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兩篇《科學》文章同期發表 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

2020-11-29 天津大學新聞網

 

  本站訊  (記者 靳瑩) 3月10日,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元英進教授團隊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介紹了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團隊完成了真核生物釀酒酵母2條染色體(synⅤ、synⅩ)的設計與化學合成。元英進是這兩篇《科學》文章的通訊作者,天津大學博士生吳毅和 「國家優青獲得者」李炳志是研究長文《化學合成10號染色體缺陷靶點定位與生長表徵》的共同第一作者,博士生謝澤雄和李炳志是研究長文《完美設計合成5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人工設計與合成生命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DNA編碼了生命的遺傳信息,基因組的合成標誌著人類對生物本質的研究進入了生命合成階段,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始打破,人類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釀酒酵母基因組合成計劃(Sc2.0計劃)是合成基因組學(Synthetic genomics)研究的標誌性國際合作項目。該項目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傑夫·伯克發起,有美國、中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多國研究機構參與並分工協作,致力於設計和化學再造完整的釀酒酵母基因組。元英進是該計劃的國際化推動者及中國最早參與者。

  生物學領域把研究對象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如細菌、支原體的基因比較簡單,用現成的化學物質複製出原核生物的DNA是不困難的。而動物、植物、真菌等等真核生物的DNA既豐富又複雜,通常會包含數億,甚至數十億遺傳鹼基信息,同時遺傳物質DNA被分配到不同的染色體中,而這些染色體又深藏在細胞核的特定區域。所以,合成一個真核生物的基因組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技術一旦獲得突破,將引發生物學領域的技術革命,並會在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釀酒酵母是生物學研究中的模式真核單細胞生物。元英進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化學合成酵母一方面可以幫助人類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基礎生物學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基因組重排系統(SCRaMbLE),實現快速進化,得到在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有重要應用潛力的菌株。」

  Sc2.0計劃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長約12Mb,Mb:百萬鹼基對)。2014年Sc2.0已創建了一個單一的人工酵母染色體,這次科學家們共完成了5條染色體的化學合成,其中中國科學家完成了4條,佔完成數量的66.7%,把Sc2.0計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意味著已經成功合成了酵母基因組的約三分之一。元英進帶領的天津大學團隊完成了5號、10號(synV、synX)染色體的化學合成,並開發了高效的染色體缺陷靶點定位技術和染色體點突變修復技術。戴俊彪研究員帶領清華大學團隊完成了當前已合成染色體中最長的12號染色體(synXII)的全合成。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團隊聯合英國愛丁堡大學團隊完成了2號染色體(synII)的合成及深度基因型-表型關聯分析。

  該團隊的成員吳毅表示:「人工合成基因組的尺度和複雜度的不斷提升,向科學界對生物體運作方式以及生命本質的認知提出了越來越大的挑戰。在合成長達770kb(kb:千鹼基對)的釀酒酵母十號染色體的過程中,我們創建了基因組缺陷靶點快速定位與精確修複方法,解決了全化學合成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所得到的全合成酵母染色體具備完整的生命活性,能夠成功調控酵母的生長,並具備各種環境響應能力。此方法在化學合成基因組研究中具有普適性,並且作為一種新穎的表型和基因組關聯性分析的策略,有望顯著提升我們對基因組結構和功能的認知。」

 

  謝澤雄表示:「在全面推進Sc2.0計劃的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基於多靶點片段共轉化的基因組精確修復技術和DNA大片段重複修復技術,解決了超長人工DNA片段的精準合成難題。首次實現了真核人工基因組化學合成序列與設計序列的完全匹配,系統性支撐與評價了當前真核生物的設計原則。該技術的突破為研究人工設計基因組的重新設計、功能驗證與技術改進奠定了基礎。利用化學合成的酵母5號染色體定製化建立了一組環形染色體模型,通過人工基因組中設計的特異性水印標籤實現對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追蹤和分析,為研究當前無法治療的環形染色體疾病、癌症和衰老等發生機理和潛在治療手段提供了了研究模型。同時,我們發展了多級模塊化和標準化基因組合成方法,創建了一步法大片段組裝技術和並行式染色體合成策略,實現了由小分子核苷酸到活體真核染色體的定製精準合成。」

