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網際網路,情緒與主觀判斷充斥其間,影響著網絡生態。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
後真相在當今中國社交媒體傳播的實踐場域下,具有了非理性和情緒化色彩,網民顯露出情感認同宣洩,忽視和缺乏對事實真假的考證,不以事實為依據,主觀化自我表達,形成認知偏執,形成了新的輿情生態景觀。
後真相輿情事件中網民的情緒宣洩值得警惕和反思,今天我們的新聞媒體如何重塑公信力,如何引導民間輿論場,讓民眾回歸理性與真實。 媒體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是「後真相時代」對輿論最好的引導。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網民的自我約束力和媒介素質和真正的專業化職業記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新聞記者受過嚴格的新聞教育和媒體的實操訓練,具備良好媒介素質的媒體人不是網絡環境中的盲從者,應該擔當好輿論的引導者的社會角色。
—— 南方傳媒書院 陳安慶
(一)什麼是「後真相」
2004年,外國學者拉爾夫•凱伊斯最先提到了 「後真相」一詞, 「後真相」指的是各種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與陳述客觀事實相比更容易影響民意的各類情況純,「後真相」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社交媒體平臺中每個個體都能夠發出和接受信息,社交媒體與網絡輿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換句話說,在後真相時代,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很次要了。人們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覺。
(二)「後真相」時代的各種表現
處於「後真相」時代,情緒能夠左右真實,真相是什麼已經變得更加次要。人們更願意聽自己想聽的,看自己想看的,固守在符合自己興趣的信息圈子裡,具體表現有:
1.回聲室效應
所謂「回聲室效應」,在媒體領域是指處於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內,當你聽到的聲音是你的聲音的迴響時,這些類似的意見看法在你身邊反覆出現,那麼你就會認為自己的看法代表了主流聲音,並認為這些扭曲了的聲音即事實的全部。
例如「重慶公交墜江案」,悲慘的事故引發了一起公眾譁然的輿論鬧劇,處於輿論中心的便是被大巴車碰撞的紅色小轎車車主。由於小轎車車主是女性,並且開車時穿的是高跟鞋,更遭受到網絡上許多瘋狂的無端謾罵,而遭到這些無端漫罵原因主要是因為新京報發布的不實報導中傳達了這起事故的原因是紅色小轎車逆行。人們相信在調查結果不明朗前的報導,也在網絡輿論中堅定了紅色小轎車車主逆行的想法,將自己的一腔不滿發洩在同樣是受害人的小轎車車主身上。
2.信息繭房
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通過研究網際網路用戶的特徵指出,因為大眾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自身的信息需求並不是全面的,多數情況下大眾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和能夠使自己身心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民眾就會將自己封閉在「繭房」之中,對自己關注的領域以外的世界缺乏足夠了解。
在「王鳳雅事件」中,起初是在微信公眾號上面的一篇名為《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引爆輿論,再被一些網絡大V轉發到自己的微信、微博中,形成病毒式傳播,加劇了傳播的效果,輿情得以形成。微信公眾號主導了這次事件的信息傳播和網絡輿論焦點。公眾對該事件的關注點在逐漸跑偏,事件本身是小女孩的病情到底怎麼樣,然而網友卻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對小鳳雅的家人進行譴責,忽略了小女孩的病情。人們不去了解事實的真相,以上帝的姿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指責批評,將自己封閉在「蠶房」之中,對於真相充耳不聞。
3.反轉新聞
反轉新聞即是一些新聞熱點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後來卻被證實這些新聞中的部分內容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相符合,甚至出現與事實截然相反的現象。我們今天所講的英國39人貨車案就是一個典型的反轉新聞。
同樣的,在「王鳳雅事件」中,小鳳雅的父母被貼上「網絡詐捐」「重男輕女」等等標籤後,受到社會各界的譴責,可是後來經過調查,真相併非如此,籌款的金額並不是文章所說的15萬,而是只有3萬,同時,其治療兒子的唇顎裂所用的,也不是網上眾籌所得,而是由嫣然天使基金所資助,所謂的「虐待」也是子虛烏有的事。使得輿論的「焦點」發生了反轉,偏離了起初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設置的輿論焦點。
(三)「後真相」在我國的本土化色彩
「後真相」現象最早緣於西方國家的政治事件,然而我國有關「後真相」現象的討論爆發於2017年1月,被大家熟知的「江歌案」就是我國社交媒體上的第一個「後真相」輿情事件。在此之後, 「後真相」輿情事件成為了我國網民關注的焦點。進入2018年以來,「後真相」輿情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微博上會掀起網民輿論的風暴。
將受眾關注點引向人性批判
梳理我國近年來「後真相」輿情事件,公共衛生類輿情事件最具代表性, 「長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事件、「丁香醫生起底權健騙局」事件,都引起了網民的極大關注和熱議,在這些事件中,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不斷重構著網民對事件的認知和判斷,卻無法還原真相,於是網民只能根據不完整的信息盲目作出決策和表達意見,而在這種情況下作出的決策和意見往往就飽含著情感的控訴,這時候發出的信息就成為了情緒的載體,所以每當我們在帶著情緒去評論某件事情的時候,得到了與自己相同情緒的回應時,我們就會認為我們所說的便是事情的真相了,這也是我在上面所說的「回聲室效應」。
另一方面,當代社會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意見,在社交媒體帶來的高參與性和高互動性的傳播過程中,網民也被埋沒在超載的信息海中,信息的同質化現象嚴重。海量信息埋沒了真相,網民因為認知不同所以對待事件的態度不同,因媒介的接觸不同而產出偏見。海量同質化的信息不僅禁錮了網民的認知,也同質化了他們的情緒,這使得網民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假,只能根據相似信息的數量,唯「多數論」,認為「多數就是真理」。
根據數據顯示,在上述的「後真相」事件中,網民評論用的最多的字眼就是良心、良知、憤怒、驚心、可怕等包含著豐富情緒的詞彙,所以說,「後真相」時代,就是一場網民情緒的狂歡,沒有人去在意事實是怎樣的,在意的只是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夠得到認同。
「後真相」時代的網民是怎麼想的?
