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須注意導向和社會影響

2020-11-23 河北新聞網

近日,江蘇一位大爺在騎電動車時和一輛保時捷轎車相碰,交警趕到都判定這起事故應該是保時捷車主全責,但是這位大爺在交警的勸阻下還是馬上給保時捷車主轉帳了1萬五千元。( 騰訊網)

這篇報導,看似是描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但究其根本,這則新聞除了「有趣」以外並無任何的意義,甚至傳播了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對社會並沒有一個正面的影響。這類只適合在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雖然能夠給報社或者網站帶來一定的流量和收益,但是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微乎其微,甚至是負面的,絕對不能成為新聞報導的方向,在進行新聞報導時一定要注意報導出來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大爺不顧交警的勸阻,即使是事故責任不在自己,仍擲下重金私下解決,豪氣無比,但是不適合大肆宣揚。這其中包含「有錢就能任性」、用錢就能解決問題的意涵,不符合社會正確理念的價值觀。雖然事件中的大爺可能並無「有錢任性」的想法,但是縱觀整起事件,我們只能看到大爺用錢解決了問題,對這起事件的大肆報導也會激發人們的「拜金」思想,對社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同樣,一些報導所描述的現象可能也會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模仿。正如在十年前有一則新聞報導稱,有一些商販在豆腐裡加入苯甲酸納防腐代替正規添加劑以減少成本,未將化學名隱藏反而引起一些不法分子的模仿。在這起事件中,一些不法分子看到大爺如此「豪擲千金」,可能會產生碰碰運氣去碰瓷的邪念,給社會的治安管理埋下一定的隱患。這也是新聞報導需要考慮的社會影響之一。

當然,在對事件進行報導時考慮社會影響,並不是說完全不報導帶有負面的事件,對負面事件的規避只會削減媒體的公信力。我們報導事件時為了避免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需要換個角度對這起事件進行報導。例如在這起事件中,我們要著重表現的並不是大爺用錢解決了糾紛,而是應該是大爺視金錢為身外之物,不無理取鬧的品格,並且需要提到糾紛需要在公共執行機關的協調下解決,而不是只想著用錢去解決問題,提醒大家遵守規則,該賠償的時候不能無理取鬧,不是自己責任的話也不需要挺身擔責。

媒體作為黨和國家的耳目喉舌,在報導時以正能量和主旋律為主,進行負面新聞報導時也要找好角度,精準地戳中事件的要害而不是無病呻吟。( 韓東軒)

