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愛彬研究組開發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技術——CoBATCH並解析多...

2020-11-30 北大新聞網

2019年8月27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何愛彬研究組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CoBATCH for 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epigenomic profiling」的文章,報導了一種新的具有普適性、易操作、高通量和高質量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並將其命名為CoBATCH(combinatorial barcoding and targeted chromatin release)。這一單細胞技術不僅適用於研究各種組蛋白修飾,同時也能捕獲DNA結合蛋白在基因組上的結合信息。利用這一單細胞技術,研究者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10個器官(心臟、肝臟、肺、左腦、右腦、後腦、腎臟、皮膚、肌肉和小腸)的內皮細胞譜系發育、分化和功能的異質性。

基因的表達是生物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DNA甲基化、組蛋白修飾、核小體重新定位等表觀遺傳的調節對基因表達調控具有重要作用。這些表觀遺傳修飾的變化往往會導致基因表達的改變,從而進一步對基因組穩態的維持,發育的時空調節,細胞的命運決定等重要的生命過程產生影響。蛋白質和DNA相互作用的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技術(ChIP-seq)技術是研究表觀遺傳調控的一種重要手段,這項技術可在全基因組範圍內識別順式調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互作信息,並能構建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從而加深我們對生命過程調控機制的理解。

單細胞測序技術目前被廣泛用於研究發育與疾病相關細胞群體異質性和繪製細胞圖譜。隨著技術的發展,這項技術正逐漸將生命科學研究推進到新的維度。在單細胞表觀組領域,雖然DNA甲基化測序、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染色質開放程度測序已經分別在2013年(scRRBS [1])、2013年(single cell Hi-C [2])、2015年(scATAC-seq [3])實現了單細胞水平測序。研究基因表達調控與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最直接的證據是特定染色質區域與蛋白的相互作用,然而,高效的單細胞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scChIP-seq)技術尚未出現。

常規ChIP-seq技術需要使用超聲打斷交聯的基因組片段,然後用特異性抗體富集含有目的蛋白結合的基因組片段,並將目的DNA片段純化後,添加接頭進行建庫測序。這一系列操作使得ChIP-seq需要百萬個細胞作為起始材料。為降低ChIP-seq技術對細胞數目的要求,近年來,MOWChIP [4],STAR-ChIP [5]和ULI-NChIP [6]等適用於少量細胞起始的ChIP-seq技術被逐漸開發出來,但細胞群體的異質性,發育過程中染色質狀態的動態變化需要在單細胞解析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雖然Drop-ChIP [7]第一次實現了單細胞水平ChIP-seq,然而這一技術依賴特殊的微流控裝置,並且每個細胞只能捕獲到約800個DNA片段,這極大地限制了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用。隨後開發的scChIC-seq [8]雖然實現了單細胞水平的解析,但是獲得的單細胞數據的基因組比對率只有約6.1 %,大大增加了測序成本,且通量較低。另外,單細胞CUT&Tag [9]需要依賴Takara ICELL8這一特殊裝置。綜上,目前還缺乏一種具有普適性、易操作、高質量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為此,何愛彬課題組開發出一種新型單細胞ChIP技術CoBATCH,巧妙地將染色質片段化和PCR接頭添加融合在一步完成,顯著地提高了ChIP的效率,同時用組合標籤的方法實現了對單細胞進行高通量地標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最高效的ChIP-seq技術,並用這項技術首次解析了多器官內皮細胞譜系發育的表觀與功能異質性。這項研究將單細胞表觀組學新技術的研究、普及和應用往前推進了一大步。

研究人員首先開發了一種新的適用於少量起始細胞的技術,並命名為in situ ChIP(即不需要消化分離細胞組織)。在這一技術中,作者將Protein A蛋白與轉座酶Tn5的N端進行融合得到融合蛋白Protein A-Tn5 (PAT)。將目的細胞與特定抗體孵育之後,向細胞中加入PAT融合蛋白並與特定的抗體結合。之後,激活PAT的反應活性,被抗體識別的特定基因組區域能被PAT切割,並帶上接頭序列。終止反應後,帶上接頭的目的DNA片段能直接用於PCR和建庫(圖1)。

圖1. 原位細胞與組織in situ ChIP技術原理圖

重要的是,in situ ChIP技術可直接用於不經過消化的胚胎樣品和組織切片。研究人員對小鼠E6.5, E7.0和E7.5未經消化的整個胚胎進行H3K27ac和H3K4me3 in situ ChIP-seq,發現這些組蛋白修飾在胚胎發育相關的特定基因組區域有明顯的富集,GO分析表明,這些特異富集的信號與胚層發育過程密切相關。另外,研究人員證明in situ ChIP同樣適用於捕獲少量細胞轉錄因子在基因組的結合信息。因此,in situ ChIP對樣品本身沒有限制,原管操作簡單方便,實驗能在一天內完成,大大提高了ChIP的效率,有極強的應用價值和普適性。