網際網路打破了傳統媒體壟斷的信息傳播機制,實現了傳播泛社會化和傳播權利的全民化。
anyone(任何人)、
anytime(任何時間)、
anywhere(在任何地方)、
anything(發布任何信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李良榮教授認為,後真相時代網際網路的認知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
在開始思考「後真相」時代網民都有什麼心理的時候,我先思考了一下與之相對的「前真相」時代,在「前真相」時代,事實是稀缺資源,誰掌握了事實,誰就掌控了受眾。在事實普遍缺乏的年代裡,人們對於事實存在著一種敬畏甚至是信仰的心理,所以人們關注的更多的是事實本事,更願意去相信新聞媒體所報導的結果。但是在「後真相」時代,網民心理的極度分化和不確定性就會促使他們去尋找認同,不斷擴大自己的聲音,使自己的聲音成為「真相」。所以「後真相」時代網民們究竟都有一些什麼心理呢?
1.犬儒心理
首先,我來說說什麼是犬儒,犬儒就是玩世不恭,憤世嫉俗,是指對一個對象或多個對象不信任。現代網民公共討論的平臺,微博應是排在第一位的,在瀏覽熱點事件時,會產生一些疑問和質疑,在部分「意見領袖」的帶領下,個體的質疑通過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平臺集合起來,逐漸形成一種集體的質疑,在集體力量的影響下,很多網民會強化、放大質疑的心理,甚至可能會形成質疑一切的偏執:只要是主流和官方聲音,「不管你說什麼,我都不信」或者「我只相信我相信的」,這就造就了後真相時代,受眾對事實和真相的虛無主義態度甚至犬儒主義心理。
11月2日,中國青年報曾發布一篇文章叫做「治癒地域歧視的牛皮蘚就要死磕」,講的是一位23歲的河南姑娘應聘浙江喜來登度假村有限公司的職位,卻在次日收到「不合適,原因:河南人」的回覆,其實像這樣的地域歧視問題,近年來早就已經屢見不鮮了,人們總是先入為主的認為,這裡的人就是摳,那個地方的騙子就是多,並且不斷的將這種思想傳播,不斷地尋求認同,這難道不就是「後真相」時代的典型特徵嗎?
2.從眾心理
從眾是什麼大家都知道,儘管總是說自己要做一個不會被他人影響的人,但當一群人都在做一件事時,迫於壓力或者是自願,自己都會跟隨這一群人的步伐。這一心理特徵並非後真相時代的獨有產物,但是它逐漸發展為受眾認識真相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後真相時代,人們因為害怕被群體或輿論邊緣化,更傾向於依附多數人的價值觀念,以致形成從眾心理。
3.投射心理
投射心理是指個體不自覺地將個人的思想、願望、態度、情緒等特徵,轉移到他人和外界事物的一種心理現象。通俗的來說,就是我怎麼想,我就會認為你和我的想法一樣,忽略了你的客觀想法,在後真相時代,因為信息過載和有效事實的匱乏,受眾在認識自身所處環境和社會現象時,往往會採用這樣的解釋路徑。在後真相時代,受眾的投射心理成為謠言和虛假新聞傳播的重要驅動力。
2017年江歌案,多家媒體、大V相繼發生,以「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開始展開對劉鑫的討伐,大多數自媒體避開了關於事實真相的尋找,從自身的主觀態度出發,在網絡上煽動對於劉鑫的討伐,沒有人去引導公眾去關注事實真相,因為多數自媒體認為,真相併不重要,輿論和流量才是王道。所以「後真相」時代,遮蔽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情緒的帶動,更多的是輿論的引導。
「後真相」時代,網民的情緒被這些心理所控制,由於網絡的匿名化,他們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言論不加思考也不計後果,無論是網絡暴力事件的當事人,還是將輿論的矛頭指向新聞媒體,這都是「後真相」時代網民輿論狂歡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過程,而在這場狂歡之後,會帶來一些什麼樣的後果呢?
