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卷六下《莊子·外篇·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渤海神若說,對井裡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於大道理的問題,是由於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
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以為自己是對的。
這些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見解,一定是跟他過去的經歷有關係的。
經歷決定認知,現在的認知都是由以往的經驗和經歷決定的。
網絡上流行讀書有用論和讀書無用論之爭。究竟要不要給孩子讀書,讀書讀到哪種程度某校友群裡就出現了這麼一幕:
極力擁護讀書無用論的,是一個身價千萬的企業老總。他表示除非學習成績特別好,能考上985或者211大學的就上學,否則就找一個師傅學一門技術。
他表示對此深有感觸,如果一個業務員離職了,可以再招一個。但一個懂技術的師傅離職了,就比較麻煩了,因為這樣的人才特別少。
公司裡業務員家裡生孩子、娶老婆,事情多的時候,可以找一個人去撐場面。但是技術師傅家裡生孩子、娶老婆。再忙也要親自出席,並且要包大紅包。
說讀書無用論的這個人,從學校畢業出來之後,文憑就沒派上用場。畢業後在中山,從一個普通工人做起,到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又做到了行業的龍頭。
擁護讀書有用論的人,表示文憑是敲門磚,畢業後用文憑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學歷為自己以後的人生,鋪就了道路。
真正有能力有本事的人,不要學歷也行,比如李嘉誠,小學畢業,依然可以成為首富。南懷瑾,對虛名不屑一顧,避之不及。
《父親南懷瑾》文中說「名譽、頭銜乃極為誘人之物,多少人為此孜孜以求,卻中了貪噴痴之毒。有人在名片上印滿各種頭銜,令人眼花練亂,父親則與眾不同,他一向對那些虛名不屑一顧、避之不及。他對待榮譽的這種自在的態度,到了晚年都沒有改變。」
讀書是增長見識的一個有效途徑。
有學歷也好,沒學歷也罷;是不是要在學校念書,因人而異。
但是學習的能力和實踐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小學學歷並不妨礙李嘉誠成為首富,學校的學習為屠呦呦專研諾貝爾獎助力。
不管讀書讀到哪種學歷,學習的能力和實踐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實踐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