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英語詞典》將「post-truth」(後真相)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後真相」的權威解釋是由牛津大學在2016年定義的:指在一些特定狀況下,客觀事實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沒有感性訴求產生的影響大。「後真相」一詞是在英國脫歐和美國總統大選這兩次極具爭議性的事件下產生的,之後迅速躍入人們視線。「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媒體和媒體人如何在這個紛繁複雜的「後爭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值得深思。
一、簡析「後真相」時代
當川普贏得總統大選時,謊稱自己的投票比希拉蕊少200萬票,是因為非法移民參與了投票。當他的謊言被戳穿後,卻辯護說他是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做出這個判斷的。川普通過在網絡上說了網民感興趣的東西博得了超高人氣,獲得了大選的勝利。人們似乎不再那麼關心事實本身,而更在意自己的情感訴求和價值期待。在新聞信息過載的新媒體文化中,新聞閱讀變得碎片化。新聞工作標準的改變使媒體把關作用減弱未經證實極端的觀點充斥於報導中。「後真相」時代突出反映了在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時代真相傳播的不確定性和謠言擴散帶來的挑戰,以及它們對於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傳統媒體對虛假信息糾正的受眾認可度降低,人們更熱衷於當一個「吃瓜群眾」,急於借各種不知真假的熱點新聞發表自己的觀點,把心中認同的事實作為「真相」。在這樣的「後真相」時代,新聞真實已經越走越遠,如何始終追求與堅守新聞真實,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
二、「後真相」時代對傳統媒體和受眾所產生的影響
在知識爆炸的今天,紛繁複雜的信息讓人目不暇接,自媒體也越來越嫻熟地去迎合大眾心理以實現輿論引導,對事實的核對、對真實性的追求已被逐漸遺忘。新聞的來源和人們的接受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我們不知道何時開始慢慢忽視事情的真相,而只關注事情是否具備趣味性與吸引力。在這個浮躁的「後真相」時代,傳統媒體和廣大受眾都受到了較大衝擊。
一是虛假新聞的泛濫,媒體的公信力受到了挑戰。對於傳統媒體的從業者來說,在新媒體的巨大挑戰下,他們不僅要堅持新聞真實客觀性原則,還要深入挖掘事實開展深度報導和調查性報導,以求新求變的姿態保持行業競爭力。為了保持用戶粘性,有些傳統媒體人不惜策劃一系列虛假新聞,利用受眾對情感和價值的訴求進一步擴大影響、博得關注。湧現出如「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清華大學遷雄安新區」「駕照要考科目五」等一系列虛假新聞。這些虛假新聞的大量產生使得人們對新聞真實性產生懷疑,也使得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不斷減弱。在這個浮躁的資訊時代,受眾習慣於「碎片化"閱讀。這一現狀增強使得媒體公信力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我們就更加需要牢固堅守新聞真實性。
二是部分受眾忽視新聞的真實性,更多地追求情感的宣洩。隨著新技術走進我們的生活,還沒來得及歡呼新技術帶來的利好卻已然將我們置於極大的困境中。例如「標題黨」的誤導,朋友圈、微博虛假內容的轉發,完全擾亂了受眾思考。受眾被事件中的情感和立場所牽引,他們深陷於報導所帶來的情感衝擊和大眾的轟動效應中,一味憑藉感性的判斷對事件進行思考,使得真相完全被拋之腦後,長此以往,大家不再關心事實本身,而更在意他人表達的情緒以及自己情感的宣洩,真相慢慢被忽視,我們也逐漸忘記了初心。「新聞真實」不只是準確,它是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它是報導與公眾、被報導者和新聞工作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新聞真實的核實也是個複雜的過程,不僅需要專業媒體人對大量資料的搜索、多方信息的獲取,以及深度思考和理性分析判斷,最終還需要受眾自己去篩選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斷。這個「後真相」時代裡,很多受眾在接受新聞的時候,首先看報導者是不是他熟悉和喜歡的,其次看輿論導向。如果和自己的觀念相吻合,就認定事實真相就是如此,已然喪失求真求實的心理。
