何完善。  作為我國在刑事司法領域著作等身的著名教授,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趙秉志有著怎樣的看法呢?4日,趙秉志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逐一點評了其中10個具有代表性的刑事案件。
  • 2012年以來中國判決汙染環境刑事案件超過4500件
    該部分主要包括案件的入罪方式等。三是案件的裁量狀況。該部分主要包括案件當事人的刑事處罰情況,即刑期的長短、罰金刑的數額區間、是否適用了緩刑等。依據上述分析要素,課題組目前對2012年至2018年我國汙染環境罪的刑事司法樣態進行了近乎全數據的數據整理與初步分析,汙染環境罪刑事案件超過4500件。
  • 在刑事案件中,檢察院把案件退給公安局補充偵查,會有什麼結果?
    退回補充偵查,這在刑事訴訟中是比較很常見的。公安機關和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所處角度不同,對證據要求就會有所差異。 檢察機關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能會要求公安機關補充一些證據。 退回補充一般情況下都會重新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個別情況下也會撤案。
  • 鄧忠開|從叢某涉嫌合同詐騙案不起訴談刑事案件的有效辯護
    記得阿迪克斯對傑姆說過的一段話:「我想讓你見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勇敢,而不是錯誤地認為一個人手裡拿把槍就是勇敢。勇敢就是,在你還沒開始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註定會輸,但依然義無反顧地去做,並且不管發生什麼都堅持到底。一個人很少能贏,但也總會有贏的時候。」
  • 【法院信息】威縣法院:「多維度」提高刑事案件審判質量
    >威縣法院嚴格依法審判各類刑事案件,多措並舉狠抓刑事案件質量,努力為促進社會和諧,保障社會穩定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截至目前,共審結各類刑事案件238件,服判率達 96.6 %。一、從嚴從快,打擊黑惡勢力
  • 刑事案件中法官如何探尋事實——以二審改判發回案件類型化為視角
    一實踐觀察:刑事案件事實發現與認定的現實之困(一)刑事案件事實認定的司法現狀展示1.案件改判發回的重點區域筆者所在Y中院刑二庭2015-2017年度改判發回案件共計73件,因事實問題改判發回案件共28件,佔比最高為38.3%。
  • 刑事合規第一步,從了解企業刑事風險的特徵開始
    據統計,僅2013年12月至2018年11月期間公開的裁判文書中,涉企業家犯罪的案件就高達近7000件,我國企業所面臨的刑事風險可見一斑。在這一背景下,刑事合規的理念正逐步得到我國企業家們的認同,而如何開始構建刑事合規體系,就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 能否推翻已經由生效民事裁判確定的案件事實並提起刑事程序?
    但從常識判斷而言,這肯定存在一定問題。尤其是前者已被司法機關生效文書加以確定,卻又被另一個司法機關的文書推翻,而本身事實卻又無根本性的變化。民事程序和刑事程序並沒有位階高低之分。不論是刑事判決還是民事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未經合法的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前,都是有法律效力並且是必須要得到執行的。
  • 刑事證據基本要求匯總
    刑事證據基本要求一、適用範圍適用於監察委、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的刑事調查及訴訟活動,包括立案、調查、偵查、起訴和審判的全過程。三、證據概念、種類凡是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四、證明對象需要用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包括:(1)被調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的身份情況;(2)被指控的犯罪事實是否存在;(3)被調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行為;
  • 刑事程序法治的理論發展與制度創新
    結合司法實踐和辦案實際工作,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必須克服就事論事、機械司法、選擇執法等錯誤傾向和做法,一定要用訴訟目的和訴訟價值追求作為指導,用刑事訴訟的邏輯關係,即以「目的—任務—程序」統領辦案過程,經辦的每一個案件,經過的每個環節和程序,都在訴訟目的、任務的指導下,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正義。
  • 廣州今年破獲涉野生動物刑事案件338宗
    至今年11月底,廣州警方破獲涉野生動物刑事案件338宗,依法刑事拘留199人,收繳野生動物8315頭(只),收繳野生動物製品1248公斤。其中,破獲各類寵物涉野案件188宗,佔比超過一半。警方特別提醒,龜類、鳥類、蜥蜴類、蛇類中,大部分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一旦發生買賣、運輸、飼養等行為,將因涉嫌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受到相關法律制裁。
  • 用起來很嚴:適時轉變傳統司法理念
    金昌偉介紹,刑庭負責辦理暴力傷害類刑事案件,案件審理中經常會碰到「正當防衛」問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經常會辯稱被害人先動手有過錯,被告人是迫不得已實施的反擊,屬於正當防衛。」在長時間的案件審理處理過程中,金昌偉對正當防衛制度漸漸有了自己的思考。
  • 「乾貨分享」刑事案件法庭調查之基礎理論(一):證據
    其實,曾國藩有句詩說得好——「百戰歸來再讀書」。案件辦到一定程度,需要重新回來總結一下理論問題。在掌握了一定理論架構之後,才能夠將經驗「內化」、「升華」。無論做什麼事,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如果只知道那樣做,而不知道那樣做的道理,那麼永遠只是停留在「術」的層面。知其所以然之後,就可以上升到「道」的層面。
  • 《關於涉以壓縮氣體為動力的槍枝、氣槍鉛彈刑事案件定罪量刑問題...
    而從司法實踐來看,此類案件涉案鉛彈往往數量大,通常一小盒鉛彈的數量即超過五百發,達到入罪標準。因此,在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以及裁量刑罰時唯鉛彈數量論,也會出現刑事打擊範圍過大和量刑畸重的不合理現象。對於涉此類槍枝案件的刑事責任追究和刑罰裁量,如不作區別,明顯不符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要求。鑑此,《批覆》僅對涉以壓縮氣體為動力且槍口比動能較低的槍枝案件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調整,對於以火藥為動力的槍枝以及以壓縮氣體為動力但槍口比動能較高的槍枝的案件,仍然適用《涉槍解釋》和《走私解釋》的標準不變,從嚴懲治,確保司法標準和裁判尺度的連貫性、一致性。
  • 郭航:刑事庭審實質化的權利推進模式研究 | 主題研討
    例如,西部某中心城市下轄區法院的數據顯示,在該區170件有證人出庭的刑事案件中,78%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他們的作證內容主要是說明抓獲經過,既與案件事實沒有實質聯繫,也無接受辯方質證之必要,這些偵查人員的角色便是「便宜證人」。這一做法巧妙地以「便宜證人」替代了關鍵證人,既規避了關鍵證人出庭作證可能帶來的風險,又滿足了證人出庭作證的考核要求。
  • 靳良志:淺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
    被追訴人對犯罪行為的該當性和負罪感顯著加重,能在感化犯罪、化解矛盾、破解疑難案件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時,刑事訴訟的追訴難度必然會隨著被追訴人的配合與理解而輕鬆降低,有助於提高刑事訴訟效率,對於刑罰的實質公平、處罰結果的合理性與可接受性也將有著積極作用。
  • 刑事個案證據問題及司法應對研究
    根據當地紀委介紹,這些材料一直沒有被提取過。由於一審的證據材料基本能證實上訴人存在自首情節,二審核實所取得材料進一步明確了案件的偵破、揭發過程,也進一步印證了上訴人交代問題及退贓的時間等情況,故二審依法認定上訴人成立自首。  (3)合法性問題。證據的三性要求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必須有合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