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21-01-09 人民網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具體而言,「後真相」是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在西方傳統主流媒體影響力下降的情況下,受眾很難以個人能力辨別各種觀點的真假,反而比較容易接受社交媒體圈子中散播的情緒和偏見,從而作出與事實差距較大的主觀判斷。社交媒體海量傳播的「後真相」,助推「黑天鵝」式的事件和人物頻出。

  「後真相」一詞原本用來形容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指的是媒體傳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動情感、強化偏見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在2016年以後,有西方學者提出,傳統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真相」已經衰落,逐漸失去了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西方社會已進入「後真相時代」。事實和真相的虛無化為秉持極端立場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僅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對事實進行重新包裝,隱蔽地設置觀點性而非事實性議題,由此放大和強化某種情緒或偏見。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分析,「後真相」與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有直接關聯。如今,此類媒體已經取代傳統主流媒體成為歐美國家民眾主要的新聞來源,網際網路巨頭佔據了大部分的新聞流量和廣告收入,傳統主流媒體則陷入經營困境。據皮尤中心統計,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公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度達到70%以上的峰值,而2016年則跌落到32%的谷底。

  造成「後真相」泛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交平臺所依賴的算法推薦。其基本原理是收集用戶的狀態更新,包括其轉發的新聞以及點讚和評論等,並將這些數據轉化為相應的分數,由這個分數決定一條信息能否成為向該用戶推送的熱門新聞。算法推薦機制本身正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這些由人工智慧系統向受眾推送的所謂新聞,究竟是基於什麼樣的標準與價值判斷而被選中,公眾完全不知情,而且這些系統的內部工作機制也不透明。雖然把控這些平臺的網際網路技術公司多次宣稱,這一算法機制是公平公正的,卻一直以保護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其運作過程。這樣一來,受眾就無法確切知道這些公司是否與某些利益集團有勾連,用戶通過平臺看到的新聞是否只是利益集團想讓他們看到的部分「真相」。

  本應在網絡公共領域開展的正常討論,也會因隱性的輿論操控而變味。相較於高高在上的主流媒體,網民們更願意依賴一個個「部落化小圈子」去獲得資訊、分享觀點。然而,由於圈內人擁有相似的價值觀,致使他們每天得到的信息大多經過了「立場過濾」,與之觀點相左的信息逐漸消弭。人們為了留在「朋友圈」內,不敢發表不同意見。換言之,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回聲室」「過濾氣泡」等負面效應加劇了西方社會的觀念分歧。

