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ATAC-Seq聯合解碼人類大腦海馬體體發育與形成機制

2021-01-21 烈冰生物

春節將至,烈冰全體員工祝賀大家新年快樂,祝您在新的一年裡擁有

「鼠」不盡的歡樂,

「鼠」不盡的幸福,

「鼠」不盡的收穫,

「鼠」不盡的paper!

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在信息編碼、短時記憶、長時記憶、空間導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海馬體和癲癇、智力障礙、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病理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但是目前對於人類海馬體的發育與分子特徵仍然缺乏清晰地認識。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篇2020年1月15日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團隊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吳倩團隊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關於人類大腦海馬體發育的文章,深入探究並揭示了海馬體動態變化的發育過程以及記憶功能環路形成的分子機制。

題目:Deco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hippocampus

DOI:10.1038/s41586-019-1917-5

組學技術scRNA-Seq、ATAC-Seq

樣本信息:7個不同胚胎發育時期的海馬組織

實驗分組:發育不同時期的胚胎

GW16、GW18、GW20、GW22 (n=2)、GW25、GW27

單細胞捕獲平臺10X Genomics 平臺

細胞數量:共30416個細胞

分析思路:

研究者通過對人腦不同發育時期的海馬體進行單細胞轉錄組和表觀遺傳組測序及系統分析,解析出人腦海馬體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關鍵的分子特徵與調控網絡。

t-sne分析和細胞類型鑑定,詳細描繪了發育16-27周的胚胎海馬的細胞圖譜。差異基因篩選鑑定海馬組織的區域marker基因;

GO分析揭示了興奮神經元神經發生和成熟的關鍵階段;

細胞周期分析和擬時序分析,鑑定PAX6+和HOPX+祖細胞的遷移路徑和細胞譜系,突破性的發現這群祖細胞在神經發生和膠質發生中都起作用;

WGCNA和ATAC-Seq分析篩選得到海馬發育相關的轉錄調控網絡。

小編之前有詳細的整理過一系列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數據分析內容哦~瀏覽相關分析內容的原理、工具、分析結果詳情請戳下方連結哦~烈冰生物不僅可以進行專業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而且2020年即將重磅上線單細胞ATAC-Seq分析,敬請期待!

接下來,小編將從以下4個方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篇文章中的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者通過對GW16-27的胚胎海馬進行t-SNE分析分為47個細胞亞群,並細胞類型鑑定為祖細胞、興奮性神經元(EXN)、抑制性神經元(INN)等9類。通過對發育後期的海馬進行ATAC-Seq,結果發現海馬體發育的關鍵轉錄因子——PROX1的啟動子區域具有LEF1和TCF4的結合位點,揭示WNT信號通路對齒狀回(dentate gyrus,DG)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圖1a-f)

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區域(PFC)協同發育,共同調控空間記憶和情緒相關記憶中的信號通路。研究人員為了探究海馬體與PFC發育中的差異,對二者的細胞聚類比較分析,結果表明二者在所有細胞類型均有所差異,主要表現為:1.分子特徵表達差2.二者神經元的發育成熟軌跡有差異;3.少突膠質細胞發生階段。(圖1g-l)

研究者通過擬時序分析,分離出PAX6+和HOPX+祖細胞向神經元、星形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的發育路徑,進一步揭示海馬發育中的細胞譜系關係,突破性的發現PAX6+和HOPX+祖細胞不僅是神經源性祖細胞,而且在膠質細胞發生中也起作用。(圖2a-b)

通過對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海馬體進行免疫螢光染色,系統的闡述了海馬的動態發育過程及PAX6+和HOPX+祖細胞從不同方向和遷移軌跡進入海馬體,共同促進海馬體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發生。(圖2c-i)

研究者對海馬神經元表徵差異表達基因並經原位雜交驗證了人類海馬體的區域marker基因:SEMA5A(DG區),PID1(CA1區),SULF2(CA3區),NRIP3(CA3區)。通過擬時序和成熟度分析,表明CA1神經元比CA3和DG神經元更成熟。GO分析揭示了興奮神經元神經發生、成熟的三個關鍵階段:GW16-18:神經發生;GW20-22:軸突發生;GW25-27:功能發育。(圖3a-g)

通過加權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WGCNA),篩選得到與DG發育相關的基因模塊和轉錄調控網絡。通過對抑制性神經元的細胞譜系關係分析和擬時序分析,描繪了來源於MGE和CGE的海馬抑制性神經元的衍化過程。(圖3h-l)

海馬體是脊椎動物大腦中進化保守的器官,但是在長期進化中人類海馬體是否有所變化呢?研究者通過對人類和嚙齒類動物海馬發育不同階段的轉錄組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發現胚胎期發育16-20周的海馬體和小鼠出生後0-5天的狀態相似,這表明與嚙齒類動物相比,人類海馬體更早地進入發育期,但其發育期要持續更長時間。研究者接著對人類與嚙齒類動物的差異基因分析,篩選得到人類海馬體特有的基因,如STX10, CHMP4A, BEX5,和NBPF1等,並通過原位雜交和ATAC-Seq確定了這些基因的mRNA定位和轉錄調控位點。(圖4a-c)

其中,NBPF基因家族是靈長類動物特有的,與大腦的進化和複雜性有關。因此,研究者通過給胚胎小鼠體外注射使其表達NBPF1基因。實驗觀察發現,隨著小鼠海馬體的發育,DG區域顯著膨大,顆粒細胞數量顯著增加。為進一步探究NBPF1如何調控海馬發育,研究者進行 ATAC-Seq分析,並對小鼠顆粒細胞進行單細胞定量RT-PCR,結果一致發現NBPF1通過LHX2調節海馬發育的分子機制。

