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2021-02-22 蟈蟈創新隨筆

    二戰期間,為了減少戰機的損失,英國進行了一項研究:在飛機的哪個部位裝上更厚的裝甲,可以提高防禦能力? 有人研究了那些受傷後飛回來的飛機,建議在彈孔密集的地方增加裝甲——因為這些地方更容易被打中。但有人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油箱下面沒有彈孔。後來他意識到:油箱下面沒有彈孔,是因為油箱中彈的飛機都墜毀了,是無法飛回來的。所以,油箱恰恰是最需要增加裝甲的地方。

 

這個例子生動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人們的統計對象,往往來源於特定群體,從而造成認識的偏差。因「倖存者偏差」發生錯誤的問題比比皆是。

 

有個段子說:小米手機取得巨大成功後,雷軍用調查小米手機的方法來設計小米電視,效果卻很不理想。雷軍百思不得其解。有人提醒他:小米手機的用戶,有多少家人家有客廳呢?這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

 

還有人說: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感覺自己生活在共產主義;看微博上的帖子,卻感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剛上微博時也非常奇怪:怎麼突然冒出來這麼多同性戀和反對拆遷的人?後來意識到,這其實就是一種「倖存者偏差」:能上中央電視臺的,往往側重「正能量」;而有怨言而無處發洩的人,往往跑到微博上去發帖了。「倖存者偏差」的存在,讓兩者都不是真實的世界。

 

對於真正的創新活動,成功率非常低。國外統計過,在技術成功的項目中,能夠取得商業成功的不到10%。這也導致了創新的研究者必須重視「倖存者偏差」。事實上,在技術創新領域,「倖存者偏差」隨處可見。

 

比如,領導要促進科技創新,就去調研校長、院士、專家、勞模等成功人士,問他們有什麼需求。事實上,一個人能成為成功人士,說明其外部環境是不錯的;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卻往往因為沒有話語權,而在領導的視野之外。所以,政策總是不落地、往往是偏向那些情商高的領導。

 

再如,領導到科技院所調查時,專家往往抱怨「最後一公裡的困難」。於是,國家的政策一直是強調要幫助技術人員進行成果轉化。但在我看來,這往往是個偽問題:在市場環境下,投資人多而好的項目少。如果不是技術本身有問題,何來「最後一公裡的困難」?真正的問題往往出現在「第一公裡」的選題、定位,而「最後一公裡」則是技術難以交差的表現。

我講創新課時,內容總是和書本上不一致。後來想明白了:主要是知識的來源不同。我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有成功也有失敗;而書本上的很多知識來源於對成功案例的總結。20多年來,我一直在發展中國家搞創新、在傳統產業搞創新,難度總體上更大些、也更容易產生失誤。所以,我特別重視在各個環節防止失誤,而多數書本關注的則是如何正面解決問題、發達國家如何解決問題、網際網路產業怎麼創新,結論自然不一樣。

 

我在《管中窺道:技術創新的觀念與方法》一書中闡述的理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國內製造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往往與我有很多共同語言,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因為感受的來源是一致的。