進一步地,研究者對in situ ChIP進行拓展,創造性地將PAT處理基因組DNA與組合標籤標記單細胞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首次開發出具有高通量特性和普適性的單細胞ChIP-seq方法,命名為CoBATCH(圖2)。其原理是將孵育完抗體的細胞分到不同的孔,用帶有不同barcode的PAT進行切割後使細胞帶上第一輪標籤,然後將所有細胞合併,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孔,最後用不同的PCR引物進行擴增使細胞帶上第二輪標籤。利用這一方法,研究人員能在每一個單細胞中捕獲平均12,000個非重複DNA片段,且一次實驗通量可達10,000單細胞。與其他單細胞ChIP-seq技術相比,CoBATCH具有更高的準確性、信噪比、基因組比對率,並能捕獲更多的單細胞DNA片段。

圖2. 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 CoBATCH 技術流程圖

內皮細胞組成了哺乳動物體內的脈管系統,和血液循環、造血、免疫、壓力感應以及器官形態建成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研究者應用CoBATCH技術解析了小鼠胚胎期16.5天,來自10個器官的Cdh5+ 譜系的內皮細胞的H3K27ac水平的異質性,通過系統的生物信息學分析,作者精確地識別了不同的細胞亞群,它們分別與動靜脈的發育,內皮-間質轉化(EndoMT)等過程相關,並且,不同器官來源的細胞可能保留著胚層發育的表觀信息。有趣的是,作者還鑑定了一群與免疫相關的細胞,它們可能參與了免疫系統的發育和調控。同時,心臟內皮譜系的細胞也表現出很強的內部的異質性,作者用RNA Pol II和H3K36me3 CoBATCH單細胞數據識別出巨噬細胞樣細胞,間質細胞和內皮細胞等不同的細胞類型。這些研究結果證明了CoBATCH可以解析不同器官來源的內皮細胞表觀異質性以及順式作用元件在發育過程中的動態變化,為理解器官功能特異的內皮細胞發育提供了重要線索。

