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訊 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執行主任、《生物信息學簡報》(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編委、《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編高峰教授在以上國際刊物主持專刊近期正式出版。
隨著高通量測序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微生物基因組、功能基因組數據呈指數增長。如何闡述和理解這些數據所蘊含的生物學意義是當今科學領域的一大挑戰。在牛津大學出版社《生物信息學簡報》(最新影響因子9.101,中科院分區一區)專刊中,高峰教授特別邀請到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Eugene Koonin高級研究員(美國科學院院士,總引用次數17.5萬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teven Salzberg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總引用次數18.8萬次)等生物信息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介紹微生物基因組與功能基因組軟體及資料庫的最新進展,並探討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該專刊共收錄了來自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阿貢國家實驗室、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丹麥技術大學、日本大阪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或研究所的13篇論文,內容涉及微生物複製起始點、原噬菌體、操縱子、次級代謝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抗菌素耐藥性、直系同源基因/蛋白質、途徑/基因組、基因組可視化、宏基因組分類、組裝和分析以及多序列比對等眾多方面的工作(Gao*,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9)。目前,專刊論文已被Nature, Cell等期刊論文引用820餘次(學術谷歌),單篇引用最高達545次。作為F1000 Prime推薦專家(Faculty Member),高峰教授和哥廷根大學Burkhard Morgenstern教授分別對專刊中的三篇論文進行了推薦和點評。《生物信息學簡報》也在其雜誌主頁對專刊進行了特別推介。
在該專刊中,高峰教授作為通訊作者撰寫了微生物基因組複製起始點預測軟體和資料庫的綜述文章(Luo et al.,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2019)。高峰教授自2007年留校工作以來,系統建立和發展了高精度的微生物複製起始點預測軟體Ori-Finder和資料庫DoriC,其中Ori-Finder論文(Gao and Zhang*, BMC Bioinformatics, 2008;ESI高被引論文)單篇SCI引用169次,DoriC資料庫(Gao and Zhang*, Bioinformatics, 2007; Gao*, Luo and Zhang*,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3; Luo and Gao*,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9)累計SCI引用140餘次,預測結果獲Nature, Science等期刊論文印證。
專刊網址:https://academic.oup.com/bib/pages/software_and_database_virtual_issue
此外,高峰教授曾於2013年作為《微生物學前沿》(最新影響因子4.259,中科院分區二區)客座主編主持了「微生物基因組複製起始點」專刊。在此基礎上,高峰教授邀請美國佛羅裡達理工學院的Alan C. Leonard教授作為共同主編推出了第二版同主題專刊。該系列專刊已逐漸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累計訪問近十萬次,具有了良好的國際影響力。與上一版相比,新版專刊在論文質量和國際化程度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其中,高峰教授作為通訊作者撰寫了從群體基因組角度研究酵母基因組複製起始點的論文(Wang and Gao*,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9)。目前,論文第一作者理學院博士生王丹已赴法國尼斯大學酵母群體基因組學知名專家Gianni LITI教授實驗室,就該課題進行為期半年的學術交流。
專刊網址:https://www.frontiersin.org/research-topics/5862
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31571358, 21621004)等項目的資助。
(編輯 趙暉 郭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