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2020-11-26 生物谷

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去年,在Su博士畢業之前,他和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研究生院的三名在讀博士生---PuZheng、SeonKinrot和BogdanBintu---一起拍攝了人類染色體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如今,這些圖像可以提供足夠的證據,將那些X形狀轉變為更複雜但更準確的符號,不僅可以教給下一代的科學家,還可以幫助這一代人揭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利用多重螢光原位雜交和超解析度顯微鏡製作出的彩色染色質圖像,圖片來自XiaoweiZhuang lab。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必須產生新的細胞,以取代那些過於衰老而無法發揮作用的細胞。為了做到這一點,細胞會發生分裂和複製它們的DNA。若按直線延伸,單個細胞中的DNA可以達到6英尺,所有的DNA都會被包裹在細胞核中,形成緊密而複雜的結構。只要在複製或重新纏繞這些遺傳物質時出現一個錯誤,就會導致基因發生突變或出現功能障礙。

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然而,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哈佛大學的莊小威(XiaoweiZhuang)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新的方法:對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一起成像,然後將一些可以連接的位點(「基因組位點」)連接起來,這樣就可確定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中的一種如何影響另一種,以維持正常的功能或者導致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莊小威教授說,「確定三維結構對於了解這種結構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了解這種結構如何調節基因組功能非常重要。

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全部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段特寫圖像中構建染色體圖譜。為了對一些因太小而不能成像的東西進行成像,他們沿著每條DNA鏈捕捉可以連接的位點。通過將這些位點連接在一起,他們可以形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但有一個問題。莊小威教授說,此前,他們能成像和識別的位點的數量受限於他們能一起成像的顏色數量:三個。三個位點無法構建出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位點都能得到兩個識別標誌:顏色和圖像輪次(image round,即第幾輪成像)。

莊小威教授說,「如今,我們實際上同時對60個位點進行成像和定位,重要的是,還可對它們進行識別。」

不過,為了覆蓋整個基因組,他們還是需要更多的位點:成千上萬個位點,因此他們轉向了一種已經用於組裝和存儲大量信息的語言:二進位。通過將二進位條形碼印在不同的染色質位點上,他們可以對更多的位點進行成像,並在之後對它們的身份進行解碼。比如,一種在第一輪成像但沒有在第二輪成像的分子會得到一個以「10」開頭的條形碼。利用20位條形碼,該團隊只需20輪成像就能區分2000種分子。莊小威教授說,「通過這種組合方式,我們可以更快地增加被成像和識別的分子數量。」

通過這種技術,該團隊對每個細胞約2000個染色質位點進行了成像,這比他們之前的研究增加了十多倍,從而足以形成染色體的結構在其天然環境中的高解析度圖像。但他們並沒有止步於此:他們還對轉錄活動(DNA經轉錄產生RNA)以及諸如核斑點(nuclear speckle)和核仁之類的亞細胞核結構進行了成像。

通過他們的基因組三維谷歌地圖,他們可以開始分析基因組結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以及這些區域運動如何幫助或損害細胞分裂和複製。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染色質被分成了不同的區域(比如沙漠和城市)。但這些區域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仍然是未知數。通過他們的高解析度圖像,莊小威團隊確定,含有很多基因的區域(富含基因區域)傾向於與任何一條染色體上的類似區域聚集在一起。但是,含有較少基因的區域(基因貧乏區域)僅在它們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時才會聚集在一起。一種理論認為,富含基因區域是基因轉錄的活躍場所,它們像工廠一樣聚集在一起,以實現更高效的生產。

雖然在證實這一理論之前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但是如今有一點是肯定的:局部染色質環境影響轉錄活性。結構確實會影響功能。莊小威團隊還發現,沒有兩條染色體看起來是一樣的,即使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細胞中也是如此。要想發現人體每個細胞中的每條染色體是什麼樣子的,需要開展的研究工作遠遠超過單個實驗室能夠單獨承擔的範圍。

