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和防止災難性新聞報導中的負面影響

2020-11-23 央視網

    人民網訊  災難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為的原因,對社會、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害的重大事件。和一般的新聞事件相比,災難性新聞事件有其獨特的成因和特點:

    一、意外爆發,具有突發性。災難性事件的可怕之處就在於它的突發性,人們往往無法預測災難何時降臨。有的事件的發生儘管有一定的事前預兆,但也因各種原因,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矛盾集中,具有衝突性。無論是哪一類突發事件,都是各種矛盾的尖銳對立,它的發生都表現得十分強烈和極端,或者表現為人和自然的衝突,或者表現為各種社會矛盾的衝突、激化。人和自然抗爭主要表現為搶險救災,社會各種矛盾的對立、衝突主要表現為正與誤、對與錯、違法與護法、正義與邪惡等互不相容的力量的較量。

    三、後果嚴重,具有破壞性。災難之所以稱之為災難,就在於災難的嚴重破壞性,災難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損壞,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破壞性,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四、現場慘烈,具有震撼性。由於災難性事件的突發性、破壞性和衝突性,致使災難事件的現場往往十分慘烈:人的傷亡、傷痛、流血、掙扎;財物的毀壞、損失;社會秩序的嚴重破壞……這些都具有極強的震撼性,特別是急救人員與時間賽跑去搶救傷亡人員,救災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在與災難的搏殺中搶救生命、保護財產,公安幹警與犯罪分子殊死搏鬥等等,都給人以無比的震撼。

    五、影響廣泛,具有社會性。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儘管發生在一時一地,但由於它的後果嚴重,危害性大,往往會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甚至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性突發事件,它對於社會群體或個人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大家都比較關注這類事件。

    毫無疑問,由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災難性新聞事件是各種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但是在新聞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因為觀念、立場、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一些媒體對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報導,產生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從非人性、獵奇角度出發,只關注災難本身,片面追求感官效果。與災難事件伴隨的往往是人身的傷害,如:洪水中漂浮的屍體,大火中燒的面部,車禍中殘缺的肢體,被犯罪分子燒傷、砍傷的面孔、軀體,等等。這些血腥、恐怖的場面具有強烈的感官衝擊力,一些記者片面認為,這些畫面才是好新聞,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對這些場面不遺餘力地加以誇大、渲染,令人毛骨悚然。

    二、「為新聞而新聞」的強盜式採訪。由於災難性事件的特殊性,災難事件的當事人往往出於保護自己、保護家人的目的,或者因為過於傷心、悲痛,一般不願意接受記者的採訪,但有些記者不顧當事人的感受,用盡渾身解數展開「強盜式」的掠奪採訪,硬逼迫當事人或者其親人開口敘說不堪回首的災難,特別是提問方式冷酷、輕浮,對當事人或者親人造成嚴重心理傷害,無異於在正流血的傷口再撒上一把鹽。

    三、追求「純客觀主義」,無視當事人的隱私保護。災難新聞的報導中,一些記者在有聞必錄、「眼見為實」的純客觀主義理念的誤導下,在對災難性事件的報導中無視當事人隱私保護的現象十分嚴重。常見的表現主要有:未經許可,在報導中使用當事人及其家屬的詳細背景材料,如公開被傷害者的病例記錄、相關個人檔案;不加任何處理地對傷亡者身體特殊部位損傷的影像畫面進行展覽,如頭面部毀容性損傷、女性特殊部位損傷等;暴露未成年當事人的姓名、影像;直接出現未遮蓋臉部的死亡者屍體的畫面等。

    四、用詞輕薄,缺少人文關懷。由於災害新聞往往現場慘烈、傷亡嚴重、影響廣泛,尤其是作為新聞主體的「人」,在災難新聞中處於「非常態」的情景,如受傷、死亡、悲痛、絕望等等。而這種「非常態」常常是人們不願意示人的,媒體對當事人「非常態」情景的公開展示將會使當事人受到進一步傷害。所以,媒體在報導用詞上,應該莊重、客觀。然而,有些媒體在災難新聞的報導中卻極盡渲染之能事,用詞輕薄,玩弄辭藻,對受害(受傷)者缺乏起碼的同情,甚至幸災樂禍,淺薄、低俗、下流,對生命極不尊重。

    對災難性事件報導的種種不良表現,使媒體公信力、美譽度下降;形成信息誤導,不利於社會穩定;侵犯公民隱私,容易引起法律訴訟;缺少人文關懷,對當事人及其親人,特別是未成年人造成難以消除的人生陰影;迎合少部分人的低級趣味,成為違法犯罪的誘因。

