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了輿論生態,也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網絡時代,如何應對新挑戰?如何把控和突破新聞輿論工作的難點?本文將結合實例,歸納提煉應對輿情、突破難點的實用策略。
關鍵詞: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突破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 8.02 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 57.7%,手機網民佔比 98.3%,達到 7.88 億。網際網路的高覆蓋,智慧型手機的高普及,微博、微信的廣泛使用,使隨時拍隨時發、實時分享實時互動成為潮流。在「人人都是攝影師、個個都是傳播者」的大網絡時代,一些片面信息和根據這些片面信息進行分析、猜測的內容在網絡間大規模快速傳遞,很容易迅速形成熱點和負面輿情,如何有效應對大網絡時代這種多發、不確定的輿情?如何用好大網絡優勢正確引導輿論?釐清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把控難點,從「時度效」方面重點突破是明智之舉。
一、大網絡時代輿情的特點
輿情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公眾對同一中介性事件、社會現象、問題等產生和持有的情感、態度、意見、情緒和信念的總和。在大網絡時代,輿情有三大特點:
(一)多在網絡傳播中產生
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使隨手拍、隨時發成為時尚,每天人們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一些有特色的東西都會以一張張照片、一個個視頻、一段段文字等形式,通過普通人的手機或其它設備上傳至網絡與朋友、網友分享,而那些涉及食品藥品安全、環境汙染、官員腐敗、以強欺弱等敏感話題以及關愛救助弱勢群體等張顯時代精神方面的內容,更容易受到關注,引起共鳴,形成熱點,引發輿情。網絡在輿情引爆、輿論擴散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傳播快、觀點多、影響廣
一對一的傳遞、一對多的群發、多對多的互動,網絡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允許以網名、暱稱等非完全實名的形式,讓網民充分表達、分享自己的情感、態度、意見、觀點。大網絡環境下,信息發布、觀點傳遞的便捷和自由,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瀏覽者、評論者、轉載者,這使得人們對當下出現的一些現象、問題可以隨時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輿情形成和傳播的速度之快、承載觀點之多、覆蓋範圍之廣、產生影響之大超乎想像。
(三)大眾需要權威輿情解讀和正確引導
在網絡傳播的過程中,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片面「真相」很容易混淆視聽,產生錯誤的觀點和輿論;一些情緒化、非理性的言論,通過相互感染,很可能發展成為大的負面輿情;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網上散播謠言,不知情的人不加判斷盲目轉發,很容易引起矛盾、引發事端。大網絡時代,大眾需要自由表達,需要了解真相,需要了解主流觀點,更需要權威輿情解讀和正確引導,這就要求在大眾心目中具有公信力的新聞媒體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二、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把控難點
我們要用開放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網際網路給人們生活、社會進步帶來的變化。大網絡時代,一些小的社會矛盾、社會輿情事件通過網絡的快速傳播、裂變、發酵,更容易轉化為大型輿情事件,甚至是負面輿情事件,而及時處置這些輿情事件並給予正確輿論引導,對解決現實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又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於媒體來說,及時正確引導社會輿論責任重大,難點把控尤其重要。
(一)輿情隨時可能發生,且難預測
大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微博、微信等上傳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信息,網上傳播具有明顯的移動化、社交化、圖文化、視頻化的特點,那些有圖有真相的熱點話題和事件在「網上」快速連結轉發,並與「網下」事態互相影響、互相支撐,很容易迅速引暴輿情,加上網民的各種「人肉搜索」,使得輿情態勢複雜難控,很難預測。
(二)「放大傳播效應」明顯,易被炒作
大網絡時代,各種信息、圖片、視頻不僅傳播快,而且經常會被截圖、截屏,圈出重點進行放大,這種特殊的傳播方式,很容易吸引眼球,形成熱點,產生輿情。當負面輿情出現時,沒能及時澄清事實,處置措施不到位,或者處置輿情的人舉止不當、言辭不當等,就更容易被人圈圈點點、放大傳播,會使輿情進一步擴大,甚至引發新輿情。
(三)假消息和片面信息混淆視聽,後果嚴重
當前大眾信息化素養普遍不高,極易被故意引導和利用。很多人對接收到的群信息的真偽不加辨別就即時轉發到另一個群,一些假消息和片面信息就這樣很快傳開成為熱點,甚至引發大的輿情,轉化為「群體行動」,造成嚴重後果。
三、突破難點,採取有效措施做好大網絡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
媒體新聞工作者不僅是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而且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新聞工作者必須跟上時代步伐,以新思維、新方法來做好大網絡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適時、適度、有效地引導輿論、引領風尚。
(一)要善於觀察、精於疏導,及時、適時正確引導輿論
在網絡輿情頻發和複雜的國際政治背景下,能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事關旗幟和道路,主流媒體必須承擔起「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使命。
1. 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及時反映群眾呼聲
新聞工作者要通過多種渠道全面掌握社情民意,要善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渠道和手機臺、客戶端等新媒體渠道傳遞基層信息、反映群眾呼聲。要多關注百姓的期盼,要敢於直面現實矛盾和問題,主動為主政者提供改善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並跟蹤報導好黨委政府和社會各層面積極解決現實問題的態度和實際行動,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2. 主動分析帶有苗頭性、傾向性、前瞻性的問題,適時設置議題正面引導輿論