簡而言之,CoBATCH技術是第一個具有普適性、高質量、高通量的單細胞ChIP-seq方法,該技術將在單細胞水平上為解析細胞命運決定和功能異質性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並對研究器官發育和疾病發生過程具有重大的意義。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博士生王千昊、艾珊珊、劉雅茜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生熊海清、餘先紅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何愛彬為本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了科技部幹細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和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何愛彬研究組開發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
    9月3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組在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Profiling chromatin state by single-cell itChIP-seq」的文章,報導了利用一種全新的普適性,易操作的單細胞ChIP-seq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細胞表觀組學新突破:兩種革新單細胞ChIP-seq技術...
    ChIP-seq技術-CoBATCH實驗設計思路 圖2 單細胞ChIP-seq技術-sc-itChIP實驗設計思路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批准號:2017YFA0103402)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課題組近期突破單細胞表觀遺傳研究的瓶頸,開發了兩種具有普適性、操作簡單
  • 新一代單細胞itChIP技術解析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技術解析早期胚層和器官發育中細胞命運的選擇決定機制,並將這一方法命名為itChIP(simultaneous indexing and tagmentation-based ChIP-seq)。該工作首次解析了小鼠胚胎幹細胞退出全能性,向三個胚層分化過程中的表觀調控時空規律。同時,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和單細胞ChIP-seq數據,研究者揭示了心臟幹細胞向心肌和內皮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類型特異性增強子對細胞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多細胞生物體由具有相同基因組的不同細胞類型組成,在器官組織發育過程中,細胞狀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機制一直是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單細胞ChIP-seq確定了乳腺癌染色質狀態的異質性
    近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等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High-throughput single-cell ChIP-seq identifies heterogeneity
  •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打開APP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該五篇文章幾乎都是同時發表,表明該領域的競爭激烈,同時也說明了單細胞測序技術在植物研究應用中已經成熟,期待未來更多的植物組織細胞的測序,為解決植物如何從胚發育成全株提供更多的信息! 什麼是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技術?
  • 吳昊團隊開發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新技術scNT-seq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賓夕法尼亞大學吳昊實驗室開發了一種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的新方法, scNT-seq(全稱single-cell metabolically labeled new RNA tagging sequencing)。
  • Chip-seq簡介
    染色質免疫共沉定技術,可以研究生物體內DNA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首先在活細胞內固定DNA與蛋白結合的複合體,然後用蛋白特異性的抗體,通過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免疫學手段捕獲該複合體,然後洗脫蛋白質,得到與目的蛋白結合的DNA片段,將富集到的DNA片段進行上機測序,即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分析流程,稱之為chip-seq, 就是將傳統的chip技術和高通量測序結合起來,對應的英文如下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吳昊實驗室開發了一種高通量檢測單細胞mRNA動態變化的新方法, scNT-seq(全稱single-cell metabolically labeled new RNA tagging sequencing)。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一,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誕生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進步使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規模研究多細胞生物的基因調控程序。單細胞多組學工具的開發則是邁向了解生物系統內部工作的又一重大步驟。單細胞技術發展的最初努力集中在單細胞RNA測序上,它可以剖析轉錄組異質性,揭示給定複雜組織中以前未知的細胞類型或細胞狀態。
  • 綜述科普|染色質調控區域的研究:對CHIP-seq和ATAC-seq發展的深入思考
    表觀基因組測序技術,如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測序(CHIP-seq)和轉座酶開放染色質高通量測序(ATAC-seq),使我們能夠通過檢測特定的染色質狀態及其相應的轉錄因子,在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剖析細胞和組織的基因組調控格局。隨著染色質免疫共沉澱晶片(CHIP-chip)技術的發展,大量的表觀基因組分析技術已經出現,如CHIP-seq、DNase I超靈敏位點測序(DNase-seq)、ATAC-seq等。
  • mtscATAC-seq: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與染色質分析新方法
    線粒體DNA與細胞狀態可以被同時測量和描述,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能夠對複雜人體組織進行大規模並行處理的單細胞測序方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哈佛醫學院Vijay G. Sankaran研究組、Broad研究所Aviv Regev研究組、Caleb A. Lareau以及Leif S.
  • 單細胞測序揭秘COVID-19,TotalSeqTM & scRNA-seq 「珠聯璧合」不能少
    單細胞測序技術已經應用到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在這一場正進行的攻克SARS-CoV2-2病毒的戰役中,它也沒有缺席。事實上,目前已發表的使用新冠病毒作為樣本的單細胞測序的文章並不多,但確為COVID-19研究中的點金之筆,基於scRNA-seq VDJ的免疫組庫測序更是在疾病發病機制、抗體開發、用藥及疫苗評估等多個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人類胚胎著床過程首獲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功不可沒
    8月22日,《Nature》雜誌上登載了北京大學湯富酬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北醫三院院長喬傑聯合團隊研究的突破性進展,利用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和高精度單細胞測序技術,系統解析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Single-cell RNA counting at allele and isoform resolution using Smart-seq3,建立了Smart-seq3技術該技術可以在等位基因和基因亞型的解析度上對單細胞中RNA進行計數。
  • Cell | 高質量&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新技術測定染色質潛力
    該研究建立了一種新的實驗技術,SHARE-seq。該技術能夠實現在單細胞中同時高質量,高通量的檢測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通過多輪的indexing,使得每個單細胞中的RNA和染色質均同時被獨特的DNA barcode標記。最後通過鏈黴素將cDNA和染色質分開,並分別建庫測序。該技術在單次實驗中可以構建多達一百萬個單細胞的文庫,而花費僅不到一千美元。在保持檢測靈敏度的基礎上,該技術大大提高了檢測通量,為對複雜系統的大規模測序打下了基礎。
  • 耶魯大學樊榮開發DBiT-seq技術解析小鼠胚胎空間分布特徵
    雖然單細胞轉錄組解決了細胞異質性問題,但無法還原其具體的空間位置,也就無法精準探究細胞功能。該技術不需要複雜的成像技術,而是利用高通量測序NGS和DNA條形碼技術獲得轉錄組和蛋白組學的信息,同時獲得空間信息,可實現更高的樣品通量和成本效益。
  • 單細胞質譜流式技術解析生物材料體內免疫應答
    目前質譜流式細胞技術採用的儀器是CyTOF(Cytometry by  Time-Of-Flight),其原理簡單來說是利用質譜原理對單細胞進行多參數檢測的流式技術,既繼承了傳統流式細胞儀的高速分析的特點,又具有質譜檢測的高分辨能力。
  • 解讀單細胞RNA-seq技術
    多年來,跟蹤一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超出了我們的能力。但是現在,時代已經變了,新的單細胞RNA-seq方法,可以分析大量的細胞及它們的命運。我們都參加過大型生日派對:在擁擠的房間裡,與許多人聊天、吃飯和慶祝。但是,試想你並不知道壽星是誰,只是像一個局外者看待這個派對。
  • 新技術實現B細胞受體序列的高通量測序
    新技術實現B細胞受體序列的高通量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51:29 近日,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Ivelin S.
  • Nat Methods:開發出基於CRISPR/Cas9和單細胞RNA測序的CROP-seq方法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奧地利科學院CeMM分子醫學研究中心的Christoph Bock及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將CRISPR集中篩選和按序篩選(arrayedscreen)的優勢結合在一起。通過將CRISPR基因組編輯與單細胞RNA測序整合在一起,他們在單個實驗中研究上千個細胞,從而能夠平行地確定多種基因的調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