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講故事的倖存者

2021-01-19 淺字淡墨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倖存者偏差」。了解這個概念,能影響我們人生中很多重大的決策。

在介紹這個概念之前,先想幾個問題。第一個,如果你擁有馬雲的所有品質,你是否就會像他一樣有錢?第二個,如果將你的大腦換成了巴菲特的大腦,炒股是否也能無往而不利?第三個,如果賈伯斯復生,但大家都不認識他,他是否還能複製蘋果王國的奇蹟?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未必」。

的確,商業世界異常複雜,失敗的人不計其數。馬雲、巴菲特和賈伯斯只是少而又少的倖存者。但是,怎麼解釋倖存者是他們,而不是別人呢?每個人都想成為他們那樣的成功者,於是就從他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每一個小細節開始研究。事實上這正是 「倖存者偏差」,意思是,我們都傾向於在倖存者的身上尋找到一些特質,來說服自己,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不然就沒辦法解釋,「倖存者怎麼就不能是我」這個問題。只要你把焦點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這些倖存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現,這個社會上有成千上萬人,擁有你所認為的成功者身上才有的美好特質,但他們卻依然平庸,身上也看不出任何一點潛在成功者的影子。

我們再假想一下,如果把賈伯斯再複製1000份,散落到世界各地,最後能成為倖存者的很可能也就只有那一位,至於為什麼是這個而不是那個?沒人能說清。

假如說,巴菲特現在出現在你身邊,你會不會把錢放心地交給他去打理呢?你肯定會說,那當然了,收再高的管理費我也願意,那可是股神啊。但有意思的事,你並不會把錢隨便交給一個參加「押大小」遊戲成功的人,因為你會覺得那只是僥倖。只要參與者基數夠大,按照概率,總能產生幾個連續盈利的人。那麼既然如此,你憑什麼就相信股神不是靠參與者基數夠大,按照概率性產生的呢?

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不僅在投資領域出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說,某些老中醫的偏方。實際上,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究竟治好過多大比例的患者。而所有的倖存者,都是在不知道整體治癒率的前提下,認為這位老中醫的偏方非常有效,還會不遺餘力地主動向其他人宣傳。這種「祖傳偏方」基本都是不靠譜的,因為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適性和不可替代性,經過幾十年上百年,它就不會只停留在偏方層次了。正是因為對於偏方,我們的期待值是比較低的,假如我們默認醫院的治療是100分,而它的治療效果最後是90分,你就會很不滿意,認為這家醫院不行。但對於偏方就不太一樣,我們的心理預期一般都只有20分。如果僥倖達到了50分的效果,你就會對它的療效非常滿意,而且很容易就會認為,它對所有人都有效。除非某位「神醫」或「某個方子」一個人都治不好,否則的話,就總會受到追捧。

雖然我們的大腦本身是有理性的,但在很多事上,我們還是會本能地把規避危險的系統進行人為地放大,很容易就掉進「倖存者偏差」的陷阱裡。

還有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典型例子,就是選秀。實際上,哪怕選秀孵化出了再多歌手,失敗的人,仍然是倖存者的上萬倍,甚至更多。那些出名的歌手,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火起來的,而更多的失敗者,沒有機會出來說話。

倖存者偏差,就是因為你偏聽偏信了倖存者的話。而那些失敗者,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在你面前說話。