    媒體不報導災難性事件,是媒體的失職;媒體違反新聞倫理道德報導災難性事件,是媒體的失敗。如何把握好災難性事件報導的「度」,是新聞學界、媒體和廣大新聞從業者應認真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從媒體來講,要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建設。新聞從業人員是新聞作品的「生產者」,受眾看到怎樣的災難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由新聞從業人員對災難性事件的報導角度和報導方式決定。所以,規避災難性事件中有違新聞倫理道德的行為,根本上要從新聞從業人員抓起,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建設。新聞從業人員也要加強自身的自律,不斷提高黨性修養,樹立崇高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觀念,從而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其次,必須加強對災難性新聞事件報導的管理。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對災難性事件的報導,有關管理部門可以出臺簡便易行的準則,新聞媒體內部也可以制定相應的守則。例如,可對新聞畫面、措詞等技術方面的問題作一些規定。媒體內部「把關人」也要充分發揮職能,嚴格把關,嚴禁有違新聞道德倫理的字詞、畫面、影像和大眾見面。

    再次,要選取恰當的報導角度。我們進行災難新聞報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傳播信息、公布事實、澄清視聽、釋疑解惑、總結經驗教訓以及警戒後人。必須以此為衡量的尺度,把公眾利益、受害(受災)者利益和社會效果放在首位,選擇災難新聞報導的角度。與此相背離的報導角度,必須堅決拋棄。在圖像表達方面,要謹慎、嚴肅,對血腥、恐怖的圖像,寧可捨棄,而改用文字方式表達。

    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媒體及媒體從業人員存在一定程度浮躁心態,以及信息日益公開、社會正處於劇烈變動時期的情況下,提出注意和防止災難性新聞報導的負面影響,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我們應當認真解決好這個問題。

    (作者王歡院系陝西日報社公交新聞部主任;田劉系西安財經學院教師)

