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山東大學一直在負面消息的影響下引人質疑,甚至有人因為他的道德性開始質疑他的學術性。有消息報導,9月19號,山東大學生物技術研究院佘群新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Crenarchaeal 3D Genome: A Prototypical Chromosome Architecture for Eukaryotes的評論性文章。
《細胞》(Cell)為一份同行評審科學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最新研究發現。《細胞》刊登過許多重大的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與《自然》和《科學》並列,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其2010年的影響因子為31.957,高於《科學》的影響因子(31.027),接近《自然》的影響因子(38.597),表明它所刊登的文章廣受引用。
在Cell期刊中,Takemata等人。證明聚結素(ClsN),對於更高水平的染色體組織具有促進作用,它與後生動物比細菌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在真核生物中,這些研究揭示了三維(3d)基因組拓撲結構的三個遠距離水平。但是在細菌中,較高水平的染色體組織化僅限於形成自我相互作用的結構域,以擠壓環的形式出現。在研究中,他們揭示了古埃及人染色體組織的生物學功能,並對真核細胞染色體分裂的進化提供了見解。
在分子生物學領域、遺傳學領域,基因組是指生物體所有遺傳物質的總和。遺傳物質由DNA或RNA(病毒RNA)組成。基因組由編碼DNA、非編碼DNA、線粒體DNA、葉綠體DNA等組成。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此版Cell中,Takemata等人(2019)通過對三維基因組的研究,有力論證了crenarchaeal染色體在細胞中被劃分為兩個空間分布不同的小室。原核細菌雖然屬於原核生物,但可能採用了真核生物所觀察到的所有三種染色體組織,這與其姐妹原核生物細菌的染色體組織形成了嚴格的對照。
細菌3D基因組顯示由Oric(細菌染色體上複製的唯一來源)向複製末端(TER)方向的定向凝聚素介導的環擠壓。在進行基因組分離和細胞分裂的準備階段,oric必須在快速生長的細菌細胞中完成多次分裂,由此產生的含有oric的染色體片段構成了細菌染色體上最有組織的區域。這種染色體結構確保細菌能夠有效地控制染色體複製,並將其與基因組分離相結合,這是細菌細胞周期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研究中發現,這些細胞在進行重新啟動染色體複製時,會產生一個基因劑量梯度,使得在Oric-近端位置的基因拷貝數高於在Oric-遠端位置的基因拷貝數,這將最終在細胞周期中產生整個染色體上的差異基因表達。
基於真核細胞型染色體分離的重大發現上,也拋出了諸多突出的研究問題。例如,鑑於它們的高水平染色體組織離不開其他蛋白質參與者——細菌和真核生物,它們的身份有待明確。在那些缺乏SMC凝聚蛋白、類似ClsN蛋白的古細菌中,染色體的組織方式有待明確。面對眾多的研究,答案可能需要在無數學者的艱辛付出下,解密於多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