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2020-11-28 儀器信息網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人類胚胎體外模擬著床生長過程(圖片來源於網絡)

論文摘要:

胚胎著床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的裡程碑事件,生理狀態下超過半數以上的人類胚胎由於無法順利著床導致不孕。既往研究通常使用小鼠和食蟹猴等模式生物對這一過程展開探索,然而調控圍著床時期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和形態學變化特徵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在小鼠等模式生物研究中獲得的調控規律較難為人類胚胎發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然而,由於人類胚胎著床發生在受精卵形成後一周左右的時間點,這使得研究者們無法獲得生理狀況下的這一發育階段的人類胚胎。長期以來,這一人類關鍵發育階段一直成為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黑匣子。為了深入探討這一過程中的分子動態規律,挖掘調控胚胎著床過程中的潛在分子機制,2019年7月,北大-清華生命聯合中心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喬傑課題組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Reconstituting t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 landscapes of human implantation的研究論文。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在此之前,湯富酬課題組和喬傑課題組長期緊密合作,致力於包括著床前胚胎在內的人類生殖系細胞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表觀遺傳學調控特徵和潛在的機制研究: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微量細胞DNA甲基化組測序技術、單細胞DNA甲基化高通量測序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REF)等一系列單細胞技術對在此研究領域已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該課題主要依託的技術平臺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儀器中心(成像平臺)和北京大學高精尖中心高通量測序平臺。

北京大學高精尖中心高通量測序平臺(圖片來源:ICG官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次被解析
    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一枚受精卵長成一個嬰兒,需在發育的第7天左右著床才能存活,這期間的人胚胎細胞無法獲取,難以解析。22日,《自然》雜誌登載了我國北京大學湯富酬與北醫三院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最新突破,他們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展現了「黑盒子」中的乾坤。「臨床上,著床失敗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科學家解析小鼠著床前胚胎5-醛基胞嘧啶譜圖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5fC位於重要功能區域並與基因表達激活密切關聯。年3月23日,北京大學BIOPIC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合作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5-Formylcytosine Landscapes of Mammalian Early Embryos and ESCs at Single-Base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細胞水平的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自然·醫學》:人類首次描繪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人類的月經周期,就是每月一次的子宮內膜(endometrium)的脫落、再生和重塑的過程。這一現象幾乎只在人類中出現,除了人類以外,只有類人猿、舊大陸猴等極少數動物中有類似現象。該研究使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地表徵了月經周期這一人類獨特的生理過程。通過單細胞轉錄組分析,可在分子和定量水平將月經周期分為四個主要階段,並且能夠更精確地確定胚胎「著床窗口」。
  • 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表綜述 系統總結人類...
    湯富酬教授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教授課題組長期密切合作,致力於揭示人類生殖系細胞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調控機制。多年前,兩個團隊合作繪製了人類生殖系細胞的著床前胚胎階段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Yan et al.
  • 基於單細胞測序,張鵾團隊揭示畸胎瘤作為早期胚胎發育模型的潛力
    人類等哺乳動物的生命起始於受精卵,經過複雜的早期胚胎發育後,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目前,科學家對於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研究主要使用各種動物模型。但這些模型通常局限於特定的細胞譜系,且不同物種的發育過程具有保守性以及物種特異性,為早期胚胎發育研究帶來了限制。
  • 人類如何保持基因組穩定?
    從配子發生到受精以後形成新的個體再發育整個過程,現在科學家都了解得非常少,這一奧秘有賴各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去探索。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測序技術不管從價格上還是從人力成本上迅速下降,讓科學家能夠做更多事,尤其是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轉錄組,基因組,表觀組利用這個技術能揭示細胞命運決定的很多分子機制。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但人類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對胚胎發育的了解依然有限。而哈佛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最近,他們的研究在線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不是一篇,而是三篇!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2018年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腫瘤微環境、免疫治療,動植物胚胎發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等眾多領域,單細胞檢測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博奧晶典日前對該領域的突破與變革進行了盤點。  單細胞測序之腫瘤微環境  1.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技術——CoBATCH並解析多...
    這一單細胞技術不僅適用於研究各種組蛋白修飾,同時也能捕獲DNA結合蛋白在基因組上的結合信息。利用這一單細胞技術,研究者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10個器官(心臟、肝臟、肺、左腦、右腦、後腦、腎臟、皮膚、肌肉和小腸)的內皮細胞譜系發育、分化和功能的異質性。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細胞是生命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人類對生命本源的不斷探索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Frolov的實驗室採用了一種稱為Drop-seq的技術,該技術可使研究人員分離單細胞並對其進行基因測序。Drop-seq可以同時對數千個單個細胞進行測序。他們的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廣泛的工具箱,可以研究實驗室中生長的稱為類器官的小腸內人類激素產生細胞。這些發現為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疾病提供了潛在的新途徑。研究人員首次使用稱為單細胞測序的技術描述了在不同類型的人類腸內分泌細胞中有活性的所有基因。基於這些數據,他們創建了迄今為止對人類腸內分泌細胞不同亞型最深刻見解的地圖集。該圖集揭示了對腸內分泌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的基因的活性。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該工作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退出全能性,向三個胚層分化過程中的表觀調控時空規律。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該工作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退出全能性,向三個胚層分化過程中的表觀調控時空規律。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 喬傑:人類如何保持基因組的穩定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測序技術不管從價格上還是從人力成本上迅速下降,讓科學家能夠做更多事,尤其是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非常好的手段。轉錄組,基因組,表觀組利用這個技術能揭示細胞命運決定的很多分子機制。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複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鹼基的基因組並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變為現實。單細胞測序技術可謂是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的研究進展
    單細胞RNA測序已成為解剖細胞異質性並將組織分解成細胞類型和/或細胞狀態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這為從頭發現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可揭示複雜的細胞事件並加深我們對生物系統的了解。在本綜述中,簡要簡紹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及相關應用。我們預計單細胞RNA測序在生物學中的作用將日益增強,在提供空間信息和與細胞形態的方面將進一步提高。將來,能夠更好地應用於科研領域。
  • Illumina、Juno等技術巨頭為啥同時下注單細胞測序?
    現在的基因測序更是存在這種弊病。取一塊組織提取總DNA,然後測序分析。實際上,這種測序過程得到是個平均結果,並沒有反應身體的實際情況,那些含量較少的變異基本都被「平均掉了」。  單細胞測序能做的就是,把病變組織的所有細胞全都測一遍,這樣一來,就可以全面掌握疾病的信息,甚至可以預測疾病的發展動向。這就是單細胞測序的使用價值。
  • 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
    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綜述單細胞入門-讀一篇scRNA-seq綜述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利用單細胞轉錄組揭示人類胚胎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相關的基因動態表達變化情況。自噬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調節組織發育、細胞分化和穩態等生物學過程。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在胃腸道生長和擴張中發揮重要作用,並且可能成為胃腸道惡性腫瘤新的治療靶點。然而,在人類胎兒胃腸道發育過程中自噬的動態變化從未在單細胞水平上進行過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