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024個人,在他們的面前擺著一道門,這道門很重,需要用力推才能推開,而其中有一半是生門一半是死門,也就是說,這1024人中,有一半的人會死,一半的人能夠活下來。
然後再往前走,還剩下512個人,其中依然是一半的生門,一半的死門,最後剩下256個人。
往前走,依然還沒有結束,依次是一半的人活下來,剩下128人、64人、32人、16人、8人、4人、2人,直到最後只剩下一人,這個遊戲就結束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揭示了一個非常真實的道理。
這個最後剩下來的人,我們叫他成功者,我們問成功者,你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他的回答是:你只要一直往前走把門推開你就成功了。
他說的很對,這就是他的成功經驗。但我們大多數人會忽略,其中失敗的1023人,於是照著成功者的經驗去做,最終大概率成為了1023個失敗者中的一員。
當我們看全局才會知道,倖存下來的的人提供的經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分「真相」而已。這就叫倖存者偏差。
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
有的人不是靠高學歷很早就進入社會通過努力奮鬥取得成功,他會告訴你讀書無用論,文憑沒用;有的人找工作因為學歷不夠找工作處處碰壁,他會告訴你,學歷是敲門磚非常有用;有的人因為努力學習考入高等學府,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工作起點比一般人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會告訴你學歷努力都很重要。
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是否成功,都是一個概率問題,往往最後成功的那個人的例子會被當成成功典範,來作為教別人成功教材,但最終大部分人成為了故事中的1023個中的一員,原因就是「倖存者偏差」給出的答案讓你誤以為是全局解決方案,導致失敗。
100個小學學歷的人最終有一個成功了,有人就會說不讀書也可以成功;100個博士其中有一個失敗了,有人就會說讀書讀博無用之類的話。但你知道社會真相嗎?大概率博士生薪水比碩士高,碩士生薪水比本科生高,本科生學歷比大中專學歷的薪水要高,中專高中學歷比小學學歷薪水高。
所以我們在對待問題借鑑經驗的時候千萬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誤導。這裡給大家一個建議,如果沒有多次試錯的機會,諸如讀書考學歷文憑之類的事,一定要重視,儘可能的拿到高文憑。如果有多次試錯機會的事,在借鑑別人經驗的時候,可以去自己嘗試獲取屬於自己的經驗,諸如找工作之類的事。
知道了倖存者偏差這個概念,可以讓我們儘可能清楚的知道如何趨吉避害,減少盲目聽取別人意見帶來的試錯成本的次數,從而增加我們成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