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樊榮開發DBiT-seq技術解析小鼠胚胎空間分布特徵

2020-11-19 測序中國

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為解決關鍵生物醫學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雖然單細胞轉錄組解決了細胞異質性問題,但無法還原其具體的空間位置,也就無法精準探究細胞功能。而空間轉錄組學則可填補這一空缺,利用空間轉錄組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組織內細胞的基因表達信息定位到組織的原始空間位置上,從而分析組織中不同部位功能及基因表達的差異。

但空間轉錄組的技術尚不成熟。目前已有的檢測方法在技術上要求很高,包括需要高靈敏度的單分子螢光成像系統、複雜的圖像分析過程,以及冗長的重複成像工作流程等,使得其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研究應用。此外,大多數方法都是基於有限的探針雜交技術檢測已知的基因序列,限制了發現新基因和突變基因的可能。

為了克服上述瓶頸,耶魯大學樊榮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DBiT-seq(Deterministic Barcoding in Tissue for spatial omics sequencing) 的空間組學測序技術。該技術不需要複雜的成像技術,而是利用高通量測序NGS和DNA條形碼技術獲得轉錄組和蛋白組學的信息,同時獲得空間信息,可實現更高的樣品通量和成本效益。通過將該技術應用於小鼠胚胎的解析,結果顯示,DBiT-seq可以成功捕獲小鼠早期器官形成中的主要組織類型,以及大腦中微血管內皮細胞和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等細微特徵。近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Cell上,文章題為「High-Spatial-Resolution Multi-Omics Sequencing via Deterministic Barcoding in Tissue」。

圖1. 文章發表於Cell期刊

DBiT-seq工作原理

據文章介紹,DBiT-seq不需要裂解組織即可釋放mRNA,並且與現有的甲醛固定的組織玻片兼容。該技術通過NGS測序在組織玻片中可同時獲得mRNA和蛋白質信息。DBiT-seq可直接利用包含50個平行微通道的微流控晶片在組織切片樣本中引入DNA條形碼A和B。該技術首先通過逆轉錄在原位合成第一鏈cDNA,則該cDNA鏈納入了條形碼A,隨後可再引入DNA條形碼B。

經過上述兩個步驟,組織切片經過兩套條形碼系統在交叉點進行原位連接,形成組織像素的整合點,每個像素點都含有條形碼A和B的不同組合,形成二維圖像,將組織形態與空間組學相關聯。此外,為了同時檢測蛋白組和轉錄組,組織切片也被22個抗體衍生的DNA標籤 (Antibody-Derived DNA Tags, ADTs) 混合染色。最終,在形成一個空間條形碼組合後收集cDNAs進行PCR擴增,構建測序文庫,並利用NGS進行雙端測序。

圖2. DBiT-seq工作流程示意圖。來源:Cell

DBiT-seq測序數據質量評估和比較

在獲得下機數據之後,經過數據處理可得到每個像素點的總UMIs數和檢測到的基因數。分析結果顯示,在10微米的體系中,DBiT-seq共檢測到22,969個基因,平均每個像素點檢測到2,068個基因。同等空間解析度(10微米像素尺寸)下的 Slide-seq可檢測到150個基因。

此外,低解析度空間轉錄組 (ST) 方法檢測到的每像素點UMIs或基因的數量DBiT-seq相當,但ST用到的晶片每個像素點是100微米,為文中顯示的DBiT-seq的十倍,從面積上分析就是接近100倍或兩個數量級的差異。

圖3. 基因和UMI計數的評估和比較。來源:Cell

DBiT-seq解析小鼠胚胎發育

隨後,為驗證該技術性能,研究人員利用DBiT-seq分析了整個小鼠胚胎,並鑑定了早期器官發生的所有主要組織類型。結果顯示,高解析度的DBiT-seq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小鼠胚胎發育的精細特徵,如大腦微脈管系統和排列在視神經泡周圍的單層色素上皮細胞。

