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的新聞: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

2020-11-23 騰訊網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白宮的新聞官員曾試圖從北京的報紙上發現一些社會新聞線索,但他們看到的全是鼓舞人心的黨的政策宣傳以及好人好事。尼克森問周恩來總理,為什麼你們的報紙上沒有壞消息,難道生活中全是光明的一面嗎?周恩來答道,我們的新聞方針是以正面報導為主;我們提倡那些鼓舞人們士氣、能激勵人民前進的東西。這個插曲曾經一度在西方新聞界流傳。在雪梨理工大學新聞系的一次講座中,我向那些研究中國傳媒的同學發問,中國新聞報導的特點是什麼?一位同學說:「我覺得英雄主義和歌功頌德的東西比較多。」另一位同學說:「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和政治說教。」最後一位同學總結道:「從方法上講是正面報導。」他甚至還拿出了兩個國家同一天出版的日報進行對比,一份是中國的《人民日報》,一份是澳大利亞著名日報《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出版的日期是1978年11月22日,當天,《人民日報》頭版主要內容如下:

1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大慶油田掀起學習科技文化的新高潮

2湘鄉黨委進一步落實黨的農村政策

3南寧建成新鐵路

4馬鞍山市提前完成本年度財政計劃

5經商提高了農民收入

6四川省超額完成本年度收棉任務

7評論:學習湘鄉的經驗

當天《雪梨晨鋒報》頭版內容如下:

1為什麼科爾要離開工黨?

2一名12歲的女孩被拖車撞後身亡

3「人民聖殿教」集體自殺

4辛克萊說,我的律師辦公室被洗劫一空

對這些報導題目的直觀印象是明確而清晰的—《人民日報》的題目都是積極的,而《雪梨晨鋒報》的新聞都是消極的。請注意,它們決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普遍、長期存在的事實。儘管九十年代中國新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正面報導仍是傳媒的主要報導方針。據統計,在1995年到1998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名牌節目《新聞縱橫》中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為正面報導,國內的其他主要傳媒也大體是這個比例。在西方,負面報導一如既往地在《雪梨晨鋒報》以及其他報紙上佔壓倒地位。當然,這種壓倒並不一定表現在數量上,它表現出一種佔統領地位的報導方法,一種傾向或基調。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的日報最吸引讀者的主題是事故,兇殺,自然奇觀,政壇風雲,稅收事務和犯罪。在澳大利亞,「衝突」被認為是新聞價值中最高的因素。

作為一個概念,「正面報導」至今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一般認為,「正面報導」有這樣幾個特點:它的報導焦點往往集中在社會的積極部分或光明一面;它的基調是提倡和鼓勵的;它倡導某種現象或觀念,以保持一定的社會道德水平和社會秩序;它強調「平衡」,「和睦」和「穩定」。

「負面報導」聚焦於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衝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現象。犯罪、醜聞、性攻擊、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一類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點。它的目的不在於歌頌光明或倡導,而在於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眾矚目、警醒和震驚。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與當局相反的一面來挑剔批評後者的政策;它強調「變動」,「反常」,和「衝突」。

在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之間有一個寬闊的空間地帶,那就是「一般報導」,它是一種中性報導,它不提倡、暗示什麼,也不警醒和暴露什麼,直話直說,是一種大量存在的報導樣式。

我們來看《雪梨晨鋒報》1995年2月23日的一則消息:

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市民周六上午集結在海德公園,他們和市長一起祭奠了在上周森林大火中獻身的11名英雄。

一場嚴峻的大火13日開始在本市西南郊區農村蔓延,數以千計的公民參加了滅火搶救活動,其中包括職業消防隊員、警察、軍人和市民。他們中有11人失去了生命。

市長費希說,本市人民將銘記這些在滅火鬥爭中英勇的犧牲者。他們的名字將被鐫刻在石碑上,永誌不忘。

當市長先生低沉地念著獻身者的名字時,人群中傳出悲慟的噓籲聲。

這場森林大火吞噬了59所居民住房,17家商店和一所學校,有3人喪生,6人受傷。

在烈士的花圈前,市長先生呼籲,英雄主義永遠是社會所需要的。

這篇東西面對的是沉痛的事實,夾雜著市長對英雄主義的呼籲。但它既不屬於負面報導,也不可能以正面報導來歸類。它是中性的一般報導。不難發現,在國內報紙上,和以上報導風格類似的新聞是大量存在的。

