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8月8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韓敬東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彭廣敦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通過細胞增殖和細胞分化形成囊胚;囊胚在子宮著床後經過原腸運動(Gastrulation)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原腸運動在進化上非常保守,其機制受到精細而嚴謹的調控。通過經典的細胞標記移植和譜系追蹤等方法,研究者發現細胞的空間位置對於細胞命運具有重要的影響。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為解決上述難題,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空間轉錄組分析方法(Geo-seq)(Chen et al., 2017),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http://egastrulation.sibcb.ac.cn/)。此資料庫實現了小鼠早期胚胎所有表達基因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原位雜交圖譜,是目前國際上關於小鼠著床後早期胚胎最全面、最完整的交互性時空轉錄組資料庫。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借鑑更具生物學意義、更加穩健的SCENIC數據分析方法(Aibar et al., 2017),結合著床前胚胎的轉錄組數據,將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時間和空間信息聯合分析,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的系統發生樹,並從分子層面重構了胚層譜系的發生過程。最後,研究人員結合功能實驗,首次發現Hippo/Yap信號通路在內胚層譜系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找到了許多在胚層譜系發生過程中關鍵的轉錄因子。這項工作為理解胚層譜系建立及多能幹細胞的命運調控機制,提供了翔實數據和嶄新思路,是對經典發育生物學層級譜系理論的重要修正和補充,將推動早期胚胎發育和幹細胞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發展。

該研究主要由景乃禾研究組、韓敬東研究組與彭廣敦課題組共同合作完成。廣州生物院研究員彭廣敦、中科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博士索生寶、生化與細胞所博士崔桂忠和禹方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景乃禾、韓敬東和彭廣敦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周琪、雪梨大學教授Patrick P.L. Tam、生化與細胞所化學生物學技術平臺、高性能計算存儲與網絡服務平臺和動物實驗技術平臺的大力支持。這項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基金、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前沿探索項目、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資助。

圖:早期胚胎發育時期胚胎空間轉錄組的空間表達結構域及其相似性。A,小鼠著床後早期(E5.5)到原腸運動晚期(E7.5)不同時期的空間表達結構域;B,早期胚胎空間表達結構域的相似性。不同時期的顏色條代表基因表達結構域,MOR-桑椹胚,ICM-內細胞團,Epi-上胚層,PrE-原始內胚層,En-內胚層,E1-內胚層基因表達結構域1,Ect-外胚層,PS-原條,M-中胚層,MA-前端中胚層,MP-後端中胚層。計算結構域之間的相關性,連接線的粗細表示相對相關性大小。

相關焦點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通過多個層次的細胞命運決定,形成了器官發生、形態建成的整個發育藍圖,是生命體最重要的分子事件之一。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伴隨著全能性的維持、分化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次序決定。這一過程的調控對整個胚胎的發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4me3)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三甲基化(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鄭大一附院專家組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表觀基因組重啟」機制
    表觀遺傳學修飾參與基因表達調控並調控個體發育。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既往研究通常使用小鼠和食蟹猴等模式生物對這一過程展開探索,然而調控圍著床時期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和形態學變化特徵在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這使得在小鼠等模式生物研究中獲得的調控規律較難為人類胚胎發育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然而,由於人類胚胎著床發生在受精卵形成後一周左右的時間點,這使得研究人員無法獲得生理狀況下這一發育階段的人類胚胎。長期以來,這一人類關鍵發育階段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黑匣子。
  • 《自然通訊》:喬傑/文路團隊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過去近三十年的小鼠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許多信號通路和轉錄因子參與了垂體發育 。
  • 生命科學學院徐成冉課題組解析哺乳動物早期內胚層特化和軸向形成...
    了解內胚層的時空發育路徑,不僅對於揭示內胚層來源器官的譜系發生和分子調控機制至關重要,也對利用人多能性幹細胞定向分化,構建各類內胚層來源的器官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經典的理論認為早期內胚層劃分為前腸、中腸和後腸3大區域,然而區域邊界並不清晰。該研究通過精確的顯微解剖,分離出特定位置的小鼠內胚層組織,隨後進行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通過基於基因共表達網絡的多層分類算法,根據核心調控基因鑑定出內胚層細胞的不同類群,進一步結合內胚層組織的空間信息和標誌基因的原位雜交,確定內胚層中主要細胞類群的空間分布。
  • 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它位於大腦底部的蝶鞍中,重量不到1克,分為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兩部分。腺垂體主要由五種激素細胞組成,包括生長激素細胞、催乳素細胞、促甲狀腺素細胞、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和促性腺激素細胞。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
  • NC:北大文路/喬傑合作繪製人類垂體發育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這些細胞與下遊靶內分泌腺之間構成複雜的信號系統,在生長發育、代謝調節、生殖以及應激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垂體發育是一個精妙的過程。在人類胚胎第3周左右,腹側間腦與原始口腔頂部外胚層接觸,誘導其內陷形成一個微型囊狀結構(Rathke囊),囊壁細胞通過分裂、遷移和分化,最終形成各種激素細胞類型。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9年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
  • 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在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中,胚胎的順利著床可謂是關鍵的一步。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在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過程中,多能細胞迅速分裂分化,但是每個器官細胞譜系的調控程序仍不清楚。近期出現的單細胞分子圖譜繪製技術,終於讓人們有機會對早期器官發生時的細胞複雜性有了全面的認識。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單核ATAC-seq技術,繪製了來自10個小鼠胚胎(E8.25)的19,453個單細胞核的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圖1a)。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以組蛋白修飾為例,之前的研究發現,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H3K4me3和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能夠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過程。幹擾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會造成小鼠發育的缺陷。這些研究表明,經典的表觀修飾能在發育早期以非經典的形式存在並發揮獨特的功能,並對哺乳動物發育至關重要。
  • 單細胞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帶你認識器官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
    不過,由於早期胚胎中的細胞數量很有限,也缺乏標誌物蛋白來區分各種細胞,人們很難對其進行分析。近期出現的單細胞分子圖譜繪製技術,終於讓人們有機會對早期器官發生時的細胞複雜性有了全面的認識。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單核ATAC-seq技術,繪製了來自10個小鼠胚胎(E8.25)的19,453個單細胞核的染色質開放性圖譜(圖1a)。
  • 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 正在緩緩打開?
    從受精卵著床到第14天原腸胚形成前 人類胚胎發育仍是神秘「黑匣子」  人類受精卵的發育,始於一系列卵裂和形態發生重排,形成囊胚。晚期囊胚包含三個不同的細胞譜系,即上胚層細胞及內胚層細胞和滋養外胚層兩個胚外組織。在進入子宮後,上胚層細胞產生三胚層細胞以及整個胎兒,而後兩者分別產生卵黃囊和胎盤。對囊胚前胚胎的發育,科學家們已經開展廣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
  • 研究獲得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屠強團隊和日本國家基礎生物學研究所教授Kiyoshi Naruse團隊合作,用PacBio轉錄組測序、Illumina轉錄組測序以及ATAC-seq這三種組學實驗手段獲得了青鱂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轉錄及調控動態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