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2020-11-23 中國法院網

2018-06-29 10:13:18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李飛

  全國法院每年審理一千多萬件案件,其類型之多、故事性之強、新聞資源之豐富,幾乎可以反映整個社會的矛盾衝突、發展變化、調整運行。作為案件新聞報導,其傳播之廣、影響之大、投射心靈之深,是難以想像的。案件新聞傳播保障了人民群眾對司法機關的監督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探知欲,普及了法律知識,傳播了法治理念,對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很好的渠道和方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然而,案件新聞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案件題材選擇、報導手段使用、報導導向體現上把握不好、進退失據,暴力、欺詐、厚黑、媚俗等負面信息滿天飛,就會出現負面效應,成為「毀三觀」、汙染社會風氣的信息源之一。如何讓案件新聞報導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案件新聞的負面信息存在與負面效應引發

  新媒體時代,案件報導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新聞效力和巨大的資源潛力。作為靜態新聞,人民法院案件新聞的價值主要不是體現在突發性、時效性和信息量上,而是體現在事件以外甚至是隱性信息上,體現在法律價值和社會價值上。一方面,任何案件都可能由單一的法律問題演變為社會報導,觸及更廣闊、更深層的社會現象和問題;另一方面,案件本質上是社會衝突的必然結果,簡單的事實表象背後,往往隱藏著其複雜的法律和社會調整指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案件新聞是人們認識法治、了解社會、選擇行為方式的折射點,不同的新聞報導解讀,可能得出不同的價值認同與實踐結論。

  法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懲惡揚善,激濁揚清,而具體的案件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告訴受眾什麼是真善美的,什麼是符合倫理道德和法律規範的。民商事案件包含著社會矛盾和倫理道德的衝突,刑事案件以具有破壞性的結果從反面警示世人,行政案件則為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敲響警鐘。總之,案件新聞報導具有社會信息傳播功能、法律服務功能和警示教化功能,而這三大功能的發揮,離不開案件新聞中負面信息的恰當處理與正面引導的充分發掘。

  案件是社會矛盾衝突的集中體現,案件審理是以印證、說理的形式展示梳理爭議焦點,解決矛盾,修復社會創傷。由此,案件新聞中天然存在著負面信息,比如民事糾紛中的侵權與傷害、違約與失信、訴訟中無理攪三分的詭辯、相互恐嚇與威脅,甚至庭審中出現的偽證與虛假訴訟;刑事案件中暴力犯罪的血腥場面、盜竊詐騙犯罪的作案手段、性侵猥褻犯罪的情節細節、涉黑案件中社會恐怖氣氛的描述、貪腐犯罪的「情人」「包二奶」等案外傳聞的渲染,出身官員或富裕家庭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被貼上「官二代」「富二代」的標籤,等等。案件新聞一般都具有曲折情節和對抗色彩,有時比虛構的影視作品更有吸引力。對於這些負面信息,如果在報導中不加屏蔽、不加選擇、不做處理,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甚至添油加醋地呈現給社會公眾,靠這個來吸引眼球,那麼就會進入案件新聞傳播的誤區,就會極大地引發負面效應,與我們案件報導的初衷背道而馳。

  刑事案件作為案件新聞報導中的一種特殊題材,其特徵是故事性、刺激性、震撼性、腐蝕性和法律性。如果在報導中把握不好,其負面效應非常明顯,如誘發作用、模仿作用、破壞作用和異化作用等。因此,在報導時不能去簡單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

  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是現代新聞媒介的兩大主要職能。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要注意新聞事實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否則就可能產生導向上的偏差和負面效應。隱性導向的負面信息的危害是巨大的,因為它隱藏在新聞事實之中,對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情操悄無聲息地進行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影響著社會風氣。

  二、案件新聞的報導題材選擇和報導手法規制

  並不是所有的已經發生的新聞事件都可以毫無選擇地報導出來,而是首先要衡量其是否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在報導題材上應當有所選擇,在報導手法上有所規制,否則就會造成負面影響,給受眾和媒體帶來危害。

  在案件報導題材的選擇上,要堅持嚴肅性、準確性和權威性這三個基本原則,注重報導那些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大案、要案以及各類在法律上新、奇、特的案件,將報導的側重點放在案件審理的動態追蹤和法律適用的及時解讀上。在大要案的報導方面,嚴格遵守報導口徑,注重新聞規律和宣傳紀律相結合、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結合;在日常報導中,記者和媒體要嚴格把關,精挑細選,不報導獵奇、追求視覺刺激、低級媚俗等不嚴肅的內容。

