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機關報談山東媒體負面報導: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020-11-23 澎湃新聞

中紀委機關報談山東媒體負面報導: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六水 黃帥/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7-30 13:24

這幾天,山東媒體在開展輿論監督方面頻有「大動作」。

「『看車大爺都認識我了,事還沒辦成』——兩趟三趟七八趟,老百姓的腿腳就是鐵打的?」7月25日,大眾日報社一次派出17路記者,進入17市政務中心,在同一天同一個時間段,集中展開暗訪。

同日,《山東新聞聯播》播出兩條不作為、亂作為的監督報導。據稱,同時發布的兩條監督報導是《山東新聞聯播》有史以來負面報導體量最大、播出時長最長的一組。

輿論監督常態化動真格,源於山東省委7月23日召開的一次會議。「省級新聞單位要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對貫徹落實黨中央部署、省委要求不積極、不到位,對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不聞不問,不擔當不作為甚至違法亂紀的行為堅決予以曝光。」

旗幟鮮明地為新聞單位開展輿論監督「撐腰」,並在鼓勵、支持的同時,指導、引導媒體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這是知擔當、善作為的表現。

從效果看,可以說是立竿見影。7月26日,大眾日報重磅推出輿論監督報導《17路記者暗訪17市政務中心》後,文中涉及的部分地方高度重視、立行立改,第一時間進行整改落實,並表示將以此為契機,舉一反三,全面梳理排查群眾辦事時遭遇的難點、痛點、堵點。《山東新聞聯播》的輿論監督報導,也起到了「即刻監督」「馬上就辦」的效果,涉事部門積極配合、迅速整改,節目曝光的問題很快得到解決。有聲勢、成規模的輿論監督,為山東推行「一次辦好」這場「觸及靈魂的改革」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推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闡述了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要求引導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黨媒姓黨,就要切實擔當職責使命,而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報導便是其中的一道必答題。

需要指出的是,黨媒做好必答題,離不開黨的領導,離不開各級黨委的支持、引導。換言之,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首先要求各級黨委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認清肩負的責任、面臨的挑戰,敢於擔當、善於作為,改變不合時宜的慣性思維和工作方式,遇事不遮遮掩掩,更不能冷冰冰、乾巴巴,而要牢固樹立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支持和引導新聞單位曝光問題、針砭時弊、弘揚正氣。

輿論監督對促進激濁揚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自揭家醜」,還是來自民間監督的「好聲音」,不僅可以幫助有關地區和部門看到問題、更正錯誤、彌補漏洞、改進作風,還能增進黨群之間、政民之間的良性互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風政風向上向善的變化。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如,《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巡視利劍》等正風反腐專題片公開播出後廣受好評,在凝聚反腐共識的同時形成了推動反腐進程的合力;四川在全省推行「陽光問廉」,紀檢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麻辣燙」在21個市州成為膾炙人口、大得民心的監督品牌,促進了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有句話說得好,「不要懼怕陰影,這不過意味著周圍有光。」

