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結構不同於你的想像

2020-11-26 生物谷
2020年11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去年,在Su博士畢業之前,他和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研究生院的三名在讀博士生---PuZheng、SeonKinrot和BogdanBintu---一起拍攝了人類染色體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如今,這些圖像可以提供足夠的證據,將那些X形狀轉變為更複雜但更準確的符號,不僅可以教給下一代的科學家,還可以幫助這一代人揭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利用多重螢光原位雜交和超解析度顯微鏡製作出的彩色染色質圖像,圖片來自XiaoweiZhuang lab。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必須產生新的細胞,以取代那些過於衰老而無法發揮作用的細胞。為了做到這一點,細胞會發生分裂和複製它們的

DNA。若按直線延伸,單個細胞中的DNA可以達到6英尺,所有的DNA都會被包裹在細胞核中,形成緊密而複雜的結構。只要在複製或重新纏繞這些

遺傳

物質時出現一個錯誤,就會導致基因發生突變或出現功能障礙。


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然而,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哈佛大學的莊小威(XiaoweiZhuang)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報告了一種新的方法:對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一起成像,然後將一些可以連接的位點(「基因組位點」)連接起來,這樣就可確定染色質的結構和功能中的一種如何影響另一種,以維持正常的功能或者導致疾病。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莊小威教授說,「確定三維結構對於了解這種結構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了解這種結構如何調節基因組功能非常重要。


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全部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段特寫圖像中構建染色體圖譜。為了對一些因太小而不能成像的東西進行成像,他們沿著每條DNA鏈捕捉可以連接的位點。通過將這些位點連接在一起,他們可以形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但有一個問題。莊小威教授說,此前,他們能成像和識別的位點的數量受限於他們能一起成像的顏色數量:三個。三個位點無法構建出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位點都能得到兩個識別標誌:顏色和圖像輪次(image round,即第幾輪成像)。


莊小威教授說,「如今,我們實際上同時對60個位點進行成像和定位,重要的是,還可對它們進行識別。」


不過,為了覆蓋整個基因組,他們還是需要更多的位點:成千上萬個位點,因此他們轉向了一種已經用於組裝和存儲大量信息的語言:二進位。通過將二進位條形碼印在不同的染色質位點上,他們可以對更多的位點進行成像,並在之後對它們的身份進行解碼。比如,一種在第一輪成像但沒有在第二輪成像的分子會得到一個以「10」開頭的條形碼。利用20位條形碼,該團隊只需20輪成像就能區分2000種分子。莊小威教授說,「通過這種組合方式,我們可以更快地增加被成像和識別的分子數量。」


通過這種技術,該團隊對每個細胞約2000個染色質位點進行了成像,這比他們之前的研究增加了十多倍,從而足以形成染色體的結構在其天然環境中的高解析度圖像。但他們並沒有止步於此:他們還對轉錄活動(DNA經轉錄產生RNA)以及諸如核斑點(nuclear speckle)和核仁之類的亞細胞核結構進行了成像。


通過他們的基因組三維谷歌地圖,他們可以開始分析基因組結構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以及這些區域運動如何幫助或損害細胞分裂和複製。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染色質被分成了不同的區域(比如沙漠和城市)。但這些區域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仍然是未知數。通過他們的高解析度圖像,莊小威團隊確定,含有很多基因的區域(富含基因區域)傾向於與任何一條染色體上的類似區域聚集在一起。但是,含有較少基因的區域(基因貧乏區域)僅在它們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時才會聚集在一起。一種理論認為,富含基因區域是基因轉錄的活躍場所,它們像工廠一樣聚集在一起,以實現更高效的生產。


雖然在證實這一理論之前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但是如今有一點是肯定的:局部染色質環境影響轉錄活性。結構確實會影響功能。莊小威團隊還發現,沒有兩條染色體看起來是一樣的,即使在其他方面完全相同的細胞中也是如此。要想發現人體每個細胞中的每條染色體是什麼樣子的,需要開展的研究工作遠遠超過單個實驗室能夠單獨承擔的範圍。