三、如何應對「後真相」時代的挑戰
正如在《真相》一書中作者所提出的:在「信息超載時代」或我們通常所稱的「新媒體時代」裡,讀者遇到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是否獲得了足夠的信息,而在於是否獲得「真相」。因此,在這個事實先行與情感先行相互博弈的「後真相」時代裡,傳統媒體應當承擔起堅守新聞真實的重擔,每個公民也應當增強自己的「新聞素養」,負起這個艱巨的責任,政府也應該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力度,多方合作共同應對。
一是重塑新聞業的公信力。傳統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們首先要對真實負責,核實和綜合有效真實的信息。傳統媒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新聞報導的時效性、準確性、客觀性,重塑傳統媒體權威和話語權,提高公信力。新聞工作者不能只充當「古典把關人」的角色,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在新聞報導中加入解釋和分析。而是要把流言與虛假宣傳排除在外,向受眾交代信息來源,加強核實以提高新聞質量和可靠性。當出現新聞反轉現象時,主流媒體應當儘快核查事實,及時發布權威信息以迅速消除誤解。其次必須要忠於公眾,一切新聞工作是為公眾服務的。於此同時,新聞工作者必須獨立於報導對象,需要有獨立的精神和思維方式,按良心辦事,敢於監督權力並為弱勢者發言,不偏不倚地呈現事實,使得新聞變得全面、均衡。新聞業給公眾當好鑑定者、釋義者、調查者、見證者的角色來提高媒體公信力是相當重要的。除此之外,媒體還應該向公眾傳授獲取新的知曉方法的經驗,分享經歷和知識,使得能力得到提升。堅守新聞真實,當好新聞榜樣,不要讓公眾的信任感下降,儘量達到公眾對新聞的最大期望。通過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創造良好和諧的輿論環境,最終提高媒體的公信力。
二是公民需要培養一定的「新聞素養」。「與之前依賴新聞媒體等其它社會權威機構過濾信息不同,我們越來越多地需要自己從一大批相互競爭的信源中過濾信息。我們正成為自己的編輯、自己的把關人和自己的新聞聚合器。」「新聞素養」應該成為公民素養的一部分,全民都要掌握必要的新聞知識。這要求我們判斷碰到的新聞是什麼內容;新聞的內容是否完整;以及信源是誰,是否可靠;新聞提供了哪些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要有懷疑精神;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的解釋或理解以及有沒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例如「紅黃藍幼兒園」事件,廣大受眾出於對事件的憤怒,而對網上的不實報導瘋狂轉發,導致輿情陷入緊張,甚至產生污衊詆毀軍隊形象的情況。公眾雖然有充分表達觀點的自由,但是不能只憑藉自己既有的信仰或認知,拒絕接受和原有看法不同的事實。所以「新聞素養」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對公民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
三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力度。以前的新聞是傳統媒體為主,由專業新聞工作者決定的,而在如今的新聞中公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辨別真假的責任更多地落到了每個人身上。真正的變化不是大眾媒體的終結和新的自媒體文化的出現,而是兩者的融合,共同形成一種新的認知方式。這種新的認知方式不再像是聆聽專業權威人士的講座,更像是對話。這是一種夥伴的關係,一方是新聞和信息的消費者;另一方是我們曾依賴其進行確證和審查信息真實性的把關人。首先是加大網絡輿論環境的監管特別是加強對傳播媒介的監管。強化媒體責任,加強新聞信息質量審查。其次是加強對網絡輿論環境和受眾的監管。最後是需要政府部門的及時發聲和有所作為。政府部門作為最具權威的信源,應該積極對熱點輿情案件進行調查,用事實引導網民及時發聲。創建便於公民積極參與對話和交流的平臺,讓大家擁有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公共廣場」,更好的增進相互間的聯繫。通過對網絡力量恰當使用,梳理好信息領域,幫助人們節省時間獲得可信的信源。因此在這樣一個「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健康的網絡輿論環境。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