  同時,Sc2.0計劃國際化的高效運作模式也給國際性大型旗艦項目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模板,該計劃的實施是基因組編寫計劃的重要基礎。元英進認為,「多國組成大型國際聯合團隊使突破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具有必然性,中國的研究者在本次國際計劃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青年人才,中國的基因組設計合成能力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次國際合作取得的巨大成功將鼓勵更多的中國的學者更積極地參與到大型國際合作項目中去。」 在歷屆合成基因組年度會議上,天津大學均向國際合作聯盟介紹了自己的項目研究進展。2016年7月,第五屆Sc2.0和合成基因組會議在英國愛丁堡舉行,吳毅和謝澤雄介紹了天津大學化學全合成釀酒酵母染色體的最新研究進展。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團隊4名成員積極參與2016年5月舉行的基因組合成閉門會議,加入了「世界合成生物學頂級俱樂部」。

  據了解,天津大學在國內率先開展合成生物學研究,一直致力於合成生物學前沿領域科學研究。2012年,該校開設了構建人工基因組(Build A Genome)本科生課程,將國際最前沿科學研究與本科教育相結合。僅2012年就有61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參加了該課程。用元英進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了高水平科學研究促進高水平人才培養的目標。」謝澤雄和吳毅參與該課程時還是本科生,他們邊進行「構建人工基因組」課程的理論學習,邊「真刀真槍」做科研,逐漸具備了較強的實驗技能、開闊的國際視野,創新能力也得到增強。

  這些工作的完成是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進一步奠定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而背後則是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不懈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天津大學青年教師、國家優青獲得者、此次2篇學術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炳志深有感觸,「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用『十年磨一劍』的勁頭來治學。謝澤雄和吳毅多年來沒有發表過任何相關文章,這是他們自本科至今發表的第一篇研究論文。」

