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團隊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同時觀測

2021-01-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基因組的三維結構(three-dimensionalgenome structure)影響到了DNA相關的各種細胞活動。每個人體細胞核裡有約2米長的基因組DNA,這些DNA是如何有序地摺疊成各種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對應的生物學功能一直以來是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

基於高通量測序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3C和Hi-C)已經發現以及詳細討論了染色體在不同層級上的結構,其中包括染色質環(loops)、 拓撲結構域(TADs)以及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compartments)。這些不同層級上的結構也被證實是廣泛存在於各種物種的各種細胞,並且對基因表達調控有各種影響。但是當Hi-C技術應用於單細胞時,受限於單細胞測序的效率,很難高通量地測得高解析度的染色體結構。

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t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自上世紀70年代發明以來,長期被用於在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直接觀測目標DNA或RNA。哈佛大學莊小威實驗室在此之前已發表多篇基於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新技術,其中通過連續的DNA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DNA FISH)在單細胞中標記了21號染色體的所有拓撲結構域(TADs)觀察其如何形成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以及以30kb的解析度下使用朝高解析度顯微鏡觀測了拓撲結構域(TADs)中的精細結構。在其中通過連續的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FISH)的基礎上,通過給每個RNA設計標記的組合,Multiplexed error robust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MERFISH)技術實現了高效地同時檢測多種RNA。如何將現有的高解析度染色體結構標記擴展至全染色體或全基因組,以及如何將高通量的RNA和DNA標記結合,在技術上需要進一步的突破。

2020年8月20日,莊小威實驗室在Cell 以Resource形式發表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的論文,進一步擴展了染色質DNA三維結構觀測的通量,並且同時在單細胞中實現了DNA、RNA和蛋白質的標記。

首先,這一技術通過連續標記50kb DNA片段,在21號染色體上標記了全部可標記片段,直接觀測了21號染色體50kb解析度全染色體結構。在此基礎上,以5kb解析度標記了84個轉錄起始位點(TSS)以及新生RNA(Nascent RNA)。通過這些數據,作者進一步分析了轉錄活性與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在三維空間分布的關係。

21號染色體作為最小的常染色體,可能有其特殊性。作者也使用了這一技術以250kb解析度標記了2號染色體上接近1000個區域,在得到了完整的2號染色體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在單細胞中是通過偏好的長程的活躍-活躍(A-A)相互作用以及短程的失活-失活(B-B)相互作用形成的。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借用MERFISH的思路,將散布在全基因組的1000個區域進行編碼標記,實現了更高效的全基因組三維結構直接觀測(DNA-MERFISH)。通過這一策略將實驗的時間大幅縮短,使得高通量的單細胞全細胞核三維結構直接觀測成為可能。

在此基礎上,DNA-MERFISH進一步結合了新生RNA(Nascent RNA)以及相關的細胞核內結構,核仁(nucleolus)和核斑(nuclear speckle)內的特徵蛋白質,進一步刻畫了轉錄水平與細胞核內環境的關係。

綜合上述來看,這篇文章為研究染色質DNA三維結構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在需要高密度標記的高解析度染色體結構的研究上,通過連續的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實現了大量穩定的標記。在研究範圍擴展到全基因組時,使用MERFISH類似的思路實現高效的標記。這一技術可以與各種RNA的螢光原位雜交,以及蛋白質的免疫螢光(IF)直接結合,為將來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可能。本文同時作為一篇Resource文章,公開地提供了超過1萬條21號染色體單細胞結構以及超過1萬個細胞的全基因組結構(https://zenodo.org/record/3928890)以及詳細的分析案例,這也為整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32