綜上所述,本研究系統地分析了胚胎發育中海馬體的scRNA-seq和ATAC-seq數據,詳細的闡述了人類海馬在發育中的細胞多樣性、動態發育軌跡、轉錄調控網絡和信號轉導途徑。跨物種比較了人類與嚙齒類動物海馬體進化過程中的關鍵差異,全面揭示了海馬體發育的關鍵時間點以及關鍵基因,為相關疾病的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917-5

地址: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浦江科技園新駿環路138號2棟201室

電話:400-065-1811  021-51827998

郵箱:tech@novelbio.com

網址:www.novelbio.com


相關焦點

  • ...學院張強鋒課題組利用深度學習人工智慧算法分析單細胞ATAC-seq...
    真核生物的染色質具有複雜的高級結構,由DNA一圈一圈纏繞在組蛋白上形成串珠式模型並進一步摺疊聚集而成。基因的轉錄必須要將相應的染色質打開形成開放區域才能結合其他的轉錄調控因子。因此可以說染色質開發區域是基因組編碼生命的窗口。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在此,作者建立了一個可誘導的譜系追蹤系統(iTracer),該系統結合了報告條形碼(Reporter barcode),可誘導iCRISPR/Cas9疤痕(inducible CRISPR/Cas9 scarring)以及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學,來分析大腦類器官發育過程中的譜系關係 。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近些年,單細胞測序技術迅速發展,使得研究細胞之間的異質性成為可能。然而,目前單細胞測序的方法均會丟失細胞在體內原有的位置信息,而對某些研究領域如發育生物學、腫瘤生物學而言,細胞來源的位置信息是十分關鍵的。  在景乃禾和彭廣敦的指導下,陳軍通過整合與優化單細胞測序和雷射顯微切割技術,構建了一種能夠獲得少量細胞轉錄組信息,同時保留細胞原有位置信息的測序方法:Geo-seq。
  •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類器官體單細胞測序揭示人類大腦發育特徵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17:36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J.
  • 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
  • Nature子刊發布重磅測序技術:基因組和轉錄組平行測序
    研究人員用G&T-seq對220個小鼠和人類細胞進行測序,獲得了空前詳細的信息。他們首次觀察到,當細胞丟失或獲得染色體拷貝時,該區域的基因表達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減少或增加)。   「在單個細胞中同時測序基因組和轉錄組,我們可以看到基因變異的功能性影響,」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魯汶大學和Wellcome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Thierry Voet,教授說。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考慮到其在攝入基本營養物質和藥物中的關鍵作用,以及胃腸道癌症佔癌症相關死亡率的30%以上的事實,因此迫切需要對胃腸道器官系統進行全面研究。自噬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調節組織發育、細胞分化和穩態等生物學過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胃腸道生長和擴張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成為胃腸道惡性腫瘤新的治療靶點。然而,在人類胎兒胃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的動態變化從未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過系統的研究。
  • 單個細胞轉錄組測序成本降至1美分!《科學》期刊發布重磅SPLit-seq...
    這項全新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名為「SPLit-seq」,由美國艾倫研究所及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聯合開發。該技術無需價格昂貴的定製化微流體和微孔細胞分選設備,而是引入了成本低廉的組合條形碼,能夠以約1美分的成本對單個細胞進行轉錄組測序,有望真正實現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平民化」。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72501個腎組織細胞的轉錄組數據特徵,並結合了對應腎癌組織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鑑別了正常的腎細胞和癌變的腎細胞,精確地解釋了人類腎癌各組分及對應的細胞特徵。7萬個細胞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並繪製了胎盤細胞圖譜,為理解人類妊娠早期胎盤的細胞組成和細胞通訊帶來了新見解。
  • 寒冬12月單核轉錄組文章集錦:找點時間找點空閒,看看別人都研究了啥!
    單核轉錄組是基於單細胞轉錄組的進一步升華,也是一項即將走向前沿熱潮的新技術。關於該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在實時發表的新文章中走向了更廣闊的的天和地。在已經過去的寒冬12月中,有哪些文章利用該技術走向了前沿陣地,讓我們找點時間找點空閒,一起看看7篇文章中,別人都研究了啥。文章一:新的大腦區域是如何進化出來的?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在植物整個生命過程中,根尖不斷分化發育,形成的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參與植物與生物或非生物信號的互作,並起到固定植株的作用。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自2009年湯富酬等人在Nature Methods首次報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以來,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2011年,Nicholas等人開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2013年,湯富酬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單細胞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檢測技術(scRRBS)。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Hi-C、單細胞ChIP-seq、單細胞ATAC-seq技術等。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2009年首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問世,開啟了單細胞組學時代(scRNA-seq)(Tang et al., 2009)。圖1 SCAN-seq的流程和評估2)鑑定出了30000多種全新的轉錄本。總共只測序了200多個單細胞就在小鼠胚胎幹細胞(mESCs)和小鼠植入前胚胎中分別鑑定出6487條和27250種新轉錄本。
  • 單細胞測序的未來——Nature Methods綜述助您明晰發展方向(上)
    文章題目: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 the power of many期刊:Nature Methods影響因子:28.5摘要:近期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發展為研究多細胞有機體中的基因調控程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分辨力與通量。在深入解析生物系統運行機制的道路上,單細胞多組學工具的開發是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 一文讀懂表觀遺傳學研究利器——ATAC-seq技術及應用丨深度長文
    ZGA」的文章,首次採用ATAC-seq技術揭示人類胚胎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前存在廣泛的染色質開放區域,並闡明其在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闡述了胚胎基因組轉錄激活對於開放染色質區域重編程的必要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