  然而,用化學物質創造新型生命,生物安全和倫理考量是不得不面對的難關和問題。為此,天津大學2016年成立了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作為特色高端智庫,該中心以生物技術安全防護、國際政策與應對、國家生物安全體系建構為研究方向,在生物技術發展、生物軍控履約、國際法等多領域開展決策諮詢與信息追蹤服務,為國家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公約會議的研判與應對提出了決策建議。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合成中獲重大突破
    中新網天津3月10日電 (記者 張道正 通訊員 靳瑩 )記者10日從天津大學獲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華大基因的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打破了非生命物質與生命的界限,開啟了「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進程。
  • 我國化學家取得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的重大突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和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1621004,21390203)等資助下,天津大學元英進團隊在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向取得重大突破。該團隊完成了2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synⅤ、synⅩ)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相關研究成果分別以「『Perfect』designer chromosome V and behavior of a ring derivative」(完美設計合成五號染色體及其環化表型研究)和「Bug mapping and fitness testing of chemically synthesized chromosome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雜誌在封面推介中國科學家的4篇論文,介紹了天津大學、清華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合成生物學方面的重大突破:完成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人工合成。這意味著人類在設計併合成複雜人工生命的過程中取得重大進展。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合成生物學引發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如果說基因測序是「讀」基因,那麼合成生物學就是「寫」基因。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光明圖片  《科學》封面文章 光明圖片  【科學向未來】  編者按  上期科學周刊刊登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姜韶東博士的文章《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謎題的追尋》,探討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和倫理,引發社會關注。
  • 我國真核生物人工基因組合成研究水平進入國際前列
    在863計劃、973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支持下,我國科學家與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推動了人工合成真核生物酵母基因組國際合作計劃(Sc2.0 Project)。日前,該計劃取得重大突破。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共有16條染色體,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
  • 人類首次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體
    由美、英、法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小組,在3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合成出了人工真核生物染色體,並成功在釀酒酵母中發揮功能。這是人類首次合成出真核細胞的染色體,也是人類邁向人工合成生命體的重要一步,未來還能大幅提高抗瘧藥、柴油等產品的產量。
  • 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
    新華社發   生命可以設計和再造嗎?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研究結果1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釀酒酵母是生物遺傳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模式生物。
  • 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中國證券網訊 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的形式同時刊發了中國科學家的4篇研究長文。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這項研究或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 全球研究人員致力於創造首個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不過,Boeke並不理解複製自然界已有的物質意義何在,而且設計與合成含1250萬個鹼基的基因組的任務如此繁重,甚至不可能實現。當時,Boeke在2004年於西雅圖召開的一個酵母遺傳學會議上聽到Davis的講話,他「一直在思考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
  • 今日頭條:天大化學再造酵母走向應用《自然通訊》三篇研究長文同期...
    2018年5月22日,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文中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胞工廠的生產效率,加速了微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學知識的發現。
  • ...覃重軍 釀酒酵母 人工合成 單細胞真核生物 端粒-中國新聞-東方網
    藉此來形容合成生物這一21世紀新興研究領域「不見硝煙的較量」似乎十分貼切。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頗為罕見地同時刊發了同一「選題」的兩篇科研成果:一篇出自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 天津大學合成生物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
    文章公布了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將自主設計合成的5號釀酒酵母環狀染色體進行基因組重排的相關研究成果,為探索環形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性狀多樣性具有重要影響。我們常見的真核生物染色體一般都是成線性的棒狀結構,而人類的某些染色體發生變異後會出現「成環」的現象。染色體的環化與癌症、癲癇、智力發育遲緩、白血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 探索DNA修復的秘密 天津大學在酵母群體基因組學分析方面取得新進展
    天津大學最近在這方面有了突破。  基於群體基因組學的重組分析,天津大學理學院教授、天津大學生物信息中心高峰教授課題組發現存在重組DNA雙鏈斷裂的基因顯著出現在特定疾病和適應性相關的生物學通路中,表明同源重組在疾病與環境適應性相關的DNA雙鏈斷裂修復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 史上最大生物學研究項目公布:10年內,測定150萬種真核生物基因組序列
    4月24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文章,正式公布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的細節。這標誌著這項史上規模最大、最具雄心的生命科學項目即將拉開帷幕。該項目計劃耗資47億美元,在接下來的十年間,測出所有已知的150萬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序列,並為我們找到尚未發現的全新物種。
  • 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首批在線預發表文章上線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GPB),首批在線預發表(Article-in-Press)文章成功上線。
  • 山東大學在Cell期刊發表染色體的評論性文章
    有消息報導,9月19號,山東大學生物技術研究院佘群新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Crenarchaeal 3D Genome: A Prototypical Chromosome Architecture for Eukaryotes的評論性文章。《細胞》(Cell)為一份同行評審科學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最新研究發現。
  • 為什麼原核生物的染色體選用了封閉的環形DNA、而真核生物的染
    1998年我在燕京醫學通訊上發表的《衰老的機理意義及治療》就提出,端粒是用於細胞分化與衰老的。 首先,原核生物沒有細胞分化與細胞衰老,在條件適宜下靠一分為二繁殖,基因表達譜一成不變,細胞的壽命是無限的。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沈伯韓 攝清華新聞網3月10日電 (通訊員 李春園 李冰淞 李天一 秦琴 張維民) 3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戴俊彪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題為《在百萬級鹼基量級合成染色體上編輯核糖體DNA》("Engineering
  • 中國人工合成生命裡程碑:創建全球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北京時間8月2日凌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同時在線發表了2篇將酵母染色體融合的成果。其中一篇來自酵母染色體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Jef Boeke)團隊,另一篇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