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兩個說法很火。
這都起源於豆瓣上一個叫做「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該小組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小組至成立三個月以來,目前加入人數已經近10萬。
「小鎮做題家」指的是,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他們靠著拼命刷題擠進了一流高校,以為人生從此平步青雲,怎料到了大學才發現自己不僅泯然眾人,與來自大都市的精英同學相比,更是有著懸殊的差距,畢業找工作時完全沒有優勢,心酸地淪為「985廢物」。
無論是「小鎮做題家」還是「985廢物」,主要代表的是小鎮青年的一種自嘲。這樣的自嘲是妄自菲薄,還是事出有因?「小鎮做題家」又能做些什麼?
1高三學子都聽過這樣無數老師們反覆念叨的一個說法:高三再苦再累也堅持住,只要挺住了,到了大學就自由了。
「小鎮做題家」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如果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到了「985」也不意味著未來都是坦途了,有的人依然走在狹窄小路上。這是因為上了「985」,比拼的不僅是成績(每個人成績都挺好),比拼的更是視野、眼界、外語水平、口才、社交能力等。而「小鎮做題家」幾乎全方位落後了——他們的主要能力只有做題了。
這背後有著現實的無奈:不是「做題家」們不夠努力,而是「小鎮」的四角天空就那麼大。階層對人的影響包括成長環境、物質條件、教育資源、人際圈和關係圈、觀念和價值觀等諸多方面。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
美國學者安妮特·拉魯在《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一書中闡述了貧困家庭和中產家庭的狀況,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貧富家庭的差別,錢不是唯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家庭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哈佛大學的羅伯特·D·帕特南教授在《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一書中,也從家庭、家教、學校、社區四個方面向我們生動闡述了:為何一些貧困子弟無論如何努力,最終常常只能悽涼夢碎。
置換到中國的現實語境裡,一般而言,大都市青年比小鎮青年優越的地方在於,他們的成長環境並沒有太多物質憂慮,他們的父母有更多精力親自撫養教育他們,他們有機會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有條件去看更廣闊的世界、有底氣去接受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敗,他們的觀念可能更開放、視野更開闊、膽識上更具魄力、性格上更為果斷。他們不僅會做題,他們也擁有更多的資源、人脈、見識等。
我們並不否認小鎮青年裡也有開明的老師、開明的父母,但整體上看,小鎮的文化氛圍與信息流動,和大都市有所差距。這是「小鎮做題家」剛進入「985」產生心理落差的主要原因。
這種客觀上的差距,背後指向的其實是輿論中經常提及的城鄉之間的二元對立以及資源差距。消弭二者之間的隔閡,無法一蹴而就,需要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為功。
圖片來源:IC photo2當客觀存在的現實難題一時半會沒法徹底解決時,有情緒上的不滿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小鎮做題家」的自嘲。但「985廢物」這樣的說法,也過於妄自菲薄了。
「小鎮做題家」可能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邏輯謬論裡,他們看到的只是篩選後的結果,而沒有看到篩選的過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話說的「沒來的人請舉手」。「985」裡的「小鎮做題家」發現,他們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牛逼得不得了,一畢業年薪幾十萬,或者拿到世界頂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要麼就是考公務員進了國家部門。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樣的精英又有多少?
雖然「小鎮做題家」跟學校裡其他精英同學相比也許有差距,但跟社會上同齡的大部分青年相比,他們仍舊是「精英」。因為能夠考進「211」、「985」高校的人,本來就鳳毛麟角。2012年的數據顯示,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4.21%,其中985的全國平均錄取率為1.58%。
「小鎮做題家」所擁有的改變命運的選擇和機會,高於大部分小鎮青年。很多小鎮青年早早輟學外出打工,可能一輩子只能從事辛苦的體力勞動,實現階層流動的機會稀少。當「小鎮做題家」眼中只盯著那些成功者的時候,千千萬萬普通青年都成了「沒來的人」,他們沒有舉手。
其結果就是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寫道的:「人類物質方面的實際擁有極大地豐富了,隨之而來的竟然是一種揮之不去且愈顯強烈的『一無所有』的感覺,以及對這種感覺的恐懼!同那些在中世紀的歐洲大地上辛勤耕作卻對歲尾收成毫無把握的祖先比起來,現在的生活富有且充滿機遇的這些歐洲後裔們對身份的焦慮、對所有之物的擔憂遠甚於他們的祖先。」
「小鎮做題家」對身份的焦慮比其他小鎮青年更強烈,也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一無所有」的感覺。因此豆瓣上沒有「二流本科廢物引進小組」「大專廢物引進小組」,反倒是「985」的學生,以「廢物」自嘲。
「小鎮做題家」可以偶爾喪,但不必真的氣餒。高考那麼辛苦的「做題」都熬得過來,人生的其他「做題」也同樣可以一個個去挑戰。外語差,可以學習;眼界狹窄,可以努力拓寬;社交能力較弱,可以試著走出舒適區去與人結識……
雖然客觀的現實問題,導致「小鎮做題家」在起點上要更費力,但人生是一場漫長的競賽,把「做題」的專注、努力、細心一以貫之,或許在人生的中途就彎道超車了。
文 | 從易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南周知道」(ID:nz_zhidao),原文首發於2020年8月12日,標題為《「小鎮做題家」是「985廢物」?太妄自菲薄了》,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原標題:《「小鎮做題家」已淪為「985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