在新聞實踐中,正面報導、負面報導和一般報導都是中、西方共同採用的方法,但它們在雙方的媒體中所佔比例是很不同的。其中,「一般報導」的分布雙方比較均衡,但正面報導、負面報導的比例就非常失重。雖然《雪梨晨鋒報》每年都刊載舉國上下慶祝「澳紐軍團節」、弘揚愛國英雄主義的盛況,雖然在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的報導中,新聞記者也為英勇獻身的消防隊員引吭高歌,但與傳媒每天出現的大量負面報導和負面傾向相比,這些正面報導只是鳳毛麟角。同樣,儘管中國的新聞媒體近年來加強了輿論監督的功能,也產生了不少類似「渤2事件」、「商業部部長吃請」一類的暴露和批評的負面報導,但正面報導仍享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這種不平衡形成了區別中西新聞報導方法的重要分界。

相關焦點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摘 要:在這個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負面新聞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許多媒體把對負面新聞的報導當作剎手鐧,為博高收視率而一味追求轟動效應,結果難免流於低俗。事實上,只要遵守基本原則,注意方式方法,負面報導也能有正面的積極效應。本文將就負面報導的積極意義及把握尺度進行探討。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什麼是「負面報導」,如何把握負面報導的「度」,減少它的負面效果,這是當下關於負面報導行為所需要迫切研究討論的問題。論文從「負面報導」這一概念的定義入手,結合負面報導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通過分析比較具體的新聞案例來總結歸納負面報導的兩種傳播效果——正面效果和負面效果。同時,就負面報導所出現的負面效果,應該怎樣從不同的主體出發控制或者避免負面效果的擴大化,也是本論文所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 李鴻忠回應石首事件等:負面新聞不怕媒體報導
    事情不怕報導、不怕公開,只要報導得客觀公正就好本報訊 昨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表示,對於該省去年發生的鄧玉嬌案、石首事件等負面事件,不怕媒體報導,只要報導客觀、公正就好。他還表示,湖北省歡迎媒體監督。昨天上午10時許,在湖北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前,李鴻忠接受了媒體簡短的採訪。
  • 注意和防止災難性新聞報導中的負面影響
    災難之所以稱之為災難,就在於災難的嚴重破壞性,災難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和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損壞,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破壞性,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四、現場慘烈,具有震撼性。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性突發事件,它對於社會群體或個人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大家都比較關注這類事件。    毫無疑問,由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災難性新聞事件是各種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但是在新聞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因為觀念、立場、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一些媒體對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報導,產生了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
  • 為何某些媒體總是大肆渲染負面報導國足,而正面報導卻閉口不談,令...
    一說起國足,很多人都紛紛搖頭,表示它不行,甚至還可以經常在網上看到有一些嘲諷國足的視頻和言論。 而國足的表現也確實比較令人感到失望,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國人對其滿懷希望也一次又一次的破滅,到了最後,大家都麻木了。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然而,案件新聞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案件題材選擇、報導手段使用、報導導向體現上把握不好、進退失據,暴力、欺詐、厚黑、媚俗等負面信息滿天飛,就會出現負面效應,成為「毀三觀」、汙染社會風氣的信息源之一。如何讓案件新聞報導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 央視該如何報導自己的負面新聞
    但是,最先出來報導此事的倒是網絡媒體。作為具有強大的現場直播能力和資源的央視痛失報導先機,確實非常令人費解。關於火災原因,有不少媒體報導的是,由於業主單位的人不聽民警勸阻執意燃放A類煙花所致。"業主單位"究竟是什麼單位?當然也就是中央電視臺了。不直接說中央電視臺的人是肇事者,卻偏偏拐彎抹角,不直接明言,看來不少媒體還是給央視留了一點面子。
  • 新聞報導須注意導向和社會影響
    近日,江蘇一位大爺在騎電動車時和一輛保時捷轎車相碰,交警趕到都判定這起事故應該是保時捷車主全責,但是這位大爺在交警的勸阻下還是馬上給保時捷車主轉帳了1萬五千元。( 騰訊網)這篇報導,看似是描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但究其根本,這則新聞除了「有趣」以外並無任何的意義,甚至傳播了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對社會並沒有一個正面的影響。這類只適合在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雖然能夠給報社或者網站帶來一定的流量和收益,但是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是微乎其微,甚至是負面的,絕對不能成為新聞報導的方向,在進行新聞報導時一定要注意報導出來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
