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2021-03-01 小詹學Python

昨天開題答辯 ,答辯完後一個一起答辯的小夥伴突然喊住我 ,打開公眾號 「 小詹學python 」 界面問我 :誒 ,小詹 ,這個是你的公眾號嗎 ?

原來是這位小夥伴從別的公眾號看到小詹了 ,其實小詹為了把生活和業餘愛好分隔開 ,特意申請了一個專用微信號 ,想著生活回歸生活 ,愛好歸愛好的 。

可是一年以來 ,慢慢的就有身邊的朋友發現了這個號的存在 。其實前幾天 ,也有一個就讀北大的高中同學突然微信我 : 咋搞起公眾號了 ?這個老哥是在新版微信的看一看裡邊看到的 。

果然 ,網際網路時代 ,世界好小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 六度空間理論   吧 ?於是感慨之餘 ,發了一條朋友圈 :

六度空間理論: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 ,名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理論指出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也就是說 ,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見圖所示 。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 ,也叫小世界理論 。

網友多神人 ,有評論說 ,我居然也可以聯繫到川普啊 !聯繫誰不好 ?聯繫這個「 IDIOT 」,搞笑.jpg 。

思想有點跳躍 ,毫無聯繫的就想到了另一個理論「 倖存者偏差 」。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總喜歡說「 讀書有什麼用 ,我的小學同學 XXX ,他從小成績一塌糊塗 ,初中都沒念完就退學了 ,現在生意做得可大了 ,我本科畢業還不是租著房吃著泡麵朝九晚五 。」

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這種人的這種邏輯 ,真怕是腦子進了水 ,統計學怕是不及格吧 。

用這種特例來論證讀書無用論 ,一定是沒了解倖存者偏差這個理論 。

倖存者偏差最早來源於英軍對戰鬥機改進做的統計 ,根據對飛回來的受損灰機的統計發現其主要受損部位集中在機翼 ,所以結論是應當減少機腹的裝甲加強機翼的裝甲 ?

這個結論顯然是可笑的 ,造成這種偏差的原因是機腹中彈的灰機大多數都墜毀了,統計結論產生了偏差 ,這個偏差被命名為 「 倖存者偏差 」

就像是小學班級春遊 ,老師問 :集合 ,所有人都到了嗎 ?沒到的同學請舉手 !沒人舉手 ,嗯 ,人到齊了我們出發 !

憋住不笑 。實在憋不住就笑出來吧 ,然後記住 ,網際網路人一定要知道點倖存者偏差 。

往期推薦:

過去這一年 ,這個公眾號的成績單 !