相關焦點

  • 支招:安慰地震倖存者需要的技巧
    鼓勵倖存者回憶   面對經歷過災難的人,親友們往往不敢和他們提及發生的一切,唯恐觸及他們還未癒合的傷口。  很多倖存者也往往沒有勇氣再去回憶讓他痛苦的那一切。然而,正是這種有意無意的逃避態度,會使一些人很難很快走出災難留下的心理陰影,甚至給他們的心靈留下永久創傷。
  • 那些經歷創傷性喪失的人,把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怎麼救?
    我剛跟我姑媽第四次講到薩姆是如何被謀殺的,她只是舉起手示意我不要再講下去了,她再也受不了了。於是我同我的叔叔坐下來,又重新告訴他整個故事是怎麼回事。我到底是怎麼了?治療師: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強迫性重述」。事實上,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經歷了創傷性喪失的人來說,他們感到很有必要把故事翻來覆去地講。來訪者:真的嗎?我以為我快瘋了。
  • 選擇期刊時,那些表徵期刊的參數在講什麼故事?
    那些表徵期刊的參數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先說第一件事, 你的投稿目標是什麼。 這種事情一定要在投稿之前定下來。 第二個問題是, 搞清楚那些表徵期刊的參數, 有哪些和我們投稿有切身關係。 它們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 倖存者偏差與技術創新
    有人研究了那些受傷後飛回來的飛機,建議在彈孔密集的地方增加裝甲——因為這些地方更容易被打中。但有人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油箱下面沒有彈孔。後來他意識到:油箱下面沒有彈孔,是因為油箱中彈的飛機都墜毀了,是無法飛回來的。所以,油箱恰恰是最需要增加裝甲的地方。 這個例子生動地解釋了「倖存者偏差」:人們的統計對象,往往來源於特定群體,從而造成認識的偏差。
  • 下飯神劇《指定倖存者》完結,期待第四季
    《指定倖存者》第四季會不會播出?如果會的話,會在什麼時候播出?在陰謀驚悚劇《指定倖存者》中,基弗·薩瑟蘭飾演總統內閣成員湯姆·柯克曼,在一場重大襲擊後,他突然成為了美國的總統。《指定倖存者》第一季於2016年9月在ABC首播,第二季於一年後首播,共22集。
  • 新書|《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出版,其實是一個關於上海的故事
    8月17日,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書展首發。書中小說根據好萊塢製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大衛與朵拉在上海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而創作,描繪了二戰期間,來上海避難的歐洲猶太難民的生命畫卷:無論命運如何艱難,他們在困苦中依然綻放著愛情、夢想和信仰之花。
  •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倖存者之歌》(英文版)首發
    8月17日,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倖存者之歌》(英文版)在上海書展首發。書中展現了二戰期間來上海避難的歐洲猶太難民的生命畫卷:無論命運如何艱難,他們在困苦之中依然綻放著愛情、夢想和信仰之花。小說根據好萊塢製片人邁克·麥德沃父母大衛與朵拉在上海的真實經歷為藍本而創作。
  • 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2000多年前,羅馬雄辯家、文學作家、思想家、陰謀政治家西塞羅講了下面這個故事:有人把一幅畫給一位無神論者看,畫上畫著一群正在祈禱拜神的人,並告訴他,這些人在隨後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來。無神論者淡淡一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
  • 《倖存者之歌》紀錄片開拍,重現猶太民族在上海的生命圖卷
    她以此作為自己永遠的故鄉夢與文學夢,寫作《倖存者之歌》,獻給最愛的故鄉——上海。貝拉表示,她希望用文學和小說的載體,表現自己對這個大千世界的愛,發現生活中的美,也揭露深刻的人性。「我希望自己不斷地去愛,去擁抱這個世界,發現他們更多的美,捕捉到被歲月埋沒的,被那些煙雲掩蓋的民族英雄,或者是上海無人知曉的人物。我希望這些故事挖掘出來,不斷升華,變成我下一部又下一部的作品。」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媽媽和姐姐被日軍輪姦後刺死
    (資料圖片)  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  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  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  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  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 不要給別人講道理,因為講道理會招人煩,而講故事就不會
    道理往往是很正確的話,但是我們會發現那些特別正確的話,很多時候會讓別人覺得是「廢話」,非常空洞,因此給別人講道理會招人煩。那不講道理怎麼可以呢?大家都是文明人,不講道理那講什麼,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要講故事,講自己的內心感受,以此和別人更好的溝通和交流。
  • 12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檔案通過中英文全球公開
    (資料圖片)通過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合作揚大搶救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口述史85歲夏淑琴老人口述證言已公布12名倖存者口述檔案已通過中英文向全球公開今年9月17日上午,85歲的夏淑琴按下國家公祭網倖存者口述證言公布的按鈕,她的故事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傳播。100位證人的口述證言陸續通過國家公祭網同步公布。
  • 美國紀錄片《南京》:要大聲講出人類的災難
    經過大量研究,比爾和丹最終選擇從留在南京建立安全區的那些西方人的視野去回顧這場劫難。但他選擇的不是靜態的日記本和旁白,而是找演員來扮演這些當事人,面對鏡頭講出那些曾經鮮活的記憶和感受。  「瑪麗·海明威說的每句臺詞都是真實的,這只不過是真實的另一種呈現方式。」比爾說。
  • 「大灰狼」的故事講了二十年了,換個故事講吧
    當累了一天的孩子們躺在床上,爸爸媽媽們迎來了最後的「挑戰」,給寶貝們講一個溫馨的睡前故事,看著他們沉入夢鄉才安心。      而那個時候,沒有太多的兒童讀物,父母們絞盡腦汁也編不出幾個適合孩子的故事來,孩子們聽到最多的不是《大灰狼來了》就是《大老虎來了》的故事。
  • 遊戲那些事:談談《輻射4》中的敵人:劫掠者篇
    前一段時間開始寫《輻射4》專題的時候,就說過要講一講《輻射4》中的那些敵人,那今天我就來開始填這個坑兒,今天我們先從那些人類敵人開始說起。如果說廢土上什麼人類敵人最常見,我想輻射系列的玩家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掠奪者,沒錯,這些看起來髒兮兮還有點朋克風,成天拎著自製武器的掠奪者遍及在廢土各處,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能和他們的數量相媲美的話,我想只有輻射蟑螂和那些嗜血的狂屍鬼了。
  • 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
    敘事即講故事,講故事離不開「講」——不管是真的用嘴講,還是譬喻性的用筆或其他方式「講」。一般認為語言是敘事的前提,但若考慮到人類祖先僅憑眼神、手勢或輕微的咕噥聲,便能傳遞「野牛過來了」這樣的事件信息,我們或許可以把敘事交流的起點提到語言尚未正式形成之前。
  •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封面故事 | 鍾楚曦 :講好我的故事 2021-01-10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什麼叫倖存者偏差?
    當然,這只是一個故事,但揭示了一個非常真實的道理。這個最後剩下來的人,我們叫他成功者,我們問成功者,你能夠成功的原因是什麼?他的回答是:你只要一直往前走把門推開你就成功了。他說的很對,這就是他的成功經驗。但我們大多數人會忽略,其中失敗的1023人,於是照著成功者的經驗去做,最終大概率成為了1023個失敗者中的一員。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只要活著,就要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之前,南京大屠殺的幾名倖存者向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講述了那段令人痛苦、難堪回首的過往。悲哀、控訴,心酸,不僅僅只屬於他們和他們的時代。83年過去了,再次講起那段歷史,老人的手在顫抖,泛紅的眼睛和哽咽的語調,難掩悲憤。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哭牆上,記錄了30萬遇難者的名字。每年12月13日,這裡都會舉行祭奠活動。
  • 蜘蛛俠與講好故事的重要性:自省的生活也模仿藝術
    但也有糟糕的笑話,也當然有講得差勁的人生故事,所以,僅僅是講述人生並不足以使你快樂。通過思考蜘蛛俠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如何天生就愛講故事,並且理解人類只有在學著講好自己故事的前提下才能變好。我們總有選擇嗎?說起蜘蛛俠和故事,我們可有許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