相關焦點

  • Cell:莊小威組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觀測
    ,並且同時在單細胞中實現了DNA、RNA和蛋白質的標記。,直接觀測了21號染色體50kb解析度全染色體結構。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借用MERFISH的思路,將散布在全基因組的1000個區域進行編碼標記,實現了更高效的全基因組三維結構直接觀測
  • ...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劃時代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2020-08-21 1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Nature:莊小威團隊實現染色質組織的直接成像 來源:生物探索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1-28   今日/總瀏覽:4/3303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Nature|嶽峰組揭示斑馬魚表觀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
    由於它70%的蛋白質編碼基因與人類同源而且有著透明快速的體外胚胎發育, 所以科學家們經常用它來研究早期發育和各種疾病, 比如白血病、多種實體瘤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病。可是現有的斑馬魚的基因組功能性研究多局限於對整個胚胎的研究,斑馬魚組織特異性的基因組功能元件系統圖譜和基因組三維結構仍然亟待揭示。
  • 最新MP發文綜述"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該文概述了植物基因組的三維組織結構特徵,植物基因組在應對環境變化時三維結構的改變以及不同二倍體和四倍體雜種中等位基因三維結構的差異,介紹了染色質相關RNA參與的DNA-RNA交互作為基因組三維結構的新的研究層面在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了「液-液相分離」在基因組三維結構的形成中的潛在功能意義
  • 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莊小威教授說,「確定三維結構對於了解這種結構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了解這種結構如何調節基因組功能非常重要。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全部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段特寫圖像中構建染色體圖譜。為了對一些因太小而不能成像的東西進行成像,他們沿著每條DNA鏈捕捉可以連接的位點。
  • 利用納米孔測序研究人體組織樣本等位基因效應對轉錄組結構的影響
    迄今為止的大多數RNA測序研究都使用短讀長RNA測序技術;由於短讀長容易出現多重定位的情況,因此很難確定異構體的來源,同時會給定量帶來幹擾。相比之下,長讀長測序可以捕獲到全長轉錄本和異構體,這可以使定量過程像讀長序列計數一樣簡單。
  •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2 15:06:40 2020年8月20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Hi-C圖譜和ChIA-PET圖譜技術有助解析基因組三維結構
    此外,基因及其調控元件需要交流,染色質必須打開,允許轉錄和複製。因此,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基因的線性順序與空間排布如何關聯?」「基因如何被遙遠的元件所調控?」。闡明染色質複雜結構的技術有染色質構象捕獲(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3C)及更高通量的衍生技術4C、5C,這些提供了長距離的染色質相互作用,但不能擴展到整個染色質相互反應組。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近日,美國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所開發了一種新的多組學方法,通過將高通量靶向轉錄組學方法與蛋白質檢測相結合,可在單次試驗中同時分析約500個基因,並檢測2×104個細胞的40多種蛋白質。
  • Nature:利用CRISPR-CAS9進行全基因組基因轉錄激活篩選
    2015年2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在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結構導向的方法改造了CRISPR-CAS9複合物來系統性研究基因功能,並通過構建sgRNA文庫大規模篩選抵抗BRAF抑制劑的激活基因。該文章利用CRISPR-CAS9技術研究基因功能,對後基因組時代的基因功能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個部分特寫鏡頭構建染色體圖譜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位點都能得到兩個識別標誌:顏色和圖像輪次(image round,即第幾輪成像)。莊小威教授說,「同時對60個位點進行成像和定位,還可對它們進行識別。」
  • ChIP-seq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與組蛋白、轉錄因子互作的DNA區段
    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與組蛋白、轉錄因子互作的DNA區段。這需要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結合第二代測序技術(高通量測序),組合起來就是ChIP-seq。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也稱結合位點分析法,是研究體內蛋白質與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通常用於轉錄因子結合位點或組蛋白特異性修飾位點的研究。將ChIP與第二代測序技術相結合的ChIP-Seq技術,能夠高效地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互測與組蛋白、轉錄因子等互作的DNA區段。
  • 南科大靳文菲團隊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趙可吉實驗室合作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科研成果,該論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 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結構不同於你的想像
    莊小威教授說,「確定三維結構對於了解這種結構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了解這種結構如何調節基因組功能非常重要。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全部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段特寫圖像中構建染色體圖譜。
  • 空間轉錄組研究將對基因測序領域帶來的三大影響及作用
    2016年,來自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學者們在《Science》上發文,闡述了一種新的轉錄組學研究技術,並提出了「空間轉錄組學」的概念。雖然他們並不是第一個嘗試將轉錄組測序與空間位置之間實現一一對應的團隊,但是他們給出的解決方案確實是最完善,最接近商業化的。
  • 高歌團隊發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新方法和參考資料庫
    本文來源:北大生科作為細胞異質性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蓬勃發展,並積累了大量研究數據。若能有效利用現有的單細胞數據進行檢索與推斷,研究者便能更好地進行新測序單細胞的注釋,以及綜合多數據集的研究。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這樣研究得到的結果是這兩套基因組的均值,忽略了同源染色體間的差異。同時,沒有同源染色體相互作用信息就無法構建真正的三維基因組,無法研究其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