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做題家」已淪為「985廢物」?倖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

2021-01-08 澎湃新聞
圖片來源:IC photo

最近,「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兩個說法很火。

這都起源於豆瓣上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該小組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小組至成立三個月以來,目前加入人數已經近10萬。

「小鎮做題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他們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一流高校,以為人生從此平步青雲,怎料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不僅泯然眾人,與來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學相比,更是有著懸殊的差距,畢業找工作時完全沒有優勢,心酸地淪為「985廢物」。

無論是「小鎮做題家」還是「985廢物」,主要代表的是小鎮青年的一種自嘲。這樣的自嘲是妄自菲薄,還是事出有因?「小鎮做題家」又能做些什麼?

1

「小鎮做題家」的現實無奈

高三學子都聽過這樣無數老師們反覆念叨的一個說法:高三再苦再累也堅持住,只要挺住了,到了大學就自由了。

「小鎮做題家」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到了「985」也不意味著未來都是坦途了,有的人依然走在狹窄小路上。這是因為上了「985」,比拼的不僅是成績(每個人成績都挺好),比拼的更是視野、眼界、外語水平、口才、社交能力等。而「小鎮做題家」幾乎全方位落後了——他們的主要能力只有做題了。

這背後有著現實的無奈:不是「做題家」們不夠努力,而是「小鎮」的四角天空就那麼大。階層對人的影響包括成長環境、物質條件、教育資源、人際圈和關係圈、觀念和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

美國學者安妮特·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一書中闡述了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狀況,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貧富家庭的差別,錢不是唯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家庭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哈佛大學的羅伯特·D·帕特南教授在《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一書中,也從家庭、家教、學校、社區四個方面向我們生動闡述了:為何一些貧困子弟無論如何努力,最終常常只能悽涼夢碎。

置換到中國的現實語境裡,一般而言,大都市青年比小鎮青年優越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成長環境並沒有太多物質憂慮,他們的父母有更多精力親自撫養教育他們,他們有機會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條件去看更廣闊的世界、有底氣去接受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敗,他們的觀念可能更開放、視野更開闊、膽識上更具魄力、性格上更為果斷。他們不僅會做題,他們也擁有更多的資源、人脈、見識等。

我們並不否認小鎮青年裡也有開明的老師、開明的父母,但整體上看,小鎮的文化氛圍與信息流動,和大都市有所差距。這是「小鎮做題家」剛進入「985」產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

這種客觀上的差距,背後指向的其實是輿論中經常提及的城鄉之間的二元對立以及資源差距。消弭二者之間的隔閡,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為功。

圖片來源:IC photo

2

「倖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

當客觀存在的現實難題一時半會沒法徹底解決時,有情緒上的不滿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小鎮做題家」的自嘲。但「985廢物」這樣的說法,也過於妄自菲薄了。

「小鎮做題家」可能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邏輯謬論裡,他們看到的只是篩選後的結果,而沒有看到篩選的過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話說的「沒來的人請舉手」。「985」裡的「小鎮做題家」發現,他們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牛逼得不得了,一畢業年薪幾十萬,或者拿到世界頂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要麼就是考公務員進了國家部門。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樣的精英又有多少?

雖然「小鎮做題家」跟學校裡其他精英同學相比也許有差距,但跟社會上同齡的大部分青年相比,他們仍舊是「精英」。因為能夠考進「211」、「985」高校的人,本來就鳳毛麟角。2012年的數據顯示,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4.21%,其中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1.58%。

「小鎮做題家」所擁有的改變命運的選擇和機會,高於大部分小鎮青年。很多小鎮青年早早輟學外出打工,可能一輩子只能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實現階層流動的機會稀少。當「小鎮做題家」眼中只盯著那些成功者的時候,千千萬萬普通青年都成了「沒來的人」,他們沒有舉手。

其結果就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寫道的:「人類物質方面的實際擁有極大地豐富了,隨之而來的竟然是一種揮之不去且愈顯強烈的『一無所有』的感覺,以及對這種感覺的恐懼!同那些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地上辛勤耕作卻對歲尾收成毫無把握的祖先比起來,現在的生活富有且充滿機遇的這些歐洲後裔們對身份的焦慮、對所有之物的擔憂遠甚於他們的祖先。」

「小鎮做題家」對身份的焦慮比其他小鎮青年更強烈,也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一無所有」的感覺。因此豆瓣上沒有「二流本科廢物引進小組」「大專廢物引進小組」,反倒是「985」的學生,以「廢物」自嘲。

「小鎮做題家」可以偶爾喪,但不必真的氣餒。高考那麼辛苦的「做題」都熬得過來,人生的其他「做題」也同樣可以一個個去挑戰。外語差,可以學習;眼界狹窄,可以努力拓寬;社交能力較弱,可以試著走出舒適區去與人結識……

雖然客觀的現實問題,導致「小鎮做題家」在起點上要更費力,但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競賽,把「做題」的專注、努力、細心一以貫之,或許在人生的中途就彎道超車了。

文 | 從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周知道」(ID:nz_zhidao),原文首發於2020年8月12日,標題為《「小鎮做題家」是「985廢物」?太妄自菲薄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原標題:《「小鎮做題家」已淪為「985廢物」?》