  從歷史和哲學的層面來看,「後真相」與西方社會思潮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演進的趨勢相吻合。按照現代主義的觀點,文本、表徵和符號都是閉合體系,只能有一個準確且權威的定義。而在後現代主義看來,文本、表徵和符號是開放系統,因此對它們所作的闡釋便具有多種可能性。在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客觀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也是西方「客觀新聞學」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後真相」卻印證了新聞事實紐帶的斷裂。在眾聲喧譁的社交媒體時代,事實經過無數次再闡釋甚至是故意扭曲與篡改,其本身不再是新聞報導的核心,而是讓位於情感、觀點與立場。總而言之,多元化、多樣性、差異性、去中心化、碎片化、不確定性等成了新媒體傳播的特徵,西方的新聞輿論生態正在被改變。「後真相」對社會凝聚力和價值觀的衝擊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3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思潮之思:「後真相」衝擊西方新聞輿論生態
    2016年,「後真相」一詞入選英國《牛津詞典》年度詞彙,引起廣泛關注。根據西方國家的相關統計,該詞在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這兩起新聞事件後使用量激增,並在西方國家流行開來。
  • 李期鏗丨「後真相時代」的美國輿論生態場
    當前,美國的政治話語生態越來越差,民眾對政治話語生態不滿。「真相凋零」和輿論極化狀態給美國的國家治理和外交關係帶來挑戰。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李期鏗認為,在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客觀事實是新聞報導的生命,這也是西方「客觀新聞學」理念的精髓所在。然而,「後真相」卻印證了新聞事實紐帶的斷裂。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摘要:2016 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定為年度關鍵詞,這個詞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後真相"的定義為"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而在如今的"後真相"時代,我們正在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待新聞:表達情緒,忽略事實。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當今的網際網路,情緒與主觀判斷充斥其間,影響著網絡生態。後真相時代,主觀臆斷的權重,高於對客觀事實的認知。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網絡輿論場中的吃瓜群眾,在媒體和相關機構未查明事實全貌的情況下,斷章取義,造成網絡謠言和輿論走偏、失焦。
  •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
    |後真相時代 | 媒體把關人 日前,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致其吐血事件備受關注。 3、後真相時代的群體極化 在後真相時代,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受眾容易被情緒裹挾,傾向於選擇他們願意看見和相信的事實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在新聞信息過載的新媒體文化中,新聞閱讀變得碎片化。新聞工作標準的改變使媒體把關作用減弱未經證實極端的觀點充斥於報導中。「後真相」時代突出反映了在網際網路尤其是社交媒體時代真相傳播的不確定性和謠言擴散帶來的挑戰,以及它們對於網絡輿論的負面影響。傳統媒體對虛假信息糾正的受眾認可度降低,人們更熱衷於當一個「吃瓜群眾」,急於借各種不知真假的熱點新聞發表自己的觀點,把心中認同的事實作為「真相」。
  • 解析西方「後真相」的真相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界思考:「後真相」時代到來了嗎?愛憎大於理性,情緒大於真相,真相是否還重要?哲學社會科學界該如何思考這一問題,又能提供怎樣的破解之道?圍繞這些問題,本期學海觀潮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黃平。
  • 後真相時代的辛有志事件:網絡輿論不能代替監管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 專題整理|關於「後真相」,只看這一篇就夠了
    但是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牛津詞典》還給出了「後真相」的定義:從這一定義裡可以看出,所謂的「後真相」,並不是說「真相」本身發生了什麼變化,而是輿論對於「真相」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受眾不在意信息是否為真,他們更為在意的是信息背後的主張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當受眾將自身想表達、宣洩的情緒發出後,便不再顧及輿論事件的後續發展便紛紛離開輿論廣場。3 「後真相」的成因後真相的歷史並不短暫,但它的擴大和發酵則是在網絡技術時代背景下發生的,因此,首先應該進行技術角度分析。
  • 辛有志事件:後真相時代,警惕輿論場中「偽正義」式吶喊
    而後,《經濟學人》對「後真相」一詞進行了解讀: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後真相」時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資訊時代對媒體和公眾發起了挑戰。這樣鋪天蓋地的輿論徵伐,讓人不禁想起2018年,臉書涉嫌操縱美國大選的醜聞,這起公共事件從某種程度上昭示了「後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數據時代,信息的收集與釋放無孔不入,我們每個人都是「透明人」,情緒可以被操控,選擇也可以被影響。
  • 寒竹:民粹主義對西方國家政治的衝擊
    一股民粹主義的浪潮正在西方國家泛濫。從歐洲到北美,民粹主義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衝擊著西方各國現有的政治結構。如何頂住民粹主義的衝擊正在成了西方統治精英的共同考慮。可以這樣斷言,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政府如何對應和化解民粹主義的衝擊。
  • 傳媒觀察 | 西方「建設性新聞」的中國意義
    建設性新聞誕生於2008年,它是在西方新聞界鑑於民粹主義與「後真相」交織的影響,新聞業與政界、公眾的關係日益緊張,逐漸意識到新聞業需要對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角色進行反思和定位,如果單純地揭露、批判與對抗,媒體將無法獲得公眾的認可與支持這樣一種媒體和社會生態背景下形成的。
  • 讀書固然重要,你還要懂得什麼是「後真相」
    這篇推送不是想介紹一些讀書方法或書籍,只是想介紹一個詞:後真相。什麼是「後真相」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由於網絡,特別是微信的普及,假新聞泛濫、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不僅變得特別迅速,還讓傳播者對傳謠不以為然,對真相不太關心。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2016年末,《牛津英語詞典》將「後真相」列為當年的年度詞彙,並定義為:訴諸個人情感和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後來國內媒體報導時,多用詞為「西方後真相」,似乎那個時候後真相跟國內還沒什麼關係。不過,近兩年應該有一部分人能感受到,國內後真相也漸瀰漫。
  • 大網絡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把控難點與突破
    摘要:網際網路的廣泛使用,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了輿論生態,也給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網絡時代,如何應對新挑戰?如何把控和突破新聞輿論工作的難點?本文將結合實例,歸納提煉應對輿情、突破難點的實用策略。
  • 2019年度部分輿論監督新聞追蹤
    ,我們不斷找尋新熱點,亦關注「舊聞」背後的真相和結果。2020年已經啟幕,2019年一些曾引起輿論關注的事件,「正在調查」後未見結論,人民網將持續關注後續進展。 黃牛代辦,罰款減半?山西祁縣調查兩個月後啥結果? 「黃牛」代辦,萬元交通罰款可減半?2019年10月,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隊被曝涉嫌「執法混亂」,且與「黃牛」勾結,引發輿論質疑。
  • 後真相時代:被操縱的真相
    「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2.安第斯困境: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事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3.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西方真的「新聞自由」?
    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2月10日發表評論:西方「新聞自由」歷史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的理論武器,今天是西方新聞界對抗新聞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時也是西方國家全球擴張的戰略武器。西方「新聞自由」思想肇始於英國大詩人約翰 彌爾頓。
  • 梁文道:北美留學生日報,只是「後真相時代」的產物
    「後真相」時代, 我們正在被「製造新聞」左右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有意思,一開頭就是一個詞——「Post-truth」,後真相。所謂「後真相」,指的就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真相和邏輯往往容易被忽視,而情感煽動比陳述客觀事實更容易影響輿論的現象。 川普勝選的那一輪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社會一度出現且流傳許許多多後來被證實為虛假、偽造的新聞以及訊息。從那時候開始,「後真相」這個名詞就越來越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