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2021-01-09 中國軍網

《牛津英語詞典》將「post-truth」(後真相)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後真相」的權威解釋是由牛津大學在2016年定義的:指在一些特定狀況下,客觀事實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沒有感性訴求產生的影響大。「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一、簡析「後真相」時代

當川普贏得總統大選時,謊稱自己的投票比希拉蕊少200萬票,是因為非法移民參與了投票。當他的謊言被戳穿後,卻辯護說他是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做出這個判斷的。川普通過在網絡上說了網民感興趣的東西博得了超高人氣,獲得了大選的勝利。人們似乎不再那麼關心事實本身,而更在意自己的情感訴求和價值期待。在新聞信息過載的新媒體文化中,新聞閱讀變得碎片化。新聞工作標準的改變使媒體把關作用減弱未經證實極端的觀點充斥於報導中。「後真相」時代突出反映了在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時代真相傳播的不確定性和謠言擴散帶來的挑戰,以及它們對於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傳統媒體對虛假信息糾正的受眾認可度降低,人們更熱衷於當一個「吃瓜群眾」,急於借各種不知真假的熱點新聞發表自己的觀點,把心中認同的事實作為「真相」。在這樣的「後真相」時代,新聞真實已經越走越遠,如何始終追求與堅守新聞真實,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

二、「後真相」時代對傳統媒體和受眾所產生的影響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紛繁複雜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自媒體也越來越嫻熟地去迎合大眾心理以實現輿論引導,對事實的核對、對真實性的追求已被逐漸遺忘。新聞的來源和人們的接受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不知道何時開始慢慢忽視事情的真相,而只關注事情是否具備趣味性與吸引力。在這個浮躁的「後真相」時代,傳統媒體和廣大受眾都受到了較大衝擊。

一是虛假新聞的泛濫,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者來說,在新媒體的巨大挑戰下,他們不僅要堅持新聞真實客觀性原則,還要深入挖掘事實開展深度報導和調查性報導,以求新求變的姿態保持行業競爭力。為了保持用戶粘性,有些傳統媒體人不惜策劃一系列虛假新聞,利用受眾對情感和價值的訴求進一步擴大影響、博得關注。湧現出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清華大學遷雄安新區」「駕照要考科目五」等一系列虛假新聞。這些虛假新聞的大量產生使得人們對新聞真實性產生懷疑,也使得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不斷減弱。在這個浮躁的資訊時代,受眾習慣於「碎片化"閱讀。這一現狀增強使得媒體公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我們就更加需要牢固堅守新聞真實性。

二是部分受眾忽視新聞的真實性,更多地追求情感的宣洩。隨著新技術走進我們的生活,還沒來得及歡呼新技術帶來的利好卻已然將我們置於極大的困境中。例如「標題黨」的誤導,朋友圈、微博虛假內容的轉發,完全擾亂了受眾思考。受眾被事件中的情感和立場所牽引,他們深陷於報導所帶來的情感衝擊和大眾的轟動效應中,一味憑藉感性的判斷對事件進行思考,使得真相完全被拋之腦後,長此以往,大家不再關心事實本身,而更在意他人表達的情緒以及自己情感的宣洩,真相慢慢被忽視,我們也逐漸忘記了初心。「新聞真實」不只是準確,它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它是報導與公眾、被報導者和新聞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新聞真實的核實也是個複雜的過程,不僅需要專業媒體人對大量資料的搜索、多方信息的獲取,以及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判斷,最終還需要受眾自己去篩選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個「後真相」時代裡,很多受眾在接受新聞的時候,首先看報導者是不是他熟悉和喜歡的,其次看輿論導向。如果和自己的觀念相吻合,就認定事實真相就是如此,已然喪失求真求實的心理。

三、如何應對「後真相」時代的挑戰

正如在《真相》一書中作者所提出的:在「信息超載時代」或我們通常所稱的「新媒體時代」裡,讀者遇到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是否獲得了足夠的信息,而在於是否獲得「真相」。因此,在這個事實先行與情感先行相互博弈的「後真相」時代裡,傳統媒體應當承擔起堅守新聞真實的重擔,每個公民也應當增強自己的「新聞素養」,負起這個艱巨的責任,政府也應該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多方合作共同應對。

