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倖存者偏差」。了解這個概念,能影響我們人生中很多重大的決策。
在介紹這個概念之前,先想幾個問題。第一個,如果你擁有馬雲的所有品質,你是否就會像他一樣有錢?第二個,如果將你的大腦換成了巴菲特的大腦,炒股是否也能無往而不利?第三個,如果賈伯斯復生,但大家都不認識他,他是否還能複製蘋果王國的奇蹟?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未必」。
的確,商業世界異常複雜,失敗的人不計其數。馬雲、巴菲特和賈伯斯只是少而又少的倖存者。但是,怎麼解釋倖存者是他們,而不是別人呢?每個人都想成為他們那樣的成功者,於是就從他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每一個小細節開始研究。事實上這正是 「倖存者偏差」,意思是,我們都傾向於在倖存者的身上尋找到一些特質,來說服自己,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不然就沒辦法解釋,「倖存者怎麼就不能是我」這個問題。只要你把焦點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這些倖存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現,這個社會上有成千上萬人,擁有你所認為的成功者身上才有的美好特質,但他們卻依然平庸,身上也看不出任何一點潛在成功者的影子。
我們再假想一下,如果把賈伯斯再複製1000份,散落到世界各地,最後能成為倖存者的很可能也就只有那一位,至於為什麼是這個而不是那個?沒人能說清。
假如說,巴菲特現在出現在你身邊,你會不會把錢放心地交給他去打理呢?你肯定會說,那當然了,收再高的管理費我也願意,那可是股神啊。但有意思的事,你並不會把錢隨便交給一個參加「押大小」遊戲成功的人,因為你會覺得那只是僥倖。只要參與者基數夠大,按照概率,總能產生幾個連續盈利的人。那麼既然如此,你憑什麼就相信股神不是靠參與者基數夠大,按照概率性產生的呢?
這種倖存者偏差現象,不僅在投資領域出現,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比如說,某些老中醫的偏方。實際上,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究竟治好過多大比例的患者。而所有的倖存者,都是在不知道整體治癒率的前提下,認為這位老中醫的偏方非常有效,還會不遺餘力地主動向其他人宣傳。這種「祖傳偏方」基本都是不靠譜的,因為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適性和不可替代性,經過幾十年上百年,它就不會只停留在偏方層次了。正是因為對於偏方,我們的期待值是比較低的,假如我們默認醫院的治療是100分,而它的治療效果最後是90分,你就會很不滿意,認為這家醫院不行。但對於偏方就不太一樣,我們的心理預期一般都只有20分。如果僥倖達到了50分的效果,你就會對它的療效非常滿意,而且很容易就會認為,它對所有人都有效。除非某位「神醫」或「某個方子」一個人都治不好,否則的話,就總會受到追捧。
雖然我們的大腦本身是有理性的,但在很多事上,我們還是會本能地把規避危險的系統進行人為地放大,很容易就掉進「倖存者偏差」的陷阱裡。
還有一個倖存者偏差的典型例子,就是選秀。實際上,哪怕選秀孵化出了再多歌手,失敗的人,仍然是倖存者的上萬倍,甚至更多。那些出名的歌手,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火起來的,而更多的失敗者,沒有機會出來說話。
倖存者偏差,就是因為你偏聽偏信了倖存者的話。而那些失敗者,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在你面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