相關焦點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這就叫倖存者偏差。我們在求職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諸多問題。通常會去求助成功的「過來人」問問他們,例如,讀書拿大學文憑到底有沒有用?怎麼樣才能找到月薪過萬的工作?怎麼樣在職場中快速升遷?等等問題。上述成功者給出的答案都對,但都是倖存者偏差。都只是一部分真相。這就跟我們小學語文課本裡面的一篇文章《小馬過河》一樣,我們問別人得到的成功經驗答案永遠是片面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 六度空間理論和倖存者偏差 !
    思想有點跳躍 ,毫無聯繫的就想到了另一個理論「 倖存者偏差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總喜歡說「 讀書有什麼用 ,我的小學同學 XXX ,他從小成績一塌糊塗 ,初中都沒念完就退學了 ,現在生意做得可大了 ,我本科畢業還不是租著房吃著泡麵朝九晚五 。」
  • 有一種讀書無用論,叫做「倖存者偏差」
    像這種讀書無用論,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了。雖然有些個別人,沒有讀過多少年的書,卻因各種機緣巧合與努力下,走向了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努力了一輩子,仍然難以成功。因此,不讀書想要成功,並不是大家所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你所見到,所聽到那些不讀書也能成功的,只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你看到的,只能代表你能夠看到的「倖存者偏差」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如果直接解釋這個詞的含義,可能大家會覺得比較抽象,無法很好地去理解。這就是倖存者偏差的一個典型的故事。換句話說,人們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們能夠看到的,同樣還有更多人們看不到的東西。而人們如果只根據自己看到的現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為什麼能夠看到這些現象的原因,就很可能會因此造成偏差。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那到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所謂「倖存者偏差」模型就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倖存者時,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而產生思維分析模型。我們還是先來深入了解「倖存者偏差」模型經典轟炸機加裝鋼板的案例吧。
  • 期貨交易是不是一場倖存者偏差
    他之前十幾年是不是倖存者偏差?我們該如何避免?在純粹的投機領域,拉長周期來看,所有的交易者最終都會離開市場,只不過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身無分文甚至負債,有的交易者離開的時候尚有盈餘,真正能夠在頂峰激流勇退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包括那些我們曾仰望的各色股神期神。如果說,整個交易生涯真的是一個生存者偏差,最後都會被淘汰離場,那麼該如何解釋傑西利佛莫爾的三起三落?
  •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讀《隨機漫步的傻瓜》,自強不息才是英雄氣概
    這也是倖存者偏差的問題。(《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荷馬史詩裡的敘事詩)我們只看到成功者,因而形成了對機遇的錯誤看法,比如說我們常會認為長得英俊漂亮的人薪水會比較高,其實這是因為我們經常只會注意到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或者說那些薪水比較高的人容易被我們注意到罷了。推論上的一大問題是:靠資料下結論的人,往往會比別人更快、更有信心地墜入陷阱中。
  • 認清網絡佔卜實質,不要被「倖存者偏差」迷惑雙眼
    從心理學上來說,不管怎麼樣的算命都存在一種「倖存者偏差」,歪打正著算準的案例會被無限放大,不光被佔卜師大做文章,也讓顧客信以為真,而算不準的情況則被人們忽視,或者被各種子虛烏有的藉口搪塞。  可以說,只要花錢請人算命,那唯一的結果就是受騙上當。
  • 貝利烏鴉嘴到底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真的每次都不準?
    貝利烏鴉嘴到底是倖存者偏差,還是真的每次都不準?1.02世界盃,決賽前貝利看好祖國奪冠。巴西最終奪冠。2.04歐洲杯,貝利看好東道主有葡萄牙走得很遠,葡萄牙最後打進決賽。3.06年世界盃一開始貝利就不看好大熱門的祖國,到法國和巴西的淘汰賽前也不看好。巴西最終被法國淘汰。
  • 倖存者偏差父母得知道
    各項落戶要求總結起來,就是高學歷高文化或者是某領域裡的技術人才等等。另外還有就是嫁給本地戶口了。可網友覺得的,楊超越出身於農村,後來當上明顯,學歷、文化、技術等都不符合上海落戶條件,為什麼她就可以輕鬆落戶上海呢?把丁真入職國企和楊超越落戶上海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看,表面的原因就是他們紅,有流量。所以網友們就都說讀書無用了,還不如當個網紅,賺錢更多。
