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泛濫的六度分隔
首先,如果一個網際網路公司門口賣煎餅果子的大爺都知道和你談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這個理論基本已經變成一種常識了。但是常識未必靠譜,所以今天本文就好好來聊一聊這東西的譜。
六度分隔理論的始祖是誰?
答案恐怕出乎多數人意料,此人並不是一個學者,而是一個匈牙利作家Karinthy。在他筆下的一個角色,注意是一個角色,認為,任意兩個人之間可以通過五個參與者而連接起來。——不過Karinthy老爺子恐怕難以想像的是,八十多年之後(老爺子在1929年提出的這個理念),六度分隔理論在網際網路圈如此普及。
(Kar爺帥像)
Kar爺當時怎麼想?
Kar爺(我們簡稱Karinthy老爺爺為kar爺好了)當時為什麼要安排這個角色說這樣的話?原來他當時深深地覺得,人際關機網的高密度增長速度,讓實際社交距離縮短了。所以他打了個比方,安排這個角色說——「We should select any person from the 1.5 billion inhabitants of the Earth – anyone, anywhere at all.」首先,這並不是學術研究的成果;其次,即便我們假定他是經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得出的,但仍然有一點和現在的社會不相符——他的理論中的人口基數是15億,而現在世界人口已逾60億。
Kar爺的這個觀點後來就演變成了學術界的一場大聯歡
學者們是熱愛數字的,六度分隔理論很快就觸及到了學者們的嗨點。我們長話短說,挑一個比較進的研究來說。——2003年,哥倫比亞大學針對這個理論做了一場研究。這個行動被命名為「哥倫比亞小世界項目」,包含24,163個電子郵件鏈,針對13個不同國家的18個目標。將近100,000個人註冊參加,但只有抵達成功率只有3%。而且即便是最短路徑也是多於6步的。某種意義上說,這個數據有點打臉。
六度分隔,海外版的「飯後百步走」?
但很顯然如果一個人吃飯以後只走一百步,對健康的正面影響不會太顯著。而且如果一個人真的精準的只走了一百步,實在太迷信。而對於「六度分隔理論」來說,這個數字6,也更多的是虛指。
不急,更有啟發意義的乾貨來了
理論總要落地到實際。下面來介紹一個筆者認為比較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結果。2007年,Jure Leskovec和Eric Horvitz檢驗了一個包含300億個即時訊息的數據池,涉及人群達兩億四千萬。從中提煉出的數據表明,Microsoft Messenger用戶之間的平均路徑長度是6.這個數字雖然看起來似乎是驗證了六度分隔理論,倒不如說是一次更正。——兩億四千萬人之間的分隔度已經達到6,對於逾六十億人的世界來說,這個數字必然大相逕庭。更何況有一個默認的假設——都是MSN用戶才行。
類似的研究還有很多,而且普遍非常嚴謹科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一些前沿的文獻來看,想必對於產品設計有著更大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基於twitter的統計表明,半數twitter用戶平均只需要4步就可以達到任意用戶。
(六度分隔同名電影)
功與過,隨它去
今天來看,雖然六度分隔理論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爭議,但這個理論仍然堪稱立下顯著功勳——這個理論極大限度的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同名電影,社交網站,電視節目,廣播等等紛紛出現。我們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一些網際網路產品中看到這種思想的影子。只不過,任何理論成果的意義,更多的是在於從中可以激發什麼想法,而不是從中可以迷信什麼。筆者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