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的含義?

2021-01-21 梧桐樹邊羽

這又是一個可以短話長說的問題。

總是有人說,為什麼提問者的問題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回答者卻會長篇大論?

留心看看,這是真不懂「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嗎?

人家是在問如何理解。具體如何理解,如何結合我們自身的看法,這才是這個問題和回答需要達到的目的。

先用一句話回答,那些嫌囉嗦的不妨看了就走。

井裡的青蛙,你跟它說大海是無法溝通的,夏天的蟲子你和它討論冰雪是沒有意義的。

為什麼呢?因為井中之蛙是見不到大海的,而夏天的蟲子也活不到冰雪降臨的那一天。

認知的局限性,讓不在一個維度的物種之間無法交流。

下面再來聊聊這句話的本源和一些個人理解。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其實是經過了加工,原文雖然精彩,但是過長,並不適合脫口而出。所以後人精選了其中有代表意義的比喻,其實就是用來罵人、批評人,因為是比喻,所以相對於「你就是個無法溝通的蠢X」這種粗俗詞語要顯得隱晦和高級,甚至可能產生有些人被罵了還不了解狀況的現象。

原文出自《莊子·秋水》,不過前面一段也重要並有意思,直接催生了很常用的成語,我們一併來看: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前面是說秋天漲水時節到了,河水勢大,河伯於是欣然自喜,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壯闊。一路得意到了北海的入海口,向東望去,浩浩湯湯,一望無際。

於是河伯「望洋興嘆」。

他對北海神若說:「我就是俗話說的知道一點點,屁股就翹上天的人啊。我聽說有人看不上孔子的學問,覺得伯夷的義氣也不過如此,我原來還不信。要不是親眼看到,我怎麼會相信自己就是那種少見識之人!幸虧今天目睹了你的無窮無盡, 否則就慘了,必然長期被方家笑話而不自知。」

北海神若回答說:「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鼃」,就是古字「蛙」,「虛」,通「墟」,是指原本很多人住過但是已經荒廢了地方,也算是比較大的地方。因為大而且空,才有「空虛」之說。這裡就是代指井蛙所在的居住地,並非就是那口井,井蛙還是能跳出來看看外面的天空的。

但是它的認知,也就永遠局限在這個「墟」中,不可能走得更遠。「拘」,局限,拘束。「篤」和後面的「束」都是局限的意思,只是不同標的的不同狀態,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夏天的蟲子為什麼不能和它聊冰雪呢?是因為被時間所局限——因為它們根本活不到那個時候。

海神若打這兩個比方,其實目的是為了引出第三句:「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見識淺陋的鄉曲書生是沒法和他們談論大道理,因為他們受到了禮教的束縛。

今人省略了造成「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兩種現象的原因「拘於虛也」、「篤於時也」——因為這是大眾所熟知的自然現象,為了表達利落而省略掉。

當一個人對你說「夏蟲不可語冰」的時候,其實他內心想說的是「曲士不可語道」。

你這蠢X,我沒辦法跟你講道理了!

那麼為什麼海神若要詳細分析這些原因呢?他是為了引出第三句的原因,為什麼「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我們要知道莊周及其後學對孔子等大儒的態度,一直都是用來插科打諢,借屍還魂的。他們長期借用孔門人物的形象來說自己道家的道理,雖然在字詞上看上去有尊敬,但是內核裡對儒家那一套是看不上的,經常皮裡陽秋地攻擊。

海神若講這些道理分析,一是闡明道家關於境界提升的理論,另一點就是對河伯提出的「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中對「仲尼、伯夷」的博聞、守義進行批判。

也就是說既說了自己的理,還夾槍帶棒地把河伯提出的儒家代表形象給批了一頓。

後面有文指出這個道理,因為太長,我們就只節選部分: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海神若將大小對比進行了一大段闡述,說明天下、中國、神州和宇宙以及更高一層的世界來比也不過是牛馬身上的毫末,大有無窮大,小有無窮小。那麼伯夷對天下的謙讓,博取了名聲,孔子講敘天下之理以為淵博,這些不過都是自作多情罷了,不就像你以為自己的水很多一樣嗎?