莊小威教授說,「僅僅建立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上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建立在很多很多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基礎上,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Jun-Han Su et al. 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2.Chromosomes look different than you think

https://phys.org/news/2020-11-chromosomes.html

相關焦點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結構不同於你的想像
    2020年11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並不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但是,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科學家:揭示出染色體新的本質
    由著名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教授,莊小威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論文,捕獲了人類染色體的最高解析度3D圖像,揭示出染色體更新、更複雜但更準確的本質,將有助於揭開有關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2020年11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4.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doi:10.1016/j.cell.2020.07.032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哈佛莊小威團隊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Cell:莊小威組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觀測
    哈佛大學莊小威實驗室在此之前已發表多篇基於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新技術,其中通過連續的DNA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DNA FISH)在單細胞中標記了21號染色體的所有拓撲結構域(TADs)觀察其如何形成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1】,以及以30kb的解析度下使用朝高解析度顯微鏡觀測了拓撲結構域(TADs)中的精細結構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然而現在,科學家們說,原來描述染色體的圖像存在一個問題,至少大部分時間,它並不是那樣存在的。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特有的染色體結構
    據中科院網站12月6日消息,染色體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密切相關。研究染色體三維結構在人類精子及早期胚胎中的動態變化和調控分子對於深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人類個體發育從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開始,經歷早期胚胎發育過程,由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但人類精子和卵子受精後,細胞核中的染色體結構如何變化,哪些生物學分子會影響胚胎中的染色體結構變化,一直以來是未被解決的科學問題。此外,精子在形態和功能上與其他終末分化的細胞截然不同,染色體在人類精子中如何壓縮摺疊還並不清楚。
  • 單個細胞的三維染色體逆向工程
    基因組分析可以提供有關基因及其在DNA鏈上位置的信息,但這樣的分析很少揭示它們在染色體內彼此之間的空間位置——這些高度複雜的三維結構保存著遺傳信息
  • 莊小威團隊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同時觀測
    哈佛大學莊小威實驗室在此之前已發表多篇基於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新技術,其中通過連續的DNA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DNA FISH)在單細胞中標記了21號染色體的所有拓撲結構域(TADs)觀察其如何形成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以及以30kb的解析度下使用朝高解析度顯微鏡觀測了拓撲結構域(TADs)中的精細結構。
  • ...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在抑制基因組激活中的新功能
    清華新聞網6月28日電 6月23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研究組合作在《分子細胞》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題為「關於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分析揭示了黏連蛋白在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中的作用」(Analysi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 染色體長什麼樣?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為了將自己「封裝」進染色體這種複雜的結構中,長長的DNA需要藉助組蛋白讓自己纏繞成緊密的結構,當DNA在複製或重新纏繞的過程中出現了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或功能障礙。因此,理解包圍了這些DNA的染色質的3D構造,這些構造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它們會如何調節基因組的功能是非常關鍵的。然而,這一點卻並不容易做到。
  • 體細胞核移植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的新功能
    近日,生命中心PI頡偉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研究組合作在《分子細胞》雜誌(Molecular Cell)發表了題為「關於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分析揭示了黏連蛋白在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中的作用」(Analysi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這樣研究得到的結果是這兩套基因組的均值,忽略了同源染色體間的差異。同時,沒有同源染色體相互作用信息就無法構建真正的三維基因組,無法研究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 南科大靳文菲團隊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趙可吉實驗室合作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科研成果,該論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新華社濟南12月5日電(記者蕭海川)探求人類基因奧秘,始終是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招募酵母端粒酶到端粒上機制
    他認為Sir4充當著著陸器的作用,優先招募端粒酶到需要延伸的較短的染色體末端上。具體而言,在酵母中,蛋白Ku和Est1分別通過與端粒酶中的RNA組分(TLC1)、染色體上的端粒蛋白Sir4和Cdc13獨立地相互作用,將這種端粒酶招募到端粒上。然而,由這種端粒酶招募通路上的分子組成的複合物結構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