(原題為《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是必答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輿論監督,山東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李鴻忠回應石首事件等:負面新聞不怕媒體報導
    事情不怕報導、不怕公開,只要報導得客觀公正就好本報訊 昨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表示,對於該省去年發生的鄧玉嬌案、石首事件等負面事件,不怕媒體報導,只要報導客觀、公正就好。他還表示,湖北省歡迎媒體監督。昨天上午10時許,在湖北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前,李鴻忠接受了媒體簡短的採訪。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它不同於讚揚、謳歌先進典型的正面報導,其主要作用就是揭露社會陰暗面,批駁歪風邪氣。如何對負面新聞進行報導,考驗著媒體的公信力。作為主流媒體,在進行負面報導時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本著比例適當、堅守準則、客觀真實、關注個體的原則,才能拿捏好報導分寸,發揮其應有作用。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摘 要:近年來,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負面報導這種特殊報導形式也慢慢受到廣大媒介工作者的重視。在如今的媒介環境下,如果一味否定負面報導,則明顯有悖於當代輿論環境;若過分縱容負面報導的泛濫,又可能會引發輿論危機,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影響。
  • 群體智慧還是群體極化:於歡案中的輿論變化及引導
    這是一起對於司法審判開展輿論監督的成功個案。   社交媒體成為輿論監督的主戰場  設置輿論議題的新聞報導是《南方周末》的《刺死辱母者》一文。若干輿情監測者都注意到從這篇新聞發表到輿情爆發約有兩天的時間差:此文刊發於3月23日《南方周末》並且在當天上午發布於報紙官網。但是,引起廣泛關注並轉發要晚了兩天。
  • 中紀委官網上「熱點首曝媒體排行榜」
    在25日發布的「2014年網絡輿情熱點首曝媒體」中,中紀委網站赫然在榜,名列第9名,成為唯一入選榜單的政府網站。這一榜單來自於中國傳媒大學網際網路信息研究院的統計數據。  「2014年網絡輿情熱點首曝媒體」的前10名依次為:新華網、中新網、新京報、京華時報、人民網、央視、中廣網、新華社、中紀委網站和北京青年報。其中只有中紀委官網為政府網站。
  • 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特點與管理初探
    一方面,網絡在輿論監督中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孫志剛案件」、「寶馬撞人事件」等成為了網絡輿論監督的經典案例。與此同時,網絡輿論監督也呈現非理性的特點,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激化社會矛盾。然而,眾多研究顯示,人民網「強國論壇」形成了巨大的輿論監督效力,也較少出現群體性的非理性行為。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然而,案件新聞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案件題材選擇、報導手段使用、報導導向體現上把握不好、進退失據,暴力、欺詐、厚黑、媚俗等負面信息滿天飛,就會出現負面效應,成為「毀三觀」、汙染社會風氣的信息源之一。如何讓案件新聞報導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站亂象  ■利用輿論監督寫曝光文章,向基層施加壓力謀取非法利益  ■利用職務便利斡旋其他媒體,消除負面報導謀取非法利益  ■介入企業經濟糾紛,謀取非法利益並強迫企業搞有償宣傳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通報的中國經濟時報社記者站及記者敲詐勒索案中,記者利用新聞採訪報導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嚴重損害新聞隊伍形象
  • 消除「燈下黑」 中紀委揪出哪些「內鬼」?
    這是中紀委「自我開刀」、「自我淨化」的又一案例。 哪些人是中紀委消除的「內鬼」? 十八大以來,已有多名紀檢幹部以及與紀檢系統有關的官員落馬。 2014年5月9日,中紀委曝光一起紀檢系統內部腐敗案件:中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主任魏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魏健成為了當時中紀委機關內部最高級別的落馬官員。除此之外,還有山西省紀委原常務副書記楊森林以及中紀委原副局級紀律檢查員、原監察專員曹立新等成為十八大以來落馬的「燈下黑」。
  • 鐵肩擔道義 《真相大追擊》實施輿論監督紀實
    這是一個以實施輿論監督、揭示事實真相為宗旨的欄目。該欄目多期節目獲得湖南省級新聞一等獎,節目內容曾被國內眾多媒體爭相轉載。據央視索福瑞收視率調查顯示,每當《真相大追擊》欄目播出前,收視率都會快速上升。《真相大追擊》自2006年開播以來,在實施輿論監督中,認準自身的角色定位,履行媒體的崇高職責,獲得了政府的支持、社會的讚譽和觀眾的喜愛,成為湖南地區收視率高、影響大、口碑好的電視欄目之一。做「時代靈魂」的承載者毛澤東有句名言:「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這是就一個人而言的。一個時代也有「靈魂」。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判斷報導的正負面問題,最重要是看報導的利益落腳點與符合事實與否。另外,一些網民關心社會負面,更多是帶著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看重的是負面新聞的積極面:即在於它因揭露醜惡和問題所彰顯的警示功能和監督功能。實際上,開掘負面新聞的正面效應,努力凸顯新聞的建設性效應,記者也經常碰到「度」的把握。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網絡在輿情引爆、輿論擴散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傳播快、觀點多、影響廣 一對一的傳遞、一對多的群發、多對多的互動,網絡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允許以網名、暱稱等非完全實名的形式,讓網民充分表達、分享自己的情感、態度、意見、觀點。
  • 深刻把握習近平新聞輿論重要論述科學內涵
    要積極開展輿論引導,勇於善於輿論鬥爭,最大限度壓縮負面信息、攻擊性言論和錯誤思潮傳播空間,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讓輿論引導走向正面健康。  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要照照鏡子、找準短板,根據各自新聞媒體特色把受眾需求精準定位好,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
  • 比較的新聞: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
    據統計,在1995年到1998年近四年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名牌節目《新聞縱橫》中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為正面報導,國內的其他主要傳媒也大體是這個比例。在西方,負面報導一如既往地在《雪梨晨鋒報》以及其他報紙上佔壓倒地位。當然,這種壓倒並不一定表現在數量上,它表現出一種佔統領地位的報導方法,一種傾向或基調。一項調查表明,美國的日報最吸引讀者的主題是事故,兇殺,自然奇觀,政壇風雲,稅收事務和犯罪。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當前,具有一定實力基礎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都形成了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所組成的新媒體矩陣,新媒體傳播迅速且受眾面廣泛,在日常輿論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縣級融媒體中心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新興媒體的快速反應機制和全媒體聯動機制,發揮新興媒體在主題輿論宣傳和重大突發事件輿論引導中的重要作用。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作為這樣一個利益紛繁複雜,利益牽涉多方的大型網絡事件,各大網絡媒體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了報導。但是,由於網絡媒體與傳統意義的大眾媒體不同,網民很大程度參與了新聞的編寫和傳播,讀者很難判斷來自網絡的「事實」和言論是否是公正客觀的視角。如果新聞報導失去了客觀公正性,則誤導輿論,導致讀者對事件或對象帶有偏見。
  • 媒體評延安城管踩頭事件:鴕鳥政策應對負面輿論
    第一大失當之處,就是政府第一次表態姍姍來遲,使負面輿情發酵坐大。   5月31日,一段延安城管隊員在楊家嶺附近執法時,因與商戶發生撕扯而「猛踩」商戶頭部的現場視頻,在網際網路上瘋傳,引發輿論強烈譴責。但直到6月4日,延安市公安局才發布調查結果。在輿情應對的「黃金72小時」內,延安官方的得分可以說是零。
  • 政法機關一定要掌握主動權話語權
    「11·21」重大交通事故新聞報導引起南陽高層關注,南陽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王建民稱讚本報功不可沒  安報南陽訊(記者 王海鋒)南陽「11·21」重大交通事故發生後,本報駐南陽記者及時跟進,將這一有影響的「負面報導」事件做成了正面報導。
  • 被忽視的先驅——邊沁功利主義輿論思想闡釋
    ,邊沁還特別強調公開政府理念和新聞出版自由思想,認為它們是將公共輿論法庭的道德制裁轉為可見行動的制度基礎,這表明邊沁是早期的、狂熱的監督國家的倡導者,邊沁輿論思想的獨創性和激進性遠超同時代人士;從現實來看,邊沁的功利主義輿論思想與當代輿論研究的諸多議題也有著重大相關性,如理性無知、多數暴政、信息失真、專家權力、媒體對信息的操縱以及公共領域的協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