一是重塑新聞業的公信力。傳統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們首先要對真實負責,核實和綜合有效真實的信息。傳統媒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新聞報導的時效性、準確性、客觀性,重塑傳統媒體權威和話語權,提高公信力。新聞工作者不能只充當「古典把關人」的角色,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在新聞報導中加入解釋和分析。而是要把流言與虛假宣傳排除在外,向受眾交代信息來源,加強核實以提高新聞質量和可靠性。當出現新聞反轉現象時,主流媒體應當儘快核查事實,及時發布權威信息以迅速消除誤解。其次必須要忠於公眾,一切新聞工作是為公眾服務的。於此同時,新聞工作者必須獨立於報導對象,需要有獨立的精神和思維方式,按良心辦事,敢於監督權力並為弱勢者發言,不偏不倚地呈現事實,使得新聞變得全面、均衡。新聞業給公眾當好鑑定者、釋義者、調查者、見證者的角色來提高媒體公信力是相當重要的。除此之外,媒體還應該向公眾傳授獲取新的知曉方法的經驗,分享經歷和知識,使得能力得到提升。堅守新聞真實,當好新聞榜樣,不要讓公眾的信任感下降,儘量達到公眾對新聞的最大期望。通過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創造良好和諧的輿論環境,最終提高媒體的公信力。

二是公民需要培養一定的「新聞素養」。「與之前依賴新聞媒體等其它社會權威機構過濾信息不同,我們越來越多地需要自己從一大批相互競爭的信源中過濾信息。我們正成為自己的編輯、自己的把關人和自己的新聞聚合器。」「新聞素養」應該成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聞知識。這要求我們判斷碰到的新聞是什麼內容;新聞的內容是否完整;以及信源是誰,是否可靠;新聞提供了哪些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要有懷疑精神;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釋或理解以及有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例如「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廣大受眾出於對事件的憤怒,而對網上的不實報導瘋狂轉發,導致輿情陷入緊張,甚至產生污衊詆毀軍隊形象的情況。公眾雖然有充分表達觀點的自由,但是不能只憑藉自己既有的信仰或認知,拒絕接受和原有看法不同的事實。所以「新聞素養」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對公民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

