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一位研究生問我一個問題,
他寫完一篇文章後想投4區SCI期刊,
只能能保證畢業就行了,
問我選擇哪些期刊比較好。
如果我猜得沒錯,
應該有很多人都在煩惱這個事。
有的學校要求SCI才能畢業,
必須得投SCI,
先投一篇4區的保命要緊。
有的學校要求一篇EI或者核心才能畢業,
而國內好的EI好像比4區SCI還難,
名聲也沒有SCI好聽,
那就乾脆投一篇SCI好了。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
4區SCI期刊也很多呀。
比如我的研究領域是巖土方向,
我知道的大概就有100多份4區SCI,
你要在這麼多期刊裡選1個,
這概率低到只有1%,
那你要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期刊呢。
要選擇合適的期刊,
就要對不同的期刊進行對比,
就免不了比較那些能夠代表期刊的參數。
有沒有這樣的參數,
能夠從很多側面反映期刊的情況呢?
當然是有的。
比如,我們通常會說的,
影響因子。
我曾經還寫過一篇文章,
從它的誕生到作用等好幾個層面,
對它進行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感興趣的同學,
那麼我的問題來了,
是不是知道了這些參數,
就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投稿期刊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
必須得弄清楚另外兩件事。
你的投稿目標是什麼?
那些表徵期刊的參數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先說第一件事,
你的投稿目標是什麼。
這種事情一定要在投稿之前定下來。
有兩個好處,
一個是儘量將文章質量放在合適的水平,
另外一個是選期刊的時候不糾結。
比如說,
你的目標就是達到畢業要求,
那你大可以在滿足畢業要求的底線上,
完成你的小論文並投稿。
假設學校的規定,
博士生必須發一篇SCI才能畢業。
如果沒有其他規定,
那這條規定就可以這麼理解,
只要發了一篇SCI,
不論它是不是開源期刊,
不論它是Top期刊還是四區期刊,
不論它是正刊、增刊還是SCI會議檢索,
只要能在Web of Science上面檢索到就行。
如果你的目標是發一篇比較好的文章,
衝刺一下比較好的期刊。
那你首先要在質量上下點功夫。
不論你最後選擇什麼期刊,
質量都是硬性條件。
然後在選擇期刊的時候注意一下,
OA不要,
SCI會議檢索不要,
增刊不要,
四區不要。
其他的可以再對照參數好好地考慮一下。
這是第一個問題,
把你自己的投稿目標定下來。
第二個問題是,
搞清楚那些表徵期刊的參數,
有哪些和我們投稿有切身關係。
它們到底在講什麼故事。
下面我就給大家選擇一些很重要的參數,
大家投稿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了。
1. 影響因子
重要性:★★
放在第一個講,
不是因為它太重要了,
而是因為它跟一般人實在關係不大,
除非是一些特殊的評價環節。
自從SCI被賣之後,
影響因子(IF)的去留一直存疑。
不同學科的影響因子差別也很大。
在我們領域,
影響因子達到3就已經不錯了。
在有的領域,
比如生物、化學、醫藥這些領域,
很多期刊影響因子能有好幾十。
這根本沒辦法比。
和影響因子差不多意思的參數還有,
SJR、SNIP、H-index、CiteScore等,
我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2. 分區
重要性:★★★★★
影響因子的意義沒那麼大,
但分區的意義就很大了,
直接關係到很多人畢業和評獎。
比如,我們學院規定,
博士研究生必須發兩篇中科院分區為2區的SCI,
或者一篇Top期刊才能畢業。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分區,
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就像學校老師,
所有SCI期刊就像學生,
老師根據學生這一年的各種表現,
給學生挨個打分,
然後把所有分數統計一下,
用自己的模型把這些分數分成好4個段。
每個段就是一個分區,
分數最高的是一區,
分數最低的是四區。
所以分區其實說的是一個地位的故事。
和中科院分區差不多的,
還有一個叫JCR分區,
都是關於身份和地位的故事,
不過承認的對象不一樣,
表達方式也不一樣。
中科院的叫一、二、三、四區,
JCR分區叫的是Q1和Q2。
我就不再說了,
咱們國內認中科院分區的比較多。
最後要說的一點是,
分區有大小之分。
比如,
有的期刊大分區是三區,
但是某個小分區卻是二區。
如果你們學校的畢業要求也有分區要求,
一定要確認一下,
是以大分區為準,
還是小分區為準,
還是哪個高算哪個。
3. 自引率
重要性:★★★★★★
可能好多人在好奇,
這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奇怪參數,
憑啥重要性還這麼高。
在解答大家的疑惑之前,
我先問一個問題,
要是你手頭有一篇文章,
投稿的時候還是SCI,
然後來回修改折騰了半年之後,
通知你的文章被錄用了,
這時候你發現它被SCI評價體系剔除了,
你心裡會是什麼想法?