  案件新聞的選題要以人為本,注意典型性、時代性,體現人文關懷,堅持受眾本位思想。在多樣化的社會信息中,案件新聞報導若要提升自身的感染力,需要從人的心理活動、情感需求、理想信念等方面選取題材。根據當前政法工作重點和社會矛盾特點,多報導掃黑除惡、打擊電信詐騙、環境公益訴訟、保護英烈名譽、懲戒社會誠信等等方面的案件,選取正確的報導視角,多方面揭示人在社會中的意義、地位和價值,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網絡的廣泛應用,自媒體和網絡媒體在人們對案件的了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也就要求媒體和相關工作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素養和責任感,對案件新聞的報導手法有所規制。

  其一,媒體不要以誇張的、擴大事件的描述來吸引眼球,片面性的報導會誤導民眾判斷,扭曲事實真相;不要為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過細描述兇殺、強姦、搶劫等犯罪情節,展示血腥的兇殺現場,出現令人作嘔的色情場面,大肆宣傳犯罪分子的犯罪過程及受害者的受害過程,報導某些不宜公開的或是錯誤的情節,對讀者造成嚴重的精神汙染,甚至可能導致社會恐慌。應著重於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擔負起媒體的社會責任。

  其二,媒體不要對犯罪行為作過細的報導,因其有傳播、誘發犯罪的副作用。有些媒體為提高點擊率,吸引眼球,詳細介紹策劃、實施犯罪的過程,渲染犯罪的手法和技巧,比如怎樣破壞現場、如何擺脫警方追捕等,將整個過程描繪得活靈活現。其中大量隱性信息不但暴露了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還洩露了公安機關的調查偵破手段,弱化了對犯罪行為的警示、威懾作用,為有可能伺機作案的人員提供了作案辦法借鑑,提高了他們的反偵查能力。對作案手段細節的展示,還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強的青少年盲目效仿,起到示範誘導犯罪的作用。近年來,劫持人質案、越獄案、金融詐騙案、銀行搶劫案、文物盜竊案、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等頻繁發生,這些事件所表現出來的高相似性和高模仿性令人關注。

  三、案件新聞的報導導向體現與媒體責任堅守

  新聞媒體的導向,對個人而言,會影響其對世界、社會、人生、前途的看法,會影響個人的成長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而對於社會而言,則是運用輿論引導人的意識和意向,控制人的行為,使他們按照社會管理者制定的路線、方針、規章從事社會活動的傳播行為。所以說,新聞工作者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把握好案件新聞的價值取向,堅守媒體責任,立足事實報導,尊重資訊時代新聞傳播規律,在注意顯性導向的同時也要兼顧隱性導向,防止隱性導向信息的負面影響,正確發揮案件新聞的正面引導作用,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更好地擔負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首先,媒體要正確定位,不缺位、不越位,避免媒介審判;要秉承職業操守,從專業性、客觀性、真實性的角度來描述評價案件,讓受眾客觀真實了解原委,做出正確判斷。媒體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注重案件報導的教育功能,要結合典型案例,鞭撻假惡醜,弘揚真善美;法律是嚴肅的,媒體在報導中應傳遞實用的法治信息,講究傳播手段,把傳媒特有的傳播優勢和具體案例、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結合起來,突出普法效果,讓案件報導成為生動的普法課。現在,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希望了解到更多的實用性法律知識。當媒體通過對一些具體案例的解讀,把抽象的法律條文變得通俗化時,受眾就能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以便拿起法律武器與各種犯罪現象和犯罪行為作鬥爭。

  第二,媒體工作者要提高自身職業素質和能力,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著重提高案件新聞作品的品位,避免負面信息傳播,通過庭審焦點、連線法官、法官說法、法官提醒、法條連結等等報導形式,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案件新聞報導要體現社會良知,反映社會本質,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體現出對社會和對人生的積極思考,突出其警示作用。通過對犯罪現象和犯罪行為的揭露、曝光,讓受眾知道社會上種種犯罪行為的存在,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如何避免引發犯罪行為,如何提高警覺更好地保護自己。只有通過對犯罪新聞的報導,起到打擊犯罪、震懾犯罪、穩定人心、弘揚正氣的作用,才能達到普及法律知識、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公平正義的效果。