責編:劉立

相關焦點

  • 新聞報導須注意導向和社會影響
    近日,江蘇一位大爺在騎電動車時和一輛保時捷轎車相碰,交警趕到都判定這起事故應該是保時捷車主全責,但是這位大爺在交警的勸阻下還是馬上給保時捷車主轉帳了1萬五千元。( 騰訊網)這篇報導,看似是描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但究其根本,這則新聞除了「有趣」以外並無任何的意義,甚至傳播了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對社會並沒有一個正面的影響。這類只適合在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雖然能夠給報社或者網站帶來一定的流量和收益,但是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微乎其微,甚至是負面的,絕對不能成為新聞報導的方向,在進行新聞報導時一定要注意報導出來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 比較的新聞: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
    在雪梨理工大學新聞系的一次講座中,我向那些研究中國傳媒的同學發問,中國新聞報導的特點是什麼?一位同學說:「我覺得英雄主義和歌功頌德的東西比較多。」另一位同學說:「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和政治說教。」最後一位同學總結道:「從方法上講是正面報導。」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摘 要:在這個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負面新聞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許多媒體把對負面新聞的報導當作剎手鐧,為博高收視率而一味追求轟動效應,結果難免流於低俗。事實上,只要遵守基本原則,注意方式方法,負面報導也能有正面的積極效應。本文將就負面報導的積極意義及把握尺度進行探討。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如果在報導中把握不好,其負面效應非常明顯,如誘發作用、模仿作用、破壞作用和異化作用等。因此,在報導時不能去簡單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  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是現代新聞媒介的兩大主要職能。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要注意新聞事實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否則就可能產生導向上的偏差和負面效應。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導中,報導主題通常體現在黨和政府的關懷災區人民不畏艱難的抗災精神、英雄人物的突出表現方面。這會導致對災難、對人們的影響和災民的生存狀態等方面的報導忽視。對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的騰訊網報導中,對其主題進行統計,可以看到報導政府領導人佔42﹪,災民佔17﹪,英雄人物佔22﹪,抗災精神佔19﹪。
  • 論災難報導中的新聞倫理
    原標題:論災難報導中的新聞倫理 災難性事件初始階段,信息多以碎片化形式出現,新聞媒體一定要謹慎。首先,選擇可信的信息源;其次,將從不同渠道獲取的信息進行整合併研判;再次,註明信息出處和信息發出時間,以備後續跟進。切不可斷章取義。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關鍵詞:負面報導;傳播效果;負面效果 在建國初期的媒介報導中,正面新聞佔據著新聞報導的主流,甚至可以說新聞報導的全部。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原本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原本單調的媒介市場也隨之轉型。
  • 央視該如何報導自己的負面新聞
    但是,最先出來報導此事的倒是網絡媒體。作為具有強大的現場直播能力和資源的央視痛失報導先機,確實非常令人費解。關於火災原因,有不少媒體報導的是,由於業主單位的人不聽民警勸阻執意燃放A類煙花所致。"業主單位"究竟是什麼單位?當然也就是中央電視臺了。不直接說中央電視臺的人是肇事者,卻偏偏拐彎抹角,不直接明言,看來不少媒體還是給央視留了一點面子。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
  • 李鴻忠回應石首事件等:負面新聞不怕媒體報導
    事情不怕報導、不怕公開,只要報導得客觀公正就好本報訊 昨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表示,對於該省去年發生的鄧玉嬌案、石首事件等負面事件,不怕媒體報導,只要報導客觀、公正就好。他還表示,湖北省歡迎媒體監督。昨天上午10時許,在湖北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前,李鴻忠接受了媒體簡短的採訪。
  • 負面新聞利好公司?
    負面新聞利好公司?,對注重聲譽的經理人行為形成外部約束,所以通常在公共領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媒體同樣可以在公司治理中發揮作用。  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的數據和人工採集的媒體負面報導的數據,我們發現媒體對上市公司的負面報導,與公司下一期的業績改善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即公司下一期業績好壞與負面報導數量的增減一致。目前的文獻還沒有對媒體負面報導給出一個嚴格的定義。
  • 淺談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的缺失
    當前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缺失的具體表現   1、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從業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向被採訪報導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其實質就是將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新聞機構傳播新聞的權利,作為個人和團體的私有商品非法出賣,是非法的權錢交易。
  • 中國網:體育明星的負面新聞為何引人關注
    2月23日晚,在世界盃女子單人三米板決賽獲得亞軍的郭晶晶在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耍大牌。她在發布會上忙碌著自己手裡的小製作——為一件小玉器穿繩,忽視記者的提問。隨後她又在一次答問中稱加拿大選手哈特莉為「胖子」引起媒體譁然。(2月25日《華商報》)   看完有關郭晶晶的這個報導,我又看到了另一則關於體育明星的新聞。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這一時代背景下,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極易吸引大批媒體的「捕捉」 報導以及招來網民的聚焦。特別是負面新聞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應對,很有可能引發影響深遠的輿情危機,不利於事件的良性解決,同時傷及公信。 我們該如何看待負面新聞 實際上,新聞並無正面、負面之分。早前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就曾指出:「說我們不好就是負面消息嗎?不是。
  • 傅莉娟:新聞媒體裡對婦女形象負面報導廣泛存在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將於7日14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吳洪芹、魏旋君等5位全國人大代表就「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婦女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至於女性,我覺得還是回到婦聯工作以及女性事業發展來說,我們還是提倡,就是總書記講的兩個作用,一個是家庭生活當中的特殊作用,一個是社會中的特殊作用。在生活工作當中,我們主張女性的「四自」精神,就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傅莉娟]    在司法廳我工作五年了,之前我在省婦聯工作了八年,像剛才這位記者講的現象,我有很深的感受。當然,今年的春晚我沒有看。
  •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摘 要:本文結合社會學中的訪談調查方法,以武漢高校學生為訪談對象,並對其進行了編碼,真實地展現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如何影響大學生社會心態,提出提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網絡「把關人」責任等途徑,旨在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心態。
  • 《今傳媒》:新聞報導過程中倫理失範現象分析
    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各種新型媒介形式的不斷湧現,在新聞報導過程中,諸如揭露隱私、亂加評價、報導失當等倫理失範現象也是數見不鮮,本文擬將揭露這些倫理失範現象並提出一些寶貴的應對措施。直到2006年5月「竇唯火燒記者採訪車」事件發生以後,我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這場官司仍被各大媒體的爆料,許多媒體緊抓竇唯、李亞鵬、王菲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報導,對竇唯本人以及李亞鵬和王菲造成嚴重的傷害,同時對我國社會也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在電視真情類節目中,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似乎顯得冠冕堂皇和心安理得。
  •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站亂象  ■利用輿論監督寫曝光文章,向基層施加壓力謀取非法利益  ■利用職務便利斡旋其他媒體,消除負面報導謀取非法利益  ■介入企業經濟糾紛,謀取非法利益並強迫企業搞有償宣傳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通報的中國經濟時報社記者站及記者敲詐勒索案中,記者利用新聞採訪報導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嚴重損害新聞隊伍形象
  • Gpk受訪:原計劃只待半年 負面報導影響不大
    訪談中,Gpk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從老紅星「逃跑」的故事,同時還談及了前段時間一篇負面報導對自己的影響。Q:你為什麼要去紅星?我記得那段時間VP和NAVI都要挖你。G:那個時候,我不想去VP,因為那裡有一沓子頂級選手。如果我去了VP,我必須打出極佳的發揮(才能讓他們滿意)。後來,紅星的人找到我,說他們組了一支面向未來、很有前瞻性的新隊。
  • 天貓總裁蔣凡道歉,負面新聞對企業的影響難以估量,當謹言慎行
    隨著「總裁夫人手撕知名網紅」事件持續發酵,天貓總裁蔣凡發布內部道歉信,因為家人的一些言論,還有網絡上一些不實信息對工作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並懇請公司開展相關調查。我們先來看看幾個當事人,蔣凡,友盟創始人,現任淘寶、天貓、阿里媽媽事業群總裁,天貓法定、代表人以及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