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DNA修復的秘密 天津大學在酵母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1-27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記者趙暉)DNA雙鏈斷裂將會導致染色體斷裂和細胞死亡,而修復不當則可能引起基因突變、插入、缺失、易位甚至染色體結構或數量異常以及基因組穩定性失控等一系列問題。為此,細胞演化出了多種DNA修復系統,其中同源重組以同源序列為模板,可準確無誤地修復DNA雙鏈斷裂。究竟哪些生物學功能或通路相關的序列高度依賴於同源重組修復?目前人們對於這一問題的認知還非常有限。天津大學最近在這方面有了突破。

  基於群體基因組學的重組分析,天津大學理學院教授、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高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存在重組DNA雙鏈斷裂的基因顯著出現在特定疾病和適應性相關的生物學通路中,表明同源重組在疾病與環境適應性相關的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該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揭示了真核生物同源重組修復的生物學意義,由於酵母和人類在眾多生物學機制方面高度保守,所以還有助於針對特定人類疾病開發新的治療策略。展望未來,這一發現也許對治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神經系統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代謝性疾病以及藥物代謝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另外,高峰教授課題組此前還對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近百個釀酒酵母菌株的基因組進行了生物信息學分析,檢測出釀酒酵母基因組種內超級保守序列。通過對超級保守序列進行功能分析發現,這些序列除了參與釀酒酵母基本的生物學功能以外,還參與了細胞的酸分泌、營養感受以及轉運等方面的生物學途徑。這表明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釀酒酵母通過超級保守的分子機制,維持著其強的酸脅迫適應能力和優異的營養感受與轉運能力。

  以上研究成果均發表在生物信息學領域頂尖雜誌《生物信息學》上。理學院博士生楊志凱是這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高峰教授為通訊作者。在酵母基因組研究方面,高峰教授作為系統生物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平臺」以及「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加工過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骨幹成員,還參與了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作為共同作者在Science雜誌聯合發表了酵母基因組10號染色體的合成工作。

  高峰教授主要從事微生物基因組生物信息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已在Science等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和Bioinformatics(5篇)等國際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第一(通訊)作者SCI論文36篇,獲Science、Nature和Nature Biotechnology等雜誌引用。目前擔任F1000Prime專家成員(F1000Prime: Faculty Member),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Frontiers in Genetics 雜誌副主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和Scientific Reports等SCI刊物編委,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功能基因組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分會理事和中國遺傳學會生物大數據專業委員會委員等,還曾擔任教育部科技獎勵、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第四輪學科評估通訊評審專家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物安全重點專項預算終評專家等。

