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白宮的新聞官員曾試圖從北京的報紙上發現一些社會新聞線索,但他們看到的全是鼓舞人心的黨的政策宣傳以及好人好事。尼克森問周恩來總理,為什麼你們的報紙上沒有壞消息,難道生活中全是光明的一面嗎?周恩來答道,我們的新聞方針是以正面報導為主;我們提倡那些鼓舞人們士氣、能激勵人民前進的東西。這個插曲曾經一度在西方新聞界流傳。在雪梨理工大學新聞系的一次講座中,我向那些研究中國傳媒的同學發問,中國新聞報導的特點是什麼?一位同學說:「我覺得英雄主義和歌功頌德的東西比較多。」另一位同學說:「主要是宣傳黨的方針和政治說教。」最後一位同學總結道:「從方法上講是正面報導。」他甚至還拿出了兩個國家同一天出版的日報進行對比,一份是中國的《人民日報》,一份是澳大利亞著名日報《雪梨晨鋒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出版的日期是1978年11月22日,當天,《人民日報》頭版主要內容如下:
1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大慶油田掀起學習科技文化的新高潮
2湘鄉黨委進一步落實黨的農村政策
3南寧建成新鐵路
4馬鞍山市提前完成本年度財政計劃
5經商提高了農民收入
6四川省超額完成本年度收棉任務
7評論:學習湘鄉的經驗
當天《雪梨晨鋒報》頭版內容如下:
1為什麼科爾要離開工黨?
2一名12歲的女孩被拖車撞後身亡
3「人民聖殿教」集體自殺
4辛克萊說,我的律師辦公室被洗劫一空
對這些報導題目的直觀印象是明確而清晰的—《人民日報》的題目都是積極的,而《雪梨晨鋒報》的新聞都是消極的。請注意,它們決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普遍、長期存在的事實。儘管九十年代中國新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正面報導仍是傳媒的主要報導方針。據統計,在1995年到1998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名牌節目《新聞縱橫》中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為正面報導,國內的其他主要傳媒也大體是這個比例。在西方,負面報導一如既往地在《雪梨晨鋒報》以及其他報紙上佔壓倒地位。當然,這種壓倒並不一定表現在數量上,它表現出一種佔統領地位的報導方法,一種傾向或基調。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的日報最吸引讀者的主題是事故,兇殺,自然奇觀,政壇風雲,稅收事務和犯罪。在澳大利亞,「衝突」被認為是新聞價值中最高的因素。
作為一個概念,「正面報導」至今沒有一個嚴格的定義。一般認為,「正面報導」有這樣幾個特點:它的報導焦點往往集中在社會的積極部分或光明一面;它的基調是提倡和鼓勵的;它倡導某種現象或觀念,以保持一定的社會道德水平和社會秩序;它強調「平衡」,「和睦」和「穩定」。
「負面報導」聚焦於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衝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現象。犯罪、醜聞、性攻擊、事故以及自然災害等一類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點。它的目的不在於歌頌光明或倡導,而在於暴露社會敏感灰暗的一面,以使公眾矚目、警醒和震驚。在政治上,它往往站在與當局相反的一面來挑剔批評後者的政策;它強調「變動」,「反常」,和「衝突」。
在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之間有一個寬闊的空間地帶,那就是「一般報導」,它是一種中性報導,它不提倡、暗示什麼,也不警醒和暴露什麼,直話直說,是一種大量存在的報導樣式。
我們來看《雪梨晨鋒報》1995年2月23日的一則消息:
從四面八方湧來的市民周六上午集結在海德公園,他們和市長一起祭奠了在上周森林大火中獻身的11名英雄。
一場嚴峻的大火13日開始在本市西南郊區農村蔓延,數以千計的公民參加了滅火搶救活動,其中包括職業消防隊員、警察、軍人和市民。他們中有11人失去了生命。
市長費希說,本市人民將銘記這些在滅火鬥爭中英勇的犧牲者。他們的名字將被鐫刻在石碑上,永誌不忘。
當市長先生低沉地念著獻身者的名字時,人群中傳出悲慟的噓籲聲。
這場森林大火吞噬了59所居民住房,17家商店和一所學校,有3人喪生,6人受傷。
在烈士的花圈前,市長先生呼籲,英雄主義永遠是社會所需要的。
這篇東西面對的是沉痛的事實,夾雜著市長對英雄主義的呼籲。但它既不屬於負面報導,也不可能以正面報導來歸類。它是中性的一般報導。不難發現,在國內報紙上,和以上報導風格類似的新聞是大量存在的。
在新聞實踐中,正面報導、負面報導和一般報導都是中、西方共同採用的方法,但它們在雙方的媒體中所佔比例是很不同的。其中,「一般報導」的分布雙方比較均衡,但正面報導、負面報導的比例就非常失重。雖然《雪梨晨鋒報》每年都刊載舉國上下慶祝「澳紐軍團節」、弘揚愛國英雄主義的盛況,雖然在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的報導中,新聞記者也為英勇獻身的消防隊員引吭高歌,但與傳媒每天出現的大量負面報導和負面傾向相比,這些正面報導只是鳳毛麟角。同樣,儘管中國的新聞媒體近年來加強了輿論監督的功能,也產生了不少類似「渤2事件」、「商業部部長吃請」一類的暴露和批評的負面報導,但正面報導仍享有不可動搖的地位。這種不平衡形成了區別中西新聞報導方法的重要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