  作者單位: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相關焦點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媒體人也逐漸意識到,只有依照新聞規律,在進行正面報導的同時適度增加負面報導,並客觀全面地加以運用和正確引導,不僅能得到受眾的認可,改變固化形象,更能使負面新聞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 1.輿論監督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說,許多負面新聞的發生並非獨立和偶然,而是和我們整個社會法治的不完善、道德倫理的缺失等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比如醫療糾紛、食品藥品安全、家庭暴力等問題,就發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因而更容易給人們的心理造成衝擊,這個時候媒體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媒體如果能在確保其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辯證分析,引導人們警醒反思,總結更多有用的經驗,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那麼負面新聞便有了積極意義。
  • 比較的新聞: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
    在雪梨理工大學新聞系的一次講座中,我向那些研究中國傳媒的同學發問,中國新聞報導的特點是什麼?一位同學說:「我覺得英雄主義和歌功頌德的東西比較多。」另一位同學說:「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和政治說教。」最後一位同學總結道:「從方法上講是正面報導。」
  • 人們為什麼有「負面偏好」,喜歡關注負面信息?
    而當人群中懷疑的態度和不信任感持續積累時,許多消極的暗示和潛意識就會代替人的正常思考和判斷。一旦各種不良情緒不能有效化解,便會成為一種心理上的負資產。在負面信息泛濫的情況下,許多心理層面的負面情緒更容易蔓延,造成人們心理資源上的資不抵債。  研究表明,人群中有一種分享負面信息的現象,即所謂「負面偏好」。也就是說,人往往會更多地注意負面的信息和事物,並且強化這種體驗。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我們該如何看待負面新聞 實際上,新聞並無正面、負面之分。早前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就曾指出:「說我們不好就是負面消息嗎?不是。應從是否有利於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來考慮。」有學者認為:「相反,照亮陰暗面,把一些不公正的事情暴露在公眾的審視下,從根本上來說,是積極的行為。
  • P2P企業如何在兩天內解決負面信息
    通常,網站負面主要來源於第三方網貸論壇、博客、QQ群、微信群、百度知道、百度貼吧、門戶新聞網站、自媒體網站、以及其它網站,查看搜尋引擎。所以建議不管目前平臺處於那個階段,每天安排人員進行輿情監測是必不可少的,快速獲取客戶網絡輿情相關信息。知道負面來源,不管是通過搜尋引擎查到還是從論壇等其他渠道知道了負面信息,都要及時上報高層,讓高層了解事件的情況。
  • 北京查處多個有償刪除負面信息非法公關公司
    近期,北京警方在工作中發現,口碑公司存在非法經營的行為,迅速抽調精幹力量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經過大量調查取證,查明口碑公司是以網絡形象營銷為外衣、以即時通訊工具為媒介、以網絡非法刪帖為手段、以虛假網絡交易為掩護的非法經營公關公司,為了滿足客戶需求,直接聯繫或委託中介、其他非法網絡公關公司間接聯繫網站工作人員,通過向相關人員行賄的方式,為其客戶提供非法有償刪除負面信息服務。
  • 精神「正面」和精神「負面」!
    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聖的力量或存在有關。人是能進行複雜思維活動的高等動物。人的結構其實很簡單,真正能夠體現出人本質上複雜的確實意識!而這些複雜的意識則會影響到人自身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也會影響到周圍人的行為,我們可以把這種行為的傳遞或者說傳染稱之為:能量!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企業網絡危機公關:企業快速處理網絡負面信息的小技巧
    企業網絡負面信息,傳播廣影響大,很多網絡負面信息會給企業或品牌帶來直接或者間接的利益損失或者信譽度的降低,小編就如何處正確有效的處理企業負面信息給大家提供一些小技巧。一、提交資料處理處理負面信息一般的大型的網站都會有處理侵權投訴版塊,只要提交相關資料可以刪出負面信息。
  • 掃黃打非:上海破獲「負面新聞」勒索案 關閉虛假新聞網站41個
    圖片版權所屬:站長之家站長之家(ChinaZ.com) 3月8日 消息:近日,掃黃打非辦公布重大案件通報,上海市公安機關成功破獲「湖北九首神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非法利用網絡發布負面信息實施敲詐勒索案經查,以關某為首的犯罪團夥,利用非法搭建的 41 個「新聞網站」,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通過移花接木、惡意傳播企業或個人負面信息的手段,實施敲詐勒索。期間,該團夥以每篇負面文章500元的價格起底實施敲詐勒索,對個人敲詐金額一般為500元至3000元不等,對於公司企業敲詐金額一般為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關鍵詞:負面報導;傳播效果;負面效果 在建國初期的媒介報導中,正面新聞佔據著新聞報導的主流,甚至可以說新聞報導的全部。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原本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原本單調的媒介市場也隨之轉型。