  • 網絡刪帖公司利益鏈曝光:刪負面報導收費1萬
    新華網天津4月25日電(記者劉元旭)國家有關部門開展整治非法網絡公關行為專項行動以來,一批「刪帖公司」和非法網站被關閉。但記者近期追蹤發現,各種有償「刪帖公關」沉渣泛起,在網上公開叫賣替人刪除負面信息服務,甚至連新聞監督報導也「包刪」。  職業「刪手」怎樣替人消災?誰是利益鏈條上的「漁利者」?公眾合法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如何保障?
  • 21世紀網用負面報導要挾上市公司 獲數億好處費
    上海潤言和深圳鑫麒麟兩公關公司當掮客公司營業額十數億記者上午追訪潤言北京公司正常運轉  9月3日晚,上海警方發布消息:「上海市公安局偵破一起特大新聞敲詐案件,涉案的21世紀網主編和相關管理、採編、經營人員及上海潤言、深圳鑫麒麟兩家公關公司負責人等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 21世紀網靠負面報導要挾數億元 兩公關公司當掮客
    4年裡,網站通過公關公司招攬介紹和記者物色等,尋找具有「上市」「擬上市」「重組」「轉型」等題材的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作為「目標」對象,對願意「合作」的企業,在收取高額費用後,通過誇大正面事實或掩蓋負面問題進行「正面報導」。  對不合作的企業,21世紀網站在發布負面報導後,要挾企業投放廣告或籤訂合作協議,以獲取高額廣告費或好處費。
  • 傅莉娟:新聞媒體裡對婦女形象負面報導廣泛存在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將於7日14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吳洪芹、魏旋君等5位全國人大代表就「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婦女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但是在有些方面,包括很多記者提到的婦女就業方面還是有歧視,在新聞媒體裡對婦女形象的負面報導也確實很廣泛地存在。    事實上,無論是在影視還是在宣傳片裡面,對婦女形象的負面報導還是有的。我想,這可能是出於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很多時候女性的形象都是哭哭啼啼的,很不堅強。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這一時代背景下,一旦發生不良事件,極易吸引大批媒體的「捕捉」 報導以及招來網民的聚焦。特別是負面新聞如果沒有積極有效的應對,很有可能引發影響深遠的輿情危機,不利於事件的良性解決,同時傷及公信。 我們該如何看待負面新聞 實際上,新聞並無正面、負面之分。早前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就曾指出:「說我們不好就是負面消息嗎?不是。
  •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站亂象  ■利用輿論監督寫曝光文章,向基層施加壓力謀取非法利益  ■利用職務便利斡旋其他媒體,消除負面報導謀取非法利益  ■介入企業經濟糾紛,謀取非法利益並強迫企業搞有償宣傳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通報的中國經濟時報社記者站及記者敲詐勒索案中,記者利用新聞採訪報導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嚴重損害新聞隊伍形象
  • 《新疆新聞聯播》有關文化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以新疆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為研究對象,找出其有關新疆文化的報導,從新聞框架理論出發,通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揭示出新疆電視臺是通過怎樣的新聞框架來建構新疆文化形象的。研究表明《新疆新聞聯播》對塑造良好的新疆文化形象整體上來說是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形象不夠全面、立體、文化創新較為缺乏等方面。
  • 男子冒充新聞記者 以負面報導要挾敲詐政府1.4萬
    泗陽男子吳某以「中國法制報導網」新聞工作人員名義,以報導地方政府負面新聞為要挾,先後多次向X縣、Y縣等地方政府敲詐勒索14000元。在2012年3月至2016年4月間,吳某以「中國法制報導網」新聞工作人員名義,用手機發簡訊給某鎮相關負責人,以「報導Y縣某小區拆遷致人自焚」、「報導X縣某鎮暴力拆遷問題」、「報導X縣某鎮強拆致農民喝藥自殺」、「報導X縣某鎮違規用地建設小產權房問題」為要挾,敲詐4個鎮政府共計14000元。案發後,吳某在家中被公安部門帶走。
  • 災難新聞報導中的媒介倫理失範探析
    3.輿論上失去正確引導,偏向負面。媒體在報導新聞的同時,不僅要確定主題,還要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新聞媒體往往選錯主題,從而導致輿論導向走向負面,對受眾和社會都產生不良影響。例如南方周末關於復旦大學投毒案寫的一篇報導《與自己的戰爭:復旦研究生為何毒殺室友》,通讀全文,可以看出文章以林某的負面性格主題,揭示人性的陰冷麵。
  • 淺談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的缺失
    當前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缺失的具體表現   1、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從業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向被採訪報導對象索取物質報酬的活動。其實質就是將國家和社會賦予的新聞機構傳播新聞的權利,作為個人和團體的私有商品非法出賣,是非法的權錢交易。
  • 中紀委機關報談山東媒體負面報導: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中紀委機關報談山東媒體負面報導: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六水 黃帥/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7-30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