三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力度。以前的新聞是傳統媒體為主,由專業新聞工作者決定的,而在如今的新聞中公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辨別真假的責任更多地落到了每個人身上。真正的變化不是大眾媒體的終結和新的自媒體文化的出現,而是兩者的融合,共同形成一種新的認知方式。這種新的認知方式不再像是聆聽專業權威人士的講座,更像是對話。這是一種夥伴的關係,一方是新聞和信息的消費者;另一方是我們曾依賴其進行確證和審查信息真實性的把關人。首先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特別是加強對傳播媒介的監管。強化媒體責任,加強新聞信息質量審查。其次是加強對網絡輿論環境和受眾的監管。最後是需要政府部門的及時發聲和有所作為。政府部門作為最具權威的信源,應該積極對熱點輿情案件進行調查,用事實引導網民及時發聲。創建便於公民積極參與對話和交流的平臺,讓大家擁有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公共廣場」,更好的增進相互間的聯繫。通過對網絡力量恰當使用,梳理好信息領域,幫助人們節省時間獲得可信的信源。因此在這樣一個「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作者:許詩琦來源:南方傳媒書院導讀「後真相」時代是個什麼時代?「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媒體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後真相時代」對輿論最好的引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網民的自我約束力和媒介素質和真正的專業化職業記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 後真相時代:真相如何被操控?我們如何去思考?
    真相經過無數次的加工拆解,最後才會呈現到我們面前,而我們卻無法還原它本來的面目。我們只能靠自己極為有限的判斷力,抽出部分真相組成我們的判斷。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來源,但是我們看到的信息都是人為加工的,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就好像很多影視演員都有自己的「人設」,當他們真正的一面呈現時,「人設」也隨之崩塌。真想也是,很難以它原本的面目出現在我們面前,也都是被加工後的。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在謠言滿天飛的網絡時代,要如何辨別真相?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真相」常常是被選擇、被改變、甚至是被有心之人一手打造的。赫克託•麥克唐納通過非常豐富的事例和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操縱真相的運作模式和慣用伎倆。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助你認識到真相背後的「真相」,從而學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裡如何看、如何聽以及如何思考。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任何事件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每個角度都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描述一個人,他們所描繪出的人在讀者或者觀眾眼裡可能完全不同,赫克託麥克唐納將這些描述稱之為「競爭性真相」。
  • 後真相時代,媒體仍在探尋真相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被牛津詞典選為「2016年度英文詞彙」,它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會產生相對小的影響。」其中的「後」字,表明了人們對信息真實性的渴求已經降到了次要位置,更傾向於關注和選擇他們偏好的信息。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教授,對後真相有一個更直白的解釋:「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看了這個解釋,一下就清晰了。一、消費者很容易被牽引或許你已經感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確已經步入了後真相時代。
  • IDF學術·論壇 | 年度主題:後真相時代的影像真實
    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論壇(IDForum2020)「後真相時代的影像真實」主題研討會2020年10月16-19日,由浙江省廣播電視局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四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學術論壇,將在浙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舉辦。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真假新聞的攻防戰永無休止
    原標題:後真相時代,真假新聞的攻防戰永無休止   最新民調顯示,4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和公職人員需要肩負重任,杜絕假新聞。42%的受訪者認為社交網絡平臺和搜尋引擎應該履行這個重大義務。認為個人需要擔負重任的受訪者則為43%。      假新聞的泛濫已經讓歐美各國焦頭爛額。
  •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 本期作者 奶油蛋糕收藏家 本期關鍵詞 輿論反轉 |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走向傳播深處:「後真相時代」思潮的哲學檢討
    推動「後真相時代」思潮中「政治」不斷偏離本性而淪落為「私域」和「私利」的權力工具的,是政治上的種種類型的民粹主義力量。新聞傳播領域對「後真相時代」思潮的推波助瀾,其思想深處是相對主義、唯心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祟。我們需要把「後真相時代」思潮區分為「經驗呈現」和「價值觀作祟」兩個層面。「經驗呈現」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可以理解,但「價值觀作祟」層面的思想傾向和行為表現則不可放縱。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因為有了情感缺口,所以才有一些「甘願上當」也不在意真相的老年人。在這裡我要引出一個概念——「後真相」。牛津字典2016年度詞就是後真相,它將其定義為「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真相就像萬花筒,換個角度就會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那麼面對這麼多面的真相,我們更傾向於哪一種呢?我們肯定會選擇符合我們情感訴求和個人信念的真相。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界思考:「後真相」時代到來了嗎?愛憎大於理性,情緒大於真相,真相是否還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界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又能提供怎樣的破解之道?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海觀潮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
  • 你,想要知道真相嗎?在新聞當中真相重要嗎??
    在新聞報導中,真相即為新聞的各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是合乎客觀事實,確鑿無誤的。隱私指個人擁有,不願被他人知道的信息。在具有社會價值的新聞報導中,當告知公眾真相與尊重當事人隱私二者發生矛盾衝突時,我認為,應該優先選擇告知公眾真相。
  • 專題整理|關於「後真相」,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5 「後真相」中的新聞業應對「後真相」時代帶來的對於新聞業的衝擊,不代表新聞業將要放棄自己一貫的原則,放棄對於「真相」和客觀性的追求。但是面對如此的挑戰,新聞業勢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嘗試的。不僅將新聞的製作過程向公眾公開,展示新聞的信源和利益相關方;同時也熱切的希望公眾能夠參與到新聞的製作中來,從而對抗編輯者本身偏見的方法。這一原則在新媒體環境下,有力地對於原先的客觀性原則進行了演進。 原先「及時、準確、真實」的要求,基於新聞的主要功能是向公眾「再現」新近發生的事實。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陳 冰 當2016年美國大選的首場辯論結束後,要問美國選民及所有關注大選的人,美國將向何處去,如何成就美國的繁榮,怎樣保障美國的安全,恐怕沒有人得到答案。在長達90分鐘的辯論中,雙方要麼揭短抹黑,要麼打壓對方,要麼搶機會發布雷人雷語,對民眾關切的國家前途問題,「機智地」一滑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