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2021-01-08 小微說教育

在農村裡,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言論:說不讀書的,很多人最後都當上了老闆;而努力讀書的,最後都去給沒讀過書的老闆打工。

這種讀書無用論,在農村裡常常給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比如:

誰家的孩子,初中沒讀完,就輟學去打工,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大公司,公司裡面招聘的全是名校大學生。誰家的孩子,花了家裡大量的金錢去讀了一個本科大學,畢業後連一份好的工作都找不到,現在回農村裡面種地。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雖然有些個別人,沒有讀過多少年的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與努力下,走向了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努力了一輩子,仍然難以成功。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

一、什麼叫做倖存者偏差

倖存者偏倚(Survivorship bias)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簡單點來說,所謂「倖存者偏差」現象,就是所獲取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那些倖存者時,那麼你所獲得的這些資訊,就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不同的偏差。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在農村裡面,總會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夠重視,當你向這些家長進行勸告,說讀書對於孩子的將來有多麼的重要時,他們就會反駁你說,誰當初沒好好上學,如今照樣掙大錢。誰當時又多用功讀書,畢業後反而沒有那些不讀書的人混得好。

看,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現象,因為那些不讀書又不成功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反駁的。

二、那麼,倖存者偏差現象,對於讀書有什麼影響

倖存者偏差現象,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喜歡去關注一些小概率事件,喜歡去關注一些少數的成功案例,喜歡忽略大多數的失敗案例,並以此產生一些謬論。

比如,當看到誰家的孩子不讀書,也能賺大錢後,就認為讀書無用,就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讀書,將來也能當大老闆。

舉個例子,我一個親戚在他兒子讀完初中後,就讓兒子到外面打工了,理由是現在讀書無用,大學生畢業後也就幾千一個月,不如早早出去打工,然後積累點錢,自己創業當老闆,不用看別人的臉色。結果十年後,村中和他兒子同齡的人,在讀了大學畢業後,經過2年的努力,有些已經幾十萬年薪的了,差一些,月薪都已經達到了一萬左右。而親戚的兒子,十年後還是在工廠裡面打工,月薪五千左右,不但沒有存到錢來創業,還要面臨著失業的可能,因為那家工廠正在轉型,會辭退大量的員工。

所以,別讓「倖存者偏差」給騙了。說讀書無用的,說很多大老闆都是小學畢業的,都只不過是一種很個別的案例。而實際的情況非你所想像中的那樣,因為那些沒讀過書,又能出人頭地的「小學老闆」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人,因為沒有讀過幾年書,沒有學歷,一直還在底層打工,這些你是看不到的。

你能看到的,永遠是那些村民嘴中過分渲染的「沒學歷成功者」,而大部分的失敗者,大家不會去關注,也不會去渲染,最主要的是這部分人,不會主動跳出來反駁。

三、讀書真的無用嗎

經常聽到有人說: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你看「比爾蓋茨」大學都沒畢業,不是創造了商業傳奇嗎?清華大學不是國內頂尖名校?不也有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去賣豬肉。事實上,這並不是讀書真的無用,而是讓「倖存者偏差」給騙了。讀書到底重不重要,有無有用,我們來看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你沒有讀到大學,沒有學歷,你根本進入不了大公司,大企業。你所能找到的工作,都是一些體力活、流水線、服務行業、推銷行業等。如果想要稍微找一個好點的工作,找一份輕鬆一點的工作,都需要一個學歷門檻。這並不需要什麼數據,只需要你去找一下工作,就能深深感受到學歷的作用。

有些人總是會這樣說,我沒有學歷,我可以自己創業當老闆啊。

我想說的是,並不是去擺個攤,就叫做創業;賣個早餐燒餅,就叫做老闆。何況讀不讀書,根本不會影響你以後要去當老闆的雄圖大志。因為當你讀完大學本科後,你如果想要自己創業當老闆,依然可以。

讀大學的好處是什麼?