相關焦點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阿卡索靠什麼緩解教育尷尬?
    近來,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此詞一出,便迅速火遍整個網絡。這個詞語來源於豆瓣上一個名為 「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特指那些來自小鎮或者農村的孩子,他們埋頭苦讀,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985或211之類的名校。
  • 「小鎮做題家」淪為「985廢物」,趣趣ABC提高孩子英語綜合能力
    近來,網絡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此詞一出,便迅速火遍整個網絡。這個詞語來源於豆瓣上一個名為「 985 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特指那些來自小鎮或者農村的孩子,他們埋頭苦讀,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985 或211 之類的名校。
  • 小鎮做題家:考上了985/211,我依舊是個廢物嗎?
    自從這個詞火了以後,各種觀點紛至沓來: 「985/211錄取率都在個位數,小鎮做題家就是優等生無病呻吟。」 「小鎮做題家反映的是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教育不平等」 「小鎮做題家是無能者的自我開脫,把自己的不努力歸結到大環境不好」 所以這期內容,我想展開講講我眼裡的「小鎮做題家」。
  • 「小鎮做題家」背後的世界:出身小鎮的985大學生為何自嘲廢物?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小鎮做題家」,語出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這個帶有自嘲性的稱呼指的是從小鎮或小城市依靠優秀成績考入「985大學」的一群人。他們的共性在於,高中階段因成績優秀而擁有的光環,在進入大學之後迅速瓦解——「家境」「英語口語」和「社交能力」都成為了橫亙面前的障礙。
  • 我就是你們說的「小鎮做題家」,請不要說我高分低能!
    這些人被稱為——「小鎮做題家」。靠優異的成績考入985、211,卻發現自己一無所事,心態也很快崩了。小鎮做題家,這個略帶自嘲的稱呼,足以概括他們的曾經嗎?或者我們把問題引向更深入:現有教育模式出了什麼問題,小鎮做題家的出路又在哪裡?這裡轉載兩篇來自「小鎮做題家」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985廢物:一個名為「優秀」的命運陷阱
    當「985,211」「雙一流」,這些關鍵詞不斷吸引人們的目光,填志願尚未開始的時候,知乎站內搜索就已經突破37萬次。不能進入985,211是失敗的嗎?」「偏遠地區的985和大城市的211應該去哪?」「985,211的學生畢業後與普通學生的差距有多大?」
  • 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這個例子生動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人們的統計對象,往往來源於特定群體,從而造成認識的偏差。因「倖存者偏差」發生錯誤的問題比比皆是。 有個段子說:小米手機取得巨大成功後,雷軍用調查小米手機的方法來設計小米電視,效果卻很不理想。雷軍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提醒他:小米手機的用戶,有多少家人家有客廳呢?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 深度探訪|「倖存者」的誤導下,那些沉寂的二本畢業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但在熱鬧過後,小編卻隱隱察覺到一絲被「先富起來的人」傳遞出的倖存者偏差,和在基層崗位沉默立足的大多數人普遍的焦慮感。這些話題,總伴隨著階層、教育、出身和機遇的話題中出現。01倖存者偏差:「先富」真會拉你一把嗎?
  • 認清網絡佔卜實質,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迷惑雙眼
    據報導,線上佔卜已逐漸從娛樂走向牟利,高收費、花式營銷等亂象層出不窮,一些所謂的佔卜師依靠「水軍」刷人氣,如果顧客給出不滿意評價就拉黑。部分沉迷於線上佔卜的年輕人在迷茫焦慮中淪為被詐騙的對象,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  根據筆者平時的觀察,相信塔羅牌等網絡佔卜的以年輕群體為主,甚至不乏高學歷者的擁躉。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們會請教佔卜師;婚戀生活出現了矛盾和縫隙,也會找佔卜師算一卦。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思想有點跳躍 ,毫無聯繫的就想到了另一個理論「 倖存者偏差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總喜歡說「 讀書有什麼用 ,我的小學同學 XXX ,他從小成績一塌糊塗 ,初中都沒念完就退學了 ,現在生意做得可大了 ,我本科畢業還不是租著房吃著泡麵朝九晚五 。」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雖然有些個別人,沒有讀過多少年的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與努力下,走向了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努力了一輩子,仍然難以成功。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2000多年前,羅馬雄辯家、文學作家、思想家、陰謀政治家西塞羅講了下面這個故事:有人把一幅畫給一位無神論者看,畫上畫著一群正在祈禱拜神的人,並告訴他,這些人在隨後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來。無神論者淡淡一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讀《隨機漫步的傻瓜》,自強不息才是英雄氣概
    這也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荷馬史詩裡的敘事詩)我們只看到成功者,因而形成了對機遇的錯誤看法,比如說我們常會認為長得英俊漂亮的人薪水會比較高,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經常只會注意到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或者說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容易被我們注意到罷了。推論上的一大問題是:靠資料下結論的人,往往會比別人更快、更有信心地墜入陷阱中。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能代表你能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典型的故事。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同樣還有更多人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人們如果只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偏差。
  • 期貨交易是不是一場倖存者偏差
    他之前十幾年是不是倖存者偏差?我們該如何避免?在純粹的投機領域,拉長周期來看,所有的交易者最終都會離開市場,只不過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身無分文甚至負債,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尚有盈餘,真正能夠在頂峰激流勇退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包括那些我們曾仰望的各色股神期神。如果說,整個交易生涯真的是一個生存者偏差,最後都會被淘汰離場,那麼該如何解釋傑西利佛莫爾的三起三落?
  • 90後985女高材生淪為陪酒妹,住處裝滿監控,過得像「狗」!
    90後985女高材生淪為陪酒妹,住處裝滿監控,過得像「狗」!>楊某是個來自重慶的90後從小父母經商,家境優越後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一所重慶市985重點大學
  • 貝利烏鴉嘴到底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真的每次都不準?
    貝利烏鴉嘴到底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真的每次都不準?1.02世界盃,決賽前貝利看好祖國奪冠。巴西最終奪冠。2.04歐洲杯,貝利看好東道主有葡萄牙走得很遠,葡萄牙最後打進決賽。3.06年世界盃一開始貝利就不看好大熱門的祖國,到法國和巴西的淘汰賽前也不看好。巴西最終被法國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