莊子行文飄逸,用各種小故事來東拉西扯,但是其內部核心理論和要表達的東西都是前後呼應,榫卯暗和的。

當然,個人看法《秋水》中的這兩個比喻是絕妙的,但未嘗不是偷換概念。因為前兩種自然現象「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是客觀存在的現象,給出的理由也是正確的,確實是因為時間、空間的局限讓他們無法建立一個層次的溝通。

但是「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就是真的「束於教也」?那可不一定吧。

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偷換概念,用肯定會發生的現象來比喻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並通過排比來證明——看上去非常有道理。

但是我們稍微用點邏輯思考,就會知道這裡實際上是有漏洞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指摘莊子詭辯的原因,因為這種漏洞在文思如海,走筆如風的莊子行文中時常會見到。

不過莊子倒是不在乎,他本身已經超越了正常人的思維境界,也就是超越了「束於教也」的層次,他的境界是不需要依靠的「逍遙遊」——或者近似於達到了。

而我們還遠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思路上的爆炸頂多算是「御風而行」,自然就會焦慮「風」在哪裡。

也許正因為我們的思維還需要邏輯支撐,所以在讀《莊子》的時候難免會覺得不縝密吧。

相關焦點

  •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是在諷刺孤陋寡聞,還是另有所指
    1、「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的理解難點:把握中立情感這句話出自《莊子》,要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的理解難點,就在於可能覺得這句話的情感頗具貶義。從反對強求這一點出發,我們就能體會「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了。莊子用「不知海」的井底蛙和「不知冰」的夏蟲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在認知層面存在差異是正常的一件事情,因為每個人生長環境,每天待人接物之所見所聞可以是天壤之別,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的觀念不同很正常。這種「不同」是每個人之人生自然而然的演變結果。
  •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言有所止,不必盡付
    《莊子,秋水》有言:「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對井裡青蛙不可以跟它們談論大海,因為井底之蛙局限於井內,狹小而窄的空間,怎知大海的寬闊,深淺,對只生活在夏天的蟲子不可以跟它們談論冰凍,因為他們終其一生也未曾見過冰雪,更不會懂寒冷為何物。
  •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原句: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釋義:《莊子 外篇 秋水》——(上接河伯至於北海見到海神若,望洋興嘆,自嘲貽笑方家的故事。)
  •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已經在你的腦海裡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本段話出自《莊子·秋水》。原文是:「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翻譯:不和井裡面生活的青蛙說大海是什麼樣的,它受空間限制而不能理解;不和夏生夏死的小蟲子說冰是什麼樣的,它受時令限制而不能理解;不和孤陋寡聞的人談論「道」是什麼樣的,他受見識限制而不能理解。和現在比較流行一句話對應:人不能賺到自己認知以外的錢。
  • 夏蟲不可語冰,可是夏天的蟲子只在夏天快活就好了呀!
    有句話說「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意思是夏天的蟲子不可能和它們談論冰凍的事,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拘限;井裡的青蛙不可能和它內們談論大海的事,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拘限。嬌嬌覺得這句話雖然沒有錯,但是夏蟲也沒有啥錯呀!
  • 陳大衡:非要向井蛙語天夏蟲語冰,這才是毛病
    回望過去種種,忽然意識到很多事情真如鏡花水月,只是當時很當真,其實萬千事情,心中自有主張,原本和他人也不相干。在認知上,有一個名詞叫所知障,意思就是在認知加深的道路上,我們之前所獲取的知識到最後會變成我們進一步加深認知的障礙。人生的得失也有些類似,所得的很容易成為包袱,所失的也未必是遺憾。終究每個人見地不同罷了。早年讀莊子,裡面有一句夏蟲不可語冰。
  • 井蛙不可語於海……
    井蛙不可語於海夏蟲不可語於冰這句話出自《莊子 外篇 秋水》意思是說:不要和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因為他們沒有見過大海,不知道什麼是「驚濤駭浪」;不要和夏蟲談論冰雪,因為他們沒有見過冬天,不知道什麼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 隨心淺談|夏蟲不可語冰
    道不同不相與謀!你口吐蓮花,別人認為你在大言不慚。你擺事實講邏輯,別人卻認為你在裝13扮高冷。也就是說我們在開始表達自己看法的時候,是不是在對的地方講了對的話。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得到正面的積極的反饋和回應,那就必須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找到對的人說出對的話。  莊子說的好,夏蟲不可語冰。人生短短幾十年,如白駒過隙一般,一眨眼就過去了。
