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不久的世界讀書日(4月23日),有朋友讓筆者推薦一些書籍。筆者自然可以推一些書給他,不過,在這個信息爆炸、真假資訊魚龍混雜的時代,提高分辨能力也很重要。這篇推送不是想介紹一些讀書方法或書籍,只是想介紹一個詞:後真相。
什麼是「後真相」
指一些人為了自身利益,無視客觀事實,盲目迎合受眾的情緒與心理,使用斷言、猜測、感覺等表達方式,強化、極化某種特定觀點,攻訐抹黑對手,或博取眼球效應和支持率。
由於網絡,特別是微信的普及,假新聞泛濫、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不僅變得特別迅速,還讓傳播者對傳謠不以為然,對真相不太關心。這是後真相時代的特徵。
所謂「自從有新聞那天起,就有偽裝成新聞的謊言」。同樣,有好書好文章,就有偽裝成好書好文章的有害文字內容。凱南·馬利克說:「社交媒體並非製造了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它們只不過是折射並放大了既有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傳統機構的權威受到了剝蝕,推動政治變革的舊有手段日漸消失,怒火常常在傳統政治途徑以外噴薄而出。」
「真相」是一個複雜的東西
基於真相不是一個單一的事物而是多種元素組成的複合體,後真相時代有4種常見的競爭性真相: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片面真相:溝通者「挑選」符合自己心意和目標的真相,也就是說,同時隱藏對自己不利的真相。
主觀真相:根據主觀因素,即在不同的道德觀念、社會語境中可以「改變」的真相,打造故事或放大真相的某個方面。比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人造真相:人為對事物加以闡釋與建構,將真相包裹成不同的樣貌,對真相的描述使用彈性解釋空間極大的詞語,炒作概念也是其中一種。
未知真相:利用預測和信仰兩種方式,阻止或促使某些事件的發生。專家說某股票會跌,它真的跌了!貝利說某球隊會奪冠,這不幸的球隊大熱倒灶!
根據資料:「後真相」一詞原本用來形容一種不正常的輿論生態,指的是媒體傳播主要起到的是煽動情感、強化偏見的作用,其所產生的影響超過了客觀事實對人們的影響,人們只在意情緒或主張,而不管事實和道理。在2016年以後,有西方學者提出,傳統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真相」已經衰落,逐漸失去了主導社會共識的力量,西方社會已進入「後真相時代」。事實和真相的虛無化為秉持極端立場的政治人物操控民意提供了外部條件,他們僅僅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對事實進行重新包裝,隱蔽地設置觀點性而非事實性議題,由此放大和強化某種情緒或偏見。
真相,很多時不只是有一個,或者人們不能知曉哪個才是真的。後真相時代,也是「羅生門」。
讀書是為了有更清晰的頭腦、更好的判斷力、更豐富的知識為我所用,而不是讓頭腦成為各種信息的跑馬場或雜亂的倉庫。
註:原創首發於大心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