圖4. 小鼠胚胎的空間多組學解析。來源:Cell

綜上所述,樊榮教授團隊開發的DBiT-seq技術,能以高空間解析度獲得組織切片的轉錄組信息和22個蛋白質組學的信息。這種基於NGS技術的檢測方法是無偏倚的,可同時檢測整個轉錄組層面,因此可用於繪製組織環境中的基因圖譜。另外,DBiTseq與其它基於空間轉錄組方法有著根本的區別,DBiTseq只需要一套試劑和一個簡單的設備就可以進行實驗,因此,可在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的廣泛領域得到應用,包括發育生物學、神經科學、癌症、免疫生物學和臨床病理學,具有強大的應用潛力。

圖5. 研究概要圖。來源:Cell

參考文獻:

1. Liu et al., High-Spatial-Resolution Multi-Omics Sequencing via Deterministic Barcoding in Tissue, Cell (2020). Published online Nov 13, 2020.

2. Aran, D., Looney, A.P., Liu, L., Wu, E., Fong, V., Hsu, A., Chak, S., Naikawadi, R.P., Wolters, P.J., Abate, A.R.,et al. (2019). Reference-based analysis of lung single-cell sequencing reveals a transitional profibrotic macrophage. Nat Immunol 20, 163-172.

3. Chen, K.H., Boettiger, A.N., Moffitt, J.R., Wang, S.Y., and Zhuang, X.W. (2015). Spatially resolved, highly multiplexed RNA profiling in single cells. Science 348.

4. Eng, C.L., Lawson, M., Zhu, Q., Dries, R., Koulena, N., Takei, Y., Yun, J., Cronin, C., Karp, C., Yuan, G.C., et al. (2019). Transcriptome-scale super-resolved imaging in tissues by RNA seqFISH. Nature 568, 235-239.

5. Klein, A.M., Mazutis, L., Akartuna, I., Tallapragada, N., Veres, A., Li, V., Peshkin, L., Weitz, D.A., and Kirschner, M.W. (2015). Droplet barcoding for 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applied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Cell 161, 1187-1201.

