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 | 兮
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後的另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它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空間組學主要研究細胞在組織樣品中的相對位置關係,用於揭示細胞空間分布關係對疾病的影響。
2020年11月13日,耶魯大學樊榮團隊在Cell雜誌上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Spatial-Resolution Multi-Omics Sequencing via Deterministic Barcoding in Tissue」的最新空間組學技術DBiT-seq。DBiT-seq技術實現了高質量和高分辨的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的測序。空間解析度最高可達10 µm,接近單細胞解析度。
DBiT-seq的總體設計和實驗流程
細胞在生物體中相互依存,也受到它周圍的環境影響。傳統的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 cell RNA-seq)可以實現對細胞水平的組學研究,但卻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為解決這一問題,基於測序的空間轉錄組技術如ST, Slide-seq, HDST等陸續發表。然而,DBiT-seq的設計思想與這些技術有著很大的區別。上述技術都是基於探針抓取RNA到固定的基質的設計,而DBiT-seq是一項在細胞內原位實現逆轉錄的技術,這有助於在保持高數據質量的同時,實現高精度。作者通過實驗證明,在最高10 µm的檢測精度下, DBiT-seq能夠檢測到小鼠胚胎組織總共22969個基因和平均每個數據點2068個基因,而且DBiT-seq也實現了同時對22種蛋白的表達水平的檢測。
以微流控技術為基礎,DBiT-seq可以同時完成組織切片的空間轉錄組合蛋白組的測序。DBiT-seq主要基於二維編碼來實現細胞空間位置的定位。通過細胞內逆轉錄RNA成cDNA來實現第一次編碼,而第二次編碼則是通過DNA連接酶來完成。目前,該技術能夠實現2500個數據點的檢測,具有三個檢測精度(50,25,10 µm)。
DBiT-seq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測序小鼠胚胎眼部區域(10 µm解析度)
在發表的工作中, 樊榮教授團隊完成了對小鼠胚胎的空間組學測序,並首次實現了兩種組學(轉錄組和蛋白組)的空間比對。於此同時,通過對最高精度10 µm的胚胎眼部的分析,發現了環繞眼睛周圍的單獨一層黑色素細胞。而且,測序結果可以直接和單細胞測序數據相結合,實現細胞類型的精確定義。對小鼠胚胎尾部的測序,也成功的發現標誌性的基因定位。
DBiT-seq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測序小鼠胚胎尾部區域(25 µm解析度)
DBiT-seq是一項全新的空間組學技術,需要的設備簡單,便於科研人員操作和實現。該技術不需要像傳統技術一樣釋放mRNA,而且與流行的福馬林固定組織切邊相兼容,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此技術DBiT-seq同時也有一些需改進的地方,比如,解析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如提高到亞細胞水平(5 µm);需要增加可測序面積 (當前為5 mm x 5 mm)以完成更大區域的檢測。據悉,樊榮團隊還在研發更多空間組學技術。
耶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終身教授樊榮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實驗室博士後劉陽,楊明玉和鄧彥翔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