從傳播學學理上看,大眾傳播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有效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件和意見。當發現有苗頭性、傾向性、前瞻性的問題時,主流媒體要把握好時間節點,主動設置議題,正面引導輿論,要清楚地告訴人們,在這個重大問題上大家關注的焦點是什麼、事實的真相是什麼、正確的觀點是什麼、權威的意見是什麼。
3. 發現重大輿情,要快速、準確報導事實和處置措施,並給出權威時評
當重大事件和輿情出現時,媒體要快速、準確報導事實,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渠道和手機臺、客戶端等新媒體渠道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回應市民關切,以減少群眾對事件和輿情的猜測,新聞報導不可含糊其辭,以免給大眾帶來更大困惑,引起更大質疑;當出現負面輿情和謠言時,媒體要澄清事實,及時闢謠,把握好「重大新聞的第一解釋權」,要主動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的職責,不能無語或失語,以免謠言和錯誤信息在「網上」「網下」瘋傳,造成人為恐慌;對重大事件和輿情處置過程的報導,媒體要特別注意語言表述和畫面、圖片選擇,不要讓一些不接地氣的表述和一些敏感元素將處置輿情的人和處置輿情的過程變為新的輿情;當發生重大輿情時,媒體還要給出權威時評,正確引導輿論。
(二)要分析大環境、大趨勢,把握好報導的方向和尺度
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敏感問題、熱點難點問題出現時,主流媒體承擔著發布信息和穩定社會的雙重責任。這時,新聞報導要注重及時性、全面性、知識性、服務性,更要注重大環境、大趨勢的分析,把握好報導的方向和尺度。
1. 選好報導角度,正確引導輿論
同一新聞事件,不同的報導角度,會有不同的傳播效果。以百姓視角採寫的深度報導,往往更容易受到關注、更直接引導輿論、更有效解決問題。比如,田心村出現了新鮮事,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送種苗、包銷售的服務項目,讓該村十多戶農民通過養殖鷓鴣率先致富。一般情況下,這類報導記者會用自己的視角,直接講述事實、講述變化。但肇慶臺記者選擇了同村村民看變化的視角,講述了田心村其他村民因拿不出起步資金,無法蓋起發展養殖用的標準籠舍,而對這送上門的好項目望而興嘆的故事。記者用深入的採訪講出了當前制約農村發展的資金短缺問題,反映了農民們急盼貸款求發展的急切心情。報導播出後,引起廣泛關注,多家銀行派出信貸員上門服務,他們提供的無抵押聯保小額貸款,讓急需資金的農民們圓了發展夢。這種善用百姓視角看問題、講故事的報導方式,更容易促進具體問題的解決,很好地發揮了引導輿論的作用。
2. 把好報導尺度,避免引發新的輿情
重大事件、敏感問題出現時,特別是出現大的輿情時,把握好報導尺度尤為重要。要快報權威信息,短報事件進展,詳報應對措施,慎報慘情慘狀。評論時,要把握好分寸,不講過頭話,避免激化群眾產生對立情緒,引發新的輿情;要把著眼點放在有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上,放在有利於思想問題的解決上,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引導大眾共同面對現實中的各種困難、問題,振奮精神,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危機,群策群力解決好當下的問題。
此外,還要控制好重大新聞的報導頻次和密度,不要將負面事件扎堆報導,以免產生負面影響。
(三)加快媒體融合,切實提高引導能力、提升傳播效果
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大趨勢,也是主流媒體豐富傳播渠道、提升傳播效果、做好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有效途徑。
1. 用好網絡渠道,「以網治網」更高效
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做到多媒體全覆蓋和新媒體優先播報,可有效應對危機輿情,及時正確引導輿論。在大網絡時代,網絡信息傳遞迅速,當群眾在網站、微博、微信中看到一些不確定的碎片信息時,他們最渴望的就是能在網際網路上立刻獲得權威求證,此時,政府網站、各大主流媒體的新媒體客戶端如能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無疑可以起到有效打消群眾疑慮的作用,避免以訛傳訛產生大的輿情或帶來負面影響。
2. 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加大正面引導力度,將負面輿情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
縣級媒體是最基層的媒體,本應最接地氣,但縣級媒體採編力量分散、新媒體力量薄弱,大部分媒體人每天都忙於縣領導主要活動和會議的採訪,真正能派到基層群眾中去發現新聞、挖掘新聞的記者數量很少。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採取「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媒體融合發展模式,將有效整合分散的媒體資源。整合前,縣主要領導參加的會議採訪要派出4名記者(報紙1名、廣電2名、網站1名);整合後,同樣的採訪任務,只需派2名記者(1名文字記者、1名攝像記者),就可完成報紙、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的稿件撰稿及畫面編輯任務。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可騰出更多的人手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百姓,及時報導群眾的需求和期盼,正面引導輿論,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一旦發現負面情緒,及時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並始終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將負面輿情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保證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全覆蓋,將有效提升基層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宣傳效果。
四、結語
「大網絡」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也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工作者要與時俱進,主動融入大網絡時代,以新思維、新方法來做好新時期的新聞輿論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引領廣大人民群眾朝著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宏偉目標前進。
(作者單位:肇慶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