被所謂的大V帶節奏,去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假事實,那麼首先造成的後果便是網民們對於新聞媒體的不信任,受犬儒心理的影響,不論新聞媒體說什麼都不去相信,那麼客觀事實該何去何從,它會淹沒在那些對當事人的口誅筆伐中,會淹沒在對新聞媒體的謾罵之中。
其次當前權威和媒體公信力的缺失也是真相缺位的重要原因,當新聞報導呈現淺表化的趨勢時,人們更多的信息來源便成為了自媒體和其他尋求情緒認同的網民,當一份報導僅僅呈現的是最直接、最顯而易見的「事實」時,這樣的「真相」便是廉價的。所以當自媒體和網民們帶來深度報導和解釋性報導的時候,儘管這些報導可能是謠言,可能虛假,人們也仍然會相信。
我們都知道「狼來了」的故事,作為主流媒體的新京報現在扮演的角色何嘗不是那個放羊的小孩,從重慶公交墜江案到李心草案,再到最近誤傳詩人流沙河去世,一次一次的不經核實就發布新聞致使翻車,公眾不再相信新聞媒體其原因也是有跡可循。所以當新聞開始反轉,新聞媒體深陷於網民情緒的漩渦中時,大多數新聞媒體也只能像新京報一樣,不回應,不道歉,兩耳不聞,繼續報導。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當如何?
概括的來說,在「後真相」時代,社交媒體充當著極重要的角色。當某個新聞事件成為熱點時,行業內的競爭迫使媒體爭分奪秒、搶佔先機,但是媒體在面對突發的新聞事件時務必需要謹慎求證。
當類似的新聞翻轉事件頻繁發生,公眾將不再信任我們的媒體,以真實準確為基本原則的媒體也將不再具有公信力。所以,社交媒體魚龍混雜,主流媒體應該恪守新聞底線,把好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每一道關口,避免態度觀點先行,反應應該迅速,證據也應該紮實可靠。
在媒體公信力已然缺失的今天,我們應該做的是:
重塑專業權威,重拾對真相報導與解釋的話語權力
新聞最重要的特性就是真實與客觀,當一個媒體不再將真實與客觀奉為第一信條時,就算是建的再高的大廈也會轟然倒塌,在信息消費快餐化的今天,媒體從業者也應意識到解釋性報導和深度報導的獨特價值。紮實的背景與歷史材料、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可視化呈現方式的使用,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事實的承重。在後真相時代,這些途徑帶給讀者們的不僅是真相的疊加,更是通過專業化生產方式,喚起受眾對於傳統媒體新聞生產者權威的認知和認可,最終重拾傳統媒體新聞報導的公信力與話語權。
重塑內容價值,培養受眾忠誠度
一般來說,受眾越是被媒介產品所吸引,對媒介內容越是「全神貫注」,那麼他(她)的捲入程度就越高。當下媒介生態,受眾信息消費的捲入度一方面表現在對媒介內容的關注度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媒介機構的忠誠度上。在後真相時代,對傳統媒體而言,相比於訴諸事實,訴諸於價值和態度的新聞報導更能獲得信息傳播的邊際效益。在傳統媒體機構矩陣中,那些具有明麗的報導風格和穩定價值觀輸出的媒體,更能贏得特定受眾群體的忠誠,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應。
凝聚共識,尋求輿論的最大公約數
以往經常可以聽到有人批評新聞媒體扮演「全知全能」的上帝角色。這樣的批評試圖改變媒體的「語態」使其更具有親和力、吸引力。而在如今的網絡傳播時代,新聞媒體不僅要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姿態,主動放低身段吸引讀者閱讀,更要進一步發動普通用戶參與到媒介內容的日常生產中來。這就需要新聞媒體更要具備凝聚民意和共識的能力。
在後真相時代,真相不再是一種權威宣誓,而是一種凝聚共識的過程。最為典型的是,社交媒體上對一些突發事件的傳播和擴散要早於一些新聞媒體。往往在新聞媒體的報導出爐前,受眾已經對特定事件或問題形成了潛在共識和認知框架。受眾心理不僅是當下的,而是在公共輿論討論中逐步形成的。新聞媒體的內容生產者不能忽視這個過程。特別是當某種意見已經成為民間共識的主導意見時,這時新聞報導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既成的輿論環境和受眾的接受心理,不能僅僅簡單執著於客觀報導、宣誓真實,甚至是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新聞媒體的任務不僅僅是報導真相,更重要地是要讓受眾接受真相,也就是輿論引導。
在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要秉承真實客觀的原則,要分考慮到真相背後的輿論環境。不要試圖動輒蓋棺定論,也不要將內容生產臉譜化。要給予受眾一定的參與媒介討論和內容生產的空間,避免受眾深陷自我情緒,讓受眾接受真相,做好輿論的引導者。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