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刊出版」那些事兒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
「號外,號外!」
這得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說開去……
話說,民國厚報時代,車水馬龍裡夾雜著報童一聲聲「號外,號外!」。呼嘯而去的車後,隨風凌落了幾十份帶有油印熱氣的號外小報,「有大新聞!」行人們紛紛拾起小報熱議。新聞專刊、社會專刊也是有的,只是行間裡的言語,老百姓看不太懂,也不喜歡。
可能不會想到的是,來到了本世紀第一個十年,專刊已然成為國內學術期刊出版之翹楚。在以往報刊時代裡,專刊從副刊中衍生而來,現今卻用以系統報導學科熱點與代表性文章,扎堆的華彩篇章,更受科研一線的讀者們喜愛。
專刊出版
關於專刊出版的那些事兒,想必很多尚在觀望或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學術期刊編輯部,正想一探究竟吧!
下面給大家介紹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聯合編輯部。
作為擁有上述四份我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的聯合編輯部,它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主要報導中國微生物學領域優秀的學術成果。本著先行先試的態度,專刊出版的實踐也是進行得如火如荼。
搶看
想得好VS計劃得好VS做得好的故事
01
等待還是主動出擊?
當國內科研評價體系被SCI主導時,漸漸地,期刊自由來稿的數量明顯下滑,文章質量亦是泥沙俱下,優中選優的情形很難再現。「等米下鍋」的無作為結果便是「無米下鍋」,留給編輯部的選擇也就成了「等待」還是「出擊」。
四大期刊的聯合編輯部決定不能無動於衷,坐以待斃。毫無疑問,延續「內容為王」的出路即是主動出擊、策劃選題、組織專刊,從而獲得優質稿源。
從一張手寫紙說開去……
那是2007年底,時任《微生物學通報》編輯的陳宏宇老師在聽完一場環境微生物專題學術報告之後,突發靈感,當天晚上手寫了第一份專刊徵稿通知,隨後借用電腦列印並複製了200餘份,於第二日會議現場投放徵文。
專刊出版,就在這個只有十餘人的期刊聯合編輯部,開始了……
誰也不會想到,從一張手寫徵稿通知到現在,四大期刊出版的專刊迄今已有近百期,涉及了微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研究各領域,給期刊和讀者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編輯
部
的
事
故
A Story of ……
「專刊出版」回憶
1
2009年第9期
《生物工程學報》首次在封面體現專欄名稱,但很遺憾未註明特邀編輯姓名。
2
2010年第7期
《生物工程學報》首次在專刊封面註明專刊主題和特邀編輯姓名。
3
2013年第1期
《微生物學通報》微生物地球專刊
4
2016年第3期
《微生物學報》微生物藥物的創新和高效製造專刊
5
2016年第4期
《菌物學報》冬蟲夏草專刊
02
「履不必同,期於適足
法不必同,期於利刊」
唯有「靈活」、「敏感」四字
先是要解決第一道大坎兒——
專刊出版速度快、質量好、效果優,要真能達到以上目標,著實考驗著期刊聯合編輯部的專業素質。所以說,選題策劃怎麼辦。
「選題策劃呀?就是個敏感度問題。」
編輯老師們談到這個問題,很是風輕雲淡。現今,她們在專刊出版方面已是熟能生巧,自然有著獨到的選題經驗。
在她們看來,選題不是一項簡單孤立的工作,選題來源不僅僅在社會熱點新聞、研究熱點、產業報告、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學術年會等,有時也在與專家的談話聊天間。這等於說,選題策劃工作是365天的。
縱使選題角度多樣,她們還洞察了大數據的秘密——
通過知網刊載文章的下載量、被引頻次,分析讀者關注焦點;
從投稿系統中捕捉自由來稿中題目和摘要裡頻繁出現的主題詞、關鍵詞,篩選研究熱點。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第二道坎兒又來——稿件積壓!
一部分嘗試專刊出版的期刊,不同程度上陷入了自由來稿不得已被壓稿的困境中。
「自由來稿,當然有,質量特優的也會入選到專刊!」
「專刊出版,不影響正刊的發布,稿件數量多,刊發期數有限的情況下,那就增加頁碼,儘快見刊。」
「總而言之,要視情況而定,專刊期數沒有固定、版面沒有固定,一切都是靈活的。」
如今,四大期刊都是月刊,專刊出版周期更是快於普刊,一般都保證在6個月內見刊,甚至有時從收稿到見刊只需3個月,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稿件的刊發速度。
03
噓~還有一個神秘人物!
特邀編輯
專刊出版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小覷,定選題、約優稿、把好關,這都需要一個「神秘人物」相助——特邀編輯。
在國內學術界,期刊嘗試專刊出版是一項求新求變的舉動,有時候邁出的一小步,就是整個學術期刊的一大步。就比如,把特邀編輯作為一期專刊的「定盤星」——
他們絕大多數來自於期刊聯合編輯部的編委會團隊,對專刊主題研究深入、富有學術影響力、對期刊熱心,甚至義務幫忙完成專刊出版。另外,在繁忙工作之餘,組織邀請本領域的專家撰寫論文,並主動負責後續稿件的質量把關。
結果也證明,優稿紛至而來,特邀編輯功不可沒。
04
就這樣可以了?沒那麼簡單!
拒絕人情稿,一視同仁!
一切以稿件質量為準,即便是特邀編輯的約稿,也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核,考量其文章的創新點與科學性,真正做到優中選優。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要求的有效性,據統計,這四份期刊年度被引頻次排名前列的稿件大多是來自專刊!
專刊是研究主題的「專」,不是一家之言。相應地,同一課題組在一本專刊上是不被允許刊發3篇及以上論文的。
05
想做的還有很多……
有嘗試就有反饋,四大期刊進行專刊出版,這個實踐就如一條鯰魚遊在了期刊編輯部,激起了一道道創新的漣漪。
她們沒有忘記專刊出版的初心,期刊專題關注的只是一時熱點,而研究是時時新,期刊也唯有常跟進。所以,編輯部還在堅持系列化組稿,形成系列專刊,從而打造期刊品牌效應。
期刊聯合編輯部想做的還有很多,比如網絡首發……
登上山頂,才後覺身後深險。
四份核心期刊,十餘人的小團隊,把專刊出版做成了一項良性循環的工作。開始的難度難以預估,現今也面臨著更多坎兒——催稿難、工作量大、經費緊張、宣傳精力不足……
她們笑著說出自己難題的時候,就知道,這一定可以解決!
所以,這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
文章導航
[1]呂迪,賈翠娟,趙志萍.中文科技期刊專刊出版實踐——以《微生物學通報》為例[J].編輯學報,2019,31(S1):63-66.
[2]陳宏宇,郝麗芳.中文科技期刊專刊的策劃與出版實踐——以《生物工程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27(06):659-663.
下面推送四大期刊的徵稿啟事,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