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單細胞解析度,Cell發文公布高分辨空間組學技術

2020-11-16 BioArt植物

Cell | 10 µm,接近單細胞解析度,樊榮實驗室發布高分辨空間組學技術

責編 | 兮

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後的另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它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空間組學主要研究細胞在組織樣品中的相對位置關係,用於揭示細胞空間分布關係對疾病的影響。


2020年11月13日,耶魯大學樊榮團隊在Cell雜誌上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Spatial-Resolution Multi-Omics Sequencing via Deterministic Barcoding in Tissue」的最新空間組學技術DBiT-seqDBiT-seq技術實現了高質量和高分辨的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的測序。空間解析度最高可達10 µm,接近單細胞解析度。

DBiT-seq的總體設計和實驗流程


細胞在生物體中相互依存,也受到它周圍的環境影響。傳統的單細胞測序技術(single cell RNA-seq)可以實現對細胞水平的組學研究,但卻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為解決這一問題,基於測序的空間轉錄組技術如ST, Slide-seq, HDST等陸續發表。然而,DBiT-seq的設計思想與這些技術有著很大的區別。上述技術都是基於探針抓取RNA到固定的基質的設計,而DBiT-seq是一項在細胞內原位實現逆轉錄的技術,這有助於在保持高數據質量的同時,實現高精度。作者通過實驗證明,在最高10 µm的檢測精度下, DBiT-seq能夠檢測到小鼠胚胎組織總共22969個基因和平均每個數據點2068個基因,而且DBiT-seq也實現了同時對22種蛋白的表達水平的檢測。


以微流控技術為基礎,DBiT-seq可以同時完成組織切片的空間轉錄組合蛋白組的測序。DBiT-seq主要基於二維編碼來實現細胞空間位置的定位。通過細胞內逆轉錄RNA成cDNA來實現第一次編碼,而第二次編碼則是通過DNA連接酶來完成。目前,該技術能夠實現2500個數據點的檢測,具有三個檢測精度(50,25,10 µm)

DBiT-seq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測序小鼠胚胎眼部區域(10 µm解析度)


在發表的工作中, 樊榮教授團隊完成了對小鼠胚胎的空間組學測序,並首次實現了兩種組學(轉錄組和蛋白組)的空間比對。於此同時,通過對最高精度10 µm的胚胎眼部的分析,發現了環繞眼睛周圍的單獨一層黑色素細胞。而且,測序結果可以直接和單細胞測序數據相結合,實現細胞類型的精確定義。對小鼠胚胎尾部的測序,也成功的發現標誌性的基因定位。

DBiT-seq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測序小鼠胚胎尾部區域(25 µm解析度)

DBiT-seq是一項全新的空間組學技術,需要的設備簡單,便於科研人員操作和實現。該技術不需要像傳統技術一樣釋放mRNA,而且與流行的福馬林固定組織切邊相兼容,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此技術DBiT-seq同時也有一些需改進的地方,比如,解析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如提高到亞細胞水平(5 µm);需要增加可測序面積 (當前為5 mm x 5 mm)以完成更大區域的檢測。據悉,樊榮團隊還在研發更多空間組學技術。