來源:河北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注意和防止災難性新聞報導中的負面影響
    災難之所以稱之為災難,就在於災難的嚴重破壞性,災難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損壞,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破壞性,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四、現場慘烈,具有震撼性。如何把握好災難性事件報導的「度」,是新聞學界、媒體和廣大新聞從業者應認真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新聞價值觀。從媒體來講,要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建設。新聞從業人員是新聞作品的「生產者」,受眾看到怎樣的災難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由新聞從業人員對災難性事件的報導角度和報導方式決定。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摘 要:受媒介政治環境和媒介自身職業道德缺失等因素的影響,災難新聞報導中存在著倫理失範現象,如淡化災民的生存狀態、缺少人文關懷,這不僅危害媒介自身公信力,也不利於社會安定和諧。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摘 要:在這個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負面新聞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許多媒體把對負面新聞的報導當作剎手鐧,為博高收視率而一味追求轟動效應,結果難免流於低俗。事實上,只要遵守基本原則,注意方式方法,負面報導也能有正面的積極效應。本文將就負面報導的積極意義及把握尺度進行探討。
  • 比較的新聞: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白宮的新聞官員曾試圖從北京的報紙上發現一些社會新聞線索,但他們看到的全是鼓舞人心的黨的政策宣傳以及好人好事。尼克森問周恩來總理,為什麼你們的報紙上沒有壞消息,難道生活中全是光明的一面嗎?周恩來答道,我們的新聞方針是以正面報導為主;我們提倡那些鼓舞人們士氣、能激勵人民前進的東西。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如果在報導中把握不好,其負面效應非常明顯,如誘發作用、模仿作用、破壞作用和異化作用等。因此,在報導時不能去簡單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  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是現代新聞媒介的兩大主要職能。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要注意新聞事實中所蘊含的價值取向,否則就可能產生導向上的偏差和負面效應。
  • 淺談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的缺失
    當前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缺失的具體表現   1、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從業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向被採訪報導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其實質就是將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新聞機構傳播新聞的權利,作為個人和團體的私有商品非法出賣,是非法的權錢交易。
  • 用好新聞價值的「大標尺」和「顯微鏡」
    什麼樣的作品能夠經過層層篩選和嚴格審核脫穎而出?本報獲獎作品又是怎樣「煉成」的?相信廣大讀者都很想知道獲得這一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的秘訣,本期《新聞茶座》邀請獲獎作品的作者之一、記者部李晶與大家分享獲獎心得,交流採寫經驗。  「歷史是昨天的新聞,新聞是明天的歷史」——著名報人徐鑄成先生這句話,勉勵著今天的記者,要以治史的嚴謹性和責任感對待新聞事業。
  • 在新聞真實與職業倫理間需權衡三個關係
    以上事件再次提醒我們新聞輿論工作中導向的重要性,新聞輿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塑造公眾的認知,必須注重理性引導。一篇新聞報導中,總是事實與導向並存的,缺乏事實支撐的導向固然不可成其為新聞,缺乏導向的事實,也往往是流於片面的事實甚至是偽事實。新聞工作者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要增強理性與導向意識,尤其是面對社會轉型時期複雜的情況,需要提高警覺、加強學習進而提高辨識能力。
  • 雅思寫作範文——新聞媒體對生活的影響
    當今社會,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日益擴大,已成為一個熱點社會問題。一些人認為這種趨勢是負面的,因為媒體控制著公眾的思想。就我個人而言,我部分同意這個觀點,我的理由如下。   The most worrying aspect of new media is that it overwhelms people’s daily lives.
  • 論災難報導中的新聞倫理
    充分考慮當事人或相關人的感受,換位思考,尊重其隱私、情感、人格尊嚴;論證災難信息對於受眾乃至社會的影響,符合公眾利益,切忌過度渲染、消費受眾情感;採用編者按的方式,說明發布意圖,引導輿論,避免被誤讀。
  • 廣西日報社關於評選2020年度新聞報導先進單位和個人的通知
    2020年12月25日 19:07 來源:廣西新聞網 編輯:潘曉明 廣西日報社關於評選2020年度新聞報導先進單位和個人的通知為表彰2020年度在本報新聞報導工作中成績顯著的集體和個人
  • 深度報導的組合規律和技術方式
    即深度報導所關注的對象,通常對社會具有廣泛的震撼力,或者容易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的共同利益,或者容易喚醒人們的良知,或者容易激起人們的共同興趣。它的受眾不以地區衡量,而以國家乃至全球的尺度來衡量; 3、對未來的影響力。深度報導中的事件除對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具有影響,還對現存體制、規範、秩序構成衝擊,引起社會對思想、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反思; 4、重複性宣示。
  • 傳媒觀察 | 西方「建設性新聞」的中國意義
    建設性新聞誕生於2008年,它是在西方新聞界鑑於民粹主義與「後真相」交織的影響,新聞業與政界、公眾的關係日益緊張,逐漸意識到新聞業需要對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角色進行反思和定位,如果單純地揭露、批判與對抗,媒體將無法獲得公眾的認可與支持這樣一種媒體和社會生態背景下形成的。
  • 概念與語境:建設性新聞與公共協商的可能性
    內容提要:建設性新聞概念的引介和適用,須重返其原初的生成語境,以做出妥帖的批判和借鑑。建設性新聞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對積極心理學的響應和「挪用」,其間存在觀念局限和理論風險。在此基礎上,只有將建設性新聞置於公共協商與社會整合的宏觀社會歷史語境下充實概念內涵,厚植理論根基,方能拓展向上生長空間。
  • 2016年各校新聞傳播學考研真題集合(研友回憶版)
    說明理由   2、根據今年熱點事件,闡述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導過程   3、網絡社會中,新聞報導如何處理真實性與個人隱私的關係   4、以某新媒體為例。;闡述新聞背景的含義和文章的社會意義。>   1、批判學派的三個流派   2、提升新聞公信力的是、四個策略   二選一:全媒體時代的信息質量分析和媒介文化淨化、電視暴力研究方案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   1、給材料、論述食品安全報導注意事項   2、根據材料(加工肉質品致癌)列採訪提綱   3、材料(南方供暖)寫600字消息和140字微博
  • ...導向與社會功能——以福建電視臺綜合頻道《調解有一套》節目為例
    三是調解類電視節目出現叫好不叫座的經營情況,除了和傳統媒體遭遇的傳媒生態劇變相關,也和節目自身的屬性有關。因為調解節目展示矛盾較多,節目總體印象較為嘈雜,因此,一些品牌廣告不願植入電視調解節目。受環境影響,電視節目經營困難雖多,但市場與公益相比,主流媒體的公益性更為重要。
  • 社會網絡分析在數據新聞領域的應用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大數據;可視化;數據新聞 信息爆炸式增長使得大規模產生、應用、分享數據的時代逐漸拉開帷幕,數字洪流已經以不可計算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數據時代,我們所有的行為都被數字影響,也都被數據資料所記錄,同時大數據的興起也導致我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發生著重要變化。新聞傳播產業也受到了大數據的影響,使得數據新聞得以興起和流行。
  • 思維層次決定新聞報導的深度
    作者對這些特點的把握,離不開對新聞事件本身的理解、分析、判斷等思維過程,而這些能力的高低,直接取決於作者思維層次的高低。我們在新聞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同一件事情,很多媒體都進行了報導,但最後帶來的影響卻大不相同。有的鮮活有思想,讓人回味、給人啟示,而有的卻乾癟老套,味同嚼蠟。這是報導者對新聞事件的認識程度不同造成的。
  • 五四時期國際新聞報導的特徵與當今借鑑
    於外表現在追求新聞自由和平衡以呼喚和平、減少誤解的重要使命,如世界報界大會中我方代表提出國際新聞報導對和平的重要影響及由我方掌握國際新聞報導自由之必要。我國報界對於國際新聞報導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及價值認知不僅存在於認知,更在逐漸摸索中轉化為現實漸變。如國際新聞報導時效性的突破,創作體裁的豐富,內容多樣化的轉變,冷熱新聞的交替及貼近讀者生活的互動等。
  • 《今傳媒》:新聞報導過程中倫理失範現象分析
    摘 要:新聞是人們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它對人們日常生活的順利進行以及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