歡迎關注這個騷包程序猿👆

相關焦點

  • 六度空間理論
    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等
  • 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
    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月光麻木轉載▼標籤:六度空間 理論 六度分隔 雜談 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
  • 六度空間理論在社交中的蛛絲馬跡
    六度空間理論六度空間理論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
  • 六度空間理論是什麼?真的存在嗎?
    絕大部分人都曾聽說過「六度空間理論」,又稱「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即世界上的任意兩個人之間都可以通過六層以內的朋友鏈而聯繫起來
  • 六度空間理論與鄧巴數字
    「六度空間」理論又稱作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論,由時任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提出。該理論認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 六度空間
    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微軟將六度空間理論精確為6.6人
    所謂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又稱六度分割理論、六度理論、小世界理論等,簡單地說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
  • 六度空間理論新驗證,通過6人就可結識任何人?
    懸賞1萬美金聯繫歐巴馬韓隱博26歲,在上海工作,他所著新書《正在爆發的網際網路革命》的理論基礎是:與地球上的任何人建立聯繫,最多只需要6個人(這也叫「六度空間理論」);他懸賞請人介紹歐巴馬,也是想證明這一理論。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的焦建利教授對韓隱博懸賞一事頗感興趣。他認為,從理論上說通過最多6人是可以認識歐巴馬的,但歐巴馬總統很忙,很可能理會不了這事。
  • 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這個例子生動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人們的統計對象,往往來源於特定群體,從而造成認識的偏差。因「倖存者偏差」發生錯誤的問題比比皆是。 有個段子說:小米手機取得巨大成功後,雷軍用調查小米手機的方法來設計小米電視,效果卻很不理想。雷軍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提醒他:小米手機的用戶,有多少家人家有客廳呢?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 「六度分隔」理論
    他做了一次連鎖信實驗,結果發現了「六度分隔」現象。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批志願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由於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標,米爾格蘭姆就讓志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繫的親友,並要求每一個轉寄信函的人都回發一個信件給米爾格蘭姆本人。
  • 「六度分離」理論獲證實
    兩個陌生人六步就能搭上關係我們可以舉例來解釋「六度分離」理論:A和B曾在舞會上共舞一曲,B曾是C的室友,C又從D那借過一輛自行車,以此類推,最終第一個人A就和最後一個人以這種方式聯繫到了一起。也就是說,通過個人的關係網,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中間其實最多只隔著6個人,只用6個人就可以將兩個陌生人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六度分離」理論的基礎。「六度分離」最早出現在小說中「六度分離」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匈牙利作家考林西在他的短篇小說《枷鎖》中就寫到,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建立起聯繫。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 微信「話題標籤」:六度理論與二度理論的「兼容」悖論
    產品經理圈裡,張小龍的克制、微信的極簡主義,擁有大批的擁躉和信徒。 這個「話題標籤」的功能,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看,都和極簡、克制和不打擾用戶的張小龍式理念不沾邊。 微信裡的「六度空間理論」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提到營銷推廣離不開「兩微一抖」,抖音作為短視頻APP暫且掛起不提(視頻內容娛樂性天然強過媒體性)。
  • 科普 | 六度分隔理論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米爾格拉姆提出,是指世界上任何互不相識的兩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間人就能夠建立起聯繫,也被稱之為小世界現象。六度分割理論揭示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存在普遍聯繫」的規律,描述了任意兩個人之間建立聯繫的複雜度。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雖然有些個別人,沒有讀過多少年的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與努力下,走向了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努力了一輩子,仍然難以成功。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能代表你能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典型的故事。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同樣還有更多人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人們如果只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偏差。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那到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所謂「倖存者偏差」模型就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倖存者時,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而產生思維分析模型。我們還是先來深入了解「倖存者偏差」模型經典轟炸機加裝鋼板的案例吧。
  • 認清網絡佔卜實質,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迷惑雙眼
    工作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們會請教佔卜師;婚戀生活出現了矛盾和縫隙,也會找佔卜師算一卦。總而言之,在一些玩家的眼裡,萬事萬物仿佛都可以通過佔卜預測,拿不準的主意也可以由塔羅牌代勞。  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娛樂活動,玩玩塔羅牌倒也無傷大雅。畢竟,職場人士工作壓力大,需要找到情緒舒緩的空間,而塔羅牌等佔卜具有心理暗示的功能,能夠讓人在一定時期內從硬邦邦的現實生活中獲得某種解脫。
  • 期貨交易是不是一場倖存者偏差
    他之前十幾年是不是倖存者偏差?我們該如何避免?在純粹的投機領域,拉長周期來看,所有的交易者最終都會離開市場,只不過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身無分文甚至負債,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尚有盈餘,真正能夠在頂峰激流勇退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包括那些我們曾仰望的各色股神期神。如果說,整個交易生涯真的是一個生存者偏差,最後都會被淘汰離場,那麼該如何解釋傑西利佛莫爾的三起三落?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讀《隨機漫步的傻瓜》,自強不息才是英雄氣概
    這也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荷馬史詩裡的敘事詩)我們只看到成功者,因而形成了對機遇的錯誤看法,比如說我們常會認為長得英俊漂亮的人薪水會比較高,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經常只會注意到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或者說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容易被我們注意到罷了。推論上的一大問題是:靠資料下結論的人,往往會比別人更快、更有信心地墜入陷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