好處就是,當你大學畢業後,你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你可考研、可以考公務員、可以創業、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後一步一步向前走,直到實現自己的理想。

當你沒讀過大學,你的選擇相對來說就會少很多,要麼你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老闆,要麼你只能去從事一些低門檻的體力工作。

最後小微想說的是:

生活中很多的真相,都會給一些謠言所隱蔽起來,如果你想要通過表面的謠言,看到藏在裡面的真相,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而一個人的認知能力有多高,又要看一個人的知識有多強,而知識又來自於書本。

因此,想要透過謠言,看清現象的本身真相,最好的做法就是讀書,讀的書越多,認知能力就越強,能夠看清事物的真相能力就越強,也因此不會給那些「倖存者偏差」現在所騙,更不會去相信什麼「讀書無用」這些可笑的言論。

但是,與此相反的是,當一個人沒有讀過什麼書,認知能力低下時,往往便看不清事物的原本真相,往往便會拿謠言當事實。當看到一些個例沒讀過什麼書,也能賺大錢時,便認為讀書真的無用。

這些人往往會在99%的真相面前,抵不過那1%的謠言,然後會在那1%的謠言裡面,把自己的思想封閉,讓自己離事物的真想越來越遠。也正因此,一輩子雖然都在努力工作,但卻只能是一個永遠的陪跑者。

所以,讀書對於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知識能提高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特別是對於農村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相關焦點

