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多篇論文。
第一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與Bogdan Bintu教授的聯合團隊。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
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隨後,他們使用新型的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同時對基因組的1000多個位點進行成像觀察,並可以通過一些轉錄過程中的標誌性結構,觀察到超過1000多條基因的轉錄動態。
研究人員們指出,該技術能讓他們對染色質的不同區域,以及染色質的反式結合有更好的理解。此外,研究人員們也可以研究這些區域和結合方式能如何影響單細胞內的基因轉錄。未來,它有望在更廣泛的領域得到應用。
第二篇論文則來自美國舊金山的幾所大學與科研機構。他們的發現對於理解人類肺癌在治療後的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研究人員們指出,肺癌是每年造成最多人死亡的主要癌種之一。之所以如此危險,主要在於肺癌的異質性——這讓肺癌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從而導致了種種療法的失效。為了理解肺癌的這種適應力,研究人員們從30名肺癌患者中,獲取了49份臨床活檢標本。這些標本有的來自治療前,有的來自治療中。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比較治療前後,肺癌所發生的變化。
研究人員們對超過20000多個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細胞做了單細胞測序,發現這些細胞展現出了極為複雜和動態的腫瘤生態系統。對於癌細胞的測序,更是找到了臨床檢測之外的致癌基因。
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員們發現,在抗癌療法下苟延殘喘下來的癌細胞,表現出了肺泡再生細胞的特徵。這表明目前的一些抗癌療法,反而會誘導癌細胞轉化進入較原始的細胞階段(primitive cell-state)。也就是說,癌細胞和腫瘤微環境,會在抗癌藥的作用下,變得更有可塑性。
本研究也找到了一些積極的數據,比如一些生物標誌物與臨床的預後具有相關性。這為科學家開發未來的療法提供了寶貴信息。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