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湯富酬團隊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測序 證實結直腸癌基質細胞中普遍的基因組變異

2020-10-23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Cathy

導言:結直腸癌(CRC)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僅次於胃癌、食管癌和原發性肝癌。近日,北京大學的湯富酬等人利用單細胞多組學研究,發現在結直腸癌患者腫瘤微環境中發現的基質細胞具有普遍的基因組變異,其中一些變異可作為預後不良的標誌。

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可能通過與癌細胞的相互作用而促進疾病的進展,但是對於這些非癌性細胞被癌細胞轉化的程度人們還知之甚少。為了剖析這些非癌性細胞的變化,湯富酬等人通過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揭示了結直腸癌基質細胞中普遍存在的基因組變異,並鑑定出CRC中顯示預後不良的特異性標誌物

該研究於10月22日發表在《Cancer Cell》雜誌,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Reveals Prevalent Genomic Alterations in Tumor Stromal Cells of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他們採用單細胞基因組和轉錄組測序技術,分析了21例大腸癌患者的腫瘤和正常組織樣本以及6例無癌老年對照組的樣本。研究人員發現,在腫瘤微環境和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內皮細胞中普遍存在體細胞拷貝數變異(somatic copy number alterations,SCNAs),儘管它們在結直腸癌患者中更為普遍。尤其是,他們注意到腫瘤微環境中成纖維細胞7號染色體的增益顯著

圖解摘要

研究人員表示:「總的來說,我們通過對從結直腸癌患者和老年無癌個體中分離出的FACS(流式細胞螢光分選技術)分選細胞進行單細胞多組學測序,以單細胞解析度檢測到了SCNAs,並為我們分析的每個個體的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和免疫細胞普遍存在的永久性基因改變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研究人員從結直腸癌患者的正常、腫瘤、血液和淋巴結樣本中分離出了這些細胞類型,並從未患癌症的老年人的血液樣本中分離出免疫細胞。總體而言,他們產生了超過15000個細胞的RNA圖譜,以及其中近13500個細胞的DNA圖譜。這些細胞包括大約1500個上皮細胞,2000個成纖維細胞,9000個免疫細胞和1000多個內皮細胞。

從這些數據中,他們發現SCNAs普遍存在於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以及正常組織和腫瘤組織的免疫細胞中。

研究人員還指出,他們從每位結直腸癌患者,和老年正常個體中分析出的每種細胞類型中,均發現了SCNAs,這表明這種變異是普遍存在的。例如,無癌老年人的免疫細胞中有2.9%到10.2%攜帶SCNAs。

然而,在患有癌症的個體中,受SCNAs影響的細胞比例更高。特別是腫瘤組織中攜帶SCNAs的成纖維細胞比例在11.1%到47.7%之間,而鄰近正常組織中有1.1%到11.5%的成纖維細胞攜帶有SCNAs。

研究人員指出,7號染色體的增益在腫瘤微環境中尤為顯著。腫瘤組織的成纖維細胞中富集了7號染色體的全染色體增益,影響了大約四分之一的成纖維細胞。這表明有一個特定於成纖維細胞的克隆擴增過程。有趣的是,7號染色體上基因的平均表達水平只增加了26%,而不是預期的50%。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組基因在腫瘤樣本,和鄰近正常組織的成纖維細胞之間存在差異表達。其中五個上調的基因:BGN,RCN3,TAGLN,MYL9和TPM2,先前在癌症基因組圖譜結直腸癌隊列中被證明與預後較差有關,因此它們在成纖維細胞中的表達可作為預後不良的標誌物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中,基質細胞普遍的基因組變異和功能相關性提供了證據。」

參考資料:

【1】https://www.genomeweb.com/cancer/single-cell-analysis-colorectal-cancer-microenvironment-uncovers-somatic-copy-number#.X5J5N6EzbIV

