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5fC位於重要功能區域並與基因表達激活密切關聯。
2017年3月23日,北京大學BIOPIC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合作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5-Formylcytosine Landscapes of Mammalian Early Embryos and ESCs at Single-Base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細胞水平的5-醛基胞嘧啶全基因組測序,並解析了小鼠著床前胚胎中的單鹼基解析度5-醛基胞嘧啶(5fC)譜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會發生劇烈的表觀遺傳重編程。在5-甲基胞嘧啶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中會產生一種新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5fC。湯富酬課題組與伊成器課題組緊密合作,開發了一種基於特異性化學標記的單細胞、單鹼基解析度的5fC測序技術(CLEVER-seq),並將其應用於小鼠著床前胚胎以及哺乳動物多能幹細胞的5fC檢測。研究發現,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5fC發生高度動態變化並富集在基因表達調控區域。5fC在不同的胚胎發育階段以及多能幹細胞中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同時,啟動子區域5fC的產生先於相應基因的表達,說明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主動去甲基化可能參與了關鍵基因的表達調控。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朱晨旭、高雲、郭紅山博士以及夏波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研究員,湯富酬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的資助。(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