相關焦點

  • 耶魯大學樊榮團隊在《細胞》發布新高分辨空間組學技術
    作者 | 小柯機器人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後的另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它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4日凌晨0時,《細胞》在線發表了美國耶魯大學樊榮團隊的最新空間組學技術DBiT-seq。此技術成功實現了高質量和高分辨的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的測序,最高的精度10μm,十分接近單細胞水平。
  • 接近單細胞解析度,Cell發文公布高分辨空間組學技術
    責編 | 兮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後的另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它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作者通過實驗證明,在最高10 µm的檢測精度下, DBiT-seq能夠檢測到小鼠胚胎組織總共22969個基因和平均每個數據點2068個基因,而且DBiT-seq也實現了同時對22種蛋白的表達水平的檢測。以微流控技術為基礎,DBiT-seq可以同時完成組織切片的空間轉錄組合蛋白組的測序。DBiT-seq主要基於二維編碼來實現細胞空間位置的定位。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科學家解析小鼠著床前胚胎5-醛基胞嘧啶譜圖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5fC位於重要功能區域並與基因表達激活密切關聯。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合作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5-Formylcytosine Landscapes of Mammalian Early Embryos and ESCs at Single-Base Resolution」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單細胞水平的5-醛基胞嘧啶全基因組測序,並解析了小鼠著床前胚胎中的單鹼基解析度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技術——CoBATCH並解析多...
    這一單細胞技術不僅適用於研究各種組蛋白修飾,同時也能捕獲DNA結合蛋白在基因組上的結合信息。利用這一單細胞技術,研究者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10個器官(心臟、肝臟、肺、左腦、右腦、後腦、腎臟、皮膚、肌肉和小腸)的內皮細胞譜系發育、分化和功能的異質性。
  • 研究揭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時空分子譜系
    然而小鼠早期胚胎發育、特別是原腸運動時期的胚層譜系建立及細胞命運決定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晰,亟需從時間和空間尺度,在全基因組層面闡釋其調控關係。隨著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上快速動態變化的胚胎發育過程,獲得了類似於分子顯微鏡一樣的利器。藉助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多篇針對原腸運動期間細胞命運決定的工作陸續在Nature雜誌上發表,形成研究熱點。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一文讀懂表觀遺傳學研究利器——ATAC-seq技術及應用丨深度長文
    ZGA」的文章,首次採用ATAC-seq技術揭示人類胚胎合子基因組激活(ZGA)前存在廣泛的染色質開放區域,並闡明其在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闡述了胚胎基因組轉錄激活對於開放染色質區域重編程的必要性[10]。
  • 吳昊團隊開發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新技術scNT-seq
    作者應用這一技術解析了小鼠神經元快速激活過程中的單細胞基因調控網絡並預測細胞狀態變化軌跡,他們還進一步研究了不同胚胎幹細胞狀態轉換過程中的mRNA動態變化的調控機制。由於捕獲mRNA的barcoded beads具有區分不同轉錄本的UMI序列,相比較沒有UMI的單細胞分析技術(e.g. scSLAM-seq)【3】,該方法不僅可以消除由於PCR擴增帶來的誤差,而且相對於單個mRNA分子而言能增加T-to-C的覆蓋度(圖1第5-8步)。最後,利用基於UMI的二項式混合分布來準確估計每個細胞中單個基因的新生轉錄本。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itChIP(simultaneous indexing and tagmentation-based ChIP-seq)。該工作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退出全能性,向三個胚層分化過程中的表觀調控時空規律。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細胞表觀組學新突破:兩種革新單細胞ChIP-seq技術...
    ChIP-seq技術,可適應於不同課題研究需要,解析發育與疾病狀態下細胞命運決定調控機制。目前研究多集中在單細胞轉錄組水平,單細胞水平解析表觀調控機制也鮮有報導,而從單細胞、全基因組範圍研究組蛋白修飾和轉錄因子如何控制細胞譜系發生、命運決定則尚屬空缺。 技術的革新為解析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帶來了新的可能性。染色質免疫共沉澱(ChIP-seq)是研究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技術手段,可以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捕獲DNA-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胚胎發育的動態染色質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小鼠胚胎發育的動態染色質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52:5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兵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小鼠胚胎發育的動態染色質圖譜。
  • 小鼠早期胚胎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為解決上述難題,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空間轉錄組分析方法(Geo-seq)(Chen et al., 2017),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此資料庫實現了小鼠早期胚胎所有表達基因高解析度的數位化原位雜交圖譜,是目前國際上關於小鼠著床後早期胚胎最全面、最完整的交互性時空轉錄組資料庫。
  • 上海生科院系統解析小鼠早期胚胎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上海生科院系統解析小鼠早期胚胎中小RNA的動態變化及其生物學功能 2016-06-14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該研究利用優化的方法系統解析了小鼠卵子到受精後8細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小RNA動態變化,發現小鼠卵子和早期胚胎主要包含三類小RNA:endo-siRNA、piRNA和miRNA。受精卵中的這三類小RNA絕大多數來源於卵子,由精子帶入卵子的小RNA不足幾百分之一。隨著胚胎的發育,母源endo-siRNA和piRNA逐漸被緩慢降解。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構建空間轉錄組測序新方法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課題組新近創立了一種技術方法,可以獲得具有空間位置信息的少量細胞轉錄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自然—實驗室指南》。  無論是體內組織還是體外細胞系,不同細胞之間都存在著差異性,即細胞的異質性。
  • 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全胚層譜系發生的時空轉錄組圖譜問世
    為解決上述難題,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空間轉錄組分析方法(Geo-seq)(Chen et al., 2017),對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多個時期(E5.5、E6.0、E6.5、E7.0和E7.5)的外、中、內三個胚層構建空間轉錄組,建立起百科全書式全基因組的時空表達資料庫(http://egastrulation.sibcb.ac.cn/)。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空間轉錄組學技術在複雜的生理、病理條件下研究不同位置區域細胞的異質性,特別是針對腫瘤和幹細胞生物學,發掘具有獨特分子特徵的細胞群落,研究其對信號、藥物和外界刺激的響應差異,闡釋疾病發生的不同階段和狀態,細胞與細胞、細胞與環境的作用,離不開保留空間位置信息的高通量分析方法。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劍橋大學科學家 3 月 2 日發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報告,他們首次在體外合成了人造小鼠胚胎。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染色質調控區域在許多疾病過程和胚胎發育中起著關鍵作用。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