我想你肯定把這個期刊罵死了,
本來還指望這個期刊畢業評獎學金呢,
這樣一來就全完了。
我為什麼要說這麼一段話呢,
那是因為,
自引率這個參數會影響期刊會不會被剔除,
而且會極大地影響。
有的人投稿可能遇過這樣的問題,
投稿須知裡面,
有的期刊明目張胆地要求作者,
多引用這個期刊已經發表的一些文章。
因為這樣能提到引用率,
引用率高了,
影響因子什麼的都會有提高。
但是這種行為是一種傷害科學體系的行為,
肯定是要受到各方指責的,
所以有遠見的科學家是拒絕這麼做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SCI評價體系就出了一系列標準,
其中就包括自引率問題。
如果統計發現某個期刊某年的自引率過高,
那麼這個期刊就有自爆的可能性,
也就是被剔除SCI體系。
也有很多配套的評價體系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比如WOS系統給出期刊信息的時候,
就有一個去除自引率的引用率,
這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的一些辦法。
所以,下次你要注意了,
要是發現某篇期刊的自引率居高不下,
投稿的時候要留個心眼,
萬一自爆了,
你不就浪費時間在這個期刊上了麼。
4. 國產比
重要性:★★★★
聽這個名字,
你大概就能知道這是什麼參數。
沒錯,
這個參數的意思就是,
中國學者投稿的文章佔比多少。
想想都覺得可怕,
國產比這個概念的提出,
就是在告訴所有人,
中國人投稿的數量實在太嚇人了,
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中國的學者實在太多了,
而且每年增加的數量是其他國家比不了的。
即使是全世界頂級的NCS,
中國學者都快刷屏了,
基本上隔三差五就會發個幾篇。
大家熟悉的明星學者,
比如顏寧、施一公,
每年在NCS上要發好多篇文章。
私下裡我們都在開玩笑,
再這麼下去,
中國人都快攻陷NCS了。
那國產比在講什麼故事呢?
你想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這個期刊不是國內人辦的,
國產比如果越高,
說明錄用國內人文章數量越多,
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
你如果投這個期刊,
錄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它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和難易程度是差不多的。
但是有一點我要說明,
如果這個期刊不是國內人辦的,
國產比還是這麼高的話,
那你也得注意一點,
這種情況和自引率高也是差不多的,
說不定哪天期刊就自爆了。
5. 審稿周期
重要性:★★★★★★
最後再講一下審稿周期,
很多人不懂,
我為啥把審稿周期的重要性定這麼高。
那當然是因為,
它實在是太重要了。
我之前講過這個問題,
大家投稿的時候一定要給自己預留時間。
從文章寫出來到修改好,
再到投出去,
然後經過內審、外審、返修等操作,
直到最後你的文章被錄用。
這裡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你的寫稿和修改時間是不變的,
但是審稿時間彈性非常大。
我有一個學生,
論文投稿之後的第二天,
第一個審稿意見就回來了,
5天之後第二個審稿意見就回來了。
是不是特別羨慕?
你要畢業和評獎的話,
肯定會有很多截止日期。
那你要是在截止日期之前都沒結束審稿,
那一切就來不及了,
你要給自己把足夠的審稿周期留出來。
投稿的時候,
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審稿周期。
如果你不擔心畢業,
那時間長短是無所謂的。
如果你就指望這篇文章畢業了,
那一定要選擇審稿周期相對短一些的期刊。
大家如果用WOS查看期刊參數,
是找不到,
審稿周期這個參數的。
因為它沒有一個既定的結論,
是系統根據以前的投稿人統計出來的結果。
但是,你可以在別的平臺上找到,
比如LetPub這樣的平臺,
我之前也介紹過,
就不再過多的介紹了。
評價一個期刊的參數有很多,
我把所有參數總結了一下,
大概選出以上5個具有代表性的參數,
其他參數,比如,
H-index、JIF之類的我也一併講了。
很多參數的功能都一樣,
都在講同樣的故事。
你們不用關心這些參數怎麼來的,
只要知道,
它們在講什麼故事就行了。
希望,
今天能幫你解決一個參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