  • 井蛙和夏蟲其實就是在罵你沒文化
    莊子,給人的印象就是遺世獨立,乘著風遨遊於九天之上的瀟灑形象,這其實也得益於莊子超乎常人的想像力,長達幾千裡的一條魚,藉助著風遨遊;任國公子,釣起一條魚能引得海天共振,這條魚夠方圓數裡的人一起吃;還有不知是莊子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化成了莊子。
  •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莊子道出了人格局的重要性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井底之蛙」指的是一個人見識少,而「井蛙不可語於海」指的是不能與井底之蛙談論大海,對一個沒有見識的人來說你與他談論他所不知道的是可以說就是在對牛彈琴,這就是一個人的格局,格局的大小也就決定了你未來發展的路有多遠,試想一下,一個985畢業的大學生和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人,這兩種人有著不同的世界觀
  •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孩子讀書究竟有用還是沒用
    《莊子集釋》卷六下《莊子·外篇·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渤海神若說,對井裡的蛙不可與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狹小居處的局限;對夏天生死的蟲子不可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由於它的眼界受著時令的制約;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關於大道理的問題,是由於他的眼界受著所受教育的束縛。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以為自己是對的。
  • 夏蟲不可語冰,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解釋
    這句話出自馮廷巳《謁金門》。南唐皇帝李璟曾拿這句話取笑馮廷巳:「吹皺了一池春水,幹卿何事?」用大白話講,就是:關你屁事!然而,生活中總會有很多人喜歡以己度人。在遇到與他們自己認知層面不一致的事情時,他們會堅信自己一定是對的。在他們看來,事情沒有真相,凡是和自己認知不一致的,就等同於錯的、不好的、虛假的、無用的。那麼,他是否值得我們去爭辯呢?
  • 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有什麼現實意義?
    「夏蟲不可語冰」透露出的是一種無奈感,有時候真正的意思是「夏蟲無法語冰」,或者說是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想在有生之年遍覽世間美景,或者參透所有知識都是不現實的。倘若渾渾噩噩做井底之蛙尚好,只怕曾經跳出井口一瞥外界春光,最終仍被地心引力拉回井下。當兩個人的認知水平相差太多,根本說不通時,不如不說。
  • 夏蟲不可語冰這句話對麼
    剛看到這段話時,自己也就笑一笑過去了,也沒有思考什麼,仔細想一下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往往對別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而對他們的痛苦卻置若罔聞。我們習慣了以自己的立場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一個人,一件事。如果我們能設身處地的現在對方角度上去想,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和諧很多。
  • 夏蟲不可語冰
    文|王玉河夏蟲不可語冰是《莊子·秋水》裡的一句話,意思是你不可以跟只在夏天生存的蟲子,談冰是什麼東西,因為它沒有在冬天生活過,對冰不會有概念。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也是這個道理。同樣,對井裡的青蛙,你跟它談大海的廣闊,它也是不知道的,因為它們都受到自身生存時空的限制。
  • 莊子的九句大實話,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莊子的九句大實話,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大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會失敗。點評:求知是人生的一部分,但絕對不是人生的全部。
  • 莊子的大智慧:井蛙不可以語海,夏蟲不可以語冰
    點評:都喜歡聽好聽的,不喜歡聽不好聽的;都喜歡聽別人誇獎自己的,不喜歡聽別人批評自己的,這是人之常情。 一個人聽順耳之言,別人捧兩句,拍兩句,舒服,這個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只能聽順耳之言,聽不得逆耳之言,那麼這個人就會有麻煩。
  • 楊麗萍不生孩子引非議,網民多管閒事,夏蟲不可語冰?
    對於這種不太友好的留言,楊麗萍作出的回應很雅致:人會走向衰老,走向死亡,誰也救不了你,但你的精神是年輕的,你的氣息是美好的,就會散發出來一種特殊的味道。只要自己過得好,沒有傷害其他人,就可以。謝謝大家的理解和愛,望我們都能自在,如我。
  • 菜場要求女攤販不超45歲,不是關懷是夏蟲不可語冰
    菜場要求女攤販不超45歲,不是關懷是夏蟲不可語冰 2020-10-24 15: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莊子的「夏蟲不可以語冰」,聰明的人讀出的絕不止這三點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莊子》這句話出自《莊子》的秋水篇,其中「夏蟲不可以語冰」這句話得到了很多人的讚許,在遇到談不攏的人和事的時候《秋水》篇莊子這句話的意思,若是自己翻譯翻譯,意思就是說:對著井裡的蛙,不可以和它談論關於海的事情,因為井底之蛙眼界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