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科院系統解析小鼠早期胚胎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2020-12-01 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科院系統解析小鼠早期胚胎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2016-06-14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語音播報

  6月10日,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吳立剛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Highly sensitive sequencing reveals dynamic modifications and activities of small RNAs in mouse oocytes and early embryos」,該研究優化建立了適用於微量樣本的小RNA深度測序(deep sequencing)文庫構建方法,並系統解析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目前小RNA深度測序的文庫構建通常要幾百納克(ng)總RNA,研究配子和胚胎等難以大量獲取的生物學樣品中的小RNA表達譜較為困難。該研究通過優化基於連接反應的小RNA文庫構建方法,使得總RNA用量降低了幾十倍,僅需要10納克總RNA即可在Illumina測序儀上實現對小RNA的深度測序,為研究配子、胚胎和各種幹細胞中的小RNA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該研究利用優化的方法系統解析了小鼠卵子到受精後8細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小RNA動態變化,發現小鼠卵子和早期胚胎主要包含三類小RNA:endo-siRNA、piRNA和miRNA。受精卵中的這三類小RNA絕大多數來源於卵子,由精子帶入卵子的小RNA不足幾百分之一。隨著胚胎的發育,母源endo-siRNA和piRNA逐漸被緩慢降解。而母源miRNA的降解較快,主要發生在胚胎2細胞期前後,其中有近20%的miRNA 3』末端被加上了一個或四個腺苷酸(A),其降解速率與未被腺苷酸化的miRNA相比明顯減緩,推測可能3』末端腺苷酸化發揮了保護作用,使某些miRNA免於在母型至合子型轉化中被快速清除。合子中新表達的miRNA最早出現在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前,並隨著胚胎的發育持續被激活表達,特別是進化保守的miRNA的表達量迅速上升。研究人員進一步結合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的轉錄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miRNA在卵子到胚胎2細胞期中幾乎沒有降解靶基因mRNA的功能,而在4-8細胞期中miRNA降解靶基因mRNA的功能開始逐步恢復,並對合子激活表達的基因有明顯的靶向抑制作用。以上研究不僅揭示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中miRNA的表達和降解規律,還發現了miRNA對靶基因的調控活性隨著胚胎發育而被動態調控的現象,對於理解miRNA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楊其元、林濟民、劉淼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逸平課題組的李榮紅對深度測序數據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吳立剛、施惠娟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的數據收集工作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的技術支持,經費上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

  文章連結 

 

  小鼠卵細胞和早期胚胎中微量小RNA深度測序方法原理及其測序結果。(A)微量小RNA深度測序cDNA文庫構建流程圖。(B)小鼠卵細胞以及早期胚胎發育各個時期的樣本。(C)不同樣本中小RNA的組成及長度分布圖。小鼠CD4+ T細胞(CD4)是體細胞對照。

  6月10日,Science Advances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吳立剛研究組與上海市計劃生育研究所施惠娟研究組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Highly sensitive sequencing reveals dynamic modifications and activities of small RNAs in mouse oocytes and early embryos」,該研究優化建立了適用於微量樣本的小RNA深度測序(deep sequencing)文庫構建方法,並系統解析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目前小RNA深度測序的文庫構建通常要幾百納克(ng)總RNA,研究配子和胚胎等難以大量獲取的生物學樣品中的小RNA表達譜較為困難。該研究通過優化基於連接反應的小RNA文庫構建方法,使得總RNA用量降低了幾十倍,僅需要10納克總RNA即可在Illumina測序儀上實現對小RNA的深度測序,為研究配子、胚胎和各種幹細胞中的小RNA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該研究利用優化的方法系統解析了小鼠卵子到受精後8細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小RNA動態變化,發現小鼠卵子和早期胚胎主要包含三類小RNA:endo-siRNA、piRNA和miRNA。受精卵中的這三類小RNA絕大多數來源於卵子,由精子帶入卵子的小RNA不足幾百分之一。隨著胚胎的發育,母源endo-siRNA和piRNA逐漸被緩慢降解。而母源miRNA的降解較快,主要發生在胚胎2細胞期前後,其中有近20%的miRNA 3』末端被加上了一個或四個腺苷酸(A),其降解速率與未被腺苷酸化的miRNA相比明顯減緩,推測可能3』末端腺苷酸化發揮了保護作用,使某些miRNA免於在母型至合子型轉化中被快速清除。合子中新表達的miRNA最早出現在受精卵第一次分裂前,並隨著胚胎的發育持續被激活表達,特別是進化保守的miRNA的表達量迅速上升。研究人員進一步結合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的轉錄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miRNA在卵子到胚胎2細胞期中幾乎沒有降解靶基因mRNA的功能,而在4-8細胞期中miRNA降解靶基因mRNA的功能開始逐步恢復,並對合子激活表達的基因有明顯的靶向抑制作用。以上研究不僅揭示了小鼠早期胚胎發育中miRNA的表達和降解規律,還發現了miRNA對靶基因的調控活性隨著胚胎發育而被動態調控的現象,對於理解miRNA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楊其元、林濟民、劉淼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逸平課題組的李榮紅對深度測序數據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吳立剛、施惠娟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的數據收集工作得到生化與細胞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分子生物學技術平臺的技術支持,經費上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支持。
  文章連結 
 
