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數學領域的猜想,名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中文翻譯包括以下幾種: 六度分割理論或小世界理論等。 理論指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見圖所示。這就是六度分割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也稱六度空間理論、六度分隔理論。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件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要五個中間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這種現象,並不是說任何人與其他人之間的聯繫都必須通過六個層次才會產生聯繫,而是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通過一定的方式,總能夠產生必然聯繫或關係。顯然,隨著聯繫方式和聯繫能力的不同,實現個人期望的機遇將產生明顯的區別。
六度空間理論示意圖
社會網絡其實並不高深,它的理論基礎正是「六度分割」。而社會性軟體則是建立在真實的社會網絡上的增值性軟體和服務。有這麼一個故事,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在女生聯誼會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不管理論如何深奧,「六度分割」和網際網路的親密結合,已經開始顯露出商業價值。人們在近幾年越來越關注社會網絡的研究,很多網絡軟體也開始支持人們建立更加互信和緊密的社會關聯,這些軟體被統稱為「社會性軟體」 。例如Blog就是一種社會性軟體,因為Blog寫作所需要的個性和延續性,已使Blogger圈這種典型的物以類聚的生態形式,越來越像真實生活中的人際圈。據致力於研究社會軟體的毛向輝介紹,國外當今更流行的是一種快速交友,或者商業聯繫的工具,例如LinkedIN。人們可以更容易在全球找到和自己有共同志趣的人、更容易發現商業機會、更容易達到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交流,等等。
社會性軟體的定義很多,而且都在不斷的發展演變過程之中。它的核心思想其實是一種聚合產生的效應。人、社會、商業都有無數種排列組合的方式,如果沒有信息手段聚合在一起,就很容易損耗掉。WWW成功地將文本、圖形聚合在一起,使網際網路真正走向應用;即時通訊又將人聚合在一起,產生了ICQ和OICQ這樣的工具。然而這還是虛擬的,虛擬雖然是網絡世界的一種優勢,但是和商業社會所要求的實名、信用隔著一條鴻溝。通過熟人之間,通過「六度分割」產生的聚合,將產生一個可信任的網絡,這其中的商業潛能的確是無可估量的。
聚合作為社會研究的對象也具有實際價值。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個算法,能夠識別一篇文章中某些文字的「突發」增長,而這些「突發」增長的文字可以用來快速識別最新的趨勢和熱點問題,因此能夠更有效地篩選重要信息。過去很多搜索技術都採用了簡單計算文字 /詞組出現頻率的方法,卻忽略了文字使用增加的速率。如果這種方法應用到廣告商,就可以快速找到潛在的需求風尚。
社會、網絡、地域、商業、Blog、sns,這些詞彙你也許都聽麻木了。然而,一旦那些預見先機的人找到聚合它們的商業價值,被改變的絕不僅僅是網絡世界。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米爾格蘭姆把信隨機發送給住在美國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寫有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並要求每名收信人把這封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這名股票經紀人的朋友。這位朋友收到信後,再把信寄給他認為更接近這名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最終,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這名股票經紀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經手6.2次到達。
於是,米爾格蘭姆提出六度分割理論,認為世界上任意兩個人之間建立聯繫,最多只需要6個人
總結六度分割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它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六度分割很好的闡述了一個網狀的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增強了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繫和連接關係,然而它並不完整,也並不足以指導我們的實踐。但這個理論在很大程度上讓人們對於資訊時代的人類社會有了很深的理解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