  • 全網天下:企業網絡上出現負面信息如何處理
    三、用海量的正面信息覆蓋掉負面信息其實很多惡意攻擊你品牌的負面信息,大部分雖然發布出去了,有連結,但是很多其實是沒有閱讀的,但是客戶去搜索可能會搜索到;現在的客戶一般會去搜索這家企業怎麼樣,好不好,可靠不,客戶一般很關心這家企業和品牌的負面信息,畢竟大多數客戶了解企業和其品牌信息,不是去官網或者資訊網站去了解,大多數都是通過搜尋引擎去搜索查詢。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一)主體思路圖貫徹輿情引導主脈絡   主體思路圖(見圖1)立足輿情引導主脈絡,包括三個階段:事前階段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以及相關機制的建設;事中階段主要包括信息研判以及輿情引導應對,其中是否回應是引導和應對的關鍵,也是決定輿情走勢的重要岔口;事後階段主要包括公信力修復以及匯報領導等。
  • 負面新聞利好公司?
    負面新聞利好公司?   最近的文獻表明,媒體的報導引起民眾的關注,對注重聲譽的經理人行為形成外部約束,所以通常在公共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體同樣可以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
  • 中國網:體育明星的負面新聞為何引人關注
    2月23日晚,在世界盃女子單人三米板決賽獲得亞軍的郭晶晶在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耍大牌。她在發布會上忙碌著自己手裡的小製作——為一件小玉器穿繩,忽視記者的提問。隨後她又在一次答問中稱加拿大選手哈特莉為「胖子」引起媒體譁然。(2月25日《華商報》)   看完有關郭晶晶的這個報導,我又看到了另一則關於體育明星的新聞。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在「人人都是攝影師、個個都是傳播者」的大網絡時代,一些片面信息和根據這些片面信息進行分析、猜測的內容在網絡間大規模快速傳遞,很容易迅速形成熱點和負面輿情,如何有效應對大網絡時代這種多發、不確定的輿情?如何用好大網絡優勢正確引導輿論?釐清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把控難點,從「時度效」方面重點突破是明智之舉。
  • 新聞發稿:騰訊新聞發布一篇稿件多少錢?
    藍獅問道CBO表示:新聞稿發布是指以新聞的形式傳播為企業品牌等做宣傳推廣的一種方式。多角度、多層面地詮釋企業文化、品牌內涵、產品機理、利益承諾,傳播行業資訊,引領消費時尚,指導購買決策。這種模式非常有利於引導市場消費,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美譽度和公信力。
  • 藉助信用信息共享 人行篩出1.2萬戶負面影子企業
    11月24日,紅星新聞記者從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獲悉,今年部署穩企業保就業工作以來,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強化信用信息採集、共享、運用。據了解,通過全面摸排市場主體情況,篩選形成9.8萬戶正面影子企業名單和1.2萬戶負面影子企業名單,有效服務了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
  • 注意和防止災難性新聞報導中的負面影響
    毫無疑問,由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災難性新聞事件是各種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但是在新聞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因為觀念、立場、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一些媒體對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報導,產生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從非人性、獵奇角度出發,只關注災難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
  •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大學生;社會心態;媒介素養 中圖法分類號 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10-0034-02 一、網絡負面熱點事件的生成機制 網際網路傳輸信息的無限性使得任何內容都可能成為網絡議題,一些被主流媒體過濾的事情在網絡上卻能引起軒然大波。
  • 李鴻忠回應石首事件等:負面新聞不怕媒體報導
    事情不怕報導、不怕公開,只要報導得客觀公正就好本報訊 昨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表示,對於該省去年發生的鄧玉嬌案、石首事件等負面事件,不怕媒體報導,只要報導客觀、公正就好。他還表示,湖北省歡迎媒體監督。昨天上午10時許,在湖北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前,李鴻忠接受了媒體簡短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