酵母基因組重組事件網絡關係圖

相關焦點

  • 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Sc2.0計劃)是合成基因組學(Synthetic genomics)研究的標誌性國際合作項目。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此方法在化學合成基因組研究中具有普適性,並且作為一種新穎的表型和基因組關聯性分析的策略,有望顯著提升我們對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的認知。」 「5號染色體」文章第一作者、天津大學博士生謝澤雄說,在全面推進Sc2.0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基於多靶點片段共轉化的基因組精確修復技術和DNA大片段重複修復技術,解決了超長人工DNA片段的精準合成難題。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控制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的克隆和鑑定。本文綜述了2017年度主要農作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1、基因組學領域論文分析在SCIE資料庫共獲得954篇基因組學研究相關的文獻。
  • 科研人員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中新網昆明4月2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2日發布消息,該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在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鑑別到34個打斷與轉錄因子結合的抑鬱症風險遺傳變異,並研究了這些功能遺傳變異調控靶基因的潛在機制。
  •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團隊在仿病毒製備多肽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2018-   中新網天津10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劉曉豔)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化工學院齊崴教授團隊近日在仿病毒製備肽基靶向藥物載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 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項目具體發現】  元英進團隊成員、「10號染色體」文章第一作者、天津大學博士生吳毅介紹說:在合成長達770kb(kb:千鹼基對)的釀酒酵母10號染色體的過程中,我們創建了基因組缺陷靶點快速定位與精確修複方法,解決了全化學合成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2017年3月,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研究成果形成的4篇論文以封面的形式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2018年3月,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牽頭負責的「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製合成」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Matthias Mann:快速高深度DIA蛋白組學全面表徵酵母蛋白質組
    釀酒酵母是功能強大的模型物種,可用於系統性的生物學篩選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方法開發。隨著質譜技術的進步,酵母的全蛋白質組覆蓋幾乎完成。然而,對酵母蛋白質組進行快速高通量分析仍然具有挑戰性。2、技術能力測評一:不同處理條件下酵母大規模蛋白組學分析研究者對不同處理條件下(不同培養基,熱脅迫,滲透壓脅迫,碳飢餓,胺基酸飢餓和氮飢餓等)的酵母進行大規模蛋白組學分析,共定量到3,506種蛋白質;數量統計發現在所有組別中檢測到的蛋白超過90%的定量一致。功能分析發現每種處理都會引發不同的響應,造成不同蛋白的合成與降解,這些變化結果與預期調控變化一致。
  • 基因頭條 | 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重要...
    科研進展 1、最大規模巴豆醯化修飾組學分析揭示其在DNA損傷修復中的重要作用 巴豆醯化在生殖發育、腫瘤發生、轉錄調控、抗逆脅迫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 今日頭條:天大化學再造酵母走向應用《自然通訊》三篇研究長文同期...
    這是繼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打破非生命物質和生命物質界限後,中國科學家在「設計生命、再造生命、重塑生命」進程中的又一重大技術進展,開啟了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基因組重排這一全新研究領域。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的賈斌與吳毅等人完成了《精確控制合成型單倍體和二倍體酵母基因組重排》(Precise control of SCRaMbLE in synthetic haploid and diploid yeast);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的吳毅與朱瑞瑩等人完成了《體外DNA重排》(In vitro DNA SCRaMbLE);美國紐約大學Michael Shen與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的吳毅等人完成了
  • 天津大學理學院高峰教授主持專刊近期正式出版
    本站訊 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執行主任、《生物信息學簡報》(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編委、《微生物學前沿》(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編高峰教授在以上國際刊物主持專刊近期正式出版。
  • Cell:人類結腸癌蛋白質基因組學分析揭示出新的治療策略
    2019年5月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貝勒醫學院、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華盛頓大學、範德堡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衛生科學中心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來自患者的結腸癌組織產生的全部基因和蛋白的分析,對這種腫瘤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並指出新的癌症生物學機制和可能的新治療策略。
  • 人類基因組時代的泛基因組學
    薩爾茲伯格是一位橫跨計算機領域和生物學領域的專家,名氣很大,他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計算生物學中心的主任,同時在計算機系和醫學院任職,專門從事基因測序和基因組學應用研究,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參與者之一,最近還主持了非洲裔美國人的基因組學項目等。開發過很多有名的生物信息算法,大家使用過的生信軟體如:bowtie、TopHat、cufflinks等都出自於他的實驗室,今天要談的泛基因組學也是他的研究內容之一。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對人、黑猩猩、恆河猴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層的轉錄組研究,揭示了人類特有的前額葉皮質層重組變化對人類大腦的功能進化的作用。該機構還開發了一種用於整合單細胞和群體細胞轉錄組數據的計算工具包(iCpSc),為深入探索細胞分化機制和細胞命運調控因子提供了新的工具。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科研人員在南荻群體遺傳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武漢8月31日電(記者 李偉)南荻是我國特有的畝產生物量最大的芒屬能源植物,其遺傳變異豐富,生態適應強,極具生態修復功能。記者31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利用轉錄組學方法研究南荻群體遺傳,可以更清晰地闡明植物群體進化的適應性和非適應性過程。  這一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李建強和桑濤研究員指導負責。
  • 硬核老院士研究DNA結構,填補國內理論空白,取得世界領先性成果
    天津大學物理系生物物理方向的創始人張春霆院士榮獲首屆中國生物信息學終身成就獎(全國僅6名),以表彰他所取得的重要學術成就和為我國生物信息學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張春霆,1936年出生於山東煙臺,從1984年起一直在天津大學物理系工作至退休。
  • 解密物種進化密碼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研究取得新成果
    新華社天津3月19日電(記者張建新)遺傳變異為物種進化提供了動力。但遺傳變異是如何發生的,又將如何影響物種遺傳性狀,改變物種進化方向?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正在揭開物種進化的神秘面紗,該團隊首次發現了由人工基因組重排引發的不同尺度的雜合性缺失現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和非整倍體與酵母雷帕黴素耐受性的基因型-表型關係,為研究物種進化的遺傳基礎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近日在《中國科學:生命科學》期刊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