  • 丁真入職國企楊超越落戶上海,讀書無用?倖存者偏差父母得知道
    我們總說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翻湧的浪潮裡,腦裡的知識就像是一面帆布,帶著我們前進。可是隨著網紅時代的到來,流量經濟的加持讓讀書無用論再度興起。很多人都說,讀那麼多年書,出來後的工資不如那些網紅賺得零頭。丁真入職國企楊超越落戶上海,讀書無用?前些日子四川小夥子丁真因為外貌走紅,紅了以後籤約國企。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有的人不是靠高學歷很早就進入社會通過努力奮鬥取得成功,他會告訴你讀書無用論,文憑沒用;有的人找工作因為學歷不夠找工作處處碰壁,他會告訴你,學歷是敲門磚非常有用;有的人因為努力學習考入高等學府,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工作起點比一般人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會告訴你學歷努力都很重要。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可是一年以來 ,慢慢的就有身邊的朋友發現了這個號的存在 。其實前幾天 ,也有一個就讀北大的高中同學突然微信我 : 咋搞起公眾號了 ?這個老哥是在新版微信的看一看裡邊看到的 。果然 ,網際網路時代 ,世界好小 !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能代表你能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可是卻有另一位科學家提出了疑問:彈痕比較少的機身部分,會不會是因為……大多數機身中彈的飛機,都已經在戰鬥中墜毀了,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呢?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典型的故事。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同樣還有更多人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人們如果只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偏差。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那到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所謂「倖存者偏差」模型就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倖存者時,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而產生思維分析模型。我們還是先來深入了解「倖存者偏差」模型經典轟炸機加裝鋼板的案例吧。
  • 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這個例子生動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人們的統計對象,往往來源於特定群體,從而造成認識的偏差。因「倖存者偏差」發生錯誤的問題比比皆是。 有個段子說:小米手機取得巨大成功後,雷軍用調查小米手機的方法來設計小米電視,效果卻很不理想。雷軍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提醒他:小米手機的用戶,有多少家人家有客廳呢?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對於這些心理學效應和認知偏差,設計人員需要在自身進行決策時候儘量迴避,避之不及確實會面臨車毀人亡的局面;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考慮當中來,因為它們同樣可以影響用戶,成為撬動產品打開局面的重要的契機。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雖然被稱為認知偏差,但是實際上,它更接近於是一種邏輯謬誤下產生的一種錯誤認知。
  • 網絡主播真實收入曝光:不懂「倖存者偏差」,你會以為錢很好賺
    如今,很多人沉不下心讀書,小小年紀就在到處尋找捷徑,希望自己能早一點、快一點成名、賺錢、買房買車,走上人生巔峰。但實際上啊,你所信奉的成功捷徑,其實才是最難、最遠的路。03除了出道當明星,還有一種低門檻的職業,被很多人推崇——網紅。新華網曾做的一份「95後」就業觀的調查中,54%年輕人想當主播、網紅。
  • 期貨交易是不是一場倖存者偏差
    他之前十幾年是不是倖存者偏差?我們該如何避免?在純粹的投機領域,拉長周期來看,所有的交易者最終都會離開市場,只不過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身無分文甚至負債,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尚有盈餘,真正能夠在頂峰激流勇退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包括那些我們曾仰望的各色股神期神。如果說,整個交易生涯真的是一個生存者偏差,最後都會被淘汰離場,那麼該如何解釋傑西利佛莫爾的三起三落?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讀《隨機漫步的傻瓜》,自強不息才是英雄氣概
    這也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荷馬史詩裡的敘事詩)我們只看到成功者,因而形成了對機遇的錯誤看法,比如說我們常會認為長得英俊漂亮的人薪水會比較高,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經常只會注意到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或者說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容易被我們注意到罷了。推論上的一大問題是:靠資料下結論的人,往往會比別人更快、更有信心地墜入陷阱中。
  • 認清網絡佔卜實質,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迷惑雙眼
    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娛樂活動,玩玩塔羅牌倒也無傷大雅。畢竟,職場人士工作壓力大,需要找到情緒舒緩的空間,而塔羅牌等佔卜具有心理暗示的功能,能夠讓人在一定時期內從硬邦邦的現實生活中獲得某種解脫。  但是,當遊戲成為一種灰色產業,甚至被人用來行使詐騙,其無疑走向了危險的方向。
  • 科學本「無用」,別為了賺錢而學習知識
    它有一個拉丁詞根,叫做「Scientia」;而拉丁文的「Scientia」又來自希臘文的「Episteme」。因此,術語「科學」僅存於希臘。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現代科學有兩大來源:一是以《幾何原本》為代表的希臘的形式邏輯思想;一是近代的實驗思想。可見,科學真正起源於希臘。希臘人怎麼看待科學?
  • 你會讀書嗎?你以為的認真讀書可能只是在反覆做大量無用功
    你會讀書嗎?你以為的認真讀書可能只是在反覆做大量無用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但百分之八十的人看書還是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對於一些工具書、名著、專業書籍就需要我們去深度閱讀了,做讀書筆記無疑是提升閱讀質量最有效的一種方式之一。那麼做讀書筆記有哪些好處呢?我將其總結為以下幾點。
  • 倖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
    這都起源於豆瓣上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該小組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小組至成立三個月以來,目前加入人數已經近10萬。「小鎮做題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 英語無用論,你的眼界決定你的未來
    已經2021年了你還相信英語無用論麼?那都是資本的謊言,嘴上仁義道德,私下全是生意。英語不及格?正常!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幾天前有人問我:「在中國,為什麼要學習英語?」當時我在想,他說出這種話的時候對英語是怎麼樣的一種感情?是厭惡?是冷漠?是悔恨?
  •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孩子讀書究竟有用還是沒用
    蛙這些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見解,一定是跟他過去的經歷有關係的。網絡上流行讀書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之爭。究竟要不要給孩子讀書,讀書讀到哪種程度某校友群裡就出現了這麼一幕:極力擁護讀書無用論的,是一個身價千萬的企業老總。他表示除非學習成績特別好,能考上985或者211大學的就上學,否則就找一個師傅學一門技術。
  • 貝利烏鴉嘴到底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真的每次都不準?
    貝利烏鴉嘴到底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真的每次都不準?1.02世界盃,決賽前貝利看好祖國奪冠。巴西最終奪冠。2.04歐洲杯,貝利看好東道主有葡萄牙走得很遠,葡萄牙最後打進決賽。3.06年世界盃一開始貝利就不看好大熱門的祖國,到法國和巴西的淘汰賽前也不看好。巴西最終被法國淘汰。
  • 《隨機漫步的傻瓜》讀書筆記
    第二部分主要是講隨機性導致的認知偏差,不過這部分已經有很多文章講了,連作者自己都說這個部分非常「雞肋」。第八、九章 倖存者偏差第八章原標題為《到處是「鄰家的百萬富翁」》,第九章原標題為《買賣證券比煎蛋容易》。這兩章都是在說明一個認知偏差:倖存者偏差。第八章先介紹了一下倖存者偏差。
  • 從不說這3句話的人,是真正見過世面,有眼光的人
    人這一生,會見到很多的場面,遇上很多的事情,這些場面有大有小,事情有好有壞,拓寬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眼界也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標,那應該如何去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豐富的閱歷,是個見過世面的呢?從心理學來看,閱歷豐富、見過世面的人從來不會說這三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