【2】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0)30489-X

相關焦點

  • Cancer Cell | 付衛課題組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Cancer Cell)上在線發表題為「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普遍遺傳變異」(研究團隊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基因組和轉錄組雙組學測序技術,對來自結直腸癌病人和健康對照的多種非癌細胞進行了高精度的單細胞雙組學測序,系統地研究了腫瘤微環境以及正常組織中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大片段基因組變異的頻率和特徵。
  • 北京大學湯富酬/付衛揭示結直腸癌基質細胞的...
    儘管單細胞轉錄組研究顯示腫瘤微環境的異質性,但這些非惡性細胞在多大程度上被癌細胞轉化,特別是在全基因組規模上仍有待闡明。尚未探索腫瘤微環境(TME)中的基質細胞被結直腸癌(CRC)轉化到何種程度。6名無癌老年患者進行了單細胞多組學測序。
  •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細胞的遺傳變異
    、淋巴結轉移組織、癌旁組織以及外周血樣品,同時從6例非癌症個體中獲取了外周血樣品,對多種非上皮細胞進行了高精度的單細胞基因組和轉錄組雙組學測序。該研究首先建立並優化了一項單細胞基因組和轉錄組雙組學測序技術,通過對單個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質進行分離,使得對同一個單細胞能夠同時進行轉錄組和基因組測序。
  •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的普遍基因組改變
    湯富酬/付衛合作揭示結直腸癌的普遍基因組改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01:18 北京大學湯富酬、付衛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揭示出人類結直腸癌腫瘤基質細胞中普遍的基因組改變。
  • Science(IF=41.058) | 北醫三院付衛團隊、喬傑團隊和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團隊合作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喬傑院士團隊與湯富酬教授團隊長期合作,致力於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探索人類早期發育過程中生殖細胞與胚胎的表觀遺傳學修飾與基因表達調控的分子機制,已在Cell、Nature等雜誌發表系列文章,精確繪製了人類植入前胚胎和胎兒生殖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轉錄組、DNA甲基化組圖譜,以及胎兒消化道發育過程中的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為了解人類自身胚胎發育特徵提供了重要數據。
  • ...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
    2018年12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
  • 北大團隊發展最新單細胞多重組學測序技術—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單細胞三重組學測序方法(scTrio-seq),在國際上首次從同一個單細胞中實現對三種組學高通量測序信息的同時獲取,並從單細胞水平發現肝癌細胞在三種組學上存在密切相互關聯的高度異質性。 生物體內的同一種組織甚至同一種細胞類型的各個細胞之間,也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 湯富酬課題組與合作者開發出單細胞轉錄組三代單分子測序新方法
    2009年首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問世,開啟了單細胞組學時代(scRNA-seq)(Tang et al., 2009)。為了解決基於二代測序平臺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難以獲得單個細胞中全長轉錄本的準確信息這一核心困難, 2020年12月30日,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湯富酬課題組與北京希望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Plos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of mouse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 結直腸癌基質細胞遺傳特性已揭示
    結直腸癌患者和6名無癌老年患者進行了單細胞多組學測序。基質細胞中普遍的基因組改變的證據和功能相關性。因為目前尚未探索腫瘤微環境(TME)中的基質細胞被結直腸癌(CRC)轉化到何種程度,為了剖析這些非惡性細胞的變化,文章對21例微衛星穩定CRC和6名無癌的老年患者進行了單細胞多組學測序,結果發現,體細胞拷貝數改變(SCNA)在TME和每個個體的正常組織中的免疫細胞
  • ...子刊】中科院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研究,揭示了前列腺癌的細胞類型
    2009年,湯富酬等人首次報導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最近的一項研究中,中科院的研究人員利用基於液滴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發現了一種新的前列腺祖細胞類型,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促使前列腺癌的發生。
  • 生科湯富酬課題組攜手北醫三院喬傑課題組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
    結合體外模擬人類著床策略1和高精度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2,3(single-cell RNA-seq, single-cell Trio-seq2),首次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重構了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系統解析了這一關鍵發育過程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而應用而生的就是單細胞測序技術,該技術是指DNA研究中涉及測序單細胞微生物相對簡單的基因組,更大更複雜的人類細胞基因組。而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破譯來自單細胞的30億鹼基的基因組並對逐個細胞進行序列比較已經開始變為現實。單細胞測序技術可謂是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 專注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新格元生物」完成3000萬美元A輪融資
    本輪資金將用於加速單細胞測序平臺產品的進一步開發及臨床應用轉化;推進單細胞測序技術及數據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加速自主開發產品的國內商業化布局,並開展國際化運營。「新格元生物」成立於2018年,從事高通量單細胞多組學平臺產品的自主開發及臨床轉化。
  • 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食蟹猴卵巢單細胞衰老圖譜
    1月30日,北京大學湯富酬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美國索爾克(Salk)研究所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研究組等研究團隊合作,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Primate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  2)多重置換擴增(MDA)  MDA是一種等溫的鏈置換擴增反應, 其使用隨機的6鹼基引物在多位點和模板鏈結合, 接著利用 phi29DNA 聚合酶很強的模板結合和置換能力實現對全基因組的擴增。
  • 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在Molecular Cell發表綜述 系統總結人類...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湯富酬教授與文路副研究員受邀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olecular Cell上發表綜述,系統總結了國際上近年來在人類生殖系細胞單細胞組學測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單細胞測序,你這麼火大家知道嗎?---記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之單...
    2015基因組學前沿研討會將單細胞組學單獨列為一個單元,可見單細胞測序在當前基因組學前沿研究中的熱度。  事實上,即使是來源相同的單個細胞,由於隨機生物過程和環境擾動的原因,彼此在許多方面也存在差異,即細胞的異質性。常見的基因組測序技術避免不了這一現象帶來的影響,基於這一原因,研究人員開啟了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探索之路。此次研討會的單細胞組學單元中也有多個報告涉及了單細胞/單分子測序技術的最新進展。
  •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的深度解析
    2020年一月,Nature Method發文將「Single-cell multimodal omics」也就是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評選為2019年的年度方法,理由是單細胞多組學的測量為逐個獲得細胞的整體視圖提供了可能。這也是繼2013年將單細胞測序本身當選為年度方法之後,單細胞技術再獲殊榮。今天我們依據Nature Method的文章對單細胞多組學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 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或轉錄組擴增,進行高通量測序,能夠揭示單個細胞的基因結構和基因表達狀態,反映細胞間的異質性。
  • 單細胞測序技術「遍地開花」,精準醫療「如虎添翼」!
    2015年以來,10X Genomics、Drop-seq、Micro-well、Split-seq等技術的出現,徹底降低了單細胞測序的成本門檻。自此,單細胞測序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基礎科研和臨床研究。 單細胞測序是從單個細胞水平對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的研究。