耶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終身教授樊榮為該論文的唯一通訊作者,實驗室博士後劉陽楊明玉鄧彥翔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0.026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2020年一月,Nature Method發文將「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也就是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評選為2019年的年度方法,理由是單細胞多組學的測量為逐個獲得細胞的整體視圖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繼2013年將單細胞測序本身當選為年度方法之後,單細胞技術再獲殊榮。今天我們依據Nature Method的文章對單細胞多組學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 耶魯大學樊榮團隊在《細胞》發布新高分辨空間組學技術
    作者 | 小柯機器人空間組學是繼單細胞測序技術之後的另一個生物技術研究熱點,它能夠彌補單細胞測序技術無法獲取細胞空間分布信息的缺陷。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4日凌晨0時,《細胞》在線發表了美國耶魯大學樊榮團隊的最新空間組學技術DBiT-seq。此技術成功實現了高質量和高分辨的空間轉錄組和蛋白組的測序,最高的精度10μm,十分接近單細胞水平。
  • 單細胞+空間+4D成像,多組學全面剖析大腦類器官
    在此,作者建立了一個可誘導的譜系追蹤系統(iTracer),該系統結合了報告條形碼(Reporter barcode),可誘導iCRISPR/Cas9疤痕(inducible CRISPR/Cas9 scarring)以及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學,來分析大腦類器官發育過程中的譜系關係 。
  • Science:利用單細胞基因組學進行人類細胞表型分析
    為何對恢復視力很重要Gray Camp解釋道,「當我們在巴塞爾分子與臨床眼科研究所努力恢復視力的過程中,單細胞基因組學是開發個性化表型分析策略的最新進展之一。單細胞解析度的人體器官表型圖譜可用於鑑定最可能受到人類疾病影響的細胞狀態。
  • Cell:莊小威組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觀測
    哈佛大學莊小威實驗室在此之前已發表多篇基於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新技術,其中通過連續的DNA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DNA FISH)在單細胞中標記了21號染色體的所有拓撲結構域(TADs)觀察其如何形成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1】,以及以30kb的解析度下使用朝高解析度顯微鏡觀測了拓撲結構域(TADs)中的精細結構
  • 如何同時對單細胞進行多組學研究
    而現在證實了一個概念:不同的組學可以在同一個細胞進行平行分析。例如,基因組/轉錄組或基因 /蛋白水平。現在已經確定了如圖所示的多組學單細胞分析的五種基本策略。例如,基於納米孔測序方法和單分子實時(SMRT)技術所獲得的動力學曲線,不僅反映了DNA序列,也進行了 DNA甲基化檢測。同樣,精心優化質譜檢測可以提供相同細胞的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數據。要從單個細胞獲得高品質的集成文件,進一步提高檢測的效率將是必不可少的。組分分離不同種類的生物分子可以在從相同的細胞裂解液提取、分離、和獨立分析。
  • 耶魯大學樊榮開發DBiT-seq技術解析小鼠胚胎空間分布特徵
    雖然單細胞轉錄組解決了細胞異質性問題,但無法還原其具體的空間位置,也就無法精準探究細胞功能。而空間轉錄組學則可填補這一空缺,利用空間轉錄組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組織內細胞的基因表達信息定位到組織的原始空間位置上,從而分析組織中不同部位功能及基因表達的差異。
  • ...中德科學家繪製單子葉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
    自2009年湯富酬等人在Nature Methods首次報導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以來,單細胞測序技術發展迅速。2011年,Nicholas等人開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發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2013年,湯富酬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單細胞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檢測技術(scRRBS)。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Hi-C、單細胞ChIP-seq、單細胞ATAC-seq技術等。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但由於傳統的譜系追蹤工具缺乏足夠高的解析度,解析譜系組成複雜且高度動態的複雜系統(如血液與免疫系統)仍有很大挑戰。然而Polylox條形碼技術雖可以揭示細胞的發育命運,但無法回答細胞命運決定背後的分子機制。近年來高速發展的單細胞組學技術可以提供基因表達的「快照」,為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 大事件、新技術引領單細胞進入新時代
    2009年第1篇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文章橫空出世,2015年10x Genomics第1個實現商業化高通量單細胞解決方案,到今天單細胞測序技術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2019年可以稱得上是單細胞技術全面應用的元年,年度發文數量達到683篇,每個月都有不少重量級文章發表。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研究發現,靶向轉錄組學方法與蛋白質檢測相結合不需要其他方法那樣高的測序深度,並仍然保持對低豐度轉錄組的高靈敏度。結果顯示,該方法可同時檢測492個免疫相關基因和41個表面蛋白。 為驗證該方法,研究團隊將來自三個健康對照組的27,258個外周血單核細胞分成兩批,一批進行多組學流程分析,另一批進行基於流式細胞的表型分析。
  • Cell | 阿爾茨海默病的空間轉錄組測序
    前言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因其能夠原位捕獲細胞中表達的RNA,為探究不同組織空間位置下細胞分布及基因表達特徵提供可能。此外,與傳統的原位雜交技術相比,空間轉錄組測序通量高,優勢顯著,是繼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之後,探究生物學問題的又一利器。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
  • 「Cell子刊」湯富酬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測序 證實結直腸癌基質細胞中普遍的基因組變異
    近日,北京大學的湯富酬等人利用單細胞多組學研究,發現在結直腸癌患者腫瘤微環境中發現的基質細胞具有普遍的基因組變異,其中一些變異可作為預後不良的標誌。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可能通過與癌細胞的相互作用而促進疾病的進展,但是對於這些非癌性細胞被癌細胞轉化的程度人們還知之甚少。
  •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肝實質和非實質細胞譜系的早期出現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0:57:43 加拿大特裡福克斯實驗室Pamela A. Hoodless團隊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36:06 英國牛津大學Alison Simmons、HashemKoohy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單細胞解析度下人類腸道發育的時空圖譜
  • Nat Biotech | 第6期導讀:納米孔測序、單細胞RNA計數技術等
    RNA計數技術、微流控抗體篩選技術、利用gRNA篩選進行Cas13 gRNA優化設計以及組蛋白修飾可視化閱讀器的建立等。Single-cell RNA counting at allele and isoform resolution using Smart-seq3,建立了Smart-seq3技術該技術可以在等位基因和基因亞型的解析度上對單細胞中RNA進行計數。
  • ...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
    2018年12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