  小鼠卵細胞和早期胚胎中微量小RNA深度測序方法原理及其測序結果。(A)微量小RNA深度測序cDNA文庫構建流程圖。(B)小鼠卵細胞以及早期胚胎發育各個時期的樣本。(C)不同樣本中小RNA的組成及長度分布圖。小鼠CD4+ T細胞(CD4)是體細胞對照。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小鼠早期胚胎著床後發育時期高解析度時空轉錄組圖譜,揭示了小鼠胚胎多能幹細胞的分子譜系和多能性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動態變化及其調控網絡,並首次從分子層面揭示了內胚層(Endoderm)譜系在上胚層(Epiblast)產生前新的譜系來源,闡釋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早期胚胎發育期間參與內胚層發育的重要功能。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因此研究早期胚胎譜系建立的過程、不同胚層和組織前體的發生,尤其是其分子調控機制,能夠指導胚胎幹細胞及各種多能幹細胞的分化和進一步轉化醫學應用,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生物學意義。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科學家解析小鼠著床前胚胎5-醛基胞嘧啶譜圖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5fC位於重要功能區域並與基因表達激活密切關聯。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合作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5-Formylcytosine Landscapes of Mammalian Early Embryos and ESCs at Single-Base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細胞水平的5-醛基胞嘧啶全基因組測序,並解析了小鼠著床前胚胎中的單鹼基解析度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近些年,通過單細胞測序國際上的眾多研究工作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的發育軌跡作了一些描繪,但這些工作都缺乏真實的時間與空間信息,無法揭示細胞在早期胚胎中的空間位置以及時間變化對細胞發育分化命運的影響。., 2017),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http://egastrulation.sibcb.ac.cn/)。此資料庫實現了小鼠早期胚胎所有表達基因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原位雜交圖譜,是目前國際上關於小鼠著床後早期胚胎最全面、最完整的交互性時空轉錄組資料庫。
  • 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影響著細胞功能的發揮、疾病的發生等。然而,人類精子和卵子受精後,胚胎中染色體的結構如何變化、這些變化又受哪些生物學分子的影響等,一直以來是胚胎發育科學中的未解之謎。此外,由於精子在形態和功能上與其他終末分化的細胞截然不同,染色體在人類精子中如何壓縮摺疊也尚不清楚。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耶魯大學樊榮開發DBiT-seq技術解析小鼠胚胎空間分布特徵
    雖然單細胞轉錄組解決了細胞異質性問題,但無法還原其具體的空間位置,也就無法精準探究細胞功能。通過將該技術應用於小鼠胚胎的解析,結果顯示,DBiT-seq可以成功捕獲小鼠早期器官形成中的主要組織類型來源:CellDBiT-seq解析小鼠胚胎發育隨後,為驗證該技術性能,研究人員利用DBiT-seq分析了整個小鼠胚胎,並鑑定了早期器官發生的所有主要組織類型。
  • 【中國科學報】解鎖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之謎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影響著細胞功能的發揮、疾病的發生等。  然而,人類精子和卵子受精後,胚胎中染色體的結構如何變化、這些變化又受哪些生物學分子的影響等,一直以來是胚胎發育科學中的未解之謎。  此外,由於精子在形態和功能上與其他終末分化的細胞截然不同,染色體在人類精子中如何壓縮摺疊也尚不清楚。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與多位科學家合作,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生命個體由受精卵經胚胎發育而來,胚胎中的細胞「世代繁衍」,最終「生成」完整的個體。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他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在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受精卵先發育成囊胚,再由囊胚形成外、中、內三個胚層。
  • 研究揭示m6A RNA表觀遺傳修飾對成年小鼠造血幹細胞靜息狀態的調控...
    它是由甲基轉移酶複合體Mettl3-Mettl14(及其輔助亞基WTAP)催化完成的。目前,m6A的生物學功能已受到廣泛關注,也成為HSC及白血病研究的熱點。  另一方面,m6A的修飾過程在體內是動態可逆的,它的功能發揮不僅受到甲基轉移酶複合體Mettl3-Mettl14(及其輔助亞基WTAP)的調節,同時還受到去甲基酶(FTO
  • 北大團隊首次單細胞水平上剖析早期胚胎甲基化動態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植入前胚胎發育的分子機制進行深入分析,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DNA去甲基化和從頭加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父母本基因組差異甲基化等關鍵特徵,研究成果「Single-cell DNA Methylome Sequencing of Human Preimplantation Embryos」2017年12月19日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然而人類胚胎在植入子宮後的早期發育情況,由於倫理和技術的限制而長期處於「黑匣子」般的狀態。   7天之後的「黑暗地帶」   人類胚胎發育到第7天,需要植入母親的子宮,才能繼續存活和發育。   7天之後,胚胎在子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細胞和分子事件是什麼?出於倫理考慮和技術限制,這些問題很難用實驗手段來解析。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後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ICM)。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中國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
    我科學家「看見」 人類胚胎染色質結構動態變化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延斌)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首次解析人類精子和早期胚胎的高級結構,首次繪製人類早期胚胎染色質三維構象圖譜……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教授陳子江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教授劉江領銜的科研團隊取得了上述新突破
  • 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變化模式揭示
    記者4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國際權威期刊《基因組研究》最新在線發表了該所鄭萍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計算生物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
  • 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之路」—新聞—科學網
    生命個體由受精卵經胚胎發育而來,胚胎中的細胞「世代繁衍」,最終「生成」完整的個體。探尋細胞「家族」的「族譜」,追溯它們在胚胎發育早期的「祖先」,解析他們的「血統」,對於人們了解生命起源,「追蹤」疾病至關重要。 生命作為自然最美的傑作,其誕生過程令人著迷。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中國科學家發現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重編程規律
    在哺乳動物早期發育過程中,卵母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植入前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