莊小威教授說,「僅僅建立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上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建立在很多很多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基礎上,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2.Chromosomes look different than you think

https://phys.org/news/2020-11-chromosomes.html


相關焦點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去年,在Su博士畢業之前,他和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研究生院的三名在讀博士生---PuZheng、SeonKinrot和BogdanBintu---一起拍攝了人類染色體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並不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但是,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科學家:揭示出染色體新的本質
    由著名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教授,莊小威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論文,捕獲了人類染色體的最高解析度3D圖像,揭示出染色體更新、更複雜但更準確的本質,將有助於揭開有關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哈佛莊小威團隊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染色體長什麼樣?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為了將自己「封裝」進染色體這種複雜的結構中,長長的DNA需要藉助組蛋白讓自己纏繞成緊密的結構,當DNA在複製或重新纏繞的過程中出現了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或功能障礙。因此,理解包圍了這些DNA的染色質的3D構造,這些構造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它們會如何調節基因組的功能是非常關鍵的。然而,這一點卻並不容易做到。
  • 2020年11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2.Cell論文詳解:新成像方法可同時對單個細胞中5種不同分子進行成像doi:10.1016/j.cell.2020.10.035在單個細胞內,成千上萬個分子,如蛋白、離子和其他信號分子,共同發揮各種功能---吸收營養物、儲存記憶和分化成特定的組織等等。解讀這些分子及其所有的相互作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在高中生物學教材上,我們第一次認識了染色體的樣子——一個瘦高的X型。在大學的生物課上,它還是那個樣子。如今,它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 經典的「X」 然而現在,科學家們說,原來描述染色體的圖像存在一個問題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特有的染色體結構
    據中科院網站12月6日消息,染色體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密切相關。研究染色體三維結構在人類精子及早期胚胎中的動態變化和調控分子對於深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 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由拓撲相關結構域(TAD)基本單元構成,研究結果顯示,在成熟的人類精子中沒有TAD結構並且沒有檢測到染色質調節蛋白CTCF,這與在小鼠精子中的情況完全不同。受精後,胚胎中TAD結構非常模糊,在後續的胚胎發育中染色體逐漸建立清晰的TAD結構。研究還發現,A/B區室結構在人的2細胞期胚胎中消失,然後在後續發育中重新建立。
  •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
    張忠華教授在《The Plant Cell》發表論文揭示黃瓜全雌基因分子作用機制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張忠華教授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孫進京副研究員進行合作,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首次發現黃瓜中全雌基因(Female)是獲得新功能的基因
  • Cell:莊小威組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觀測
    基於高通量測序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3C和Hi-C)已經發現以及詳細討論了染色體在不同層級上的結構,其中包括染色質環(loops)、 拓撲結構域(TADs)以及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compartments)。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Cell: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2020年10月29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Dieter Egli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Allele-Specific Chromosome Removal after Cas9 Cleavage in Human Embryo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評估了在EYS位點的父系染色體(該染色體攜帶移碼突變導致失明)上引入Cas9誘導的雙鏈斷裂(DSB)的修復結果。
  • 首次揭示端粒t環保護染色體機制
    2019年11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位於端粒末端的環狀結構(loop)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可阻止染色體發生不可挽回的損傷。
  • Cell重磅 | 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大約一半的斷裂仍未修復,導致無法檢測到父本等位基因,並且在有絲分裂後,失去了一個或兩個染色體臂。相應地,Cas9脫靶切割由於兩個等位基因的切割而導致染色體損失和半純合插入缺失。這些結果證明了操縱染色體成分的能力,並揭示了人類胚胎突變校正的重大挑戰。
  • 「Cell」重磅!賀建奎進行的胚胎編輯試驗可導致染色體丟失,易位等副作用
    2020年10月29日,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Dieter Egli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Allele-Specific Chromosome Removal after Cas9 Cleavage in Human Embryo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評估了在EYS位點的父系染色體(該染色體攜帶移碼突變導致失明
  • 莊小威:從蘇州中學到哈佛教授,2019年獲「NAS科學發現獎」!
    一位清華大學的教授在微博上就寫道:聽到白茲格名字的時候,我幾乎要準備給莊小威寫賀信了……。雖然諾獎結果已是板上釘釘,塵埃落定的事情。但莊小威的STORM,與白茲格的PALM可以說是並駕齊驅的一項技術。而且在後續發展跟推廣方面,莊小威的作用可以說是比白茲格更重要。相關論文的發表時間上,也只是一天之隔。
  • 《細胞》亮點:莊小威聯合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單細胞測序揭示...
    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多篇論文。第一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與Bogdan Bintu教授的聯合團隊。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
  • Cell:重磅!揭示細胞識別端粒縮短機制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062017年7月1日/生物谷BIOON/---端粒保護著我們的染色體,非常類似於位於鞋帶末端的阻止鞋帶鬆散開的塑料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