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阿旺作為guest editor在某SCI期刊上組稿一個專輯的proposal正式被立項(approved)了,自然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雖然一直有收到類似的invitation,但一直婉拒,這次畢竟是第一次作為guest editor共同handling這個專輯的整個出版流程(到accept這個流程,不包含post-accept的copy-editing,proof reading等出版流程)。
本著共享、讓更多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在全球科學舞臺上展示的原則(好吧,其實確實有點擔心投稿論文過少會不會尷尬,但實質上沒有具體出版數量要求),就在丁香園和小木蟲論壇上發布了call for papers的約稿函。本以為會有一片讚揚聲,結果啦啦啦啦啦,萬萬沒想到,很多人黑我,最典型的莫過於是「這種增刊發了沒用,都不認的」。頓時有種「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的感覺。
都怪阿旺沒文化,見識短淺。趕緊打開萬能的baidu搜尋引擎,查了下啥叫「增刊」,因為以前阿旺本來就沒發過幾篇中文文章、更沒在增刊上發過文章。所謂baidu一下,你就會有無數答案。
阿旺綜合了1000個答案後,匯總如下:
(1) 期刊分為正刊和增刊,正刊是期刊正常出版的刊物,而增刊就是在正常出版周期外因為某些特定原因而額外增加的刊期。
(2) 出版增刊需要備案。按照2017年版《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可以在正常刊期之外出版增刊,每種期刊每年可以出版兩期增刊。但期刊出版單位出版增刊,應當經其主管單位審核同意後,由主辦單位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備案。備案文件應當說明擬出增刊的出版理由、出版時間、文章編目、期數、頁碼、印數、印刷單位等;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備案後,發給備案證明文件,配發增刊備案號。
(3) 增刊內容必須符合正刊的業務範圍,開本和發行範圍必須與正刊一致,並在封面刊印正刊名稱和註明「增刊」。
(4) 擅自出版增刊會有處罰。按照2017年版《期刊出版管理規定》,期刊出版單位未履行備案手續擅自出版增刊、擅自與境外出版機構開展合作出版項目的,按前款處罰。
(5) 國內大多機構在職稱評審時,發表在增刊上的文章不予認定。
所以,增刊大概就是一些「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文章,就發表在增刊上;當然也不排除某些期刊因為利益驅動而出版增刊。而發表在增刊上的文章又大多不被認可,只能刷刷履歷。
漲了這些知識後,頓時茅塞頓開。難怪好心被黑,人家好好的一篇文章憑什麼發表在你增刊上呢?
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所謂SCI期刊的「增刊」到底是「什麼鬼」?
有些SCI期刊往往會圍繞特定topic,刊載supplement、collections、thematic series、special issue或supplemental issue,即專輯。在Open access期刊中,這些專輯往往稱為supplement、collections、thematic series;而在傳統期刊匯總,這些專輯往往被稱為special issue或supplemental issue。
可能由於國內外出版體制和機制的差異,SCI期刊專輯與中文期刊增刊不同,主要體現在:
(1) SCI期刊專輯,即使是有些會議abstract的合集,也肯定會被收錄在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而部分中文期刊增刊未必會被CNKI或者萬方資料庫收錄。
(2) SCI期刊專輯中的論文同樣會經過嚴格的同行評議程序,並不是只要支付APC就會納入專輯發表的論文,所以文章質量與正常出版的文章一樣;而中文期刊增刊中的論文質量可能會低於正刊質量。
(3) SCI期刊專輯不代表增刊,SCI期刊專輯不等同於增刊,SCI期刊專輯不是增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4) SCI期刊專輯一定是圍繞特定topic的一組論文;而中文期刊增刊未必是,很多是各類文章的大雜燴,與正刊一樣沒有特定主題。
(5) Open access類SCI期刊supplement、collections、thematic series等專輯,論文數量可多可少,主要視投稿數量和質量而定,成熟一篇發表一篇;傳統類SCI期刊special issue或supplemental issue,可能受制於頁碼所限,刊載論文數量受限。
(6) 傳統SCI期刊的special issue或supplemental issue雖然是常規出版外增加的刊期,但是也不同於中文期刊增刊,不應視為「增刊」,這需要破除我們傳統的思維定勢。
綜合以上看來,SCI期刊的專輯與中文期刊增刊有很大不同。所以,小夥伴們,遇到專輯論文組稿,有合適的論文你就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