  • 那些講故事的倖存者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倖存者偏差」。了解這個概念,能影響我們人生中很多重大的決策。在介紹這個概念之前,先想幾個問題。第一個,如果你擁有馬雲的所有品質,你是否就會像他一樣有錢?第二個,如果將你的大腦換成了巴菲特的大腦,炒股是否也能無往而不利?
  • 微淼商學院乾貨分享:投資中的損失厭噁心理與倖存者偏差
    盲目羨慕直播帶貨暴富的人們,就是典型的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思維當中。倖存者偏差來源於二戰。1941年二戰時期,美國飛機被擊落的頻率非常高,因此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沃德,應軍方的要求開始研究「如何才能降低飛機被擊落的頻率」的課題,來提高飛機的生存率。沃德研究大量戰場倖存下來的飛機,發現飛機的機翼被擊中的頻率是最高的,而機尾被擊中的頻率是最低的。
  • 普羅米修斯:對異形的倖存者偏差,使愚蠢的人類本末倒置
    這只是人們因為對異形的恐懼心理所產生的倖存者偏差,異形對工程師而言根本就沒有那麼重要!
  • 倖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
    圖片來源:IC photo2「倖存者偏差」導致的焦慮當客觀存在的現實難題一時半會沒法徹底解決時,有情緒上的不滿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小鎮做題家」的自嘲。但「985廢物」這樣的說法,也過於妄自菲薄了。「小鎮做題家」可能陷入了「倖存者偏差」的邏輯謬論裡,他們看到的只是篩選後的結果,而沒有看到篩選的過程。更形象的比喻,就是冷笑話說的「沒來的人請舉手」。「985」裡的「小鎮做題家」發現,他們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牛逼得不得了,一畢業年薪幾十萬,或者拿到世界頂尖高校的全額獎學金,要麼就是考公務員進了國家部門。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這樣的精英又有多少?
  • 郭朝暉,數位化背景下的工程與技術創新
    2000年獲得寶鋼首次頒發的最高榮譽,金牛獎章、2002年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第五屆全國優秀青年創新獎等。《管中窺道:技術創新的觀念與方法》作者、《三體智能革命》等書合著作者。重要觀點1創新其實非常難、失敗的概率非常高。對此,我們很多人體會不到。因為人們對創新的理解往往受到「倖存者偏差」的幹擾。
  • 網絡主播真實收入曝光:不懂「倖存者偏差」,你會以為錢很好賺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154:倖存者偏差》中提到:雖然成為明星是小概率事件,但仍然有很多人揣著「明星夢」前赴後繼。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成功者的能見度,壓倒性地高過失敗者,人們總會系統性地高估獲得成功的希望,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 創新藥研發中的靶標偏差及解決之道
    隨著人們對疾病在分子層面機制的深入理解、預測模型和技術的持續進步,藥物靶標的數量在不斷增加。表面上看,藥物研發的靶標池似乎已經相當寬廣,但是在實際研發中,藥企仍然遭遇因靶點選擇偏差引起的失敗。藥物研發靶點偏差的原因主要有兩類,對疾病機制的認知不足,以及藥物在體內的脫靶效應。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對於這些心理學效應和認知偏差,設計人員需要在自身進行決策時候儘量迴避,避之不及確實會面臨車毀人亡的局面;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巧妙地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考慮當中來,因為它們同樣可以影響用戶,成為撬動產品打開局面的重要的契機。倖存者偏差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雖然被稱為認知偏差,但是實際上,它更接近於是一種邏輯謬誤下產生的一種錯誤認知。
  • 深度探訪|「倖存者」的誤導下,那些沉寂的二本畢業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但在熱鬧過後,小編卻隱隱察覺到一絲被「先富起來的人」傳遞出的倖存者偏差,和在基層崗位沉默立足的大多數人普遍的焦慮感。這些話題,總伴隨著階層、教育、出身和機遇的話題中出現。01倖存者偏差:「先富」真會拉你一把嗎?
  • 正視「倖存者偏差」,中歐基金許文星:在思考如何提升持有人體驗...
    另一個是行業滲透率跨過臨界點之後快速成長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以信息技術驅動的一些新興產業中,最具備代表性的是企業數位化和汽車智能化這兩個行業趨勢。(CIS)「中國基金報:報導基金關注的一切Chinafundnews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中國基金報原標題:《正視「倖存者偏差」,中歐基金許文星:在思考如何提升持有人體驗過程中,選擇了逆向投資框架》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